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上市的S*ST亞華經歷兩次重組之後每況愈下,如今,再次重組之中S*ST亞華能否起死回生,尚待觀察
停牌一年的S*ST亞華(
000918)將有進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經過多方了解得知,最終的重組方將是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委託持股方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路徑是S*ST亞華的殼給浙江國大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大集團),將乳業資產拿到香港上市,種業資產則賣給
隆平高科(000998)新大新控股的上市公司。
市場傳聞說,隨著S*ST亞華的重組,將有機構拉升行情。
不過,此舉未能得到相關方面的確認,公司高管稱,目前有好幾個方案尚待最後確定。儘管S*ST亞華的12月17日公告說,「股改自停牌以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但12月12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S*ST亞華董事長熊再輝透露,此舉為即將實施的重組鋪平了道路,重組協議即將籤署,復牌在望。此次臨時股東大會選舉出了兩名獨立董事。
縱觀上市來的歷程,S*ST亞華似乎只是資本玩家手中的棋子。停牌一年的S*ST亞華迎來的將是周年祭還是周年慶,尚有待觀察。
市場公認,是鴻儀系將S*ST亞華拉入深淵。不過,但探究上市公司的歷程之後發現,問題不僅僅如此。2007年初,證券事務代表劉銳曾表示:「新大新和鴻儀採取了相同的方式。」而這一切都與原大股東湖南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業集團)的「不作為」甚至「縱容」息息相關。
利益不均禍起蕭牆S*ST亞華存在先天不足,即它是拼湊而成的。上市之後不僅未能很好整合,而且還因利益不均而兄弟反目。
為了打造具有典範效應的農業類上市公司,進而帶動地方農業走出困局,但囿於上市指標的限制,湖南省政府將農業集團、湖南省南山種畜牧草良種繁殖場(以下簡稱南山牧場)與湖南高溪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高溪集團)三大公司捆綁上市,1998年,「三合一」的亞華種業成立,農業集團作為主發起人,翌年7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湘系農業板塊的一面旗幟。
農業集團持股7810萬股,佔總股本的45.94%;南山牧場持股2310萬股,佔13.59%;高溪集團持股880萬股,佔5.18%,分居前三大股東。農業集團投入資本1.11億元,其中無形資產達40%以上。
上市募集資金4.2億元。當時,公司的總資產、淨資產位居全國種業公司之首。
上市之後S*ST亞華在大肆擴張的同時希望從資本市場獲取厚利??從涉足建材業到網絡技術,從投資嶽陽亞華花板橋批發市場到從事棉花貿易,從開發酒店到試水教育產業……2000年以來,公司還累計用帳外資金10050萬元投資股票,截至2004年底總計虧損6549萬元。該事項公司歷年未進行帳務處理,直至2004年底才予以調帳。
被「拉郎配」進入的南山牧場對此頗有不滿,不僅如此,上市承諾的「萬噸奶粉生產線項目」的資金不能到位,南山牧場為此先墊付了1300萬元。因此,南山牧場向邵陽市中院提請民事訴訟,狀告S*ST亞華,要求其返還拖欠的出資款。
不僅如此,南山牧場2001年6月10日向財政部呈報的《請求從速查處湖南亞華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擅自改變募集資金使用計劃及披露虛假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報告》稱:S*ST亞華「2000年中期(利潤)254萬元,可9月份董事會宣布只有100來萬元,年終卻達到1506.52萬元,可見前後矛盾。」
2001年6月25日,南山牧場請求中國證監會立案查處亞華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虛報利潤、挪用和轉移資金等問題,堅決不同意讓亞華配股。
到2001年,浮華之後的S*ST亞華陷入了困境:資產規模雖然擴大到16個多億,而年主營業務收入卻只有4億多元,效益出現大幅下滑,再融資能力喪失,產業萎縮。
2002年初,曾為上市發揮過重大作用、時任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的鄒定明臨危受命,出任S*ST亞華董事長。在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後,鄒定明認識到企業的問題是企業發展戰略混亂造成的,提出了「回歸農業,突出主業,集中力量發展種業、乳業和房地產業的"兩主一輔"的發展戰略」,開始實現亞華種業的戰略調整和產業轉型。
《亞華種業十年發展綱要》明確規定,「決不貿然進入和主業不相關的產業和公司不具備核心專長的產業」。同時,根據「突出主業,做行業領袖;優化結構,培育核心專長」的戰略思想,乳業、種業在未來十年內將作為亞華種業的資金重點投入點、利潤增長點和發展的支撐點。力爭通過5-8年的努力,使公司成為在種業、乳業中的行業領頭羊,銷售額分別達到10個億和50個億。
然而,各路資本的紛至沓來最終使得S*ST亞華偏離軌道,越走越遠。
有心插柳新大新倒手新大新集團入主S*ST亞華是在2001年8月。
而新大新介入S*ST亞華是以合作的形式出現的,時間在1999年前後。而另一種說法是,因修建新大新大廈資金緊張,通過關係,S*ST亞華施以援手。
新大新的實際控制人伍躍時早期是湖南省勞動廳派往海南的官員,隨後下海經商,略有積累後回湖南發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成立的長沙新大新置業公司(以下簡稱新大新)開始涉足房地產開發,1998年開工,2001年完工的新大新大廈在動工之初資金並不充足。
S*ST亞華1999年報顯示,亞華種業在該年度對新大新曾有3900萬元的長期債權投資。不過,這種沒有年限的債權投資卻沒有一分錢的利息與期末應收利息。作為有3900萬元長期債權投資的新大新,在2000年年報中突然消失。
對此,S*ST亞華的澄清公告稱:公司1998年12月和1999年6月分兩次共投入4400萬元,參與新大新開展新大新大廈的聯合投資開發,1999年底新大新歸還本公司投入的本金500萬元和回報400萬元,於2000年9月將公司投入的本金3900萬元及回報480萬元如數歸還,故公司2000年報附註中未再列明此項投資。
2001年4月20日,新大新下屬企業湖南沐林現代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沐林食品)與高溪集團籤訂了《股權轉讓協議》。沐林食品以每股3元的價格受讓高溪集團持有的S*ST亞華法人股880萬股(佔總股本的5.18%)。
令人疑惑的是,時間僅過年餘,作為民營企業的新大新,在向S*ST亞華借了一筆巨款後,因為投資亞華大廈,農業集團居然反過來向新大新借得1.43億元巨款。據公告,坐落在長沙市區的亞華大廈總投資1.8億元,上市公司佔55%的股份,農業集團佔45%的股份。
由於借款到期未歸還,2001年8月2日,湖南省高院裁定:農業集團將自己所持有的S*ST亞華3500萬股國有法人股以4.1元/股的價格轉讓給新大新。比例為20.59%。至此,新大新取得了S*ST亞華第一大股東的實際控制地位(20.59%+5.18%=25.77%)。農業集團持有的公司股份減少為431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5.35%,成為第二大股東。
當時的公告稱,新大新成立於1996年9月,註冊資本31080萬元,主營房地產開發等。公司股東為伍躍時、顏衛彬和伊犁
伊力特集團。農業集團是「一家大型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擁有6家全資子公司,總資產達3.37億元。」
另一種說法是,新大新以及子公司沐林食品收購S*ST亞華及泰陽證券股權的資金(約3億元),當中,伊力特及其母公司農四司就借款29000萬元給新大新進行運作,其中約20000萬用於對S*ST亞華股權的收購,9000萬元用於對泰陽證券部分股權的收購。
早先的2001年1月5日,S*ST亞華對泰陽證券追加投資16949.542萬元,受讓湖南省農業物資總公司393.02萬元股權,至此,公司投資佔泰陽證券總股本的19.42%。
新大新與S*ST亞華及農業集團之間的關係卻顯得十分微妙。
新大新入主亞華種業最初的想法是,其子公司沐林食品可以與亞華種業強強聯合。但新大新的主業目前依然是房地產,當時,新大新董事長伍躍時表示,投資建設「亞華花園」對新大新有利。
新大新入主之後立即發揮自身房地產開發的特長。2001年8月,自有資金已經非常緊張的S*ST亞華擬投資建設「亞華花園」(後更名為亞華?香舍花都),該項目總投資額為47833-50911萬元,建設期為2001年8月至2002年底。農業集團獲得拆遷補償費總計5055萬元。該資產的帳面價值2821.21萬元。此時,亞華種業2001年度配股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亞華?香舍花都獲利頗豐,利用其地理優勢,接連推出一期二期三期,在長沙可以算是一個成功的樓盤。公司預測,該房產項目產生約1億元利潤。不過,據當地業界人士推算,該項目產生約2億元的利潤。然而,利潤並沒有全部流入上市公司。
2004年,S*ST亞華以調整產業方向和國家對房地產調控從緊等為由,將持有的湖南亞華置業有限公司70%股權轉讓給新大新和湖南銀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其中轉讓給前者30%的股權,轉讓給後者40%的股權。亞華置業成立於1999年6月,註冊資本3000萬元,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開發的項目為「亞華?香舍花都」住宅小區。公告稱,亞華置業在2003年虧損了741萬元,2004年1-5月份虧損了792萬元。
此時,新大新已把股權轉讓給了鴻儀系。
此時,亞華置業擬將投資2.2億元,建設長沙市火星北路工程。
此時,新大新啟動張家界當時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大庸府城」旅遊文化商業項目,並於2005年發售。
曲線潛入鴻儀系騰空新大新本想通過高價配股,但由於S*ST亞華業績太差和2001-2003年的股價大跌而未能成功,不得已出讓所購股份。
2002年11月21日,新大新將所持有的S*ST亞華3500萬股國有法人股(佔總股本的20.59%)轉讓給深圳市舟仁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舟仁創投)。同日,北京世方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方旅遊)及懷化元亨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亨發展)分別受讓沐林食品持有的S*ST亞華法人股480萬股及400萬股,分別佔總股本的2.82%及2.35%。
鴻儀系接盤採取了一個手法。有消息披露,如果按當時的每股3.9元收購價格計算,舟仁創投收購亞華種業3500萬股權需要資金1.365億元,而當時舟仁創投的註冊資本才有5000萬元,顯然不能完成收購計劃。於是該項收購公告前的2003年1月24日,舟仁創投將註冊資本增加到19000萬元,股權調整為鄒麗雅7000萬,鄧虎5000萬,孫典武5000萬,群儀實業2000萬。此後不久鄒麗雅的7000萬股本被自然人邱建武代替。
2003年5月14日,鴻儀系的另一公司安塑股份?000156(現名*ST嘉瑞)公告,受讓新大新持有的泰陽證券9000萬股股權。
在鴻儀系倒騰的幾年中,農業集團想甩掉的S*ST亞華卻在手中越來越爛。公開資料顯示,目前,S*ST亞華已經了結但尚未執行完畢的重大訴訟事項共計10筆,涉訴標的共計2.18億元,擔保總額為42920.16萬元,擔保總額佔淨資產的比例為447.99%。其中為關聯方擔保18767.16萬元,直接或間接為資產負債率超過70%的被擔保對象提供的擔保金額為16667.16萬元。
2006年6月初公告,鴻儀系的關聯企業深圳安隆達商貿有限公司,因佔用上市公司資金1.02億元,提出用北京寶象志合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象志合)所擁有的內蒙古多倫龍達草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達草業)99.97%股權替鴻儀抵債。
龍達草業的全部資產則是內蒙古多倫縣蔡木山鄉的1.785萬畝土地。據媒體調查,寶象志合在2005年取得蔡木山鄉數塊共12萬畝土地的成本僅300多萬元,而其中這塊1.785萬畝的草地一年間就增值200倍。
農業集團想再次脫手S*ST亞華。
處心積慮聖元終流產2006年12月22日,農業集團擬向北京東安恆產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安恆產)轉讓其所持上市公司全部股權?6896萬股,佔公司股本總額的25.35%,總價1.8億元。在東安恆產收購的同時,農業集團也要以不高於1.5億元的價格收購S*ST亞華子公司亞泰生物的股權。東安恆產擬繼續受讓亞華控股的其他非流通股股份。
東安恆產主營業務為房地產,註冊資金為1000萬元,實際控制人為張亮,為聖元乳業的創始人。
東安恆產的關聯公司聖元國際意圖獲得該部分乳業資產並在納斯達克上市,從而掏空S*ST亞華主業。方案遭到大部分管理層的反對。
「為什麼把年銷售10個億的乳業置換出去?這樣做涉嫌侵害中小股東利益。」1月24日,S*ST亞華獨立董事潘曉敏對更換公司董事的做法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
有消息說,作為第二大股東的「鴻儀系」方面一直態度不明,而南山牧場所在地方政府則對此轉讓持堅決反對態度。
東安恆產的重組計劃落空。2007年2月16日,湖南省國資委復函表示不予批准此次重組,同時要求湖南省農業廳督促S*ST亞華重新研究重組事宜,本著市場化的原則擇優選擇最佳重組方案,待形成成熟方案後再報省國資委審核。
據了解,在S*ST亞華的重組中,政府希望包括農業集團、南山牧場和原鴻儀系控制的舟仁創業、世方旅遊及元亨發展3家公司所持超過64%的S*ST亞華股權整體轉讓。
醉翁之意中信暗度陳倉2007年3月20日,農業集團與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委託持股方中信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籤署了《股份轉讓協議》,農業集團將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6896萬股股份?佔本公司總股本的25.35%轉讓給中信信託。根據協議,中信投資將通過中信信託以2.25億元進行收購,高出此前聖元的1.8億元。
對南山牧場,中信開出的價格為1.35億元左右,也高於聖元的1.2億元。更為重要的是,乳業資產單獨上市。據悉,南山牧場已就股權轉讓與中信籤署了初步協議。
2007年5月9日的公告顯示,中信投資擬在未來12個月內對S*ST亞華的主營業務加以改變或進行調整。首先是將對亞泰生物資產進行剝離:由S*ST亞華原大股東湖南省農業集團以不高於1.5億元價格整體收購S*ST亞華持有的亞泰生物,所得現金款項將留存於S*ST亞華用於支持公司主營業務發展,或者用於償還部分債務。中信投資還表示將在受讓S*ST亞華的股權後,對S*ST亞華的資產、業務進行重組。
據了解,中信信託的重組思路是把S*ST亞華這個淨殼賣給國大集團,將公司乳業資產拿到香港上市,種業資產則賣給隆平高科??新大新控股的上市公司。
據官方網站資料,國大集團是由浙江省商業集團公司、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為主組建的省屬國有企業,註冊資金2億元人民幣,公司資產規模達45億元人民幣。公司由成立1985年的杭州國際大廈發展而來,目前形成並重點發展「旅業、置業、貿易、投資」四大產業板塊。
目前,隆平高科已經接手種業資產,亞泰生物資產據悉也已剝離完成。
鴻儀系正加緊重組。9月7日籤訂的《股份轉讓協議書》顯示,深圳舟仁創業約定以3.3元/股的價格將其所持有S*ST亞華的4300萬股轉讓給北京鑫世龍騰投資有限公司、1300萬股轉讓給上海瑞新恆捷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成為S*ST亞華的第二、第四大股東。9月12日的公告稱,舟仁創業的股權轉讓是為了「順利推進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和重大資產重組」。不過,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亞華乳業資產一直有上市的願望。早在捆綁上市時,南山就具備上市資格,由於上市指標有限而遺恨。2003年,從走出湖南到徵戰全國再到謀劃海外,S*ST亞華計劃用三年打造一個湖南乳業的奇蹟。按照計劃,2003年,僅亞華南山就要實現產值8個億;三年內,南山牌奶粉要做成全國數一數二的品牌,年銷售收入20億元;到2006年,亞華乳業整體進入全國乳業前五強,達到50億的規模。公司設想,將乳業再分拆上市,「時間初步就定在2006年」。
如今,亞華乳業資產自己而未能實現的願望將由別人來完成。
本頻道資訊內容系轉引自合作媒體及合作機構,不代表搜狐證券自身觀點與立場,建議投資者對此資訊謹慎判斷,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張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