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濬縣志》記載,東山書院在大伾山絕頂.嘉靖三十九年,知縣葛慈建.崇禎三年,知縣張肯堂重修。又載:「東山書院,即陽明書院也,今改為禹王廟。」由此可知,陽明書院舊址在大伾山頂今禹王廟位置。為紀念陽明先生,1985年後,霞隱山莊更名「陽明書院」。
王陽明來濬縣,是因為和濬縣人王越很有緣分。王越,時為兵部尚書。因死在任上,王陽明奉旨護送王越靈柩歸濬縣。那時,王陽明也剛中進士。王陽明在濬縣的時間可能就幾個月,王陽明登臨大伾山,揮筆而就《大伾山詩》,成為諸多摩崖石刻作品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或許,王陽明有感於這裡的靈山秀水,他還寫過一首《大伾山賦》;這位明代的大儒學家,就在那次來濬縣期間,在這大伾山風景最為幽秘之地聚眾講學,傳道授業,撒播文化種子,因而也成為後來文人墨客嚮往的儒雅之地。
今書院位於大伾山西麓,呂祖祠南側,院門面向西北,門額青石匾額刻「霞隱山莊」四字,為蕭亮飛所書。
院內松柏蒼翠,青崖如屏。清光緒年間,濬縣知縣黃璟於此建瀛洲別墅,民國初年改名為霞隱山莊,佔地面積2141平方米。由於年久失修,古建築多隻留遺址。
院內有石坊一座,小巧玲瓏,保存完好。石坊為二柱一間樓閣式,青石結構。通高3.1米。面闊1.8米,坊柱下部前後由抱鼓石相夾持。柱背面陰刻楹聯「廋黃穿石竅,古蔓繞松身」。坊額正面書「引人入勝」,背面書「到此清心」。坊頂雕瓦壟。
院中有磚雕門樓一間,雕刻精湛,為清康熙年間建造,2012年重修。門樓通高4.2米,面闊2.5米,深2米,硬山建築,灰瓦覆頂。其四周簷下、枋額均是青磚雕刻,有雲龍花卉、人物故事等圖案,多為透雕和高浮雕。每個簷頭雕花一朵。門樓西面簷下雕「五幅故事」。門樓東面簷下自北向南分別雕「鯉躍龍門」、「五子折桂」、「騎馬誇官」、「三人有師」、「聲名遠揚」。門樓磚雕精湛,雋秀俏麗。門樓下一對門枕石上高浮雕動物花卉圖案,雕工精美。
西側有1985年建硬山頂廂房五間。
院東側翠壁數仞,摩崖題記遍布其上,真草隸篆,各具特色,崖下即陽明洗筆池。
院內古柏森森,芳草萋萋,基址遍布,古徑依稀,循徑至院南東折,為杏花巖,崖壁上有明萬曆八年(1580年)朱應榖題「杏花巖」三個大字。
巖下有藥王廟,建於1米高臺基上,坐南面北,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卷棚頂帶前廊,灰筒板瓦覆頂,方木明柱。內塑神農氏、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五尊塑像。
在石崖上方,有一條石徑崖路,循徑北行,即三豐嘯臺,於康熙四年(1665年)依崖築閣樓,高二層,坐東向西,面闊1間,卷棚硬山式建築,小巧別致。閣樓下層為張仙洞,正面有一石券小門,券石上橫書「張仙臥跡」四個小字。券石上方有上下兩塊門額石,下塊門額石題「龍門吐岫」,系明隆慶三年(1569年)題刻。上塊門額石題「張仙洞」。進門拾級而上,樓內後牆與山崖相接,依崖雕有張仙臥像一軀,濬縣人稱「睡爺爺」。石像長1.5米,頭北足南,身外側,曲腿枕手而眠,神態安然,形象逼真。榻前有石雕破履一雙。臥像後崖壁上雕一侍童,手持羽扇,迎像輕搖。臥像腳部水平石壁上刻「三豐張仙睡像」,崖壁上刻劉德新題「臥遊天地間」。原臥像於「文革」中被毀壞,現在的雕像為1986年根據原像複製。樓北山牆有一小門可供遊人出入。
張仙,就是武術家張三丰,武當太極拳創始人,相傳張三丰曾寓居大伾山,於瀛洲道院內築臺練功,傳授拳術,後人稱此臺為「三豐嘯臺」。張三丰拳術在濬縣影響很大,濬縣城周圍許多村莊至今仍有習武遺風。張三丰除教武術之外,還樂於助人。有一年麥收期間好多人都來請他幫忙,他都一一答應了。一夜之間他幫人家把麥割完了。第二天各家各戶送酒送飯來感謝他,可是再也找不到張三丰了,人們為了紀念他,於大伾山建廟塑像。
閣樓上層為魁星閣。原供文昌、朱衣、魁星帝君,惜神像早毀。魁星閣牆壁上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魁星法像碑記碑。張仙洞門口右側為觀瀾處,依巖西瞻,可賞衛水金帶,崖壁上題「觀瀾處」及楹聯。
向北為關帝廟。廟前右側有一方形水池,邊長1米。曰:洗耳池。池旁題「洗耳處」及銘文。
再向前有財神廟,面闊1間,卷棚硬山頂。最初這座廟叫長工廟,這在別處是沒有的,有誰肯為窮長工修廟供奉呢,這是對勞動者的一種尊重,可是很多人光想發財,敬奉財神,因此改稱財神廟,實際上勞動創造財富,勞動者才是真正的財神。
廟後石樑飛架斷崖,故名雲渡橋。橋邊有欄,憑欄俯瞰,柏濤起伏,回首仰觀,層巒疊嶂,為大伾山奇特景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