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慘烈「屠殺」卻將法蘭西的慶祝之夜變成了一場噩夢。當天晚上在法國著名旅遊城市尼斯,一名襲擊者駕駛重型卡車狂奔兩公裡衝撞觀看煙花表演的人群,並開槍射擊,造成至少84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兇手據報是一名突尼西亞裔法國人。法國總統奧朗德第一時間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譴責這場「有不可否認的恐怖主義性質」的襲擊。世界多國紛紛表示震驚與哀悼的同時,輿論禁不住發問:怎麼又是法國?從去年1月震驚世界的《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到去年11月造成130人死亡的巴黎大規模連環恐怖襲擊,傷痕累累的法國還沒緩過勁來,又被狠狠地捅了一刀。除了反映法國國內社會矛盾突出、極端勢力猖獗、反恐情報無力,分析人士認為,頻繁發生的襲擊也凸顯經濟下滑和難民危機困境下歐洲的脆弱。美國彭博社稱,在反移民怒火加劇、英國脫歐、歐洲不知道自己代表什麼的時候,新的恐怖襲擊讓歐洲更加虛弱。
國慶日成喋血日
當地時間14日晚近23時,法國南部海濱度假城市尼斯剛放完國慶煙火,著名的沿海大街「英國人散步大道」上人群熙熙攘攘。突然,一輛白色卡車從機場方向向市中心衝來。由於當時大道已經禁止車輛通行,慶祝的人們完全沒有防備。卡車一路碾軋,沿途留下很多屍體,成百上千人恐慌逃命。卡車橫衝直撞兩公裡後才停下,司機被警察擊斃。
尼斯當地媒體援引目擊者的話稱,觀看煙火表演的人群正準備離開,這時候傳來哭喊的聲音。「一瞬間,一輛巨大的白色卡車以發瘋般的速度衝了過來,飛轉的輪胎如割草一般撞倒了大量人群,人們沿著馬路紛紛倒下。」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導說,事發時的視頻顯示,卡車撞向人群,受害者「像保齡球瓶一樣到處飛」。
法國內政部15日公布死亡人數升至84人,其中包括多名兒童,另有200多人受傷。法新社稱,當地官員透露,卡車司機駕車衝撞人群過程中曾多次持手槍開火。照片顯示,卡車正面擋風玻璃上有許多彈洞,車身受損嚴重,輪胎也已爆裂。最初有消息稱,警方在兇犯的卡車裡發現了不少武器,包括重武器,但此後調查人士透露,車內只發現一枚「不活躍的」手榴彈和一些假的步槍。危機小組消息人士稱,約百人被從海中救起,這些人在卡車衝進人群時跑入海中逃生。
記者15日下午趕到尼斯,看到事發地仍有一些封鎖線,海岸上散落著逃散人群留下的衣物、垃圾和嬰兒車。剛經歷過這恐怖一幕的阿明對記者說,他當時離卡車只有10米左右,趕緊跑到一旁。他看到卡車沿S型路線行進,盡最大可能碾軋人群,一輛嬰兒車被撞飛,被撞的人身體都變了形,耳邊響起各國遊客各種語言的救命聲。車輛開過去後,屍橫遍地,滿處都是鮮血。另一名中國遊客對記者說,14日晚間事發時,她正在「英國人散步大道」路邊一家餐廳吃晚飯,這也是她到達尼斯的第一天。因為恰逢法國國慶,所以大街上有各種巡演和活動,人很多,非常熱鬧。「我正站在玻璃窗前拍照,突然看見窗外的人群瘋狂地朝著一個方向跑,嘶喊聲響成一片。我們被嚇壞了,一直在發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看見所有人都像逃命一樣,好像好萊塢的災難片……」
「法國在國慶日遭到襲擊,這本是一個象徵自由的日子。」法國總統奧朗德15日凌晨發表電視講話,承諾法國「將更強大」。他表示,這起襲擊「有不可否認的恐怖主義性質」,並宣布延長緊急狀態3個月直至10月26日,同時增加反恐與維護治安的軍人與警察人數,甚至開始徵召預備役人員支援反恐警戒任務。另外,法國將加強在敘利亞及伊拉克的行動。總理瓦爾斯也在15日上午發表講話,宣布為期三天的全國哀悼日。
奧朗德15日晚些時候趕到尼斯,他在走訪當地一家醫院後表示,受傷者中有大約50人「處於生存和死亡之間的危險狀態」,死者中包括許多外國人。美國國務院證實,兩名美國人在襲擊中喪生。法國《費加羅報》稱,比利時外交大臣雷恩代爾表示,有二十幾名比利時人依然失聯。記者從中國駐馬賽總領事館了解到,有2名中國公民在尼斯襲擊中受傷,一人重傷,一人輕傷。
為何總是法國?
襲擊事件引發世界的紛紛譴責。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聲明說,這起事件「似乎是嚴重的恐怖主義襲擊」,「在法國採取應對措施從襲擊中恢復過來之際,我們與我們歷史最悠久的盟友團結一致,站在一起。」德國總理默克爾嚴厲譴責「發生在尼斯的屠殺性質的襲擊」,並表示德國將毫無保留地與法國團結在一起,在打擊恐怖主義的戰役中與法方並肩作戰。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說:「這對法國、對歐洲、對我們所有人都是悲傷的一天。」俄總統普京就尼斯發生野蠻和非人性的恐怖襲擊向法國表示慰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向奧朗德致慰問電,習近平對這一駭人聽聞的野蠻行徑表示強烈譴責,向不幸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者和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聯合國安理會15日開會前為尼斯遇難者默哀。
事發之初,輿論普遍猜測襲擊者可能與「伊斯蘭國」(IS)等極端組織有一定聯繫。《華盛頓郵報》稱,IS呼籲追隨者在西方各國以任何可能的手段殺害平民,包括用汽車殺人。跟蹤極端組織動態的SITE情報組織稱,尼斯事件後IS追隨者正分享信息,「慶祝這場屠殺」。德國新聞電視臺稱,恐怖主義再次動搖法國。德國恐怖問題專家米奧特曼表示,在法國國慶日這樣一個重要的具有象徵意義的日子進行恐怖襲擊,就是要擊垮法國人的心理。
法國媒體15日曝光了肇事者的身份,暫時未發現嫌犯與宗教極端主義有聯繫。據報導,嫌犯名叫穆罕默德·布雷勒,是一名突尼西亞裔法國人。法國電視二臺稱,布雷勒性格孤僻,有嚴重暴力傾向,目前正和妻子鬧離婚。
不過,這並未影響各方對法國「爆炸性局勢」的擔憂。加拿大《環球郵報》稱,尼斯市中心遭襲擊的場面多麼驚人地似曾相識:設滿路障的街道、嚴陣以待的警察、許多人橫屍街頭……這是法蘭西共和國又一次遭到野蠻襲擊的象徵。與2015年《查理周刊》遇襲案和巴黎連環恐襲一樣,這次暴力襲擊將達到更深地撕裂法國社會的目的。 彭博社稱,過去18個月來,法國至少遭到7次恐怖襲擊,導致近230人喪生。最近歐錦賽平安結束,法國公眾的心情剛有些放鬆,奧朗德14日早些時候接受傳統的國慶日採訪時還稱,不準備把目前的緊急狀態延長到7月26日之後。結果就在政府準備放鬆反恐措施之際,襲擊再次重創法國。
法國為何連續成為大規模襲擊的目標?澳大利亞《商業內幕人》稱,在奧朗德的領導下,法國去年9月首次對敘利亞的IS目標發動空襲,成為IS及其追隨者最痛恨的敵人之一。其次,對於極端組織而言,法國更近,更便於襲擊。德國新聞電視臺稱,與德國不同,法國有許多貧民區,那裡住著許多外來移民,也是伊斯蘭激進主義的「根據地」。目前法國有數千激進分子,形成一張危險的恐怖網絡。《紐約客》雜誌通訊員帕克在《另一個法國》一書中說,圍繞法國穆斯林社會的緊張持續發酵,許多外來移民生活貧困,沒有歸屬感,巴黎郊區甚至在淪為「恐怖主義的溫床」。
「更虛弱的歐洲」
法國情報系統的漏洞以及反恐應對不力飽受外界質疑。記者在尼斯採訪期間,一些人也對警方的遲鈍反應感到不解,對法國政府的反恐措施感到不滿。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記者說,一方面,法國外來移民多,管理難度大,人員雜處;另一方面,法國民眾生性崇尚自由,反恐舉措落實有一定難度。此外,法國的大城市、名城多,恐怖分子將它們作為目標將更容易獲得影響力,再加上政府積極參加反恐行動,也容易遭到報復,這些都可能是法國頻發惡性恐怖襲擊的原因。「在安全形勢日益複雜的情況下,法國人或許要認真考慮在隱私、自由與反恐之間做一番取捨了。」
襲擊也引發整個歐洲的擔憂。「歐洲正處於恐怖主義的靶心」,《南德意志報》15日稱,從巴黎到盧布賽爾,再到尼斯,歐洲城市正在成為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攻擊目標,近兩年恐怖襲擊的頻率大增。英國《經濟學人》稱,尼斯襲擊凸顯出兩個長期關切。一是即便獨狼襲擊也能造成重大傷亡,特別是在襲擊者自己抱定必死之心情況下。二是潛在的恐怖分子會用各種不同手段殺人,即便沒有槍枝或爆炸物也能實施攻擊。
「歐洲吹響新的恐襲警報」,彭博社15日稱,尼斯襲擊之際,歐美正出現針對移民的民粹主義情緒。歐亞集團主席布雷默表示:「在歐洲不知道自己代表什麼的時候,恐怖襲擊讓歐洲變得更加虛弱。我們將看到針對移民的更多憤怒。現在的問題是缺乏應對問題的領導力,除了表達同情之外必須採取更多措施。」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立即拿尼斯的悲劇說事了:「又一次可怕的襲擊,這次是在尼斯。許多人傷亡。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吸取教訓?情況只會變得更糟。」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側剛剛公投脫歐的英國,尼斯襲擊事件對大多數民眾不滿無節制大規模移民不會起到緩解作用。法國則正在應對同樣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