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源江水三種顏色 長江江源之水有啥不一樣?

2020-12-25 經濟日報

長江有三源,不盡滾滾來。沱沱河、當曲與楚瑪爾河等共同組成了長江源頭水系。

長江江源地區有著「中華水塔」之稱。記者跟隨長江水利委員會下屬長江科學院等單位組織的2019江源科考隊考察發現,相對於低海拔平原地區,江源江水普遍有溫度低、離子含量高等特徵,整體水質優良,但部分河段存在氮磷含量相對偏高等問題。

鳥瞰長江源,會發現三源特點各異。源起冰川的正源沱沱河水流湍急,水色渾濁土黃;南源當曲支流眾多,水量充沛,河水清澈;北源楚瑪爾河流經地勢高亢,紅色河水充滿神秘感。

「長江三源的水源形成、流經區域各異,造成三源江水不同特徵。」科考隊員、長江科學院水環境所副總工程師趙良元說,正源沱沱河發源于格拉丹冬,江水主要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江水中攜帶大量泥沙,較為渾濁;南源當曲徑流以降水、冰雪融水及地下水補給為主,經過大量溼地調蓄過濾,河水清澈;楚瑪爾河流經含鐵豐富的巖層,河水偏紅色。

此次江源科考覆蓋長江三源。每到一處採樣點,趙良元便採集河流水樣、底質、土壤、泥沙等樣品,同時現場檢測水溫、pH值、溶解氧、電導率等指標,系統了解採樣河段的水質現狀與水化學特徵。

長江江源水溫要比中下遊低10多度。連續第六年參加江源科考的趙良元說,長江源區地處青藏高原,氣溫普遍偏低,水溫一般不會超過10攝氏度,「水溫較低也意味著水體自淨能力較弱,汙染物降解過程也相對緩慢。」

「江源江水被燒開後,會產生較多的水垢,主要是水中鈣鎂等離子含量較高的緣故。」科考隊員劉敏介紹,長期飲用不經處理的江源江水容易出現腎結石等症狀。江源江水流入中下遊後,由於其他支流匯入水量增大,水中礦物質含量被稀釋降低,「因此江源江水硬度普遍高於長江中下遊。」

有意思的是,江源河流河床並不固定,經常出現河道「擺動」狀況。科考隊員閆霞解釋說,相對於長江中下遊大部分河道兩岸修建了堤防、防洪護岸等水利工程,江源地區河流受人為影響較少,水利工程不多,河流處於自然演變狀態。在寬闊的河谷地帶,水流左右擺動沒有限制,常常可見辮狀、多股分汊等衝積型河流形態,河道內汊道縱橫、洲灘林立,一旦出現洪水,河流改道非常頻繁。

科考隊連續多年採樣分析顯示,長江江源大部分地區河流水質處於Ⅰ類或Ⅱ類,整體水質優良,但也存在一些風險。

趙良元介紹,科考檢測發現,江源部分河段水體中的碳、氮、磷含量相對較高,當曲源頭河流中甚至出現大量青苔。

「分析近年來通天河等河流水文數據,發現不少江源河流徑流量與輸沙量都在增加。」閆霞介紹,初步分析這些變化與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加速消融存在關聯。冰川快速消融會進一步增加江源河流的不穩定性。倘若冰川持續消退,以冰川融水為主的中小支流將會面臨逐漸乾涸的風險。

江源科考隊負責人、長江科學院黨委書記吳志廣說,水生態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就有水生態被破壞造成文明消亡的教訓,「保護江源,敬畏江源,需要我們加強研究與保護,永葆中華水塔奔流不息。」

相關焦點

  • 江源「讀水人」
    新華社西寧8月31日電 題:江源「讀水人」新華社記者李琳海52歲的湯建忠自稱為江源「讀水人」。在江河的溫婉與怒吼中,他對漂流這項極限運動有了更多探索。對於高原,湯建忠並不陌生,來玉樹前,他曾溯源拉薩河源頭。「強烈的天氣變化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高原一天有四季,有時一團雲就會引來一場暴雨,強烈的紫外線經常曬傷皮膚。」他說。最難的是在水裡的日子。
  • 長江沙市江段江水顏色近兩天有點偏紅
    長江沙市江段江水顏色近兩天有點偏紅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新聞 正文 來源:荊州電視臺 時間:2012-09-22 16:58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田遠康)從前天開始,不斷有市民反映長江沙市江段江水呈現紅褐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如何才能讓長江江源綺麗壯觀風光永續?
    新華社西寧8月12日電(記者李勁峰 吳剛 李思遠)巍峨神聖的雪山、黃綠交織的草甸、蜿蜒曲折的河道、草肥水美的溼地、不時冒出的藏羚羊,長江江源綺麗壯觀的高原風景,背後是十分複雜的生態系統。然而,這套生態系統卻異常脆弱,一旦被破壞就難以恢復。
  • 在長江入海口採集最後一瓶長江水
    從三江源村出發,追隨長江的步伐,西海都市報「致敬長江 感恩江源—— 一江清水向東流」採訪組一路向東,歷時二十餘天,於6月24日到達上海,踏上了崇明島。一到崇明島,採訪組記者就迫不及待地去拍攝長江,欣賞落日餘暉中的江景。好在天氣不錯,氣溫適中,江風吹得人很舒服。
  • 不到江源心不死!無人無路無地圖,也要尋找長江「出生地」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究竟發源於哪兒,當年一直眾說紛紜。曾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的林一山說過:一個國家如果對自己的重要山川江河最基本的情況都弄不清楚,不僅不足以言現代化,更不足以與之談開拓創新精神。 42年前的今天,長江源頭之謎終於得到解答。
  • 旅遊:《江水》篇中的長江三峽
    其中的《江水》篇,描繪了長江三峽的壯麗河山,更是篇臉炙人口的著名散文。關於三峽的形成, 自古就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有的稱是大禹治水的遺蹟,有的說是仙女瑞姬所施的神工,《江水》搞則記取了另外則,「紅水又東, 經巫峽,杜字所南以通江水也。」杜字是傳說中的古全國君主,死後其魂化為杜鵑,憑他生前一己之力, 順使臣民鑿通三峽,顯然是不可思議的。
  • 1954年長江斷流事件:江水離奇「消失」120分鐘,這是怎麼回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李白寫黃河的一句詩,表現了黃河水勢之洶湧,黃河水量之大。不過,同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若論水勢之洶湧,長江或許不如黃河;但是若論水量之充足,黃河就要比長江稍遜一籌了。正是因為長江水系的水量之大,所以我們才有了南水北調工程。
  •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處在「世界第三極」,又是長江生態最敏感的區域,江源的一舉一動關係整個流域生態變化,科學界有「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同時,江源作為長江流域人為幹擾最少的區域,河流規律和生態指標對長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參考意義,堪稱長江大保護的「本底」。
  • 山之宗:江源望嶽
    山之宗:江源望嶽 2020-12-08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寒無人無路無圖,他們跋涉2000多公裡為長江源頭「體檢」|草地...
    處在「世界第三極」,又是長江生態最敏感的區域,江源的一舉一動關係整個流域生態變化,科學界有「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同時,江源作為長江流域人為幹擾最少的區域,河流規律和生態指標對長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參考意義,堪稱長江大保護的「本底」。8月15日,牧民在雪山腳下遠眺崗加曲巴冰川。
  • 周寧江源山水戀之歌
    江水之源,不僅富有詩意,更是該村所處地理位置的唯妙刻畫。江源村是個長在山巔上的村莊,山腳下是河面寬闊、怪石星羅的龍亭溪。上世紀60年代前,江源村民要想出入外界,必須靠竹排在龍亭溪上往還來回。所以對面的一個小山村才因此得名——渡頭村。
  • 1954年,長江江水突然消失2小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但有一天住在長江三角洲泰興縣的百姓們卻發現一夜之間,幽深不見底的江水突然消失了,這段的長江斷流了。發生這樣的前所未有奇觀,當地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跑到江邊觀看。在科學技術不發達,思想意識迷信的古代,面對這種現象百姓們都紛紛說道:這是河神或龍神發怒了!
  • 嘉陵江水注入長江以後為什麼長江的河道並沒有明顯變寬呢?看完才明白
    何止是嘉陵江匯入長江後,河道沒有明顯變寬,整個長江河道從上遊到下遊,除了入海口附近河道明顯變寬以外,整體都沒有明顯寬度變化,因為河道寬窄不是取決於支流匯流,而是所處地貌。
  • 重慶連日暴雨江水渾濁,朝天門兩江交匯處,鴛鴦鍋化身「紅油鍋」
    從重慶地圖上看來,還真是那麼一回事,重慶長江和嘉陵江兩江環繞,像不像一鍋火鍋湯?而渝中半島,像不像飄在火鍋上面,正燙著的一片鮮毛肚。此前,有很多外地遊客,慕名前來重慶朝天門港,觀看長江、嘉陵江交匯處出現的「陰陽水」自然奇觀。即網友們熱傳的兩江交匯處一清一濁的 「鴛鴦鍋」奇觀:江水變得一清一渾,涇渭分明,好似重慶火鍋中的鴛鴦鍋,十分壯觀,引發了不少重慶市民圍觀,圖片刷爆了朋友圈。
  • 1954年長江斷流事件:江水突然「消失」2小時,這是怎麼回事?
    另外,長江水系發達,除了一條幹流外,還有數千條支流,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長江才能如此壯觀。此外,長江支流的流域面積也十分廣泛,其中在1千km 以上的有437條,1萬km 以上的有49條,8萬km 米以上的有8條,無論怎麼看,發生斷流之事都實屬「天方夜譚」。
  • 專家:沉船區域長江流速快且江水渾濁增加搜救難度
    原標題:今明兩天沉船區域仍將出現降雨 專家稱長江流速快且江水渾濁增加搜救難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中央氣象臺今天(2日)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湖北沉船區域今明兩天仍有較強降雨,不過雨勢將逐漸減弱。
  • 1954年長江斷流事件:江水突然「不見」2小時,這是什麼原因?
    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百姓來說,這個世界第一水能大河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財富,藉助河道便利,不僅能把本地的產品傾銷到全國各地,還能把河中的魚蝦作為艱難時期的最後「口糧」,衣食無憂乃是當地百姓最真實的寫照。不過在66年前,江蘇泰興的百姓卻著實嚇了一大跳,因為原本連綿不絕的長江水,卻突然斷了流。
  • 長江曾斷流兩天,這些水到底去了哪裡?難道河底真的有東西?
    按照常理來想,這時候的長江不說洪水滔天,但也不至於斷流啊。而且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長江斷流的情況,這讓人們心神不寧,捕風捉影的猜測,長江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最終也沒有得到答案,就是那些在乾涸的河床上捕捉魚蝦的人,被突如其來的江水衝走了。
  • 武漢長江大橋:不一樣的煙火氣!
    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全長約1670米,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橋」。橋頭兩側的橋頭堡是在蘇聯政府支持與幫助下修建的,整座大橋充滿了俄式風格。大橋採用兩層結構,上層是公路,兩側為人行道,下層是鐵路。從大橋到黃鶴樓、辛亥革命紀念館等著名景點很便捷。
  • 流傳千古的異地戀,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宋代詞人李之儀的《ト算子我住長江頭》,堪稱宋詞中的經典之作,通俗淡雅卻極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清晨,少女梳妝打扮,著一襲白色長裙,邁著輕盈的步伐來到江邊,看著江上水霧和天邊的陽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道若隱若現的淡淡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