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王偉賓
□記者 史曉琪
他們的創新創業經歷各不相同,但相同的追逐夢想的激情和永不言棄的堅持,讓不同的青春一樣精彩。
幾天前的頒獎舞臺上,我省首屆10名大學生創新創業標兵成為絕對的焦點。他們何以脫穎而出?他們的經歷能為有意創業的大學生帶來哪些啟示?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他們的拼搏和精彩,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感悟。
期待更多年輕人在最適合自己的地方讓青春閃光。
李威
27歲的李威,2012年畢業於黃河科技學院,2013年10月成立鄭州飛輪威爾實業有限公司,致力於設計開發綠色出行電動代步工具,並以此為基礎開發智能運動裝備和機器人裝備,主要研發方向為智能自平衡車、機器人、無人機,目前註冊資本1092萬元。他被國家科技部、河南省政府列為創新創業科技企業模範代表,曾受到國家科技部曹健林部長、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接見。
早在2009年,還是大二在校生的李威就組建了啟航啦創業團隊,在創業之路上揚帆起航。他說:「我從小就喜歡鼓搗小機器、搞點小發明,隨著上大學後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鼓搗的空間也越來越大。根據興趣及時調整方向,我終於找到了事業的突破點。」
評語:他的創業事跡對大學生創業有三點啟示:認識自己,正確定位,這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前提;找準目標,堅持不懈,這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基礎;不斷學習,努力創新,這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動力。
喬景亮
36歲的喬景亮,2011年研究生畢業於鄭州大學,世界工廠CEO,2012年成立鄭州悉知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子商務、外貿服務、信息整合、大數據挖掘等網際網路業務。2014年,悉知公司成為Google公司核心合作夥伴,並建設Google大中華地區首家GoogleAdwords體驗中心,在外貿電子商務應用方面有重要創新影響力。2015年,該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掛牌。
評語: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對市場的準確定位和評估,使他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條件下成功創辦企業,並取得佳績。他順應時代潮流,將知識與技術完美結合,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
王洋洋
33歲的王洋洋,2008年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2009年成立河南希芳閣綠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無土草坪、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他曾獲國家大學科技園杯創業大賽三等獎、河南省首屆創業大賽二等獎。2014年,他的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成功掛牌,成為全國「建築綠化」第一股,也是我省首個大學生創業「掛牌」企業。
一步一個腳印,王洋洋敢拼敢幹。「向天要地,向上要綠」,從市郊到市區、從室外到室內、從平面到立面、從地面到屋頂、從有土到無土,他的綠化變革緊跟時代。
評語:自主研發創新創業,在技術與市場的轉換中準確把握商機,同時展開加盟模式的開發,打破地域限制,可運作性增強。定位準確清晰,把握市場脈絡,他的經歷對大學生創業具有示範效應。
王靈光
29歲的王靈光,2011年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2010年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針對規模化農業種植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標準化服務系統。他被評為「2011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榮獲第十七屆「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受到習近平、李長春、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10年4月,王靈光利用畢業實習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了基層創業夢想。創業初期,他和他的團隊紮根基層,立足農業,把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根據農村發展狀況,圍繞減少投入、提高效率、把控風險、增加產出,探索出了一套可複製的、新的合作社發展模式,以此參加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並獲得金獎。通過6年多的努力,他帶領的團隊從合作社一步步走到大型農業公司,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農業綜合化服務+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
評語:創新創業,基層、農村大有可為。他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召喚相結合,到農村創業的大學生要把自己視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開拓者,敢於為中國農村社會現狀的改變奉獻自己的青春,實現人生價值。
尚高鋒
32歲的尚高鋒,2007年畢業於安陽工學院。他2007年創辦尚百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現已成為一家以家庭服務、清洗與保潔、病蟲害消殺、物業管理、市政環衛、居家養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性企業。尚高鋒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創業就業先進個人、中國家庭服務業先進工作者。
尚高鋒來自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其他同學一樣,他也有過投遞簡歷而杳無音信的失落,也有過擇業的迷惘,不甘心做普通上班族的「野心」。萌生自主創業的想法後,他在一無資金、二無經驗的情況下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向高手、向實踐、向市場學習,在摸爬滾打中積累經驗,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更為難得的是,他熱心公益事業,設立尚百幫助學基金,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評語:大學生創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既有發展前景有適合自己的項目。大學生在創業中要了解市場、找準目標、大膽實踐,只有樂於吃苦、不怕困難,才會大有作為。
潘泳
28歲的潘泳,2009年畢業於黃淮學院,2014年成立佳士樂文化創意公司,不斷推出震撼信息電子界的新產品,已盈利3000多萬元,企業市值高達5億元。他用一年半時間研發出「蘋果皮520」,被稱為「蘋果皮之父」。2014年底,他推出「漫聊神器」APP。
潘泳發明的「蘋果皮520」,藉助內置的通訊模塊,可以把只能聽音樂、打遊戲的蘋果iPodtouch「變成」iPhone,實現基本的通話、發簡訊功能。
潘泳從小就愛鑽研,大學期間經常參加各種IT競賽,對研發軟體非常感興趣。畢業後的潘泳繼續他的發明路。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蘋果皮520」、蘋果皮二代、蘋果盤、藍牙版蘋果皮等產品在他手中相繼問世。
評語:創新總是給人高大上的感覺,也在很多人的心裡形成了無形的屏障。其實,把新奇的點子變成現實,就是對創新的最好詮釋。潘泳的創業路凸顯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獨特氣質,增加了「依託專業技術」創業的大學生的信心。
周光普
27歲的周光普,201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2014年成立河南尋美視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網際網路+移動剪輯車,曾獲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河南賽區三等獎、首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河南省選拔賽一等獎、全國總決賽銀獎。
周光普大一開始創業,畢業前公司註冊成立,帶動就業20多人。創業之初,團隊、資金、設備、技術等問題接踵而至,但周光普沒有被這些「攔路虎」嚇倒,因為「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從最初的視頻拍攝剪輯業務,到音樂會、婚禮製作業務,到宣傳片、微電影包裝業務再到如今的網際網路+移動剪輯車,他們不斷發現客戶的需求點,開拓商業新疆域。公司成立後,這個年輕的團隊當年營業額就突破了150萬元。
評語:對於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入校時就應該考慮的問題。這個案例再次印證了只有科學規劃自我,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目標。
張策
30歲的張策,2008年畢業於許昌學院,2009年創辦了鄢陵縣三文園林化木專業合作社,採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經營模式,逐步成為花木行業的領頭羊。他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農村實用人才」,還被評為我省「優秀大學生村幹部創業之星」。
張策大學畢業後到鄢陵縣安陵鎮擔任大學生村官。2009年,他用大學期間積攢的1.5萬元獎學金和租用的1畝土地開始了創業之路,創辦了鄢陵縣三文園林花木專業合作社。幾年來,他用「滾雪球」的發展模式把公司發展成為資產規模800萬元、佔地360畝的科技型種苗培育企業。合作社先後吸納120多個花農為社員,累計為社員無償提供苗木近20萬株、價值40萬元,並免費為社員提供優質花木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上門技術服務300餘次,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評語: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他找準創業路,結合當地實際開拓新路子,走出了「幹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富」的成功創業之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宋中原
26歲的宋中原,2015年畢業於河南工程學院,2015年成立鄭州絹錦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傳承我省空缺的織錦技術並推廣,開發出豫錦產品100多種,申請外觀專利十幾項,使得中原傳統技藝很快走向全國市場,在我省地方特色產品中獨樹一幟。
河南雖然擁有5000年的蠶絲文化,但是長期沒有知名的錦類產品。多次在紡織類大賽中獲獎的宋中原結合所學知識,於2014年3月開發出第一件豫錦產品,該產品在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賽中獲得一等獎。豫錦的出現填補了我省沒有知名錦類產品的空白。
評語:紮實的專業素養、開拓性思維和獨特的眼光,再加上成熟、理性的經營理念,可以讓創新創業大學生少走彎路,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張慶飛
28歲的張慶飛,2012年畢業於河南工業大學,是一位激情澎湃的「85後」創業者。
2009年,他組建創業團隊,全身心投入第一份事業——鄭州祥文教育諮詢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正式成立註冊並獲得我省部分企事業單位學歷晉升的業務,之後又陸續與鄭州格力產業園等達成合作,並與我省幾十家高校籤訂了招生合作協議。雖然初次創業便取得不菲的成績,但張慶飛並沒有放慢腳步。他2015年進入環保蔬菜領域,成立了河南家家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他結合大學學的生物技術知識,進入佐餐飲料行業,成立了河南酵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批產品主打酵素飲料。
張慶飛不僅自己成功創業,還幫助了很多擁有創業夢想的同學。2009年至今,在張慶飛的公司創業的河南工業大學學生超過300人。
評語:時間花在哪裡,成績就在哪裡。全力以赴、全情投入,青春怎會不精彩、人生怎會不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