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喝粥全身暖
呂品
喝粥,又叫喝黏粥,顧名思義就是喝那黏糊糊的勁兒,如果熬澥了,這黏粥就沒做成功。在鄒平方言黏粥叫黏煮(音),通常做法是開水調上棒子麵慢熬。其實不光是棒子麵,只要是粥在鄒平都可以統稱黏粥。比如用大米或小米熬的就叫大米黏粥、小米黏粥,加地瓜就成了地瓜黏粥。如果做菜粥、鹹粥,就有菠菜黏粥、白菜黏粥等,但是要調白面的,還要放鹽。夏季有一種鍋囊菜(音)又叫姑娘菜的,似乎除了調黏粥,別的基本沒有多少用場。但種植的特別多,甚至花盆裡都種上幾棵,可見人們對這種黏粥的鐘愛程度。
鄒平人喝黏粥的歷史已無所考,但是北宋名相範仲淹在長白山醴泉寺讀書時留下的「劃粥割齏」的故事,至今在鄒平傳頌。北宋的時候還沒有玉米,在北方大米也不多見,範仲淹就是把小米煮成黏粥,慢慢冷卻後割成十字形兩刀四份,撒上點鹹菜就湊和著算一頓飯了。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在《鄒平文藝》看到這個故事,還模仿了多次。涼好的玉米糊糊(稠一點的黏粥)撒上鹹菜末,味道也是不錯的。但咱那是吃飽飯才喝的,範仲淹當年可是拿來當乾糧當飯的。
日常飲食,特別是冬天,為什麼要喝黏粥呢?大概有這麼幾點。一是好消化。不管是老人、孩子和病人,一碗熱騰騰的黏粥,有一種解渴解乏,百病全消的感覺。剛生完孩子的產婦,第一口就是小米飯湯,飄著米油的稀粥又營養又下奶還又實惠,最短也要伴隨一個月子。二是增加食慾。早上來碗清淡的稀粥,就點小鹹菜,促進消化吸收,調節胃口去積食。三是省糧食。你想,一大鍋水,調一兩勺子面或者小半碗米就熬成黏糊糊一大鍋粥。我們都知道施粥、舍粥的故事。過去,每逢災年政府或者寺廟及慈善大戶都會施粥救濟災民。通過熬粥做成黏粥施捨過往行人。為什麼不施捨饅頭、米飯呢?因為把有限的糧食用於大多數人需求,也同樣減輕施捨者負擔,這粥就是救命的黏粥。還有的大戶逢有添丁增口等喜事或者欲求時間福報的人們,許願還願做些功德利益也舍粥行善。對於身在困境的人而言,這一碗粥,雖然不多,但就像無盡黑暗中的一縷微光,可以給身在困苦中的人一絲希望,雖然只是暫時的安慰,但已能支撐他們多走一程路。也許就是這一程路,就能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彼岸了。
黏粥還是貢品,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爺要上天。這天祭灶,母親會盛上一碗稍稠的黏粥稀飯和一碗白菜湯,嘴裡念念有詞:灶王爺爺本姓張,一碗乾飯一碗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不管怎麼說,這黏粥既是陽春白雪,也是下裡巴人。
小時候的冬天特別冷,很多人家圍著土爐子,就著鹹菜喝著黏粥,既充飢又驅寒。有一個討飯的盲人乞丐在外面吆喝「行好的大娘,俺又摸不著你那門,俺一天也沒撈著黏煮喝。」瞬間,母親和周圍幾家鄰居端著黏粥碗,拿著乾糧送到乞丐手上。那盲人乞丐一連喝了三大碗,還端了一大缸子。喝著黏粥,還訴說著一路的艱辛睏乏,不住地連聲道謝。記得一個下雪的早晨,有兩位討飯的老太太到了我家。祖母給她們熬了玉米粥泡上煎餅,臨走還送給了她們幾捆能夠充飢的幹蘿蔔纓,討飯人感動地流下眼淚。生活困難時期,南瓜黏粥、胡蘿蔔黏粥是救命的飯,天天以此當飯。老一輩一提起都說,胃裡冒酸水,乏味離心。條件好一點,黏蜀黍(高粱)南瓜做成稀飯,當時撐個飽,但晚上老上廁所,原來南瓜還有利尿作用呢。
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貧農張大爺,手上有塊疤。 大爺告訴我,這是仇恨疤。過去受剝削,扛活地主家。地主心腸狠,把我當牛馬。 三頓糠菜粥,幹著牛馬活。」糠菜粥成了饑寒交迫的象徵。還有張潔的一篇課文《挖薺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裡,再放上點鹽花,真是無上的美味啊!」在貧困的年代,一碗黏粥救人一命,更是世間美味珍饈難比。如今,喝黏粥已不是充當果腹的食物了,更多的是為了補益身體。專家說,喝粥有資色、増力、益壽、安樂、辯說、除風、消宿食、辭清、除飢、消渴等十大功能好處,可以說食物的優點都佔全了。大家都認為不管大人孩子,喝黏粥主要就是為了敗火。長期喝粥,身體就不脫水,也不上火。所以經常出差,出門在外,飲食沒有規律,沒有得到黏粥的滋潤,不是皮膚乾燥長豆出粉刺,就是牙疼爆火眼,臉上不水闊,造成身體諸多不適。前幾年我的兒子上高中,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熬粥做飯。今天大米,明天小米,後天大米和小米一起熬,改天再調棒子麵,總之熬黏粥不重樣。還別說,孩子雖說學習緊張,但一米八幾的個頭,虎背熊腰,體格健壯。嶽父則每天熬八寶粥喝,近八十歲的人竟連一根白髮沒有。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各色各樣的粥琳琅滿目,可供選擇。不再是玉米棒子麵糊糊黏粥獨撐天下,也不再是大米小米單一類型。隨之各種雜糧粥、養生粥、藥粥充滿市場,但是還是柴火爐灶燒出的棒子麵黏粥難以忘懷。想起當年用柴火把一大鍋開水燒開,用水瓢灌滿暖壺,下一步就是餾乾糧調黏粥。看著滾開的熱水,拿起水瓢,挖上棒子麵,用涼水調和,再舀一勺熱水調均,一手舀一勺熱水,一手倒麵糊,熱水涮一下水瓢,再用勺子在鍋裡攪動,整個過程,乾淨利落。當黏粥滾開時,停火防止沸鍋。這時候還不能喝,要靜置一會,在鄒平叫「窩連(音)」,這樣粥不會澥,口感糯香。
眼看就要到臘八節了,臘七臘八凍死叫花。據說天氣特別冷,要喝臘八粥。鄒平和咱們北方大多數地區一樣,對於臘八粥並不感覺新鮮,因為冬天幾乎每頓都喝玉米面或大米小米的黏粥,做臘八粥不用精心準備。寒冷的冬日,喝一碗簡單的黏粥,渾身上下暖和和,一天到晚精神足。
作者簡介:呂品,山東鄒平新民村人,多年從事宣傳工作,系濱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