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7世紀歐洲各國的海軍

2020-12-19 一隻Donut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7世紀的歐洲。在18世紀,大多數戰役都以沿海地點命名,這些沿海地點與交戰地點間的距離往往在1天的航程之內。當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例外,西班牙的戰艦護送著滿載財富的船隊往返美洲,葡萄牙則在巴西和亞洲海域保留軍隊。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也出航海外,但這些都不是在國家層面運作的海軍。在大西洋沿岸的歐洲海洋諸國之間,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戰爭迫使它們都採用更加審慎的方法處理海軍事務,而很少進行遠程作戰。在17世紀的前20年中,海軍無所作為。1604年,西班牙與英王詹姆斯一世締結和約,5年後又與荷蘭達成停火協議。這段時期中相對和平的局面最終被三十年戰爭打破。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捷克波希米亞的新教國王之間的衝突引發了這場戰爭。3年後,西班牙和荷蘭共和國之間敵意重生,歐洲各國之間的敵意也廣泛復萌,這標誌著歐洲海軍競爭的開始。

無論是在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這種競爭幾乎未受抑制,一直持續到20世紀。儘管三十年戰爭和荷蘭的反叛是性質不同的衝突,菲利普四世的首相奧利瓦雷斯卻力圖將二者聯繫起來,目的主要是為了從荷蘭手中奪回西班牙在波羅的海的貿易。對戰爭中的西班牙而言,該地區的海軍補給品和糧食至關重要,而強奪貿易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將貿易利潤留給荷蘭。奧利瓦雷斯考慮到,儘管天主教法國已同荷蘭共和國結盟,但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立陶宛王國組成的統一戰線仍將包圍法國。佛蘭德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成就不凡,奧利瓦雷斯深受鼓舞。1621年,除了駐紮在敦刻爾克的12艘護衛艦,這支艦隊還包括聽候調遣的私掠船,它們可以劫掠法國、荷蘭和英國的船隻。這些三帆快速戰艦相當小,由西屬尼德蘭的造船工匠改造而成,極其適合劫掠、護航和偵查。在之前的5年中,西班牙海軍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紀錄。

1625年,菲利普四世在寫給西屬尼德蘭總督的信中說:「從現在開始,陸戰將處於純粹的守勢,在馬爾迪克港,我們將建立一支由5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不過,在遠及設德蘭群島和冰島的戰場上,西班牙的皇家護衛艦和私掠船擊沉了大量荷蘭漁船和護航戰艦。在管理機構方面,1623年,西班牙設立了北方海軍部,以控制西班牙和佛蘭德斯之間的貿易。同時,西班牙迫使中立國的艦隊進入敦刻爾克,進行戰時禁運品的檢查,並實施一系列全面的保護主義政策,向法國商人收取高達40% 的關稅。不過,奧利瓦雷斯最終不得不放棄對波羅的海的野心,集中精力同法國作戰,並處理荷蘭人皮特·海恩在古巴俘獲西班牙運銀船隊事件的餘波。奧利瓦雷斯的對手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他同樣關注著以下情況:荷蘭與英國在法國的海外貿易中處於支配地位,地中海地區存在著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海盜活動,西班牙在發展海軍方面的野心日益增長,在法國最繁榮的港口之一拉羅謝爾發生的胡格諾派起義對海軍構成了威脅。

以上這些問題,其實屬於前述西班牙與尼德蘭之間敵對行動的延續,同時也來自胡格諾派和英國的海上威脅。1621年,胡格諾派創建了海軍部,並在之後的4年中攻擊了若干法國港口。法國希望英國能減少對胡格諾派的支持,路易十三通過他的女兒亨麗埃特·瑪麗與查理一世聯姻。然而,英國人對法國海軍復興的前景感到十分憂慮。而且,儘管斯圖亞特王朝與波旁王朝之間私下結成了同盟,但在1627年,英國仍佔領了拉羅謝爾外海的雷島。英軍被法國人擊退,但次年又捲土重來,不過,他們的出現已經無關緊要。當時,經過長達14個月的圍困,拉羅謝爾向法王投降,從而有效地結束了法國的宗教戰爭。自16世紀以來,法國雖然一直在進行改革,卻始終沒有建立國家海軍,這一事實助長了胡格諾派的反抗。法國海軍元帥在英吉利海峽的庇卡底、諾曼第、比斯開灣的波瓦圖及聖東日擁有權力,而布列塔尼、普羅旺斯和吉耶納則各自擁有海軍和截然不同的海商法。

這使得法國王室無法籌集足夠的收入來創建一支國家艦隊,甚至無法調動各省的艦隊。在圍困拉羅謝爾的前一年,黎塞留廢除了法國海軍元帥的職位,呼籲從零開始建設海軍,包括40艘軍艦、30艘加萊船和10艘蓋倫船,建成「真正的海上堡壘」。為了方便海軍使用,黎塞留還試圖改造法國的港口,但該計劃因遭到反對而成為泡影。儘管如此,當1635年法國正式與荷蘭結盟以對抗西班牙時,法國海軍已經整裝待發。次年,在比斯開灣的戈特利亞海戰中,法國海軍奪取了西班牙的17艘加萊船和其他船隻,並俘虜了4,000名水手。黎塞留確實有理由抱怨:「看到我們的國王—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統治者—的海軍實力,弱於基督教世界最弱小國家的君主,這是一種恥辱。」不過,許多英國人也同樣輕視英國皇家海軍,一名同時代的英國人寫道,「從來沒有人見過這麼虛弱而可憐的艦隊出海」,「如果我們的敵人看到它,會嘲笑我們的國家」。

自伊莉莎白一世和德雷克時期開始,英國海軍的威望就已下跌。急於恢復海軍威望的查理一世決心建立一支海軍,此舉相當於發表聲明,確保約翰·塞爾登《閉海論》一書的出版,並以此重申英國對不列顛群島周圍海域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雖然古老,卻是由想像而來的。1629年解散議會之後,查理一世為艦隊籌集資金,他並沒有直接徵收交付國庫的稅款,而是發布令狀,收取實物或現金作為「船隻專用款項」,將其交付給海軍。在6年內,共籌得超過80萬英鎊的經費。經費在手的查理一世將他「建造一艘新的大船的高貴決議」告知了船舶建造師菲尼亞斯·佩特。批評者警告說,「人類的才藝或智慧絕對無法建造完備而又適於軍用的配有3層火炮的艦船」。不過,他們並沒有能夠勸阻查理一世和佩特。「海洋君主號」的建造成本為65,586英鎊,相當於10艘裝備40門火炮的戰艦的成本之和。

顧名思義,「海洋君主號」更多地是一種戰爭宣傳工具,有一本小冊子專門用來介紹「用於美化或裝飾它的飾物……包括雕刻、圖案及上面的格言」。劇作家、評論家託馬斯·海伍德簡要介紹了船上的武器:它有3層平甲板、1座艏樓、1層半甲板、1層四分之一甲板和1層後甲板。下層有30個炮口,配備半加農炮(發射重30磅的炮彈)和整個伸出去的加農炮。中層也有30個炮口,配備半長管炮(發射重10磅的炮彈)和長管炮。第三層有26個炮口,配備其他火器。艏樓上有12個炮口,半甲板上有14個炮口……此外,它還攜帶10門艏炮和10門艉炮。海伍德進一步指出,查理一世對國家榮譽和安全所肩負的責任「應該是對其所有忠誠而充滿深情的臣民極大的鼓舞和促進」,「他的臣民是慷慨的,並願意捐獻船隻專用款項」。實際上,查理一世過分地關注海軍項目,並遭到其「忠誠而充滿深情的」臣民的怨恨。

從「海洋君主號」便可以看到其不知節制和傲慢自大,這導致查理一世最終被推翻。如果能夠證明海軍確實維護了英國沿海水域的和平,那麼這樣的誇耀可能會被容忍。但在1639年,安東尼奧·德·奧肯多率領的西班牙艦隊與荷蘭海軍中將馬爾滕·哈珀特松·特龍普率領的荷蘭海軍對峙了長達1個月的時間,在僵局中,海軍被證明是完全無效的。在1年前,奧利瓦雷斯曾注意到,在17年間的所有海戰中,西班牙共贏得了82場勝利。不過形勢正在發生改變。同年,駐紮在戈特利亞的西班牙艦隊被消滅。次年春天,荷蘭艦隊俘獲了700名前往佛蘭德斯的西班牙士兵。9月,奧肯多率領更多的軍隊前往北部,但遭到了特龍普的持續攻擊,於是只得在英國多佛海峽以北的唐斯錨泊地停靠。很明顯,那裡是英國的領海,但英國艦隊卻無力維護那裡的和平。在經過長期對峙後,10月21日,荷蘭軍隊在佛蘭德斯俘獲和擊沉了32艘西班牙戰艦和運輸船。

敦刻爾克的私掠船運送5,000名士兵到達佛蘭德斯,奧肯多自己也設法到達敦刻爾克,之後返回西班牙。唐斯戰役對西班牙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同時對查理一世所宣稱的海上主權也是一次重挫。更重要的是,這標誌著荷蘭共和國步入歐洲海軍強國前列的時代最終到來了。荷蘭的海軍管理制度是法國與英國海軍管理模式的混合物。1597年至1785年間,荷蘭海軍的組織形式基本保持不變,包括弗裡斯蘭省、荷蘭省和澤蘭省等沿海省份的5個海軍部。海軍部通過向商人收稅來負擔艦隊所需的費用,在戰時,荷蘭議會通過投票來決定增補額外款項。每個海軍部都要負責徵募船員、維護和建設自己的艦船和倉庫以及組織護航艦隊。他們還可以發放私掠船的許可證,裁定戰利品的歸屬以及海事法中的其他事項。在17世紀與西班牙和英國艦隊的對抗中,這一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到後來高度集權的國家暴力時代需要更大、更重的炮船時,它就顯得過時了。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歐洲史:18世紀英國船上的生與死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英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初,英國皇家海軍準將喬治·安森率領6艘船從英國起航。他奉命襲擊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船隻,並捕獲馬尼拉大帆船。這個任務看似簡單,卻耗費了4年時間,令人痛苦不堪。此次航行的規劃和執行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在歐洲艦隊開始海上行動之後的半個世紀中,這揭示出海軍管理者在後勤方面所面臨的諸多挑戰。
  • 歐洲史:17世紀戰爭中的荷蘭(上)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7世紀的荷蘭。在唐斯海戰中蒙恥的3年之後,查理一世與議會和清教徒領袖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內戰的爆發。奧利弗·克倫威爾擊敗了查理一世,並以叛國罪對其加以審判和處決。英倫三島以共和政體取代了君主政體,但這並沒有改變英國外交政策的方向。
  • 推薦:一部靠譜的歐洲史
    今天,我們要為你推薦一部最近很火的歷史書——《企鵝歐洲史》。
  • 推薦大家一套靠譜的歐洲史 | 安利
    △ 第5卷彩插中世紀的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基督教世界」。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歐洲史:19世紀初歐洲的改革之路(上)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歐洲的19世紀。滑鐵盧戰爭之後,維也納會議被視為歐洲民主的一大勝利,其實這次會議極其保守。此次會議懲罰了法國的革命行為,鞏固了奧地利、西班牙和俄國的專制統治,但卻無法抑制革命的精神。潘多拉魔盒已在美國打開,已經席捲了法國。
  • 2019甲骨文歐洲史主題書單
    本書單是對甲骨文2019年以來出版的歐洲史主題好書的盤點,圖書涉及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歷史。有從皇家海軍的發展歷程看英國如何從一個三流海洋國家崛起,直至成長為日不落帝國,再走向衰落的《深藍帝國》;也有記述了塑造英法兩國的國家和民族身份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百年戰爭》;另有以現實世界中的梵蒂岡教廷為參照,揭露了天主教世界面臨的種種挑戰的《秘密會議》。 歐洲的歷史人物同樣可謂精彩奇妙。如何看待託馬斯·克倫威爾這個英國歷史上飽受非議的重要人物?
  • 文藝復興在歐洲各國的特徵
    導讀: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文藝復興體現的是人文主義,但各國的文藝復興又有不同的特徵。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一次劃時代影響的大事。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知識系統的變化正是分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那最鮮明的分水嶺。【楊照:《新世界與老亞洲》,收入(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著,劉興華譯:《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2016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第7頁。】對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
  • 歐洲史:在1900年,歐洲人和海外的歐洲後裔已成為全世界的主宰?
    歐洲史:在1900年,歐洲人和海外的歐洲後裔已成為全世界的主宰?歡迎來到百家號淡月雲來往,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關於歐洲的精彩故事,小編發現,在1900年,歐洲人和海外的歐洲後裔已成為全世界的主宰。他們獲取主宰權的方式有很多,一些直截了當,一些手法含蓄,不過事實存在比定性更重要。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對歐洲亦步亦趨,朝著歐洲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 17、18世紀,歐洲女性越來越誇張的貴族時尚
    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複雜的髮飾髮型。但你知道嗎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是一步步走向誇張,更加繁複華麗。中世紀的歐洲,在宗教統治下,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比較單一而受限制。從16世紀開始,歐洲服飾開始往華麗與誇張靠攏。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格凸顯,華麗、宏大、誇張,佔據了時尚主流。女性的裙子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寬大。到了18世紀,在裙子越來越大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蕾絲、綢緞、繡,裙子腰部設計的更窄,纖腰寬裙是為時尚。
  • 瓷器收藏:17世紀到18世紀風靡歐洲宮廷和貴族家庭的中國外銷瓷器
    多數歐洲人要到16世紀末才知道中國瓷器。他們非常驚訝瓷器竟會比水晶還要美麗。中國瓷器那種不滲透性、潔白光滑、非常實用的美,以及相對於水晶器和銀器的低廉價格,使它甫一現身歐洲,就贏得當地人民深深的喜愛,並被譽為「白色的金子」。
  • 15世紀,歐洲人為什麼要發現新大陸?東西方經濟中斷,歐洲將崩潰
    針對15-17世紀歐洲出現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等人發現新大陸這一歷史潮流,本文給出了一種解釋。13世紀中葉,蒙古人開始第三次西徵。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騎兵,位於中亞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帶著兩三戶人家,逃到了歐洲的地中海地區。
  • 歐洲史:18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沿襲純粹的極權和君主政體?
    歐洲史:18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沿襲純粹的極權和君主政體?歡迎來到百家號夜吟敲落霜紅,小編發現,直到18世紀,以法國和英國為主,責任感和罪惡感才開始蔓延滋生。儘管已經不乏關注,在16和17世紀,人們又為傳教事業投入了一份新的熱情,並也許給反宗教改革運動增添了一定的活力。至少在形式上,羅馬天主教在16世紀獲得的信徒和領地比之前任何世紀都要多。
  • 68年的海軍夢:17世紀法蘭西太陽王艦隊的終結與開始
    對真正的風帆海軍愛好者而言,此文對歷史背景的介紹或許過於冗贅,且或有錯誤。就戰史內容而言,此文創作的主要資料是二手的英文著作,參考一手資料極少,事後看來這是此文最大的缺陷,許多論斷與描述都過於空疏,或與史實不符,或乾脆是英文作者的春秋之筆。後來的比奇角海戰一文正試圖以更多一手資料的詳細細節彌補這一過失,若兩文存在矛盾,全以後文為準。
  • 《極簡歐洲史》合集
    大家好,《極簡歐洲史》為大家讀完了。
  • 歐洲17世紀著名學者基歇爾:漢字西傳第一人
    基歇爾是第一個較系統在歐洲介紹中國書寫文字的,從這個角度看,他是漢字西傳第一人。阿塔納修斯·基歇爾(1602—1680),歐洲17世紀著名的學者、耶穌會士。他興趣廣泛,知識廣博,僅用拉丁文出版的著作就有40多部。但他166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國圖說》恐怕是他一生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中國圖說》的全中文名為《中國宗教、世俗和各種自然、技術奇觀及其有價值的實物材料彙編》。
  • 切入14世紀歐洲藝術的角度
    作者:(意)桑德拉·巴拉利  譯者:伍姝瑾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文/鄭渝川  14世紀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近代時期的分界。之後的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進入巔峰,而歐洲國家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再往後,歐洲的文化、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進入了鼎盛時期。
  • 歐洲各國留學費用一覽
    很多人想去歐洲留學,但是又不確定花費。本文選校帝主要介紹歐洲各國留學費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奧地利平均學費:對於奧地利本國和歐洲的學生免費,國際生的學費平均在726.72——780歐元之間。平均生活費:10200——12000歐元每年。
  • 歐洲城市旅行 | 巴黎千年皇宮史
    這段歷史聽起來比較複雜,只需知道從王國到共和國,巴黎擁有一段將近1500年的國都史。直到16世紀,國王才很少回到舊皇宮。路易十四在國內建立絕對君主制,對外通過戰爭擴張領土,確定法國的歐洲霸主地位。這是法國的輝煌時代,不僅國力雄厚,而且全歐洲颳起一股法國藝術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