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2666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結局並不意外,李顯龍領導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再次贏下新加坡的大選,蟬聯執政。但沒有懸念的大選背後,看點卻不少,比如在長久的一黨獨大局面下,反對黨在國會贏下的席位數卻創下新高,李顯龍自己也承認,「這不是一次感覺良好的選舉」。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之下,當疫情防控和保障就業成為民眾普遍關注的重點,大選背後反應的經濟議題也越發明顯,哪怕對於全球競爭力數一數二的新加坡來說,經濟也是一道不小的考題。
7月10日,戴著手套的新加坡選民在一處投票站投票。(圖片來源:新華社)
01
不如預期
人民行動黨依然是新加坡大選最大的贏家。新加坡《聯合早報》11日報導稱,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該國大選中取得61.24%的總得票率,並在93個國會議席中拿下83個席位,成功蟬聯執政,另外10位議席則由主要反對黨工人黨獲得。
看起來,人民行動黨已然穩操勝券,但總有些細節顯示,這並不是執政黨的一次完勝。在得票率方面,61.24%的數字已成為新加坡自獨立以來倒數第二差的表現,僅比2011年大選時獲得的60.14%略高一點。
那一年,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人民行動黨雖然再次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取得了81個議席,但卻有9名反對黨加入了新加坡國會,其中工人黨拿下6個議席。也是因此,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其稱為「分水嶺式的大選」,並稱「人民行動黨將會對執政進行反思」。彼時,有些低收入的選民評論稱,執政黨為了經濟增長不惜代價。
如今,歷史重演,「分水嶺」再度出現,在這次選舉中,與人民行動黨得票率下滑並行的是,工人黨議席數和得票率均上屆大選均有上升。「普選支持的比例並不像我希望的那樣高」,「選舉結果反映了新加坡人在這場危機中感受到的痛苦和不確定性……這不是一次感覺良好的選舉。」在11日的記者會上,李顯龍如此說道。不過,他也提到,成績雖不如預期理想,但成績顯示行動黨獲得選民廣泛的支持,選民了解選舉的重要意義,國人須團結捍衛國家利益。
對於反對黨的情況,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稱,從新加坡的選民結構來看,年輕人居多,他們更希望改變,希望對執政黨有更多的監督和制衡,希望政府施政更加透明更加傾聽民意,所以選舉的結果也能夠反映出以年輕人為代表的選民的一些呼聲。預計未來新一屆國會可能會設置反對黨領袖的職位,來增加反對黨的聲音。
據了解,新加坡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任期5年,佔國會過半數議席的政黨執政。人民行動黨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以來連續執政,是目前為止新加坡的唯一執政黨。
02
特殊的大選
如果沒有疫情,這次大選背後所傳遞的時代更迭信號本應是最大的看點。此前,李顯龍曾明確表示,他將在這屆大選後適時退居幕後。在11日的開場致辭中,李顯龍也提到,這一次選舉攸關執政黨領導的順利交棒,他從很多年前就開始準備第四代領導層的接班事宜,卻「沒料到會在今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危機」。
現在看來,後一句似乎才是重點。作為總理,李顯龍可能比任何人都能理解新加坡當下的局勢。在此前的競選中,人民行動黨打出的競選口號就是「守護生命、保障工作、共創未來」,李顯龍在給選民的信中也坦言,雖然到目前為止,政府尚能把裁員率和企業倒閉的情況控制在低水平,但危機遠遠還未結束。
疫情之下大選,一切都轉變了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最開始,嚴格的防疫措施一度讓新加坡被稱為世界範圍內的抗疫「模範生」,但後續的情況就有些超出控制範圍,先是歐美的輸入性病例層出不窮,後是新加坡因外籍勞工宿舍發生聚集性感染導致病例陡增。
7月12日,新加坡衛生部還宣布,截至當天中午12時,新加坡新增17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45961例。其中新增的病例中社區感染病例為1例,境外輸入病例1例,其餘發生在外籍勞工宿舍區。
新加坡人力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不包括外籍女傭,新加坡今年一季度的就業人數銳減25600人,是新加坡有史以來勞動力市場最大的季度萎縮,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為幫助民眾和企業應對疫情衝擊,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總額約1000億新元的四個財政預算案,其中包括200多億新元的薪金補貼,間接幫助企業僱員保住工作,個體經營者也可從中獲得額外補助。
03
經濟考題
受益於全球化,在李顯龍的父親李光耀的帶領之下,這個資源匱乏的城市國家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與外界的高度聯繫也讓新加坡在這一輪全球疫情風暴之下深受內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近日發布的經濟師調查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新加坡經濟今年二季度將萎縮11.8%,全年預測從此前的增長0.6%轉變為萎縮5.8%。
「疫情對新加坡的經濟衝擊還是很大的」,許利平稱,新加坡經濟體系比較開放,疫情導致很多國家封國,進而影響了新加坡的對外貿易以及服務業。而且在疫情來臨之前,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以及逆全球化的影響,新加坡經濟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也比較大,李顯龍執政的這些年,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加坡經濟也受到了較為嚴峻的挑戰。
今年2月,新加坡貿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受製造業產值萎縮1.4%所累,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GDP)2019年全年增長0.7%,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區域合作中心主任張建平則認為,在全球競爭方面,新加坡創新能力和經濟成長性是得到世界公認的,所以總體上看,新加坡經濟基礎和基本面,特別是其營商環境以及對世界人才的吸引,使得新加坡的經濟活力和動力都比較充足。短期來看,新加坡比較容易受到全球經濟形勢的衝擊,特別是全球經濟衰退對其拖累會比較嚴重,而疫情形勢也對新加坡也有了雙重的負面下拉作用。但相對來說,這種影響是短期的,中長期來講新加坡的經濟前景還是比較樂觀。
不久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的全球經濟體最新競爭力報告顯示,新加坡蟬聯第一名,且連續兩年排名第一。而新加坡被認為最具吸引力的五大特徵依次是:政策穩定性及可測性、親商環境、政府的能力、有效的法律環境及可靠的基礎設施。
但也是在那個時候,新加坡貿工部部長陳振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提到,我們正處於非常動蕩的環境中,對此排名不能也不應感到自滿。新加坡賴以維持競爭力的一些因素可能很快會出現改變,包括國家的穩定、政策一致性、人民團結以及跟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等。如果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稍不謹慎,情況就可能改變。
至於逆全球化的問題,張建平稱,這只是個別國家採取的單邊行動和保護措施,逆全球化確實對全球經濟增長包括對全球貿易投資帶來負面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力量,主流還是全球化,畢竟現在全球供應鏈體系、價值鏈體系是過去半個世紀一點點搭建起來的,短期的結構性改變不會導致全球化出現實質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