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佛塔的種類及其藝術特色

2020-12-12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訊 藏傳佛教佛塔建築形制不同,功用各異。從形制上看,主要有壇城式和覆缽式兩種。壇城式佛塔一般採用土石結構建造,規模宏大,巍峨矗立,十分壯觀。而且其形制頗具壇城形,加之主要又按照佛教的壇城義理構形,故帶有濃鬱的宗教神聖氣氛。

壇城又稱「曼荼羅」,是古印度密教修秘法時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場地築起的圓形或方形土臺。認為此處充滿佛與菩薩。曼荼羅分為多種,各描繪象徵不同的佛教義理。代表各種佛教義理的各種形式和類別的曼荼羅可用圖案、佛、菩薩表示。也可以建造佛塔來表示其方位布局,這種按照密宗曼荼羅義理構想的佛塔建築,就形成了壇城式佛塔的基本特徵,這種佛塔在建築群中佔據主導地位,寺院其它建築往往以它為中心向四周分布。這種佛塔多見於早期藏傳佛教寺院周圍或寺院中。

覆缽式佛塔寬肩圓腹,身大而圓,就象一個倒扣著的僧缽,又因肚象瓶,故俗稱為「瓶塔」。塔頂一般有鍍金銅華蓋,邊緣懸風鈴,華蓋頂上有鎏金火焰寶珠塔剎。它往往披金戴銀,威嚴壯美,給人以清淨肅穆之感。這種佛塔,藏語稱之為「噶丹卻丹」,俗稱喇嘛塔。它深受藏傳佛教各派所喜愛,各派高僧大德,僧侶大眾都把它作為供放佛舍利、仁波切肉身法體和各種法物的靈塔。

從佛塔的功用上看,藏傳佛教佛塔大致分為靈塔和經塔兩類。靈塔,也叫「舍利塔」,是儲存和供奉大小喇嘛僧眾的真身或真身舍利的墳冢。這種塔可建在露天,也可建在寺院室內。塔的大小和裝飾繁簡以被葬喇嘛僧侶的身份而定。經塔,包括菩提塔、過街塔等。它作儲存供奉佛經、佛像等用。經塔一般建在寺院周圍或山頂路旁等處,大的如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塔座面積為2200平方米,全高約40米。最小的經塔叫瑪尼塔,是信徒們隨便在路旁堆起的一堆石頭。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的佛塔 信仰的終極表述與完美寄託
    佛塔又稱為佛寶塔,源於古代印度,梵語稱「堵波」,也譯作「諸波」、「浮圖」。意為「方墳」、「圓冢」、「靈廟」等。藏語稱為「喬典」,蒙語稱為「蘇波爾嘎」。原意是堆積土石,收藏遺骨。藏傳佛教的佛塔是隨著佛教傳入藏區,而逐漸興起的一種建築物。它遍及藏傳佛教的各個寺院周圍和寺院內,是藏傳佛教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支奇葩。藏傳佛教佛塔的起源
  • 藏傳佛教佛塔的起源
    佛教在線訊 佛塔的起源與佛祖釋迦牟尼有密切關係。據佛經記載:當時印度有個名叫給孤獨的佛教居士拜見釋迦牟尼時說道:「您常巡遊各國,我不能常見到您,請您送點紀念之物給我吧。」佛祖就把自己的指甲和頭髮給了他。並說道:「送給你這爪發供養好了。」於是給孤獨居士便建塔供養之。釋迦牟尼涅槃後,弟子們將其佛體火化,變成「擊之不碎,色彩晶瑩」的舍利子。舍利被認為是法力無量的神物。
  •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內容摘要]文章對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的發展源流、種類形式、表現內容、風格特色、宗教象徵意義、審美內涵、藝術特色等作了較全面的探討和論述。借喻大徹大悟的佛的境界,是將密宗佛、菩薩等尊像及其眷眾集於一方中共修法時供奉及觀想靜思、純潔意念的修行法器。  藏傳佛教認為塑造神佛的形象,既是引向解脫的虔誠行為,又被視為對修禪和入教的支持。當佛教傳入西藏時,它是作為宗教信仰、佛教倫理和宗教哲學而傳入的,並伴隨著這一過程逐漸發展成為比較完備的藝術形式,其主旨在於以可視的形象方式幫助人們理解佛教哲學和宗教內涵的深奧信條。
  • 佛教:藏娘佛塔,乃世界著名的三座藏傳佛教佛塔之一
    藏娘佛塔與尼泊爾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齊名,並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傳佛教佛塔之一,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仲達鄉通天河南岸的藏娘村。北宋天聖八年,由彌底大師設計並主持修建。公元1260年,元代帝師八思巴指派薩迦派著名高僧嘎啊尼當巴到藏娘村將原有的一座苯教寺院「仁真傲賽古剎」改建為薩迦派寺院,用以負責維護、修繕、管理藏娘佛塔,使藏娘佛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到公元15世紀,彌底大師的轉世活佛嘎然江巴·貢嘎意西修補了藏娘佛塔的上半部分,使藏娘佛塔成為一個宏偉的建築。
  • 論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結構和類型
    [內容摘要]文章從歷史、文化和建築學的角度,對西藏佛塔的起源、歷史、結構、類型特點、功能、用途、內涵、意義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旅遊價值、文物價值和藏傳佛教建築藝術研究價值等作了較為詳細客觀的考述與探討。
  • 藏傳密宗之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長期以來,由於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為一種修德積福的途徑,無論憎俗都熱衷於建造佛塔,這樣.在藏區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立起了無數座佛塔,只要一留心,隨處都可看到大小不等、樣式各異的佛塔,這類佛塔無論從形式、內在含義、功能利益等方面都帶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稱其為藏式佛塔是言之有理的。  藏式佛塔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其歷史源遠流長,在此首先將其歷史發展作一簡略敘述。
  • 瓦切塔林:108座佛塔,1000平米經幡,這裡有藏傳佛教的文化密碼
    在西藏,在藏區,在藏傳佛教流行的區域,除了或大或小的轉經筒,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就是佛塔和經幡。無處不在,不計其數的佛塔和經幡,是藏傳佛教的顯著的文化符號。它們是廣大信眾心目中的神聖殿堂,是向佛祖祈福,脫離苦海步入天國的碼頭。來到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的瓦切鄉,這裡的108座佛塔和1000平方米經幡,隱藏著藏傳佛教的文化密碼。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文/舒放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
  • 藏傳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有哪些
    和漢地傳統建築按中軸線對稱布局不同,藏傳佛教寺院可以看作一個建築群,由相對獨立的各個建築組成。而且由於長期以來,藏傳佛教寺院一般都不設圍牆,均為敞開式建築,所以可以隨時續建,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功能也日趨完善。
  • 轉佛塔是拉卜撈地區藏傳佛教信仰者最普遍的一種日常宗教行為
    轉佛塔轉佛塔是拉卜撈地區藏傳佛教信仰者最普遍的一種日常宗教行為,從宗教教義和人們的認識上看,轉佛塔有兩層含義:一是為了靜心健身,消除病疫、災難,屬眼演利益;二是為了求得超度,功德圓滿,屬長遠利益。在拉卜,你隨處可見大小不等、形式各異的佛塔。
  • 藏傳佛教民間「擦擦」脫膜泥塑
    「擦擦」,是藏語對梵語的譯音,起源於印度古代及中世紀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個詞彙,意思是「真相』,或「複製』,初指一種與佛塔密切相關的小型脫模泥塑,隨著佛教的傳入,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藏傳佛教民間文化藝術形式。
  •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
    從阿拉善三座藏傳佛教寺院,看有別於藏地的內蒙古寺院建築特色圖文/舒放藏傳佛教和蒙古族有著極深的淵源。一方面,藏傳佛教目前所形成的的格局,基本上延續了元朝時期。另一方面,蒙古民族不論境內外,從整體而言,全民信奉藏傳佛教。如蒙古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及其他蒙古族同胞居住地,俄羅斯聯邦四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等)。
  • 麗江藏傳佛教壁畫及其歷史研究
    [關鍵詞]麗江;藏傳佛教;壁畫研究[摘要]文章結合實地考察和文獻資料,研究了明代麗江壁畫中有關藏傳佛教的內容及其歷史,分析了麗江藏傳佛教壁畫形成的背景、史學價值和歷史地位。
  • 揭密藏傳佛教常見圖案及其喻意(圖)
    佛教在線5月31日訊  據網易科技報導:藏傳佛教常見圖案及其喻意:白海螺佛經載,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會之際常吹鳴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視為名聲遠揚三千世界之象徵,也即象徵著達摩迴蕩不息的聲音。
  • 四川省阿壩州 藏傳佛教文化博覽園
    佛教在線訊  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匯處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是當年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地。阿壩有著「神山淨土」的美譽,也有「小西藏」之稱。這裡藏傳佛教教派齊全,規模宏大,宗教氛圍濃鬱,是藏傳佛教文化的博物館。在萬餘平方公裡的縣域內,20餘公裡長的成都-西寧主幹公路沿線就分布著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覺囊派和藏族原始宗教苯波教大寺。
  • 麗江被人遺忘的寺廟,竟是中國藏傳佛教唯一金塔,鎏金108公斤
    來到麗江很多次,也是第一次聽聞這裡還有一座藏傳佛教的大金塔寺廟。寺廟巍峨壯麗,矗立於山巔更是坐擁雪山、古城的絕佳風景之地。雖然位於景洪的大金塔更加有名,但受緬甸文化的影響,無論從建築還是佛教文化都與藏傳佛教有所不同。
  • 佛塔的起源及其演變
    後人為紀念他對佛教所做的不朽功績,建造的佛教寺塔不少就以「阿育王」命名。古印度佛陀涅槃至阿育王時代的200多年間,是窣堵波佛塔的初步形成階段,阿育王時期至以後若干年是窣堵波佛塔的發展和成熟階段,尤以阿育王時期最盛。阿育王時期不僅使印度佛教得到空前發展,而且使佛教藝術的發展也達到新的高潮,尤其是石刻藝術的興起,帶動了整個印度佛教藝術的飛速發展。
  • 百年清代藏傳佛教研究——尕藏加
    對此黃顥的《在北京的藏族文物》一書[18],從文物的角度對北京地區近40種包括寺院、佛塔、碑刻、祠堂、樓閣、佛經等作了全景式的介紹,對清代藏傳佛教向東傳播和發展的經過提供了實物依據。但更多相關論著則對北京的雍和宮、西黃寺,承德的外八廟,以及五臺山的藏傳佛教寺院作了較多的介紹,如牛頌主編的《雍和宮--中國藏傳佛教著名古寺》[19],是一部專門解讀北京雍和宮的著作,在同類介紹雍和宮的眾多書籍中份量最重,它從多角度、全方位,介紹了雍和宮這一著名的藏傳佛教藝術寶庫,包括它的歷史、建築藝術、佛尊、唐卡、文物、匾額楹聯碑刻、佛事與教育,以及今日雍和宮的興旺。
  • 暢遊中國名山之「藏傳佛教藝術名山」——阜新海棠山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海棠山都曾做過專題報導,譽之為「藏傳佛教藝術名山」。海棠山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春賞海棠山,滿山披綠,杜鵑、櫻桃、杏花爭豔競放;夏攀海棠山,蟬聲陣陣;秋遊海棠山,紅葉滿山;冬臨海棠山,雪壓青松,銀裝素裹,野兔山雞出沒,身處"海棠踏雪"之景中令人如入仙境。
  • 藏傳佛教寺院金頂及雙鹿金輪的含義
    這種金瓦為銅質鎏金,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一種建築裝飾風格,被稱為金頂。除了塔爾寺,在拉薩布達拉宮以及大昭寺等著名藏傳佛教寺院,我們也能看到這種鎏金銅瓦裝飾的金頂,在陽光照射下泛著耀眼的光芒。金頂,首先的作用依然是房屋頂瓦。其次,更主要是一種裝飾。在宮殿、寺院、佛塔頂部上加蓋金頂,其目的是讓該建築突出建築群中的其他建築,從而更加富麗堂皇,巍峨壯觀,氣勢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