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中國文字改革的先驅

2020-12-25 黨史頻道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學者梁衡在《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中評價瞿秋白時說:「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麼革命,只要隨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者名醫。」只要你翻閱一下有關瞿秋白的資料,你就會發現這話沒錯。因為在中國文字改革事業中,瞿秋白就是偉大的先驅者之一。

瞿秋白的母親姓金,名璇,字衡玉。金家是世代相繼的官宦望族,瞿秋白的母親從小就聰明伶俐,又愛讀書,文史詩賦都有修養,未出嫁時,已會做詩填詞,並能寫得一手工整雋秀的小楷。瞿秋白在襁褓裡時,母親就口授他背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詩詞名篇。後來,瞿秋白又在外祖金心薌的教導下學習古詩詞。

1916年12月,瞿秋白離開家鄉常州赴湖北的武漢,入武昌外國語專科學校學習英語。1917年9月,又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經過專門的外語培訓,瞿秋白掌握了英語、俄語,能寫能譯,並因此對語言及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世紀20年代初,北京的《晨報》、上海的《時事新報》為了直接採訪和報導世界各國的大事,決定向英、美等國派出一批駐外記者,因瞿秋白精通俄語,還翻譯過不少俄文作品,被選中成為十月革命後赴蘇採訪的第一批記者之一。

當時的蘇聯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掃除文盲運動,蘇聯政府在列寧的「拉丁化是東方偉大的革命」的思想指引下,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制訂拉丁化新文字的方案,而居住在蘇聯遠東地區的中國工農在用漢字進行掃盲時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便準備創製符合中國漢語拉丁化的新文字。而對語言學有著深刻研究的瞿秋白在去莫斯科前就已經受到新文化運動中的新文字運動的影響,此時便開始思考如何創製拉丁字母的中國拼音文字。

1928年4月,瞿秋白離開上海再次前往莫斯科主持即將在那裡召開的中共六大。此時正是蘇聯掃除文盲運動進入高潮的時期,而在中國國內的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於1928年9月正式公布了「數人會」擬訂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這些再次激起了瞿秋白改革中國文字的熱情,他批評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認為這是語言學家們坐在書齋裡制訂的脫離實際的方案,決心創造出一套更適合廣大民眾、有實用價值的拼音方案來。

瞿秋白首先提出自己的一套初步計劃,然後找到也在蘇聯的中共黨員吳玉章、林伯渠等人,與他們一起共同討論,後來還得到了蘇聯語言學者郭質生等人的幫助。1929年2月,瞿秋白最終擬出了《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同年10月,瞿秋白又對這一方案進行了修改並定名為《中國拉丁化的字母》。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署名瞿維託先在莫斯科的《中國問題》雜誌第2期上發表,然後又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個單行本,單行本用漢字、瞿式拉丁化新文字和俄文排印,除正文外還有瞿式拉丁化新文字和漢字的對照讀物,最後還有兩個附表:一個是《瞿式新拉丁字母的一覽表》,用瞿式新拉丁新文字的聲母、韻母跟國語羅馬字、威妥瑪式和俄文字母的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拼法對照比較;另一個是《漢字拼音表》,包含有若干個漢字的特別拼寫法。瞿秋白的《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後,立即引起了蘇聯研究中國問題和東方學的學術團體以及當時在蘇聯的中國學者的關注。

1930年8月,瞿秋白從蘇聯回到上海。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後,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但在193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瞿秋白被撤銷了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職務。此後,在政治上陷於苦悶的瞿秋白開始潛心研究中國的新文字改革。1931年2月7日,瞿秋白寫信給莫斯科的好友、蘇聯語言學者郭質生,他在信中說:「現在我病得更厲害了,因此已經開始休息,大概可以休息兩三個月的功夫。」信中的「病」一語雙關。瞿秋白在信中還談了他對於漢字拉丁化的一些看法,並請求郭質生寄「一切好的關於拉丁化問題的小冊,著作,雜誌,以及言語學的一般書籍」。

瞿秋白還對中國語言文字應用的現實情況作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和分析。在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瞿秋白曾化裝去上海城隍廟觀聽在那裡演出的民間藝人的說唱。他還特別調查了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小說和戲劇的情況,寫文章批評五四以後白話文的發展發生了偏向,已經成為「非驢非馬」的文體,主張中國需要再開展一次俗語文學革命運動。

當時,瞿秋白還提出了現代普通話的概念,併科學地界定普通話的含義和發展方向。瞿秋白指出:「普通話不一定是完全的北京官話。……當然,更不是北京土話。」其主要指詞彙基本上是採用北方話中比較通行的。他還斷言:中國現代普通話已經是有詞頭詞尾的、多音節的「可以用拼音方法寫的言語」。為了更好地記寫現代普通話,瞿秋白提出「中國要改用拼音字母,就應當採用羅馬字母(拉丁文的字母)」,而且決不能採用「和世界先進國家通用的羅馬字母不一致」的、像注音字母那樣有「很大的缺點」的漢字筆畫式字母。他還較為系統地編排了新中國文字的聲、韻母表,當時他主張的把名詞的字尾「子」寫作「z」,「兒」寫作「r」,形容詞字尾「的」寫作「d」等,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瞿秋白還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為字母標調的辦法。

1931年9月,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蘇聯的海參崴召開,大會以瞿秋白在莫斯科寫的《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為基礎進行討論,並制訂出了中國新文字的新方案。同年12月28日,瞿秋白經過深入研究後,又將《中國拉丁化的字母》修訂為《新中國文字草案》。

當年為了寫好《新中國文字草案》這部書,瞿秋白先邀約可靠的熟人協助他研究拉丁化新文字,又請來中國的南方人、北方人,讓這些人用他們的地方方言讀一些字音給他聽,他一邊聽一邊認真做記錄,然後給每個漢字定音。休息時,瞿秋白常對與他一起工作的朋友說:「講起方塊字,我自己倒是有過一番苦樂的呢。從小時候開蒙讀書起,每天大字、小字、楷書、行書,花費好多功夫去練習。成年以後竟成了習慣,一動筆墨,總怕寫得難看,筆鋒都要講究美。這美,是多少功夫換來的啊!此外,還要背韻目,著手治印,做一個中國的文人,真是談何容易!我搞了三十年,還只是個半吊子文人。廢了方塊字,這些麻煩都可以一掃而空。方塊字害死人,新的文化人應該堅決主張廢棄不用。將來老百姓當中,只用新文字;方塊字留給學院裡的學者去研究吧。」

為了檢驗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實際效果,瞿秋白還在日常生活中用它做記錄、寫信等。著名戲劇家夏衍在《「左聯」成立前後》一文中記述道:瞿秋白「有了空,往往來我家裡聊天;我不在,他就留個條子,總是用拉丁化拼音字寫的」。有一次,協助瞿秋白研究拼音文字的彭玲,收到了一封他的來信,打開一看竟全部是用拉丁化新文字寫的。幾天後二人見面時,瞿秋白就問彭玲為什麼不給他寫回信,並笑著說:「你錯過了一個練習拼寫的好機會啦!」

1949年6月18日,吳玉章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目為《紀念瞿秋白同志》的文章,文中評價瞿秋白「使中國文字改革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開闢了中國新文字發展的道路」。

來源:《福建黨史月刊》2015年第12期

頻道精選


盤點:2016年,你不可不知的五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1949年元旦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新年賀詞分別說了什麼

6位家人眼裡的毛澤東:要求子女少說空話 夾著尾巴做人

哪位開國元帥逝世後毛澤東嘆息"國有疑難可問誰"?

哪位開國上將作戰英勇被稱"將聖"

相關焦點

  • 多餘的話背後的瞿秋白:不得不留與不得不死
    這期間,曾到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任教,劉少奇、任弼時、彭述之、羅亦農、蕭勁光、柯慶施等,都算是瞿秋白的學生。1922年11月,陳獨秀、劉仁靜赴蘇參加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瞿秋白擔任陳獨秀的翻譯。由於國內工作急需用人,陳獨秀命瞿秋白會後即回國。瞿秋白遂於年底回國。
  • 國父紀念堂,中國改革先驅的陵堂——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改革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也是保護了很多國難同胞的生命搖籃。這裡是千千萬萬的先烈們豎起的一塊永恆之碑!在後來又一次遇到危機,是周恩來先生為保護中山陵做出了決定,無論怎樣,中山陵是中國的一個比較珍貴的紀念。它代表著中國的一段歷史。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最終歸屬,旁邊還挨著明孝陵。他也是和朱元璋一樣,把中華民族的人民團結起來,拯救中民族於危難之間,快去中山陵去看看吧!領略一下在革命時期的各種風格氣息。緬懷革命先代為了我們現在美好生活拼搏付出的精神!
  • 瞿秋白故居百年黃楊被命名為古樹名木
    最近,瞿秋白故居一棵黃楊樹被正式確定為古樹名木,這棵黃楊已經108歲了。百年黃楊,也向廣大市民和遊客訴說著秋白故事。據了解,目前常州共有古樹名木300多棵,位於瞿秋白故居東廂房邊上小院裡的這棵百年黃楊樹,雖然授牌儀式非常簡單,但是揭牌的兩位嘉賓卻與這棵百年黃楊有著不小的淵源。其中一位是這棵黃楊樹的捐贈者劉天雲,還有一位是當時接受捐贈的老館長趙庚林。
  • 哈薩克斯坦文字改革拉開序幕
    光明日報駐莫斯科記者 汪嘉波據哈薩克斯坦通訊社報導,哈薩克斯坦教育和科學部科學委員會主席波拉特·阿布德熱蘇力前不久在國家新聞發布中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哈薩克文拉丁字母專項改革工作組已經成立,哈薩克文字由西裡爾文向拉丁文字母回歸的文字改革正式啟動。
  • 2020想去中國常州旅遊的景點:孔雀園,瞿秋白故居,青楓公園
    瞿秋白故居瞿秋白故居原為清光緒年間修建的私家祠堂
  • 瞿秋白與楊之華婚禮上,她的前夫竟送來這樣一份賀禮!
    沈劍龍送給瞿秋白的禮物很特別,是一張他自己的照片。而照片上的沈劍龍,剃著光頭,身著袈裟,手捧鮮花,儼然一副高僧的模樣。最有意思的是照片上赫然寫著的四個字:「鮮花獻佛」。瞿秋白收到禮物後會心一笑,拍了拍沈劍龍的肩膀眼裡滿是感激。沈劍龍這張照片的含義,大約只有他和瞿秋白能懂。
  • 復興路上,中國風華正茂(人民觀點)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逐漸清晰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運動的一個重要歷史功績,就在於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五四運動爆發後,瞿秋白「抱著不可思議的『熱烈』」投入反帝愛國運動,惲代英成為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
  • 人民日報評論部:復興路上,中國風華正茂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逐漸清晰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運動的一個重要歷史功績,就在於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五四運動爆發後,瞿秋白「抱著不可思議的『熱烈』」投入反帝愛國運動,惲代英成為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
  • 觀《少年紅色經典革命行驅系列——瞿秋白》讀後感
    《瞿秋白——少年紅色經典革命先驅系列》一本書,讓我不禁想起一部電影《秋之白華》,讓我重溫革命的思想。自從五四運動失敗後,國內湧起一批愛國之人。當時李大釗發表了題為《青春》的文章,揭露了封建制度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強調要寄希望於青春中國之再生。那是啊,《新青年》可是當時中國一份極具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哦,正是它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宣傳倡導科學、民主和新文學。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之後,《新青年》便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影響了青年時代的毛主席和許多共產黨領導人。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我國古代比較有名的社會變革包括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奠定了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基礎;秦孝公五年(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為秦國一統六國做好了準備;北魏孝文帝改革,讓北魏成為南北朝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宋代積弱局面。在我國曆次變革中,不僅包括在經濟、社會方面的改革,也有過多次針對漢字的改革。
  • 改革恢復傳統蒙古文字,是否會有成效?成效會如何?
    在中國內蒙古北邊有一個蒙古國,我們也稱之為外蒙古,在很早的時候外蒙古也是屬於中國的領土。經過上世紀的戰爭,腐敗的晚清政府把外蒙古拱手讓給了沙俄。在那之前,無論我國的內蒙古還是現在的蒙古國,都是使用回鶻式蒙古文(也就是傳統蒙古文)。
  • 阿里文學作品《浩蕩》用文字呈現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徵途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社會形態、生活狀況、政治格局以及文化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網絡文學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也愈發明顯,一大批優秀的網絡文學創造人才不斷湧現,成為新時代文化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建設力量。
  • 拼音文字之父盧戇章 廈門同安故居殘破不堪(圖)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吳耀東)在鼓浪嶼有一條拼音路,拼音路的一端有一座塑像,那是有「現代漢語拼音文字之父」之稱的盧戇章。盧戇章有兩處故居,一處在鼓浪嶼,另一處在他的出生地同安古莊村,在鼓浪嶼的故居很多人知道,但他在古莊村的故居卻鮮為人知。偌大的故居由於年久失修,日益殘破。記者昨日實地走訪。
  • 弘揚抗聯精神 追憶抗聯先驅 《長安書院》濃情獻映系列節目《先驅...
    弘揚抗聯精神 追憶抗聯先驅 《長安書院》濃情獻映系列節目《先驅——東北抗聯領導者紀實》 2020-10-12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楔形文字是如何「死而復生」的
    古代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希臘線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國甲骨文字一樣,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大約公元前3200年(烏魯克文化IV期),生活在兩河流域地區(今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並且最早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蘇美爾語,蘇美爾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
  • 「終極的覺醒:從文化先驅到一代宗師」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2018年12月7日,由大公報-大公網、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福建弘一大師文教藝術研究院、泉州市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協辦的「終極的覺醒:從文化先驅到一代宗師」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來自政界、宗教界、學術界、藝術界的領導嘉賓、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唐代守溫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 魯迅吶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改用字母文字
    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國家的落後是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蓋因中國百姓學習漢字太難。」目睹此情形,中國的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革,甚至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1892 年,一個名叫盧戇章的福建青年,經過十年的努力,寫成了一本名為《一目了然初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