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述書法的三句名言,讓你學習書法茅塞頓開。

2020-12-12 墨軒聊書畫

古人論述書法的三句名言,讓你茅塞頓開。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書法是學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這個「學」指的就是正確的方法。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學好書法。

學習書法古人有很多經典的論述,我們今天來分享幾則。

「書不師古,如夜行無燭。」這句話出自清代書法家秦祖。秦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書法要從臨習古人開始的,不臨古人書法,就像在漆黑的夜裡走路一樣,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的確是如此,不論古今哪位書法家無不是從臨帖開始的,所以臨帖是我們學習書法必走的道路。

雖然臨帖是從學習古人開始,但道理都懂,我們要怎麼學習古人吶?像古人的經典法帖有很多,我們要怎麼入手吶?

關於這點筆者認為應該專攻一家,博取多家。專攻一家就是以一家法帖為根基,例如,喜歡王羲之就以王羲之一路為主,喜歡歐陽詢就可以以歐陽詢的法帖為主。只有這樣打好基礎,這樣眼界和手心都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有了一定基礎,學習起來就方便許多。

學古須得其神骨」,我們學習古人的書法,並不是只有用筆和結字,還有很多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清代的梁巘《平書帖》:「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這句話主要說明了學習古人書法的必要性,還強調了學習古人書法不只是追求形似,神韻亦是重要所在。

現在很多朋友學習書法只一味的追求形似,我們學習書法不是為了做複印機,書法臨帖形似很重要,但神韻更重要。就像啟功先生,他臨寫過很多古人名帖,其中他臨寫的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和一般人臨寫有很多不同之妙。

啟功臨《玄秘塔碑》

我們要知道結字只是學習書法的一個方面,尤其是對有一定基礎的朋友,我們要知道我們臨帖最要得到那一方面。像啟功先生臨寫的《玄秘塔碑》,和原帖有很多不相似的地方,可以看出,線條的骨力才是啟功先生臨帖的目的,所以我們也要知道我們臨帖目的是什麼,為了得到什麼。

王羲之在《筆書論十二章》中說道:「初學書法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初學書法,下筆一定要穩,過於草率容易失去法度。

的確這是很多學習斯特林的朋友容易犯的毛病,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下筆不穩,只顧追求速度,最後寫的字很單薄,不穩定,所以很難抓住用筆的根本,自然進步就會很慢了。

相關焦點

  • 晚清民間書法學習的新思路
    乾隆後期,民間收藏家的藏品大多已收歸內府,大多數書法家再難見到名跡珍品,民間的書法學習、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以《方石書話》為例,從書法學習模板的變化、書法學習方法的新要求體現晚清民間書法教育的新變化。
  • 板橋體書法:板橋體書法,它個性怎樣,有何值得學習的地方?
    板橋論書極具個性,主張古人為我所用。他強調學古要能出以己意,更何況古人之面目屢經翻刻不復可見,故不必斤斤於點畫形似,依樣畫葫蘆,終歸惡道。因而主張另闢蹊徑,表現個性,所以標舉「破格」之書,他用以表現個性的方式便是求怪矜奇,不諧流俗。
  • 國畫大師範曾的書法倆字40萬,這麼貴的書法有沒有超越古人
    古代碑帖中蘊含著豐富的筆法、字法、氣韻等技法,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相比,雖然更加方便和實用,但在學習的方法上,互不衝突,都需在借鑑古人傳統筆法的基礎上而創新。範曾先生的書法有人說毫無古人的影子。善畫者多擅書,範曾應屬於善畫者之列,在善畫者隊伍中,他的書法算差的。
  • 書法的筆順:古人實踐出的真理,是書法學習基礎中的基礎!
    書法是中國字的藝術,想要寫好書法,首先就要寫出一手標準的中國字。可許多人的字,總是感覺差強人意,稍遜一籌,雖然橫平豎直,可就是缺少美感,原因到底在哪裡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許多人在書寫的時候忽略了一個簡單且重要的問題——筆順。
  • 推薦一個學習隸書書法的好字帖
    推薦一個學習隸書書法的好字帖喜歡隸書的書法愛好者比比皆是,有的喜歡隸書的高古大氣,有的喜歡它的秀美靈動,有的也喜歡其莊重雄渾,不管怎麼說,隸書是秦漢以來書法史上最特別的一個書體,如果說書法藝術的表現手段是書寫性,那麼,隸書則是體現書寫性的傑出代表
  • 我怎樣認識書法和理解書法
    *學習書法要學古人的,學到民國還可以,要向上追。這是學習書法特別是篆隸的根本途徑。學現代人、現代名家書法不可取。*學習古人,共性的東西要強化,個性的東西要弱化。*學習書法,我們提倡學習共性,反對學習個性,這是書法藝術繼承與傳承的保障。
  • 關於新手學習書法的一些見解分享
    經常在咱們知乎平臺上,包括以前也經常遇見朋友會問到作為普通人學習書法該如何入門的問題。這些問題大致集中在何時學習書法比較合適、剛開始學習什麼書體好、怎麼學習和提升書法等等。其實個人當時也存在同樣的困惑,後來也是經過自己的不斷嘗試和與他人溝通以及主動學習才慢慢有了自己的認識。
  • 王獻之《得書帖》書法真跡欣賞,書法真漂亮,傳承王羲之書法精髓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王獻之的這幅書法作品,絕對讓你非常的喜歡!小七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王獻之的《得書帖》,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是不是感受到了其藝術美呢?整幅書法作品真的是太漂亮了,筆法行雲流水,整體布局也是非常的完美,在用墨方面也是非常的完美,有濃有稀,這樣的處理手法也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大家看到這樣的書法作品以後有何不同的感想呢?是不是對中國的書法更加的喜歡呢?如果你也喜歡中國的書法那就要認真臨摹古人的書法作品,而我們要想了解王獻之的《得書帖》,我們也要放大看看局部,這樣你能更加直觀的看到王獻之筆法的藝術美!
  • 欣賞: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馮彬先生的12幅行草書書法創作
    聲明:本篇的圖文由馮彬藏墨獨家原創,書法作品版權歸馮彬藏墨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馮彬先生擅長行草書寫法,從學生時代就酷愛書法,早期臨習王羲之、米芾、文徵明等諸家行草書風格,對書法理論也頗有研究,寫了100多篇學習心得在各類書刊發表各種書法理論性文章300隨著不斷的磨練和寫法的創新,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點,既保留了一定的古法元素,又突顯現代書家的創新風格。
  • 書法史|品行差的人可以寫書法嗎?中國書法理論為何十分注重人品
    書法史|中國書論的內涵與架構,看這些就知道古人多麼重視人品了中講述了書法人士的品行之於書法藝術的重要性以及歷來優秀書法人士對品行的注重,可以看出大凡書法藝術有所建樹者,莫不對人品心性的修為都非常在意,這是為什麼呢?
  • 結合我的書法學習,談一談對於藝術「通融」的理解
    對此,我來分享一下關於我學習書法的一些感悟。藝術的的學習就如同是海洋遨遊,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時常覺得自己渺小無力,學習難得其中深昧,可是熱愛藝術的人依舊不停的探索未知和發掘自己。就我本身而言,年齡在二字頭越來越遠,學習書法的日子也有十載春秋,在別人眼裡生活順利心情遂願,但因為熱愛書法,卻時常在獨處的時候感到萬分困頓。
  • 西泠鏡像 | 手札結構書法創作之研究
    但一般情況下,書法家所借鑑的古人手札規範程度越高,則意味著一旦能夠超越這種規範,其書法作品所能達到的境界就越高。那麼,從什麼角度來觀照古人手札中境界甚高的規範呢?除了書法的精湛及突出的空間表現與變化以外,還應該包括具體的結體、用筆、用墨以及空白位置大小等方面。
  • 中國書法表現功夫美
    學習書法的人,沒有不承認功夫,不相信功夫的特有的審美效果、意義和價值的。書法美從本質上說,就是書法形象創造展現出來的書者的功夫與修養、情態與追求。一筆落紙,這點畫是寫出來,還是做、描、填、畫出來的,是得心應手,力勁氣厚、如錐畫沙,如綿裹鐵,還是百般點綴,刻意做作,氣虛體弱,浮薄輕滑,用功夫這把尺子去衡量,一看就知道了。因而,沒有功力的追求,就沒有書法的意義。
  • 「天下為公」:孫中山書法欣賞
    他說,從孫中山的書法中,不但看到了孫中山書法的典雅精妙,別具一格,而且字裡行間中也透露出孫中山獨特的人格魅力。圖/孫中山書法《有志竟成》歐寶齡說,孫中山的書法主要融會王體、顏體和蘇體諸家,自成一家。圖/孫中山書法《用便民生》民國四大書家之一的譚延闓評說孫中山書法:「故時賢謂總理之怪,深得唐人氣韻,流美自然,非力學所能工。至其矜慎厚重,不詭不隨,又適如其人焉。」又說:「其書不但似蘇東坡,而往往有唐人寫經筆意,正直雍和如其人,真天資聰明,凡夫須學而不能也。」譚延闓也是民國一代書法大家,長期追隨孫中山,所述當然透徹,這也成為評論孫中山書法較為經典的論述。
  • 板橋體書法:對於板橋體書法,它是反映什麼的,研究有何成果?
    鄭板橋工詩文、書法,善畫蘭、竹、石、間作梅等。因為鄭板橋是繪畫的大家,兼書家和文學家,且在文藝理論方面亦有過人之處,其留下的話論、書論、家書論述精闢,見解獨到,同時它又是科舉出身,綜合修養深厚,運用與他的藝術創作實踐當中,故其創作也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戛戛獨造。尤其板橋的書法,標新立異自成一體,堪稱稀世之珍。風格奇古。
  • 聖人王陽明心學啟示:「眼高手低」才是學習書法至高境界!
    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陽明這段話,看似簡單,其實揭示書法學習的「眼高手低」的境界!「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作為聖人,學習書法,也得臨古帖,不臨帖的書法家,都是偽書法家。
  • 書法學習也許須有生活閱歷和人生體驗
    書法學習也許須有生活閱歷和人生體驗,書法學習非一日之功,書法非其他技藝與文化,能在短時間內速成。如王勃、駱賓王號稱神童,五歲便出口成詩,王勃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但卻沒聽說誰五六歲就是書法家。
  • 蘇東坡講書法:拿毛筆的正確方法
    古代畫像中的執筆姿勢關於「當使指運而腕不知」這句話,他沒有說寫多大的字,小編的理解是,這句話適用於中楷到小楷這個大小的字,這個大小是古人日常書寫的大小,到了書寫大楷的時候,不得不用手腕古代畫像中的執筆姿勢王獻之小時候學習書法,父親王羲之從他的身後拽取王獻之手裡的毛筆,但是卻沒有扯過來,就知道王獻之長大以後一定可以靠書法出名。
  • 蘇軾書法:自我精神的遨遊
    ——北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是宋代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於文學、於書畫等都有深刻、獨到的論述。 蘇軾有云:「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 石鼓文的書法特點及學習問題
    石鼓文自從出土後,即被受歷代書法家重視與學習,因為以前主要是學習小篆,而石鼓文隸屬於大篆範疇,充滿金石韻味!石鼓文被歷代書法家們認為是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的說法。石鼓文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到清代時期最大,它實際上就是大篆,去除了圖畫特徵,象徵我國漢文字正式形成,上啟金文,下連小篆,字比小篆略短些,近乎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