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區·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寂靜的苗寨熱鬧起來

2020-12-11 人民網

遊客在十八洞村遊覽 本報記者 李亞新 攝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習近平

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深藏在武陵山腹地。這裡,山巒疊嶂、雲霧繚繞、梯田錯落,古樸的苗寨依山而建,黃牆黑瓦的屋舍掩映在茂林密竹之中,石板小徑串聯起各家各戶。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這裡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中國的扶貧之路,進入了以「精準扶貧」為特徵的新階段。

2013年,十八洞村225戶939人中,有貧困戶136戶542人,人均純收入1668元,僅為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75%。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3元,並於2017年2月宣布成功脫貧摘帽。2018年,這一數據攀升至12128元。

5年多時間,十八洞村是怎樣實現脫貧致富的?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試圖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梳理這個山村苗寨涅槃新生的脈絡。

一條機耕道和一根電線桿

總書記考察十八洞村的當天,時任村委會代理主任的施金通接了100多個電話,「都是各個部門和企業要來扶貧、支持的。」不幾天,村裡四處堆滿了砂石、水泥、鋼筋,進駐了多支施工隊。

施金通打電話找時任花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龍秀林支招,龍秀林說:「總書記看到的是一個原生態的苗寨,在村裡座談時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如果十八洞的原生態破壞了,將得不償失。」施金通等村幹部思慮再三,覺得十八洞的扶貧工作不能這麼多人打亂仗,遂建議縣委派一支精幹力量來統一領導。

2014年1月23日,花垣縣委派駐十八洞村精準扶貧隊進村,由龍秀林擔任隊長,施金通改任村「第一書記」。當天與村民的見面會上,有村民上來就問:「你們準備給我們發多少錢?」不久後當選村委會主任的施進蘭說,以前村裡也來過扶貧工作隊,主要是給錢給物,結果他們一走,送的豬仔和雞鴨苗,死的死,吃的吃,鴿子籠也當廢品賣了。「從新聞聯播裡看到總書記考察十八洞的新聞後,至少有二三十個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很快辭工回家了。大家都以為國家肯定會給村裡很多錢,回村的目的就是為了分錢。」龍秀林只能一遍遍解釋,「總書記說了,十八洞扶貧『不能搞特殊化』,方法要『可複製,可推廣』,脫貧也得靠自己。」

扶貧工作隊準備先從改造基礎設施做起,召開村民大會,商討修建機耕道事宜。在村後修一條機耕道的事,兩個月前就已經提上議程,因為要佔幾戶村民的部分田地,而村裡人均耕地只有0.83畝,村集體又沒錢補償,遭到幾戶村民強烈反對。經過村幹部反覆做思想工作,其他幾戶都同意了,只有施長壽始終不鬆口。

龍秀林多次和他「掏心窩子」後,施長壽說出了心裡話:「我不是在乎那個補償,這條機耕道最先佔我家的田。如果後面的村民反悔,機耕道修不成,我豈不是吃了『啞巴虧』?」為了打消施長壽的顧慮,龍秀林當場起草協議:為了村裡事業發展,佔地5分以內的都無補償……凡被佔田地的村民挨家挨戶在協議上簽字畫押,吃下「定心丸」的施長壽最後也籤了字畫了押,矛盾得以化解。隨後,機耕道也順理成章修通了。

這件事讓龍秀林陷入思考:如果不喚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光靠幹部唱「獨角戲」,將是死路一條,扶貧先扶志,必須破除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為此,他們探索出村民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每季度舉行一次全體村民思想道德評比,以組為單位開會逐戶互相打分,評分內容包括遵紀守法、發展致富產業、支持公益事業等6個方面,90分以上為五星級家庭,80分以上為四星級家庭……當場宣布結果,公示一星期後掛牌。

第一次評比,68.2分的施六斤家成了全村唯一的二星級家庭。因為此前農網改造時要在他家地裡豎一根電線桿,施六斤堅決不同意:「不給補償金免談!」

門楣上被掛上二星級家庭的標牌後,施六金深感羞愧。他家就在人來人往的村口,很沒面子。「只有兩顆星,還讓不讓我討老婆了?」他主動跑到村委會認錯。從那以後,施六金像換了個人,積極支持村裡各項公益事業,幫村幹部開展工作,免費為遊客當導遊,村裡修停車場時,他主動讓出1畝多地……後來,他家升級成四星級家庭。

通過星級化管理,像施六斤這樣主動參與公益事業的村民多了。扶貧工作隊因勢利導,投入少量資金,鼓勵群眾自己動手,開展「五改」(改廁、改水、改圈、改廚、改路)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十八洞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施金通說:「精準扶貧,首先從精準識別開始。」一開始家家都想當貧困戶,不久,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出臺了精準識別貧困戶的「九不評」標準:家裡有吃財政飯的不評、有磚混結構樓房或商品房的不評、全家外出務工的不評、違法違紀的不評……

各組分別召開村民大會,請大家對照各戶的申報材料和「九不評」投票。施金通說:「第一次投票篩選出了179戶貧困戶,張榜公示了一周,村幹部接到不少舉報電話,我們根據舉報入戶調查,縮小了識別範圍。最後調整了40來戶,提高了精準度,最後識別出來的136戶貧困戶,家家戶戶都服氣。」

1000畝獼猴桃和一瓶山泉水

「三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這首昔日的苗歌,足以概括十八洞的貧苦。精準扶貧,關鍵還是要找到脫貧產業。

時任十八洞村會計、2017年4月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龍書伍說,按照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每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能一次性獲得3000元產業幫扶資金,非貧困人口則是1500元。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這筆錢不發給群眾,而是集中起來使用。

可是要靠什麼產業來拔掉窮根呢?村裡就此琢磨了3個多月。大山中的苗寨,多為貧瘠山地,資源稟賦匱乏,產業空間捉襟見肘。受當地山上遍布野生獼猴桃的啟發,他們決定發展獼猴桃產業。可是地從哪裡來呢?他們跳出十八洞,探索「借雞生蛋」的飛地經濟,在35公裡外的道二鄉流轉了1000畝連片土地作為獼猴桃種植基地,並與苗漢子野生蔬菜開發專業合作社合作,共同組建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貧困戶和普通村民則帶著產業幫扶資金入股。

可是召開村民大會的時候,80%的村民給這一方案投了「反對票」。龍書伍說,村民反對的主要原因有:山上的野生獼猴桃都賣不出去,在村裡種,就算失敗了還能砍掉當柴燒,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心裡踏實;和人家老闆合作,萬一被坑了怎麼辦?

扶貧工作隊先是發動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入股,然後包片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給他們算帳:山上的地塊小,兩畝地往往要分成八九塊,施肥採摘等管理成本非常高,而流轉的1000畝平整地塊,可以機械化作業,效率提高几倍,村裡人過去管理,成果也看得見。後來,村裡還包車載著幾十名村民去四川蒲江的獼猴桃基地參觀,最終打消了他們的疑慮。

2014年9月,苗漢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註冊資金600萬元,其中:苗漢子野生蔬菜合作社出資306萬元,佔股51%,十八洞村出資294萬元,佔股49%。村裡的股份由十八洞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兩部分組成,合作社由村民出資組建,入社資金按542名貧困人口每人3000元幫扶資金共162.60萬元入股,397名非貧困人口每人1500元幫扶資金共59.55萬元入股,村集體經濟申請71.85萬元專項資金入股。

獼猴桃需要3年才能掛果。施金通說,在獼猴桃產業見效之前,除了特色種植,十八洞村還因地制宜確定了特色養殖、苗繡、勞務經濟、鄉村旅遊共5大支柱產業,並成立相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形成產業扶貧合力,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

在十八洞村夯街峽谷的谷底,有一汪從天然溶洞流出的泉水,清洌甘甜,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2017年7月,步步高集團投資3000萬元,十八洞村以「十八洞」品牌入股,雙方按「50 1」的模式合建山泉水廠,即每年給村集體保底分紅50萬元,每生產一瓶水再拿出1分錢注入十八洞村扶貧基金。2017年10月,山泉水廠建成投產。2018年3月,十八洞牌山泉水上市銷售。

「2017年,村裡通過山泉水項目獲得50.18萬元集體收入,去年增至55萬元。」龍書伍說,「獼猴桃2017年開始掛果,貧困人口每人分紅1000元,非貧困人口500元;去年分別分紅1200元、600元,村集體分紅15萬元,今年進入盛果期,以後分紅肯定更多……」

2018年,十八洞村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餘萬元。而十八洞村村名緣起的大溶洞的開發,目前已到最後關頭,現任扶貧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說:「我們也是以大溶洞資源和『十八洞』品牌入股,預計旅遊開放後村集體每年至少有30萬元保底分紅。村裡已在35個類別上註冊了『十八洞』商標72件,要讓『十八洞』這個無形資產成為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

兩個光棍漢的甜蜜新生活

「有女莫嫁十八洞,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溝深路難走,嫁去後悔一輩子。」總書記在村民施成富家的院壩與群眾座談時,有村民說,村裡除了貧困,娶不上媳婦的光棍漢也多。總書記勉勵大家,要加油幹,等窮根斬斷了,日子好過了,媳婦自然會娶進來。

龍秀林說:「當時村裡35歲以上的光棍漢有48個。施成富的小兒子施全友就是其中之一。」其實,當時39歲的施全友是有女朋友的。2011年在浙江一家五金廠打工的他,通過網戀認識了在廣東快餐店打工的重慶秀山姑娘孔銘英。2012年春節,施全友帶著孔銘英回家過年。可孔銘英對十八洞的印象並不好:「這裡山多地少,種地種不出啥名堂,窮山溝裡太偏僻,也做不了啥生意。廁所在院子裡,下雨天上廁所還要打傘,高跟鞋踩了兩腳泥。」

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考察那天,施全友接到父母電話並看了新聞聯播後,連夜辭工登上回家的火車,「我感覺家鄉發展的機遇來了。」回村後,施全友經常給孔銘英說村裡的變化,還通過微信發了很多照片。他家的院壩也成了遊客必到的一個景點,每天人來人往。施全友萌生了開辦農家樂的想法,並鼓動孔銘英,「快回來吧,幹餐飲你有經驗,我採購,你炒菜。」扶貧工作隊也很支持,龍秀林說:「放心開吧,有客人我們就給你帶過來。」2014年4月,這個十八洞村首家農家樂紅火開業。2015年元旦,兩人舉行婚禮,41歲的施全友成功「脫單」。在他們的帶動下,如今十八洞村已開辦了13家農家樂。但生意最好的還是施全友的「巧媳婦」,年收入最高時達60萬元,最火爆時一天能接待五六百人。

為了讓更多大齡青年「脫單」,從2015年起,扶貧工作隊每年春節前後都要在村裡舉辦相親活動,由未婚男女上臺展示才藝,相中了即可牽手發展。龍秀林說:「對光棍漢來說,幫他們成家也屬於精準扶貧。」龍先蘭就是在2015年冬天的相親會上,牽手了鄰村姑娘吳滿金。

濃眉大眼的龍先蘭是個帥小夥。但吳滿金的母親卻不同意,她是從十八洞村嫁出去的,很清楚龍先蘭的「底細」:龍先蘭8歲喪父,母親改嫁,小學五年級就輟學,是個無人幫襯的孤兒,既不會種地也沒啥技術,而且酗酒成性,可謂又窮又懶脾氣大。

為了促成這段姻緣,龍秀林把孤苦無依的龍先蘭認作弟弟,春節時帶他回家過年,家人都把他當親人,給他買禮物、發紅包。後來,龍秀林掏錢送龍先蘭去安江農校學習特色養殖,龍秀林又送他去縣裡有名的養蜂專業戶那裡學習。2016年,掌握技術的龍先蘭試養了4箱蜂,野生蜜蜂一年只割一次蜜,每斤賣到150元,當年就掙了5000多元。

2016年下半年,龍秀林夫婦去吳滿金家幫龍先蘭提親,並一再保證,「龍先蘭現在喝酒知道節制了,人也勤快了,還掌握了養蜂技術,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吳滿金的父母不再阻攔。2017年春節前,30歲的龍先蘭與吳滿金喜結良緣。

2017年1月,龍先蘭牽頭成立了十八洞村苗大姐土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發展到140多人,養蜂1000餘箱。其中龍先蘭養了300多箱,去年養蜂收入20多萬元,並註冊成立了公司。

石登高說,十八洞村已經有30多個大齡青年成功「脫單」,外鄉的姑娘也希望嫁過來,愛情婚姻逐漸回歸常態。

記者離開十八洞村的時候,趕上了一個雨過天晴的好天氣,「山青青,路寬敞,十八洞的今天變了樣,哎嗨嗨……」苗歌聲中,又一群遊客下了大巴向村中走去,寂靜的苗寨熱鬧起來……

相關焦點

  • 十八洞村的苗寨燭光「學習會」
    新思想湘西講習團開講儀式在十八洞村舉行。張鵬 攝大家在燭光裡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張鵬攝工作人員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送到村民手中。5月26日晚,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苗寨一片漆黑,鄉親們齊聚在村民施成富家,心裡卻格外亮堂。為了不耽誤村民們農忙時間,新思想湘西講習團的老師們摸黑冒雨來到十八洞村,在燭光裡與鄉親們聊起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脫貧攻堅工作。「老師,我想問問,總書記的這個重要思想,和我們老百姓到底有什麼關係?」
  •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景區導遊詞下篇
    晨霧嫋嫋,平均海拔700米、森林覆蓋率達98%的十八洞村,在久雨後迎來了畫卷一樣輕輕鋪開的藍天白雲。早春的笑意雖有些矜持,但已把新的夢想融進綠色的畫面裡,醉在明媚的陽光中。古寨帶著青春的韻律和綠色的清新,邁入綠色發展的門檻。遠處的苗寨影影綽綽、若隱若現,近處的集貿市場裡已熙熙攘攘、人聲鼎沸。
  • 十八洞村:桃花源之「路」
    在蜿蜒滴翠的大山裡,坐落著一座苗寨,清一色的木板房閃立兩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在這裡,你無論置身在任何一個角落,都仿佛置身在一幅畫裡。這幅畫就是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3年11月3日來了好多人,石爬專老人也不曉得來的哪個,就坐在屋門口看熱鬧。沒想到來的是總書記,更沒想到總書記還到她屋門口停了。
  •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景區導遊詞下篇
    晨霧嫋嫋,平均海拔700米、森林覆蓋率達98%的十八洞村,在久雨後迎來了畫卷一樣輕輕鋪開的藍天白雲。早春的笑意雖有些矜持,但已把新的夢想融進綠色的畫面裡,醉在明媚的陽光中。古寨帶著青春的韻律和綠色的清新,邁入綠色發展的門檻。遠處的苗寨影影綽綽、若隱若現,近處的集貿市場裡已熙熙攘攘、人聲鼎沸。
  • 中新社丨湘西苗寨十八洞村:回得去的家鄉,望得見的未來
    來源:湘西網中新社湘西7月11日電 題:湘西苗寨十八洞村:回得去的家鄉,望得見的未來作者 付敬懿位於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群山環繞,苗寨吊腳樓鱗次櫛比。24歲的苗族女孩施林嬌身著精美的苗族便服,背上竹編小背簍,嫻熟地通過手機直播砍柴、趕場等場景,或即興在山間高歌一曲苗歌。
  • 老百姓的故事|施俊:十八洞苗寨銀行設在家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王佐 圖/金東國平整的柏油路沿著山勢一路蜿蜒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梨子寨。三月底的油菜花映著陽光,開得燦爛。 梨子寨共有28戶苗家。因是當地人,又通苗話,於是施俊成了十八洞村唯一的駐點銀行員工。 家鄉的變化施俊看在眼裡——過去寧靜的苗寨這些年慢慢熱鬧起來,合作社、農家樂、展覽館,都有了……鄉親們的荷包鼓了,隨之而來的,是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 十八洞村大力發展苗繡 「繡」出苗寨好日子
    湖南日報記者 張湘河 通訊員 吳紅豔  藏在深山裡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風景美,苗繡更美。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視察調研,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如今,這個承載著習總書記殷切期望的小山村,正在大力發展苗繡,打造「美麗經濟」。
  • 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11月8日,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小學教師吳忠碧為學生打午餐。  有一年,為了維修大雪中快要壓塌的校舍,施貴海冒雪和村幹部一起,跟村民借來5根木柱,又到山上砍了5根柱子,「苗寨最好、最結實的房子都是『九龍抱柱』,我撐了10根柱子才放心。」  教室明亮、課桌紮實、教學正常——這是施貴海從當老師一開始,就對辦好教育最大的期望。他說,上學求知是十八洞村幾代人的夢想,就期待著村裡每一代人都能享受更好的教育。
  • 深山苗寨的別樣春天——疫情下的十八洞村見聞
    新華社長沙4月29日電 題:深山苗寨的別樣春天——疫情下的十八洞村見聞新華社記者丁錫國、袁汝婷到了4月,山裡才有了春天的樣子。武陵山脈腹地,人們脫下笨重的冬衣,苗寨仿佛也跟著輕快起來。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也是湖南第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 返鄉女大學生成十八洞村「網紅」:回到苗寨是我的歸宿
    大山深處,百年苗寨。穿著素樸的苗族服飾,每天唱歌、烹飪、砍柴、燻制臘肉,這些苗家青年男女的日常,在直播中一一呈現。離開大城市,遠離了喧囂,施林嬌仿佛找回了兒時的自己。而湘西十八洞村,也因施林嬌等幾位90後大學生的回鄉,而更有生機與活力。
  • 美麗苗鄉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蛻變為旅遊名村,令人心動的幸福
    這裡,便是十八洞村,秀麗的山水,淳樸的民風,多少人夢魂中的桃花源。位於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的十八洞村,這裡只有239戶、946人。人均耕地為0.83畝的苗族小山村。如今作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稱為「精準扶貧」的一面旗幟,在2019年,十八洞村以獼猴桃種植、苗繡、勞務輸出、鄉村旅遊、礦泉水廠五大支柱產業蓬勃發展,有了巨大改變,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越來越快。在今年,湖南省文旅廳公布的7條「錦繡瀟湘」湖南旅遊精品線路中,把湖南的精品景區景點串連成線,這樣便有了湖南的權威旅行指南。
  • 《 人民日報 》:回訪湖南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石爬專家
    致富奔小康 心氣格外足  ——回訪湖南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石爬專家  我這次到湘西來,主要是看望鄉親們,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眾生活還很艱苦,感到責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 湖南十八洞村相親大會見聞:光棍漢們脫貧又脫單
    中新社湘西2月16日電 題:湖南十八洞村相親大會見聞:光棍漢們脫貧又脫單  中新社記者 唐小晴  農曆正月十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處處洋溢著歡樂與浪漫。當地的單身男女正通過一場大型相親會尋找意中人,十八洞四組村民、29歲的施志春用一首吉他彈唱《傳奇》收穫了三朵「心動」玫瑰。
  • 苗寨燭光「學習會」――新思想湘西講習團十八洞村宣講特寫
    5月26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苗寨一片漆黑,鄉親們聚在村民施成富家,心裡卻格外亮堂。 為了不耽誤村民們農忙時間,新思想湘西講習團的五六位老師摸著黑、冒著雨來到十八洞村,在燭光裡與鄉親們聊起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脫貧攻堅工作。
  • 湖南省水彩畫學會開展十八洞村主題創作寫生活動
    新湖南客戶端11月9日訊(記者 陳薇)11月6日至10日,湖南省水彩畫學會組織50餘名藝術家前往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及周邊,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十八洞村主題創作寫生活動。據了解,此次寫生活動在長沙市文聯的大力支持下舉行,組織方還特邀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名譽主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黃鐵山,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湖南省水彩畫學會顧問李水成,湖南省水彩畫學會主席劉永健參與此次採風寫生活動。採風過程中,黃鐵山、劉永健及相關專家在現場寫生示範教學,參與活動的藝術家們在現場寫生交流,收穫頗豐。
  • 十八洞村:「如今的好日子都是託總書記的福」
    位於湖南省湘西花垣縣的十八洞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這裡水秀山明,風光旖旎,卻因交通受限、信息閉塞,村民生活水平長期處於貧困。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全村225戶939人中,有貧困戶136戶542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在這裡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
  • 十八洞村摘帽經驗亮相北京「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
    10月17日,「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展,湖南省十八洞村參展,展覽的脫貧經驗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相關新聞:十八洞村的苗家幸福生活在北京連成了一幅畫   紅網時刻北京10月17日訊(記者 李慧 攝影 陳杰)今年10月17日,是第5個全國「扶貧日」暨第26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今天上午,「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展,其中湖南省十八洞村為6個參展對象之一。
  • 【十九大特別策劃】十八洞村故事
    進入十八洞村,要經過一段曲折反覆的盤山路。汽車左轉右突,不時能看到對面山谷上有高低錯落的溶洞——那正是十八洞村村名的由來。正如村名預示的,這個村莊位於險峻的山巒深谷之間,高低不平,落差極大,寨前屋後,一人寬的小道把整個村莊勾連起來,你很難找到一塊籃球場大的平地。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景區導遊詞上篇
    伍阿哥今天帶你走進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十八洞傳說為古夜郎國休養生息之處,洞內有十八個叉溶洞,故又名「夜郎十八洞」,簡稱「十八洞」。十八洞村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素有花垣「南大門」之稱,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排碧鄉。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
  • 十八洞村:「如今的好日子都是託總書記的福」
    位於湖南省湘西花垣縣的十八洞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這裡水秀山明,風光旖旎,卻因交通受限、信息閉塞,村民生活水平長期處於貧困。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全村225戶939人中,有貧困戶136戶542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在這裡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