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7世紀的歐洲。在18世紀,大多數戰役都以沿海地點命名,這些沿海地點與交戰地點間的距離往往在1天的航程之內。當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例外,西班牙的戰艦護送著滿載財富的船隊往返美洲,葡萄牙則在巴西和亞洲海域保留軍隊。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也出航海外,但這些都不是在國家層面運作的海軍。在大西洋沿岸的歐洲海洋諸國之間,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戰爭迫使它們都採用更加審慎的方法處理海軍事務,而很少進行遠程作戰。在17世紀的前20年中,海軍無所作為。1604年,西班牙與英王詹姆斯一世締結和約,5年後又與荷蘭達成停火協議。這段時期中相對和平的局面最終被三十年戰爭打破。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捷克波希米亞的新教國王之間的衝突引發了這場戰爭。3年後,西班牙和荷蘭共和國之間敵意重生,歐洲各國之間的敵意也廣泛復萌,這標誌著歐洲海軍競爭的開始。
無論是在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這種競爭幾乎未受抑制,一直持續到20世紀。儘管三十年戰爭和荷蘭的反叛是性質不同的衝突,菲利普四世的首相奧利瓦雷斯卻力圖將二者聯繫起來,目的主要是為了從荷蘭手中奪回西班牙在波羅的海的貿易。對戰爭中的西班牙而言,該地區的海軍補給品和糧食至關重要,而強奪貿易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將貿易利潤留給荷蘭。奧利瓦雷斯考慮到,儘管天主教法國已同荷蘭共和國結盟,但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立陶宛王國組成的統一戰線仍將包圍法國。佛蘭德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成就不凡,奧利瓦雷斯深受鼓舞。1621年,除了駐紮在敦刻爾克的12艘護衛艦,這支艦隊還包括聽候調遣的私掠船,它們可以劫掠法國、荷蘭和英國的船隻。這些三帆快速戰艦相當小,由西屬尼德蘭的造船工匠改造而成,極其適合劫掠、護航和偵查。在之前的5年中,西班牙海軍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紀錄。
1625年,菲利普四世在寫給西屬尼德蘭總督的信中說:「從現在開始,陸戰將處於純粹的守勢,在馬爾迪克港,我們將建立一支由5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不過,在遠及設德蘭群島和冰島的戰場上,西班牙的皇家護衛艦和私掠船擊沉了大量荷蘭漁船和護航戰艦。在管理機構方面,1623年,西班牙設立了北方海軍部,以控制西班牙和佛蘭德斯之間的貿易。同時,西班牙迫使中立國的艦隊進入敦刻爾克,進行戰時禁運品的檢查,並實施一系列全面的保護主義政策,向法國商人收取高達40% 的關稅。不過,奧利瓦雷斯最終不得不放棄對波羅的海的野心,集中精力同法國作戰,並處理荷蘭人皮特·海恩在古巴俘獲西班牙運銀船隊事件的餘波。奧利瓦雷斯的對手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他同樣關注著以下情況:荷蘭與英國在法國的海外貿易中處於支配地位,地中海地區存在著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海盜活動,西班牙在發展海軍方面的野心日益增長,在法國最繁榮的港口之一拉羅謝爾發生的胡格諾派起義對海軍構成了威脅。
以上這些問題,其實屬於前述西班牙與尼德蘭之間敵對行動的延續,同時也來自胡格諾派和英國的海上威脅。1621年,胡格諾派創建了海軍部,並在之後的4年中攻擊了若干法國港口。法國希望英國能減少對胡格諾派的支持,路易十三通過他的女兒亨麗埃特·瑪麗與查理一世聯姻。然而,英國人對法國海軍復興的前景感到十分憂慮。而且,儘管斯圖亞特王朝與波旁王朝之間私下結成了同盟,但在1627年,英國仍佔領了拉羅謝爾外海的雷島。英軍被法國人擊退,但次年又捲土重來,不過,他們的出現已經無關緊要。當時,經過長達14個月的圍困,拉羅謝爾向法王投降,從而有效地結束了法國的宗教戰爭。自16世紀以來,法國雖然一直在進行改革,卻始終沒有建立國家海軍,這一事實助長了胡格諾派的反抗。法國海軍元帥在英吉利海峽的庇卡底、諾曼第、比斯開灣的波瓦圖及聖東日擁有權力,而布列塔尼、普羅旺斯和吉耶納則各自擁有海軍和截然不同的海商法。
這使得法國王室無法籌集足夠的收入來創建一支國家艦隊,甚至無法調動各省的艦隊。在圍困拉羅謝爾的前一年,黎塞留廢除了法國海軍元帥的職位,呼籲從零開始建設海軍,包括40艘軍艦、30艘加萊船和10艘蓋倫船,建成「真正的海上堡壘」。為了方便海軍使用,黎塞留還試圖改造法國的港口,但該計劃因遭到反對而成為泡影。儘管如此,當1635年法國正式與荷蘭結盟以對抗西班牙時,法國海軍已經整裝待發。次年,在比斯開灣的戈特利亞海戰中,法國海軍奪取了西班牙的17艘加萊船和其他船隻,並俘虜了4,000名水手。黎塞留確實有理由抱怨:「看到我們的國王—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統治者—的海軍實力,弱於基督教世界最弱小國家的君主,這是一種恥辱。」不過,許多英國人也同樣輕視英國皇家海軍,一名同時代的英國人寫道,「從來沒有人見過這麼虛弱而可憐的艦隊出海」,「如果我們的敵人看到它,會嘲笑我們的國家」。
自伊莉莎白一世和德雷克時期開始,英國海軍的威望就已下跌。急於恢復海軍威望的查理一世決心建立一支海軍,此舉相當於發表聲明,確保約翰·塞爾登《閉海論》一書的出版,並以此重申英國對不列顛群島周圍海域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雖然古老,卻是由想像而來的。1629年解散議會之後,查理一世為艦隊籌集資金,他並沒有直接徵收交付國庫的稅款,而是發布令狀,收取實物或現金作為「船隻專用款項」,將其交付給海軍。在6年內,共籌得超過80萬英鎊的經費。經費在手的查理一世將他「建造一艘新的大船的高貴決議」告知了船舶建造師菲尼亞斯·佩特。批評者警告說,「人類的才藝或智慧絕對無法建造完備而又適於軍用的配有3層火炮的艦船」。不過,他們並沒有能夠勸阻查理一世和佩特。「海洋君主號」的建造成本為65,586英鎊,相當於10艘裝備40門火炮的戰艦的成本之和。
顧名思義,「海洋君主號」更多地是一種戰爭宣傳工具,有一本小冊子專門用來介紹「用於美化或裝飾它的飾物……包括雕刻、圖案及上面的格言」。劇作家、評論家託馬斯·海伍德簡要介紹了船上的武器:它有3層平甲板、1座艏樓、1層半甲板、1層四分之一甲板和1層後甲板。下層有30個炮口,配備半加農炮(發射重30磅的炮彈)和整個伸出去的加農炮。中層也有30個炮口,配備半長管炮(發射重10磅的炮彈)和長管炮。第三層有26個炮口,配備其他火器。艏樓上有12個炮口,半甲板上有14個炮口……此外,它還攜帶10門艏炮和10門艉炮。海伍德進一步指出,查理一世對國家榮譽和安全所肩負的責任「應該是對其所有忠誠而充滿深情的臣民極大的鼓舞和促進」,「他的臣民是慷慨的,並願意捐獻船隻專用款項」。實際上,查理一世過分地關注海軍項目,並遭到其「忠誠而充滿深情的」臣民的怨恨。
從「海洋君主號」便可以看到其不知節制和傲慢自大,這導致查理一世最終被推翻。如果能夠證明海軍確實維護了英國沿海水域的和平,那麼這樣的誇耀可能會被容忍。但在1639年,安東尼奧·德·奧肯多率領的西班牙艦隊與荷蘭海軍中將馬爾滕·哈珀特松·特龍普率領的荷蘭海軍對峙了長達1個月的時間,在僵局中,海軍被證明是完全無效的。在1年前,奧利瓦雷斯曾注意到,在17年間的所有海戰中,西班牙共贏得了82場勝利。不過形勢正在發生改變。同年,駐紮在戈特利亞的西班牙艦隊被消滅。次年春天,荷蘭艦隊俘獲了700名前往佛蘭德斯的西班牙士兵。9月,奧肯多率領更多的軍隊前往北部,但遭到了特龍普的持續攻擊,於是只得在英國多佛海峽以北的唐斯錨泊地停靠。很明顯,那裡是英國的領海,但英國艦隊卻無力維護那裡的和平。在經過長期對峙後,10月21日,荷蘭軍隊在佛蘭德斯俘獲和擊沉了32艘西班牙戰艦和運輸船。
敦刻爾克的私掠船運送5,000名士兵到達佛蘭德斯,奧肯多自己也設法到達敦刻爾克,之後返回西班牙。唐斯戰役對西班牙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同時對查理一世所宣稱的海上主權也是一次重挫。更重要的是,這標誌著荷蘭共和國步入歐洲海軍強國前列的時代最終到來了。荷蘭的海軍管理制度是法國與英國海軍管理模式的混合物。1597年至1785年間,荷蘭海軍的組織形式基本保持不變,包括弗裡斯蘭省、荷蘭省和澤蘭省等沿海省份的5個海軍部。海軍部通過向商人收稅來負擔艦隊所需的費用,在戰時,荷蘭議會通過投票來決定增補額外款項。每個海軍部都要負責徵募船員、維護和建設自己的艦船和倉庫以及組織護航艦隊。他們還可以發放私掠船的許可證,裁定戰利品的歸屬以及海事法中的其他事項。在17世紀與西班牙和英國艦隊的對抗中,這一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到後來高度集權的國家暴力時代需要更大、更重的炮船時,它就顯得過時了。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