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赫赫有名的「大別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偉大戰略轉折——千裡躍進大別山。作為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同時也是中國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它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曾登上大別山主峰,見山的南北兩側風景截然不同,於是發出「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這樣的感嘆,大別山也因此得名。既然說到了大別山的主峰,那麼它的主峰究竟是哪呢?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以地形豐富多樣、峽谷縱橫、湖泊映天、瀑布遍地、山高水長而聞名。大別山知名山峰眾多,很多人會想,既然是主峰肯定是海拔又高又有名氣。是海拔1729.13米,被譽為「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的天堂寨?還是海拔1488.4米,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的天柱山?還是以「雲中公園」而聞名中外的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雞公山?答案好像都不是,而是相比之下,名氣不夠響亮的「白馬尖」。
白馬尖,海拔1777米,是大別山的最高峰(主峰),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太陽鄉金竹坪村和安慶市嶽西縣的交界處。很多人都會覺得,「大別山」的名字已經夠特殊了,它的主峰名字更怪,居然叫什麼「尖」。不僅如此,大別山主峰附近的主要山峰,只要是列入前十位的高峰都以「尖」來命名,像多雲尖、天河尖等等。至於為什麼以「尖」命名?據說是與宗教裡對天的嚮往和崇拜有關。而為什麼叫「白馬尖」?相傳是與「中華第一佛寺」——洛陽白馬寺有關。
相傳佛教傳入中國後,永平十一年,漢明帝為紀念天竺高僧攝摩騰、 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中國傳播佛教,於是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都說「山無寺則無名,寺無山則不靈」,自古以來,寺廟的選址通常都喜歡建在人煙稀少的山林深處,以此來表達僧人遠離塵世、養心修行的精神追求。可是白馬寺卻根據諭旨建在鬧市之中,並未遵循依山而建的常規,無奈之下,印度高僧只好設想在中華大地上尋一座山,作為理想中和白馬寺相依而建的山,以便於更好的弘揚佛法。
高僧認為,中華民族起源於兩河流域,既然白馬寺建在黃河流域,那麼理想中的白馬山就該在長江流域尋找,於是印度高僧以金瓶掣籤的方式,甑選出了符合條件的大別山,並命名大別山主峰為白馬尖,之所以稱為「尖」而不是「山」也不是「峰」,是因為叫白馬山怕亂了主次,而叫白馬峰又顯得俗氣與白馬寺不相配,此外叫「尖」還可表達佛教對造物上蒼造物的膜拜,因此就取名為「白馬尖」,自那以後就有了「北有白馬寺,南有白馬尖」一說。
白馬尖成山於燕山運動晚期,為花崗石山體,山峰形似白馬,高峰聳峙,氣勢磅礴,山上原始生態保存完好,飛瀑流泉,茂林修竹,鳥鳴聲聲,松濤陣陣。登頂遠眺,極目四周,令人心曠神怡,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是遊客登高探險,避暑休閒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