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廣州市委黨校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綜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我國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了長遠謀劃。為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日前,中共廣州市委黨校(行政學院)與廣州市黨建研究基地聯合召開紅棉論壇第24期學術研討會,來自廣州地區黨校、社科院的專家學者60多人匯聚一堂、廣泛交流,著力為推動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凝聚思想共識、貢獻智慧力量。
- 全面深刻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重大意義 -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綱領性文獻,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具有重大的意義。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開局關係全局,起步決定後勢。孟源北研究員認為,全會深刻指明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戰略舉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了局、起好了步。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增強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底氣和信心,必須堅持學深悟透,全面把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必須堅持注重實踐轉化,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本地區本單位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切實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工作、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指明了基本原則。黎明澤副教授認為,全會為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根本原則,我們必須在理論維度上準確把握黨的科學理論的創新發展和與時俱進,在歷史維度上深刻理解全會精神的時代背景和深遠意義,在實踐維度上系統領會全會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才能在全會精神的引領下,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沿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李志清副教授認為,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毫不含糊,堅持新發展理念毫不猶豫,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毫不停頓,堅持系統觀念毫不放鬆等基本原則,才能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徵程。
為更好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重要安排。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楊曉傑副教授認為,全會為我們對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保持戰略定力、戰勝艱難險阻、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切實防範化解各類重大風險等作出了重大安排,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憂患意識,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積極應對世界局勢變化。楊姝琴副教授認為,在複雜多變的世界變局中,面對全球經濟的衰退、逆全球化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全會為我國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強大牽引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落實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強勁動力。
- 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全會清晰的提出了2035年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遠景目標,為我國加速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科學引領。只有紮實奮鬥、戮力前進,才能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必須堅持凝聚思想共識。凝聚共識方可匯聚力量,廣東省社科院劉小敏研究員認為,我國應積極應對老齡化趨勢,真正讓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才能積極凝聚社會共識,服務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敖帶芽教授認為,社會認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必須通過堅持先進性和層次性相統一的原則,著力推進利益整合等方式促進社會認同,才能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思想共識。溫朝霞教授認為,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示大國氣度和風範、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精神動力,必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凝聚全社會的思想共識,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
必須堅持科技創新。王可達教授認為,創新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動力,必須牢牢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和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持。李三虎教授認為,科技自立自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起著關鍵變量作用,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起著重要支撐引領作用,必須從科技實力躍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新型舉國體制健全三個方面加以把握,才能走出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必須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會的重要主題,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舉措。霍秀媚教授認為,立足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堅持融入國際經濟發展體系,保持國際循環的穩定性,提高國際循環的競爭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措施。李世蘭副教授認為,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深度釋放經濟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以擴大消費需求為重點,優化投資結構為抓手,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為關鍵,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為根本,才能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著力點,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保障。武三中教授認為,地方黨委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負有全面的領導責任,要通過重視能力考核、完善制度規定、構建考核指標體系、改進和完善能力考評方法、健全能力考評主體體系、實現考核主體多元化等多種方式,更好地提升地方黨委的全面領導能力。何良蘇教授認為,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我國才能成功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重大風險挑戰,才能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孫宜芳副教授認為,必須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黨的建設質量的各領域各環節中去,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和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個關鍵所在,才能不斷推動黨的建設向著高質量的方向前進。
-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譜寫廣州新篇章 -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全會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啟了新起點,繪就了新藍圖,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著力推動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新臺階、走上新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譜寫廣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加快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的殷切期盼。廣東省社科院劉小敏研究員認為,廣州要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秦攀博副教授認為,全會提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幹預機制,對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具有重大促進意義。廣州只要通過多維路徑,特別是在培育心理環境、提供心理保障、夯實心理基礎等方面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密切關注城市的心理環境和居民的心理感受,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等方面作出實效,就能夠為加快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供強大主體動力。。
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內容。熊威教授認為,廣州應通過對市內智庫整合分類、完善網格化體系建設、探索學習「社會治理公司化」模式、與珠三角各城市建立聯動機制等方式,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提高廣州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劉錦教授認為,廣州應通過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切實落實農村住房風貌管控要求,改善汙水處理模式,提升垃圾汙水處理治理效益,探索美麗鄉村建設「廣州模式」等方法,不斷優化廣州農村社會治理效能。虞程盛副教授認為,廣州應積極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實現農業農村治理新飛躍,進一步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不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吳秋萍副教授認為,區塊鏈應用已經成為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極為重要的創新前沿技術,廣州要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中有所作為,應著力藉助區塊鏈技術構建生態圈,加強人才培養和科研的投入,加大科研院所對基礎技術研究的重視,強化與國外機構及企業的合作交流,積極制定行業標準,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的引導作用。張薇副教授認為,廣州應通過修訂地方政府規章、建立「負面清單」、借鑑先進經驗、增強隊伍建設等方式,著力優化政府信息公開,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才能更好地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周權雄副教授認為,廣州應該著力推動主導產業鏈貫通循環,全面提升產業鏈市場份額,強化關鍵技術研發突破,大力培育本土跨國公司,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措施,切實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廣州市社科院尹濤研究員認為,廣州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著力推進經濟雙循環、體制改革和超大城市治理治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都市圈建設,從而在不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中作出更新更大的貢獻。
(執筆人:孫宜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教授)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