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的經典綜藝,吳宗憲主持的《你猜你猜你猜猜猜》口無遮攔,蔡康永和小S在《康熙來了》中大尺度聊騷,大學宿舍兄弟做完包皮縫線手術後一度不敢觀看「汙妖王」費玉清主持的節目(老司機2016年跑到大陸來參加某檔綜藝節目,立馬變得規規矩矩不敢開車了)。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解決了溫飽才有精力去思考精神層面的需求。一個飢腸轆轆的人,雙眼盯緊了麵包,他反而不會有精神上的空虛,正所謂「飽暖思淫慾」。其實不必感嘆世風日下,我們應該鼓著掌去迎接意識形態層面的五彩斑斕。如此,我們才能包容那些無法被自己所能理解的事物。你洗澡的時候不用香皂而是塗抹沐浴露,在有的人看來就難以理解。
臺灣人崇尚自由,當然愛旅遊。前文提過臺灣人喜歡滿世界跑,一是因其護照免籤地眾多,可以說走就走;二是島內面積狹小,觀光資源有限;三是民眾意識,認為只有到處看看才不至於淪為孤島上的井底之蛙;四是經濟基礎,擺脫了溫飽線上掙扎的窘境,才會滋生旅遊的閒情逸緻。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臺灣政府也給民眾發錢,要求限期花完,於是很多臺灣人拿了錢就當成了周邊遊的旅遊津貼。
不管是在浪漫的海邊,靜謐的田園,還是荒野的高山峽谷,都可以看見一些零零散散溜達的臺灣人,或遛著狗,或騎著單車,畫面恬淡閒適。這次臺灣行,我只在臺中的彩虹眷村以及新北的九份遭遇了密集的遊客人群,其他風景區,諸如屏東的鵝鑾鼻、南投的日月潭等,雖然也有一定人氣,但和大陸的人山人海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時值五一假期,朋友圈裡的長城、外灘、西湖及各個古鎮被人流擠得水洩不通,臺灣島內尤顯得冷冷清清了。
其實我最中意的遊臺灣的方式是環島騎行,和去年夏天幻想騎行川藏線一樣,體力實在是吃不消。臺灣人熱愛騎自行車這種運動方式,環島海岸風光是天賜的最佳騎行公路。吹著海風海邊漫步,很大機率邂逅一大群騎行隊伍。有的是傾巢而出,老師在前邊帶隊,學生們吭哧吭哧在後邊緊跟著。你如果朝他們招手,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大老遠就騰出一隻手來向你揮舞,經過你的時候還會再次側過臉熱情問候。笑臉一晃而過。
最後,我想重點說說臺灣人的禮貌問題。飛機上的小夥有一句名言:「假如你在大陸每天能夠聽到10句謝謝,你在臺灣每天可以收到100句。」臺灣環島一圈下來,發現他並沒有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只要和當地人多打交道,何止聽到100句謝謝,至少有101句。
漸漸我便發現,臺灣人說謝謝是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和打電話的那個餵字一樣,僅僅是一種表達的程序。我不小心踩了前面那人的鞋跟,剛準備道歉,那人回過頭像機器人報口令一般說了句:「謝謝!」然後我就懵在原地了(估計他也被踩懵了)。等他回過神來才質問:「你怎麼不小心點?」
有些人的謝謝是壁虎的尾巴,隨時準備丟出去吸引注意力,而後身體才會傳來酸麻脹痛等真實的感覺;有些人的謝謝是蜜蜂的尾針,不輕易拋出去,說一聲謝謝會死。謝謝一詞的正常含義,應是面對別人施予幫助或行予方便的一種認可和感激。有的臺灣朋友當時明明很不開心,也會面無表情說句「謝謝」。他心裡想的是:「這個東西好貴哦!」嘴上說的是:「謝謝!」心裡想的是:「你這人好討厭哦!」嘴上說的是:「謝謝!」謝謝就像萬金油一般麻木而廉價。
「倉廩實而知禮節」」,作為大中華經濟領先發展的地區,臺灣人的整體素養是毋庸置疑的。嚴格地說,「謝謝」並不等同禮貌,它只是一種禮貌用語。但連禮貌用語都捨不得說,又如何體現禮貌?不如秉持中華傳統的中庸之道,折個中吧,一天說50句「謝謝」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