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名字是怎麼來的

2020-12-26 瀟湘晨報數字報

    湖南苗族有190多萬人,散布在湘西吉首、花垣、鳳凰、古丈、瀘溪、保靖等地。在湘西廣袤的大山裡,地名也被他們賦予了山的性格。

    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那些散落在大山深處的地名大多都是苗語記音,時常讓人揣摩不透。這些讓外人看來無從下手的苗語地名,是苗族開疆拓土,融合壯大的佐證,記錄著歷史。

    4月中旬,當我們以苗語地名為「嚮導」,循著那些熟悉的地方深入湘西,卻發現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新世界。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

    [十八洞]因夜郎十八洞得名

    到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時,下過小雨,雲霧從山腳升騰,一直淹沒整個村莊。隔遠看,群山中間的苗寨像掛在雲霧之中。走入其中,鳥鳴陣陣,有種世外桃源的安閒。

    2013年,這裡成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經換了新面貌。十八洞的「洞」不似我國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稱謂「洞」或「峒」,而是一個地理實體,源自高名山的「夜郎十八洞」。這個獨特的村落處在雲貴高原最東部,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區,因而村寨周邊山林、峽谷、溶洞密布。

    十八洞村,一個只有15歲的年輕村名,曾因取名,出現過不少小插曲。

    「八山二田水,地無三尺平」,在這個平均海拔700米的村落裡,村寨隨峽谷水流狹長散布,正因為這樣,2005年合併村寨時,這裡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村名。「我們這裡因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個苗寨就一二十戶人家,就將飛蟲村和竹子村合併成一個村,方便管理。」77歲的楊東仕至今還記得,15年前,他們所住的梨子寨和飛蟲寨、當戎寨、竹子寨一起合併成一個村時,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飛竹村」還是其他名字。「當時梨子寨和竹子寨屬於竹子村,飛蟲寨和當戎寨屬於飛蟲村,它們有很長一段磨合期。」後來,大家統一意見,根據村寨周邊的自然特徵,以「夜郎十八洞」來命名,才有了現在的「十八洞」村。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在村寨背後找到了這個自然山洞。因為該洞正在維護開發,只能看到外圍。它在一處石山下,洞口不大,但進去探過洞的村民介紹,裡邊有陰河,一直通往山的另一面。「它有四個出入口,洞裡很多岔洞相連,大大小小有十八個之多。」這裡的神秘除卻自然的玄妙外,還有傳說。當地盛傳,古夜郎國先民打敗仗後,翻山越嶺來到這裡的深山老林,發現了一個能容納幾萬人的大溶洞,於是他們便定居下來,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不管真假,這一切都隨著時間付諸在地名之中。

    暮春的十八洞村開始熱鬧起來,村民們剛從排碧趕集回來,就立馬開門接待一波波遠近的遊客。楊東仕家還未來得及吃早飯,就領著客人去喝當地用紅薯、玉米等雜糧釀製的米酒。「網紅」龍德成奶奶家門口已經擺上新鮮的米豆腐和調料。從外地慕名而來的遊客都要去她家坐坐,看看她家脫貧後的情況。從花垣縣城、鳳凰那邊來的遊客還專門坐在她家坪前與她對山歌。她講起脫貧的故事,也幫著遊客答疑解惑。「我們這裡是梨子寨,十八洞村的核心景區,遊客越來越多,我的普通話也越來越好。」年過七旬的她和老伴一輩子住在大山裡,這會兒用上智慧型手機,刷抖音,看視頻,一樣不落下。

    這是一個純苗族村落,保留著原始的苗族生態。山民們崇拜自然,敬畏與之生活的草木。那棵長在村寨最頂端的梨樹像是這裡的「根」,它已經駐紮了幾百年,不管在哪個方位,人們最先看到的就是它。所以,遊客們前去,總會看看這棵辨識度極高的老梨樹與村民們如何相處。村子無平地,但只要往上爬高一點,就有不同層次的風景。如果在村口只看到了十八洞,那麼再爬一個坡,就能看到村東南的險峻的夯街峽谷,再往上,還能看到北部的蓮臺山林場。

    

    [德夯]湘西峽谷風景的代表

    從十八洞出來,經319國道過排兄村,進入吉首市矮寨鎮,這是一片「夯」的世界。細數矮寨帶「夯」的地名不下20處,其中德夯最有名氣。

    「夯」是苗語中的「峽谷、衝」,也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徵。苗語稱呼地名時習慣性用四字連呼連叫,德夯和矮寨,他們通常稱為德夯矮寨或矮寨德夯。事實上,這兩處地名也無法分開。

    德夯大峽谷處在雲貴高原與武陵山脈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峽谷中段,是大峽谷自然風光最精彩部分。因為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爬升的臨界點,地理斷層造成了壯麗的峽谷地貌。在苗語中,「德夯」是美麗的峽谷。它的峽谷地質屬寒武紀地質年代,高原臺地邊緣巖溶峽谷地貌,國際地質界稱其為「金釘子」剖面。它甚至跟張家界風景名勝區互為孿生姊妹。但它們在地質上又有本質區別,張家界屬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有明顯的陽剛氣,德夯峽谷地貌卻屬於石灰巖溶地貌,谷深幽長,多了幾分婀娜之姿。如同俄羅斯套娃,德夯峽谷中又有小峽谷,大龍峽、小龍峽、高巖峽、大連峽、玉泉峽、夯峽、九龍峽等密布在群山之中。峽谷叢生又衍生出溪流密布之景,所以,真正進入德夯大峽谷時,各種自然奇觀美不勝收。正因為如此,百餘年來,這裡先後創造了兩個路橋史上的工程奇蹟——「矮寨公路奇觀」和「世界第一懸索橋」。

    我們在當地地名專家施雲生帶領下進入德夯苗寨。相對於其他歷史悠久的苗寨,這個只有百多年歷史的寨子稍顯年輕。「它是從峽谷山頂上搬下來的苗寨。」施雲生介紹,山頂上的寨子人口太多,耕地有限,村民時常將牛羊趕至谷底餵養,他們發現谷底有著肥沃的土地和水源,於是,住在山頂的人慢慢搬到谷底定居下來,形成現在的村落。

    春天進入德夯苗寨,趕上它最美的季節。油菜剛結籽,人們正在水田裡忙春耕,峽谷中密布的小溪流剛剛盛滿了水,一切都按時序進行著。苗寨被周邊的盤古峰、姊妹峰、背兒山、四馬峰等七座山峰圍成一個不規則圓圈。往裡走,是「鼓鄉」,「這裡的老人和小孩都會苗鼓,是苗鄉三代鼓王的誕生地」。因為不是節慶,我們並沒有欣賞苗鼓,施雲生繼續引著我們往苗寨深處走去。正趕上村民沿小溪蓋房子,只見一座座新的吊腳樓拔地而起。那些建築用的原木、石磚、瓦礫、沙土都是就地取材,房屋保留著青瓦白牆的古樸。

    村民早已習慣了外人的「打擾」,他們自顧自地幹著手頭上的農活,有的從山裡背回竹子正在編織背簍和漁網,有的扛著鋤頭過接龍橋往對面山上挖筍。但他們時刻關注著對面山上,一聽到驚叫聲,就急忙抬頭:「那是問天台,是屈原寫《天問》的地方。」山頂的問天台是一獨立石峰,上面有兩間屋大小的平臺,傳說屈原到此,見到雲蒸霞蔚之景,不辭勞苦登上山去,用三天三夜問了180多個問題,寫成《天問》。屈原是否到此未可知,但因傳說登問天台的遊客不少。接龍橋不遠處,還有落差兩百米的流紗瀑布,此時遊人不多,稍顯冷清。

    往回走,一小姑娘在賣油炸螃蟹和蝦米,這是該季節不可多得的物產,她直接去小溪裡搬動石頭捕捉到的。三月來德夯,最不能錯過的還有油炸桃花蟲。它通常在桃花盛開的三四月出現,長相酷似水蜈蚣,油炸後放辣椒和大蒜爆炒,吃起來香脆可口。但若要最快捷融入德夯,不得不嘗試苗家的「酸」。在「一日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德夯,辣椒酸、包穀酸、茄子酸、酸魚、酸肉等端上桌,還未動筷就已挑動味蕾。

    [呂洞山]藏著湘西苗族的信仰

    每年九月初九,苗族人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呂洞山,參加一年一度的祭山儀式。山歌飄入呂洞山林,靜謐的深山被熱鬧打破,迎來一年中最為神秘的時刻。古老的儀式集祭先祖、祭神靈、祭自然為一體,這時,苗鼓、苗鈴一響,巴代雄們手執竹柝和蚩尤鈴走上祭臺,面色莊嚴肅穆,吟唱著苗族古老的歌謠。他們邁開有節奏的步伐,打著與神靈相通的手勢。

    對山的崇拜,是世代山居的苗族人代際傳承的信仰。地處保靖縣的苗疆最高峰呂洞山,則被他們視為至高無上的聖山,藏起了千百年來湘西的神秘過往。

    海拔1227米的呂洞山,既是一座山峰,又是綿亙苗疆300多平方公裡的山系。初聽山名,難免讓人附會成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實則不然,在《清史稿》《苗防備覽》等官方文獻中,呂洞山名字的由來,是因其山體頂端被兩個規矩的「口」貫通,在最高峰形似「呂」字。也有說法稱「呂洞山」由阿婆山的別稱「雷公山」變音而來。但作為苗族聖山,當地苗民則親切地稱它為「格剖格嬢(niang)」,意為「阿公山阿婆山」,也就是苗族「先祖的山」。

    在呂洞山,神秘之風從古吹到今,太多傳說在這裡遊走。還未靠近它,當地人就迫不及待地告知:呂洞山周圍有五行苗寨。何謂五行?自然是與之對應的金、木、水、火、土。相傳很久以前,苗族先祖蚩尤部落與外族部落發生戰爭,戰敗後,尤公部落不得不踏上艱難的遷徙之路。在經過七次遷徙之後,他們來到呂洞山分山而居。苗族先輩們圍繞呂洞山巧妙地布下金木水火土五行苗寨(夯吉村為金寨、梯子村為木寨、呂洞村為水寨、大烽村為火寨、十字坪村為土寨)。在兵荒馬亂之際,這五個苗寨恰好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但也有人提出,五行苗寨是把苗族太陽曆和世居於此的吳、龍、廖、石、麻苗族五大姓對應起來。

    帶著探秘心態,在盤山公路上行駛十多公裡進入呂洞村水寨。這個名副其實的水寨,依山就勢建在山脊上,青色的瓦房在溪流縱橫的山水間錯落。那些自苗族遷徙至此種下的樹木需幾人合抱,它們沿著溪流蜿蜒,形成古老的風水林奇觀。水寨往下就是土寨十字坪村。流經寨前的金洛河在這裡彎成太極圖形,河堤上的水田依流水造型,無意中形成巨大的八卦陣,「道法自然」的玄妙在這裡用到極致。

    作為呂洞山系,它又是湘西境內峒河和塗乍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發源於主峰的金洛河,北流塗乍河,匯入酉水;另一條呂洞溪,注入武水北源峒河,成為苗疆東緣南北臺地的結合處。如此神奇的山水和信仰結合,又為苗疆增添幾分神秘色彩。

    

    

    [默戎鎮]沿焦柳線走進原生態苗寨

    春天,再次跟古丈縣默戎鎮邂逅,這個曾經為很多人緩解過「城市焦躁症」的鎮子,更適合緩步慢行。但這次,我們腳步匆匆,尋地名而來。

    「默戎」,苗語中「有龍的地方」。該地名因村寨的河對岸有一處突出的石壁,形狀像龍的鼻子和嘴巴,且常年水滴不斷,取名「默戎」。當地苗民稱之「巴默戎」,即我們熟悉的「龍鼻嘴」。

    默戎鎮政府駐地在墨戎苗寨,這個有著湘西「小千戶」之稱的苗寨,是湘西古丈的南大門。不管什麼時候,只有對了歌、喝了酒、擊完鼓,才能進入其中。將近中午,從山裡歸來的村民放下背簍,掏出鮮筍,拿出鼠麴草準備做粑粑。這個季節,這些山野味道能吸引不少遊客。進入墨戎苗寨,時光仿佛靜止,穿苗服的人們慢悠悠踱步,戴老花鏡的阿婆們坐在石板臺階上做苗繡,見遊客靠近,她們挪挪身子,騰出一點點過道。

    跟其他苗族村鎮相比,默戎鎮有慢火車穿鎮而過。焦柳線上的龍鼻嘴站和萬巖站都落在該鎮,串起了墨戎、吾戀、夯婁、夯吾、盤草等傳統苗寨。從龍鼻嘴站,經墨戎苗寨往萬巖站,遇見原生態的吾戀苗寨。這裡300多戶人家有一半還居住著上百年的老木屋,我們湊近時,正巧碰見村民架長梯在瓦背上檢修漏洞。村裡老人告知,這是明清時期就存在的村寨,已有600多年歷史。隔遠看,這個寨子的地形如一條「鯉魚」,村寨聚居地正是魚腹處。「以前村寨的布局不是這樣,魚頭處是石姓苗族,後來他們搬下山了。」68歲的石先生介紹,這個小村落苗族和土家族混居,以羅、楊、石三大姓為主。

    穿行吾戀苗寨像跟慢火車賽跑,火車從頭頂軌道駛過,幾次在空曠處與我們相遇,但我們追不上它。出吾戀苗寨過萬巖站再走一公裡就是盤草村。它由「盤槽」演變而來,苗語「槽」即「狹窄山灣」。該名字的由來是因後山溪溝有一巖石頗似盤膝而坐俯視寨子的老者。村寨山坡上種了一大片古丈毛尖,臨近穀雨節氣,茶樹經過半年休養生息,翠綠的芽葉肥碩柔軟。採茶人正忙著採摘茶葉,趕製上好的穀雨茶。

    從盤草村進入牛角山頭的夯吾苗寨,浮躁的心頓時安定下來。這是個被古陽河環繞的原生態古村落,寨子裡木質吊腳樓沿溪流蜿蜒展開。苗語「夯吾」即「美麗的小溪邊」,它曾是明代苗疆邊牆之外的「化外之地」,因而完整地保留著苗族的風俗傳統和一系列宗制。這裡還留存著全國最大的苗鼓和尚未被漢語同化的純正苗語。如果想探知苗族的神秘,去這裡就對了。

    

    

    [鳳凰]跟著「營」地名尋歷史

    在鳳凰縣11679條地名裡,有不少帶「營」的地名,它跟「南方長城」相關。這些「營」串起來的軍事地名,折射出一部苗族人民反抗壓迫的「鬥爭史」。

    「南方長城」,原是苗疆邊城,是明清時期朝廷平息鳳凰境內外苗族抗爭的歷史產物。它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竣工於明天啟三年(1622)。明末至清嘉慶年間,湘西戰事頻頻,苗民揭竿起義,摧毀了苗疆邊牆。1795年,乾嘉苗民起義爆發,清朝在鎮壓苗民起義的同時,又在邊牆舊址修築新防線。鳳凰廳同知傅鼐向朝廷奏請,在鳳凰境內沿明代遺址修復邊牆。爾後又向北延伸,在鳳凰廳城四周及至麻陽巖門、瀘溪狗爬巖修築圍牆、碉樓、關門、柵欄、哨臺等。形成了一條由1176座(其中鳳凰境內有848座)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樓、關門組成的軍事防禦體系。「南方長城」面對以鳳凰臘爾山為中心的苗民聚居地,略呈弧形,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經王會營、黃絲橋、落潮井、浪中江、鴨浪營、宜鬥營、樂豪、全勝營……一直到保靖的塗乍河邊止,逶迤190多公裡。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界」,規定「苗不出境,漢不入峒」,禁止了苗、漢之間貿易和文化交往。

    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不斷遭到破壞,而今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牆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但是,鳳凰山、鳳凰營、鴉拉營(阿拉營)、得勝營、舊司坪汛、拉毫營盤等跟「南方長城」有關的地名卻得以保留下來,提醒人們記住這段歷史。

    這些地名中,拉毫營盤寨仍保留著「南方長城」的風貌。它是清朝的駐軍處,與全勝營相鄰,包括坉上、營盤、店上、卡上四個自然寨。站在屯堡之上,東可俯瞰全勝營、鳳凰廳城,南可遠眺阿拉營、王會營,北可遙望苗疆邊牆外都裡、廖家橋、落潮井的苗鄉,是非常重要的軍事據點。如今的拉毫營盤寨不僅僅是保存完好的「南方長城」一角,它本身的「石頭寨」建築也成為一道風景。當地村民告知,這裡盛產青頁巖,農戶房屋和路、坪壩全用石頭壘砌,就連屋頂都用石板遮蓋。這些細薄的石塊整齊劃一,看不到任何泥沙黏合的痕跡,完全是一塊一塊疊成。這座石頭寨子依山而建,每家每戶都有特定的地勢,幾乎沒有雷同。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原是客家人住的地方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很多人對茶峒心生嚮往,來源於沈從文的《邊城》。蒼翠的群山、古老的渡口、清澈見底的清水江、坍圮的白塔、竹纜系的渡船、主人公翠翠和儺送純純的愛情……這裡有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花垣縣茶峒(現邊城鎮),是「一腳踏三省」的邊境。它與重慶市秀山洪安鎮、貴州省松桃的迓駕鎮一江之隔,在100多米寬的清水江面上由「拉拉渡」連為一體。這個靜謐的古鎮,儘管被杭瑞高速、319國道「包圍」,汽車每天奔馳而過,可它每天仍是被清水江邊的鬧騰驚醒。

    早晨六點,霧氣繚繞的清水江被婦人用木槌敲打衣物的節奏聲驚醒。緊接著,兩岸吊腳樓的開門聲,小漁船的划水聲,炸油坨坨的吱吱聲此起彼伏。背著背簍的婦人小碎步走向拉拉渡,她們要去對面的重慶洪安鎮趕集。在這裡,時光的痕跡很輕。

    歷史上的茶峒地理位置特殊,古驛道和清水江水路貫通南北西東,是古代中原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清嘉慶八年(1803)始建茶峒古城時就曾在此設軍事機構永綏協,由協臺率重兵駐守。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原湘川公路大橋被敵人燒毀,解放軍在兩岸百姓的協助下,在拉拉渡碼頭用8隻可以拖帶小船的「娘娘船」,裝成兩艘簡易渡船,載送部隊渡河,進入洪安。現在從茶峒上船到洪安,爬上30級階梯還能看到寫有語錄的六角建築和「復興銀行」遺址,這些留存的建築成了歷史的見證。

    在水運時代相較於湘西其他地方的閉塞,茶峒因連通湖南、四川、貴州,成了重要的商貿集散地。三地人民背著棉花、棉紗、布匹、雜貨、海味等貨物從彼岸而來,交易後,帶著藥材、山貨、桐油、五倍子等產品滿載而歸。這裡生意興隆,往來於此的很多生意人也選擇在此定居。

    這些歷史過往都蘊藏在「茶峒」的地名裡。它是苗語地名,「茶」指漢人,「峒」是窩坨地(四周高中間鳥窩狀的地形),即漢人居住的地方。在有著31.5萬人口的花垣縣,苗族人口佔了總人口的77.3%,茶峒因為貿易往來,成為當地民族融合的窗口,自然成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兩百多年來,該地一直以茶峒為名。往上溯源,清嘉慶七年(1802)這裡稱「永綏辦茶峒保」,1923年改為「茶峒鄉」,1933年改為「茶峒鎮」。在1934年春天,沈從文寫《邊城》時,它仍是茶峒。但2005年,花垣縣根據沈從文《邊城》一書把茶峒改名為「邊城」。同年,茶峒與大河坪鄉合併為新的「邊城鎮」,共轄19個建制村。茶峒曾是沈從文的邊城,而今卻成了邊城的過往,即便如此,人們仍固執地稱它為「茶峒」。

    

    

    瀘溪沅水邊除了浦市還有盤瓠傳說的系列地名

    沅水從南往北流過來,到浦市拐了個大彎。這個離瀘溪縣城20公裡的千年古鎮,自宋以來就是湘西地區的重要碼頭,到明清時它已成為苗疆邊陲商貿的一朵奇葩。

    舊時浦市是湘西通往外界,連通水路和苗疆古驛道的樞紐,也是通達川黔的重要驛站。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外省商人紛紛來此設鋪建屋。山西人吉氏在吉家頭建起三井三堂十二房聯排窖子屋,這個從賣桐油、木材起家,積累萬貫家財的富商,被當地人譽為「田聯大院三座半,門望三千八百擔」。從山東來的李氏,建院子、書屋,修祠堂;江西來的周氏建起了周家大院。還有瞿、唐、康、楊等富商也在此定居,其中最長的唐家弄就是唐姓商人宅院。浦市一時間繁華無兩,不過兩平方公裡的街區分布著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戲樓,十三省會館,五十多家有著高封火牆的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廟道觀,九十多個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碼頭。

    那時等待裝艙起貨的竹筏商船密密麻麻泊在沅水邊,「最盛時曾停靠了三百多隻商船。」當地地名專家劉雲介紹。當時,浦市是個巨大的中轉站,每天接連靠岸的船隻,卸下五花八門的貨物,有從下遊運回的淮鹽、布匹、花紗、瓷器、日用品,也有上遊四川、貴州水路與旱路運來的硃砂、水銀、薴麻、五倍子、桐油等,這些貨物換大船轉運去下遊。而浦市的生鐵、毛鋼,及白蠟、桐油、紙張、鞭炮、鐵殼豬等土產,從二十四座碼頭上船,沿沅江進洞庭、下長江,遠達江浙閩廣諸省。

    但這樣的繁華早已不再。1934年,沈從文從北京回鳳凰看病重的母親,在浦市上岸,換古驛道回家時,曾在《瀘溪·浦市·箱子巖》裡提到浦市,「這是一個經過昔日的繁榮而衰敗了的碼頭」。如今千帆過盡的浦市有些蒼涼,沿江的街巷還留存著當時的痕跡,那些白牆黛瓦的明清古院落,滴水相連,飛簷相望,像一個守著歷史的老者。

    浦市作為地名,由來已久。「浦」是南方極為常見的地名用字,它跟民族歷史、地理有關。周振鶴、遊汝傑在《方言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提及,「『浦』和『步』音近義同,很可能都出於古越語的同一個詞」。但劉雲給了另一種解釋,他帶我們走向浦溪河併入沅江的出口,「浦市地名也許因浦溪而來,因為它處在浦溪出口」。浦市地名的來歷或許有很多提法,但它始終跟水有關,因水而繁華成市。

    而在瀘溪縣城和浦市之間,盤瓠和辛女的神話故事演化而成的地名也沿江密布。古時期高辛帝的女兒辛女和神犬盤瓠結為恩愛夫妻,生下6子。可有一天兒子們得知父親是神犬,將其殺害。辛女悲痛欲絕,四處尋夫未果,最後化成了沅水邊的望夫石。地名專家張宗南介紹,從縣城往浦市方向3公裡左右,該神話裡提及的地點大多成為沅水沿線的地名。「將盤瓠引到山衝的地方,稱為引狗衝,現演變為引家衝。6兄弟打死盤瓠的地方,叫打狗衝;將盤瓠拖下山撂在坨裡,叫撂狗坨,現在稱黃狗坨;盤瓠被拋到沅江上長潭,稱為拋屍潭。」除此之外,還有辛女擱置木船的懸巖坎「石壁仙舟」;放織布工具機的巖孔「工具機巖」;她蕩船直下尋夫的八裡長灘「辛女灘」,灘尾上的高巖坎「獅子巖」。另外,「仙人屋」「辛女巖」「辛女溪」「箱子巖」「馬嘴巖」「鷹嘴巖」以及現在的「劉家灘」等都跟這神話有關。

    

    撰文/本報記者伍婷婷

相關焦點

  • 湘西十八洞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 十八洞 ] 因夜郎十八洞得名 到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時,下過小雨,雲霧從山腳升騰,一直淹沒整個村莊。隔遠看,群山中間的苗寨像掛在雲霧之中。走入其中,鳥鳴陣陣,有種世外桃源的安閒。 2013 年,這裡成為 " 精準扶貧 " 戰略思想的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經換了新面貌。
  • 十八洞村徹底變了!(中國脫貧傳奇①)
    一見到他們,湖南人往往脫口而出:「十八洞村的!」  現在,十八洞村更有名了。不光本省的人,就連外國元首和大專家都往這兒跑。  還是因為它的窮嗎?不是。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窮帽子早摘了。  那是因為它不窮了嗎?不全是。許多人慕名而來,不僅想看看村裡拔窮根了,更想知道這窮根是怎麼拔掉的。
  • 騰飛的十八洞村(決勝2020)
    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本文講述的正是十八洞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 ——編 者 這裡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苗族村寨。 青山環抱,綠水流翠。木樓相依,萬瓦如鱗。
  • 他們到十八洞村看什麼?
    這部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的大型歌舞劇的原型——湘西十八洞村,也迅速走紅網絡。去十八洞村走走看看,如今成了一種時尚。紛至沓來的人群,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扶貧幹部和媒體記者,還有許多慕名前來的遊客。▲每天都有許多遊客來十八洞村參觀遊覽。
  • 十八洞村脫貧之後的日子
    龍先蘭又轉過頭來告訴記者。    「哪裡要你急這一下子,雨剛停,山路不好走。」吳滿金笑了。    10月26日晚,屋外秋雨綿綿,海拔700多米的十八洞村,寒意已十分明顯,屋內柴火噼裡啪啦燒著,溫暖的火光,把這對小夫妻照得紅光滿面。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景區導遊詞上篇
    村裡人至今還記得16年前,他們所住的梨子寨、飛蟲寨、當戎寨、竹子寨一起合併成一個村時,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飛竹村」還是其他名字。當時梨子寨和竹子寨屬於竹子村,飛蟲寨和當戎寨屬於飛蟲村,它們有很長一段磨合期。
  • 脫貧後的十八洞村見聞:千年苗寨正當紅
    長沙遊客選購到了美味的臘肉,重慶來的遊客吃著原生態的苗家菜……如今,村裡的農家樂已有13家。八方來客,讓這座千年苗寨升騰起火熱的生活氣息。遊客多了,荷包鼓了,銀行也開起來了。以前,村裡人要存取款,需走10公裡山路。2017年8月,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在十八洞村設點。村民們在家門口的ATM機上就能存錢取錢。「有時一天的存款就有七八萬元。」
  • 十八洞村:「如今的好日子都是託總書記的福」
    6年來,十八洞村實現了從深度貧困苗鄉到小康示範村寨的變身。日前,人民網多語種採訪團隊走進十八洞村梨子寨,聽村民講訴脫貧致富的故事。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每每回憶起習總書記來我家的時光,就覺得十分幸福。」石拔專老人說,「託總書記的福,我這麼大年紀,也走出了十八洞村,去過許多未曾到過的地方。」楊東仕接受採訪。崔越 攝楊東仕是一名有著38年教齡的退休教師。2013年,這位老人在自己家門口偶遇習近平總書記。
  • 2020湖南衛視春晚設立十八洞村分會場
    十八洞村分會場的舞臺。王麗達。鳳凰傳奇。晚會將在「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設立分會場,展示湖南脫貧攻堅的成果,與全國觀眾一同歡度團圓夜,喜迎中國年。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意義非凡。今年湖南衛視春晚的主題為「快樂奔小康 幸福中國年」,晚會將通過歡樂喜慶的主題故事、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和生動有趣的互動環節來細數湖南這一年快樂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輕鬆、熱鬧的新春氛圍帶給觀眾快樂。
  • 【十九大特別策劃】十八洞村故事
    如果將十八洞村作為一隻麻雀來解剖,這個山區村莊,具有了最典型的扶貧探索意義: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但山清水秀、富有民族特色。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方略,但對這個村寨來說,或許最為重要的一句話,便是「不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微言大義,這為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措施限定了探索方針:不能畢其功與一役,將各種資源傾注於這個村莊,那樣便是栽盆景、吃小灶。
  • 十八洞村影評:詩意山村的現實與未來
    十八洞村影評:詩意山村的現實與未來時間:2017-10-22 13:11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十八洞村影評:詩意山村的現實與未來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 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新華社長沙12月23日電 題: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張玉潔、張千千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冬日的十八洞村天朗氣清。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地處武陵山腹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施貴海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村裡小學當了老師。幾十年來,無數孩子在他的教誨裡啟蒙,也帶著他的叮囑走出深山。  兩年前,施貴海退休了,34歲的吳忠碧接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迎新年:村民脫貧「光棍」脫單
    牽手奔小康——第二屆湘西十八洞村苗年大型相親會」2月4日在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浪漫啟幕。 王昊昊攝4日正值「立春」,也是十八洞村傳統的苗年。一場在此間舉辦的苗年大型相親會,讓十八洞村到處呈現著新春的熱鬧與喜慶。著盛裝、戴銀飾的婦女,翩翩起舞的苗家姑娘,唱著山歌的苗鄉阿哥……苗鄉父老用特有的方式,喜慶豐收。
  • 金融支持精準脫貧 | 十八洞村:一場「特殊」的發布會
    土壤改良、抽溝撩壕、獼猴桃園棚架、鋼絲鋼纜定植的錢從哪裡來?我自掏腰包306萬元,多方籌措一起才湊了600萬元,離項目建設預算還差一大截。但欣慰的是,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金融機構的溫暖,華融湘江銀行給我們發放了1000萬元貸款。2016年初,人民銀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在十八洞村組織召開銀農對接現場會,我們在會上與花垣農商行對接成功,陸續獲得了640萬元貸款支持。
  • 十一假期第三天 十八洞村迎來旅遊小高峰
    花垣縣融媒體中心10月3日訊(記者 石慧 楊澤江)今天是「中秋、國慶」長假第三天,記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景區看到,景區停車場內已停滿車輛,不少自駕遊遊客只得把車停到道路兩旁,雖然秋雨綿綿,但是來村的遊客亦是絡繹不絕,景區迎來了黃金周的第一波旅遊小高峰。
  • 十八洞村摘帽經驗亮相北京「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
    十八洞村展區以「精準扶貧首倡地」為主題,共分為4個篇章,從「昔日山村貧困記憶」說起,到「精準扶貧在此啟航」,全面展現「今日苗家幸福生活」,最後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為結章。用圖文、圖表、視頻等形式,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精準扶貧提出以來,湖南十八洞村的脫貧成果。
  • 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村裡來了個李老師。」    2019年初冬,李迪拖著行李住進了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腳樓裡。青山環抱,木樓相依。十天的時間裡,他冒著毛毛細雨,踏著青石板路,爬山串寨,穿梭行走在十八洞村。
  • 央媒看湖南|十八洞村的「十八洞」何時才能看到呀?
    選擇第三次來十八洞村,是因為前兩次的到來,讓我對這裡起了關注心。就像是翻開了一本永遠都在寫的奇書,總想看它「又寫了些什麼」。從宣傳部副部長到雙龍鎮鎮長,扶貧隊長的更迭可有「深意」?2019年10月,隊長的接力棒傳到了十八洞村所在的雙龍鎮鎮長麻輝煌的手中。此時的工作隊,已經改變從前「大包大攬」的方式,想要通過「農戶+合作社」讓十八洞村「更專業化、更市場化」。三位扶貧工作隊隊長的故事,串起來聽就像是「扶上馬再送上一程」的步驟呀,十八洞村的未來靠的是十八洞村人!
  • 湘西十八洞村迎來旅遊小高峰
    國慶節第5天,記者在十八洞村景區看到,車輛停滿了道路兩旁,雖然秋雨綿綿,但是來村的遊客亦是絡繹不絕,景區迎來了黃金周的旅遊小高峰。帶著20餘人旅遊團的景區講解員龍金翠正在為遊客們解說著十八洞村的脫貧故事,這一批已經是她今天帶的第三批團隊。
  • 武陵山區·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寂靜的苗寨熱鬧起來
    2013年,十八洞村225戶939人中,有貧困戶136戶542人,人均純收入1668元,僅為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75%。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3元,並於2017年2月宣布成功脫貧摘帽。2018年,這一數據攀升至12128元。5年多時間,十八洞村是怎樣實現脫貧致富的?又發生了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