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苗寨的別樣春天——疫情下的十八洞村見聞

2021-01-10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長沙4月29日電 題:深山苗寨的別樣春天——疫情下的十八洞村見聞

新華社記者丁錫國、袁汝婷

到了4月,山裡才有了春天的樣子。武陵山脈腹地,人們脫下笨重的冬衣,苗寨仿佛也跟著輕快起來。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也是湖南第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一場疫情,使深山苗寨的這個春天不同於以往。

迎春到

楊正邦的農家樂一大早就開張了。

吊腳樓掛著大紅燈籠,站在前坪遠眺,層巒疊嶂的大山裹著一層淺金色的陽光,鳥鳴清脆,草木蔥蘢。

「你們先喝口茶,正邦去買菜了,中午有客人訂餐。」老闆娘笑著招呼記者坐下。沒過一會兒,楊正邦拎著青菜回來了。

「前年你們來,沒見到這棟房子吧?」見到老朋友,這個42歲的苗族漢子打開話匣子,「去年建好的,一樓是餐廳,二樓有4間客房。」

楊正邦外出打工16年,得知習近平總書記到十八洞村的消息,沒過幾天,他就返回了家鄉。

他辦了農家樂,生意紅火,於是又擴建了民宿。

房間也很「俏」,有的客人一住就是20天。直到今年1月,農家樂和民宿,同時掉進了「冰窖」。

雖然全縣沒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個以旅遊為重要收入來源的村子,仍受波及。

十八洞景區1月26日關閉,3月13日才重新開放。雖然目前的遊客數量不及往常的三分之一,但畢竟有了遊客,並且一天天多起來了。

中午時分,訂餐的客人到了。「我相信,一切都會恢復正常的。」楊正邦說。上個周六,村裡一天就接待了2000多人。

前不久,楊正邦捐款1000元,又交了500元特殊黨費,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他說:「困難的時候,國家幫助了我們。脫了貧,我們更應該和國家一起渡難關。」

盼春歸

在思源餐廳當廚師的龍先全,這兩天有點累,卻「巴不得更累一點」。

歇業兩個半月的思源餐廳,4月8日終於開張了。位於景區入口的這家餐廳去年8月開業,由村集體經營。

37歲的龍先全和媳婦隆會曾在浙江打工近10年。2018年,隆會回到村裡當講解員,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雖然工資不如打工高,但花銷少,還能照顧家人。

去年餐廳開業前,龍先全也被媳婦叫了回來。

他當上了思源餐廳的廚師,月薪3500元。按原計劃,今年每個月還該有一定比例的營業利潤提成。

疫情導致餐廳停業,龍先全的工資照發,但提成拿不到了。旅遊團不來,隆會也沒了收入。3月下旬,她回了浙江打工。

十八洞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營銷部經理施佳傑說,講解員有20人左右,因為春節過後一段時間沒有遊客,一些講解員暫時外出務工了,「但大家都在一個微信群裡,只要旅遊團多起來,他們很快就會回來上班。」

「回到工廠,她工資還漲了一點。天天加班趕貨,一個月能拿六七千元。」龍先全說,妻子每天都和女兒們視頻通話,總念叨著「等完全恢復了就回來」。

這兩天,龍先全總算忙起來了。4月28日,思源餐廳接待了22桌客人。他說:「上班早了,下班晚了,累也高興,巴不得更累一點!」

最近,已經有2名講解員回村返崗。龍先全盼望著妻子早日回歸。

奔向春天

養蜂大戶龍先蘭,最近總在縣城和村裡兩頭跑。

今年3月,媳婦吳滿金生下了女兒,一家人住在縣城。他最大的蜂場,還在十八洞。

龍先蘭今年33歲,因家庭變故,曾一度自暴自棄,混日子多年。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他用心學技術,成為養蜂能手,脫了貧,也脫了單,還在縣城買了房子。

他牽頭成立養蜂合作社,還為蜂蜜註冊了商標。疫情初期,因為發不出貨,龍先蘭損失了一些訂單,但他的蜂蜜並不愁銷,去年收的1000多公斤都賣光了。

「今年,合作社養了1000多箱。」初為人父,龍先蘭感覺到更多責任,他說,「要把產業再做大一點,最好能『農旅一體』,讓家裡人過更好的日子!」

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孫中元說,許多村民有積蓄,能抗風浪了,發展願望強,敢闖新路了。

龍吉隆租賃土地,種了100畝黃桃;劉青長翻耕山間梯田,種了30畝迷迭香;龍金彪今年打算種辣椒……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1668元,2019年增長到14668元。

龍先蘭為剛剛滿月的女兒取名龍思恩。

告別千年貧困的深山苗寨,正在奔向新的春天。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脫貧後的十八洞村見聞:千年苗寨正當紅
    千年苗寨正當紅——脫貧後的十八洞村見聞芒種時節,雨水豐沛,生機勃發。6月11日,在濛濛細雨中,踏上清潤的石板路,我們來到十八洞村。「楊姐家的飯莊新換了大門真好看」「隆奶奶家裡的臘肉遊客很喜歡」「大學畢業在城裡工作的嬌嬌回來搞直播啦」……脫貧後的這座千年苗寨,幾乎每天都有新鮮事在發生。
  • 回放 吾鄉丨探訪湘西苗寨十八洞村 看大學生返鄉直播助脫貧
    回放 吾鄉丨探訪湘西苗寨十八洞村 看大學生返鄉直播助脫貧
  •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奮鬥史
    新華社長沙7月12日電題: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奮鬥史新華社記者丁錫國、袁汝婷、張玉潔十八洞村的故事,離不開大山。山,是湘西大地的脊梁,也是人們奔向小康的屏障。它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困於大山,走出大山,又回歸大山……這是十八洞村人與大山的糾纏,是一個村寨與千年貧困的抗爭,也是一段為著小康夢想接續奮鬥的歷史。(小標題)山裡的抗爭82歲的村民施成富,熟悉十八洞村每一個山洞。
  • 武陵山區·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寂靜的苗寨熱鬧起來
    我們試圖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梳理這個山村苗寨涅槃新生的脈絡。一條機耕道和一根電線桿總書記考察十八洞村的當天,時任村委會代理主任的施金通接了100多個電話,「都是各個部門和企業要來扶貧、支持的。」不幾天,村裡四處堆滿了砂石、水泥、鋼筋,進駐了多支施工隊。
  • 返鄉女大學生成十八洞村「網紅」:回到苗寨是我的歸宿
    大山深處,百年苗寨。穿著素樸的苗族服飾,每天唱歌、烹飪、砍柴、燻制臘肉,這些苗家青年男女的日常,在直播中一一呈現。離開大城市,遠離了喧囂,施林嬌仿佛找回了兒時的自己。而湘西十八洞村,也因施林嬌等幾位90後大學生的回鄉,而更有生機與活力。
  • 湘西十八洞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的梨子寨被群山包圍,下過雨的春日,風景如畫。 [ 十八洞 ] 因夜郎十八洞得名 到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時,下過小雨,雲霧從山腳升騰,一直淹沒整個村莊。隔遠看,群山中間的苗寨像掛在雲霧之中。走入其中,鳥鳴陣陣,有種世外桃源的安閒。 2013 年,這裡成為 " 精準扶貧 " 戰略思想的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經換了新面貌。
  • 創意石嵌藝術進駐湘西花垣十八洞村 為美麗鄉村添色
    據了解,石嵌藝術作品將永久鑲嵌在十八洞村的村委會前坪,讓獨具藝術價值和人文內涵的石嵌畫為美麗鄉村增色。湘西情懷下的公益行動 十八幅石嵌藝術珍品入村據有關資料,石材鑲嵌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廣泛應用於古典藝術以及多種裝飾藝術上,一些藝術珍品最高拍賣價可達千萬元。
  • 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新華社長沙12月23日電 題: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張玉潔、張千千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冬日的十八洞村天朗氣清。64歲的苗族老人施貴海站在村小學的桂花樹下,仰起頭望著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在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中,憶起他近40年的講臺生涯。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地處武陵山腹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施貴海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村裡小學當了老師。幾十年來,無數孩子在他的教誨裡啟蒙,也帶著他的叮囑走出深山。  兩年前,施貴海退休了,34歲的吳忠碧接班。
  • 多平臺"精準扶貧" 十八洞村成少數民族村寨發展典範
    中國經濟網湘西5月13日訊2016年5月11日下午,藍迪國際智庫平臺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文化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對接考察第三團造訪「洞天福地」的十八洞村,感受山清水秀的苗寨美景和歷史久遠的苗家文化。
  • 深山苗寨話脫貧
    新華社南寧9月26日電 題:深山苗寨話脫貧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陳一帆  夜幕低垂,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夢嗚苗寨,吊腳樓旁燈光交織,觀眾席上遊客翹首以盼。悠揚的蘆笙調子響起,苗家兒女踏著歌聲起舞,一幅富有苗家生活氣息的畫卷徐徐展開。  49歲的潘傑輝是今晚的表演者之一。
  • 十八洞村發生了哪些巨變?聽村民們怎麼說~~~
    春節期間,十八洞村吸引近8萬遊客前來觀光;全村50多戶貧困戶養起了生豬、黃牛、山羊,去年一年,全村僅臘肉外銷一項就創收10萬元以上;全村村民入股的獼猴桃基地苗木長勢正好,生態養殖業欣欣向榮……房屋、地面修葺一新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苗寨古建築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悠揚而高亢的山歌鏗然唱響,絢爛奪目的櫻花在村口盡情綻放,慕名而來的省內外遊客絡繹不絕……陽春三月,十八洞村生機盎然
  • 十八洞村名字是怎麼來的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    [十八洞]因夜郎十八洞得名    到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時,下過小雨,雲霧從山腳升騰,一直淹沒整個村莊。隔遠看,群山中間的苗寨像掛在雲霧之中。走入其中,鳥鳴陣陣,有種世外桃源的安閒。    2013年,這裡成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經換了新面貌。
  • 十八洞村脫貧之後的日子
    10月28日,又有一個由1000多名中小學生組成的研學團隊到達十八洞村,孩子們在十八洞村講解員的帶領下,聽脫貧故事,學打苗鼓、唱苗歌,還每人帶走了一塊自己親手製作的苗繡。    山村風景、苗寨風情和與貧困鬥爭的動人故事,吸引了遠近的客人,這幾年,十八洞村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密、深入。
  •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景區導遊詞下篇
    十八洞村不搞大拆大建,立足傳統苗寨,堅持整體規劃、打造特色村寨,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築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留住了鄉愁,也喚回了人心。竹子寨的民俗文化遊線主要體現在老苗寨之中,遊線串聯了百年苗居、苗家大賣場、傳統手工作坊、特色民宿等景點,將傳統手工業與苗族土特產相結合,體現竹子寨獨特的民俗文化。
  • 十八洞村: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實踐樣本
    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腹地的深度貧困村,有4個苗寨、225戶、939人。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1668元,2017年脫貧摘帽,2019年人均收入增至14468元,實現從偏僻邊遠山村到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的華麗轉身。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景區導遊詞上篇
    我們這裡因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個苗寨就一二十戶人家,就將飛蟲村和竹子村合併成一個村,方便管理。村裡人至今還記得16年前,他們所住的梨子寨、飛蟲寨、當戎寨、竹子寨一起合併成一個村時,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飛竹村」還是其他名字。
  • 十八洞村摘帽經驗亮相北京「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
    十八洞村展區以「精準扶貧首倡地」為主題,共分為4個篇章,從「昔日山村貧困記憶」說起,到「精準扶貧在此啟航」,全面展現「今日苗家幸福生活」,最後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為結章。用圖文、圖表、視頻等形式,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精準扶貧提出以來,湖南十八洞村的脫貧成果。
  • 藏在大山深處的千年苗寨——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簡介西江苗寨是黔東南也是全國最具特色的民族村寨,這裡世代居住著苗族西氏支系,龐大的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有住戶1250多戶,56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苗寨,名副其實的「千戶苗寨」,素有苗都之稱。
  • 深山中的民族風,西江千戶苗寨
    少數民族的群聚之所,第一個跳入腦海的,是深山之中,一群快樂的人們,唱著民族的歌謠,幸福的生活著。數著漫天的繁星,瀟灑的過著人生。西江千戶苗寨,就是這樣一座,滿足幻想的地方。夜幕漸深,整個苗寨就埋沒在燈光之中。夜裡的西江千戶苗寨,猶如童話世界,心之嚮往。
  • 一個藏在貴州深山的苗寨,比千戶苗寨歷史還悠久,人少景美!
    說起貴州就不得不提這裡的山水和古寨了,作為少數名族最多的身份之一,這裡有著許許多多的民族聚集部落,各式各樣的古寨,比如苗寨、瑤寨等等,其中千戶苗寨最為出名,但是每年遊客都特別多,商業化嚴重,導致不能欣賞到最原始的千戶苗寨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