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平陽採風,平陽黃湯非遺傳承人鍾維標先生執意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子久公司的朝陽山基地工廠住一晚,說是新開了一家民宿。
兩年前我們去過朝陽山,鍾維標先生和正在朝陽社區新聯村掛職的村第一書記董佔波先生陪同我們時說起要在這裡建一個平陽黃湯茶博園項目,以茶旅融合的方式把朝陽山這個地方打造成中國黃茶第一村,要把這裡建設成最美的茶園。彼時,子久朝陽山的基地茶園規模已成,遊步道、觀景臺、觀景亭等設施一如我們常見的茶旅項目的配套一樣,工廠是工廠,茶園是茶園,村落是村落,三者並沒有以一個茶字有機地聯繫起來。
一條新建的通往新聯村的寬闊的柏油路,告訴我們朝陽山已發生的變化。因為茶,因為平陽黃湯茶博園,因為新聯村打造的中國黃茶第一村的茶旅融合項目,縣裡特批了平陽通向朝陽社區新聯村的交通改造項目,路寬了,自駕車、大巴車都載著遊客奔朝陽山的茶而來。
兩年後,我們又來。茶山還是那茶山,可整個新聯村變了,農家成了茶家,裝飾一新的外牆立面,原先的農家院落轉身成了民宿別墅,遊步道在村裡四通八達,牆上、路上的廣告牌無不告訴人們這是一個以茶為魂的小村子,村頭畲鄉牌樓標誌性建築和村邊大茶壺主題公園也一一告訴人們,茶是他們的驕傲……
平陽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曾呈理(中)、平陽黃湯非遺傳承人鍾維標(左)陪同茗邊採風團採風
當然最引以為豪的還是鍾維標,30年前,他在這個村子裡當小學教師,是他引入了茶,開啟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朝陽新聯版本的故事。
30年前,雖然改革開放已經好幾年了,但地處偏遠山區的新聯村還十分貧窮,窮得很多學生的家庭交不起學費和學雜費,作為班主任的他為很多學生作擔保,每學年都有扣完工資的情況發生。他去家訪,貧困的原因都如出一轍,守著大山都沒有找到致富的路徑。但在家訪中有一位學生家長的信息讓他振奮不已,有一位學生家長去採茶,然後委託加工了去賣,每斤茶葉賺到的差價有好幾十元,而他當時的工資才80多元/月,賣出一斤茶葉賺的差價抵得上他一個月的工資。鍾維標認定這不僅僅是他自己,也是鄉村百姓們一條致富的路徑,於是,他一邊教書一邊與幾個朋友一起承包了50畝茶園,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後來乾脆辭了教師的工作下海專門做一個茶農與茶商。開荒種茶,也去杭州等地學制茶,綠茶、紅茶等各種茶類的工藝都學,當了解到平陽黃湯是平陽本地的歷史名茶時,便一頭扎進去,用「九悶九烘」古法成功發掘恢復了傳統名茶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然後他自己成了平陽黃湯的非遺傳承人……
築夢為茶,我們不去細說鍾維標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信念,便有未來,茶夢有麗景!是日,我們爬上子久公司工廠的後山山頂,鍾維標對我們說,凡是能看得見的周邊所有茶園,都是他們家的,或是茶農都將鮮葉賣給他們家的基地茶園,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新聯村茶農戶均收入在35,000元以上,青山綠水變成了金山銀山。鍾維標是新聯美麗鄉村建設的領路人、開拓者、建設者。當我們去尋訪當年鍾維標施教的村中心小學時,面對那一幢已成為廢墟的教學樓建築時,鍾維標也與我們一樣地感慨,往事不堪回首,如果不是他出來帶領新聯人發展茶產業,如今的新聯村將會是如何呢?
鍾維標選擇了茶,新聯村選擇茶,一片葉子的精彩故事還在不斷繼續,新聯村正規劃,所有閒置的農居農家將轉入民宿打造,連廢棄了的村中心小學也已被規劃為茶文化教學培訓與展示基地,由溫州科技學院與浙江傳媒學院聯手打造。
回過來,再仔細看鐘維標一次次建了拆、拆了又建的子久加工廠,新建了的副樓,一二樓茶文化展示布置已經完成,這是構成平陽黃湯(朝陽)茶博園核心主景內容的又一處子久茶博園,主樓平陽黃湯生產車間,也已成了平陽黃湯非遺工藝傳承的教學實驗基地,每年茶春茶季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友們專門來體驗學習平陽黃湯的加工製作。子久工廠業已成了茶旅融合遊學茶修的理想之地。
在主樓三樓的露臺上泡一壺新出爐的新茶,坐等太陽慢慢的下山。老鍾家的民宿也已建好了,下一次,我們也要組織龐大的茗邊遊學團來……如想築夢為茶,茶夢麗景,當此「朝陽」!
(作者孫狀雲系茗邊頭條、《茶訊》創始人、主編,中國發展研究院農業農村品牌戰略研究中心專家顧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