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了解淨土法門的出現機緣,才能建立起更堅定的信願

2020-12-13 法傑紫冉閣

佛陀當時成道以後第一次講的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把華藏世界講的無比透徹,但由於這部經針對的是法身菩薩,法境太高,因此對於四眾弟子來說,聽著猶如雲裡霧裡,畢竟根器在那擺著呢,不是想聽願聽就能聽得明白的。

那麼根據眾生的根器和機緣,佛陀不得不開講《阿含經》。是不得已,因為《阿含經》容易被眾生接受,讓眾生在修行中可以快速獲得成就感。所以這部經針對的是那些小根器眾生,屬於小乘教法。

佛陀在很多佛經中都把它比喻為化城,讓眾生直接走到目的地,眾生覺得太遠,中途就懈怠了。不得已佛陀就在中途化現出一座城,讓眾生暫時可以得到休息。

但佛陀並不願眾生就在這座化城永遠呆著,還要上路啊,化城不是目的地,你修小乘最多能到方便有餘國土,但還有更好的國土----極樂淨土呢!所以接下來佛陀要講的,就是能讓眾生成佛的法門了。

你看在《阿含經》裡佛陀一句也沒說有什麼他方淨土,因為《阿含經》就是把化城作為你的暫時目的地了,不給你過於宏大的目標,畢竟《阿含經》針對的就是那些喜歡以少為足的眾生的,那就先讓你得少為足吧!

但接下來佛陀話鋒一轉,直接指出《阿含經》只是方便說,如果眾生想要真正成就,趣往極樂淨土的話,那你就必須捨棄小乘,修習大乘。

也就是在方等會上,佛陀才正式開始宣揚大乘佛法。方等也就是廣大的意思,這個時候佛陀就直言小乘的弊端,大力讚揚大乘。比如這個時期宣講的《維摩詰經》,就是大乘的代表。在《維摩詰經》裡,就開始講了很多菩薩趣向淨土的原因,講了很多他方淨土。

佛陀的講法最後以《法華經》和《涅槃經》收尾。要說這兩部經很重要,重要的經要提前講才更好,讓眾生也能儘早去修習,後邊也可以針對這兩部經進行更多的解釋和引導。可佛陀並沒這樣做,而是在講完《阿含經》後,直接開講淨土三經,為何呢?

這也證明,佛陀是迫不及待想要讓眾生了解這個殊勝的法門。深恐說晚了就使得一些人錯失這種機緣。所以在《阿含經》後趕緊講總持圓頓之法,也就是淨土法門。

說到總持和圓頓,我們不妨看看廣欽老和尚臨往生前的警示。

話說在廣欽老和尚往生前第六天,忽然一反平常教人專念阿彌陀佛的作風,很緊急地讓大眾為他誦《大藏經》。大藏經浩如煙海,從何誦起呢?老和尚說:「都誦!」

大眾就趕緊請出一部又一部的藏經,但真的不知道先讀哪一個,老和尚就說:「看你會什麼經,通通給我誦!」於是大眾就一部部誦,《心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

可就在大眾一部部緊張地誦經時,老和尚卻幽默一笑,獨自念起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點也沒受周圍誦經聲的影響。

這是老和尚臨往生前給眾生的當頭棒喝!當你往生時,大藏經那麼多你念得過來嗎?哪一部能幫你往生極樂呢?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總持!

而說起圓頓,下至根器極差的生死凡夫,上至菩薩,信願持名稱念這一句佛號都能得到接引往生極樂國土。三根普被,圓頓十方!

祖師說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印祖說:「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只要信願具足,誰修誰往生,這一點都不誇張。這是彌陀的大願,是為末法時代眾生開的一道快速成道法門。

那麼我們今天了解到釋迦摩尼佛開演淨土三經的由來,就更要對信願持名念佛法門生起堅定的信願,然後持之以恆去行持,相續不斷,功夫成片,將來一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註: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原創文章,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為什麼要重視信願?
    文:淨界法師古德說,為什麼要重視信願?因為你「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佛救不了你的。淨土法門要重視持名,又為什麼重視信願呢?因為,如果你這個觀照力顛倒了,你這個佛號就沒有方向了。這句佛號只有在覺悟的心中才能夠產生大的感應的力量,所以我們一再強調,「託彼名號,顯我自性」。你自性顛倒的時候,佛號對你沒有用。我們在研究本經之前,你看,為什麼這個《阿彌陀經》信願講的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信願講了整部經三分之二的經文,就是講你的觀照力是一個往生的重點。
  • 學習淨土法門只信其一不行,還要信其二!這兩種深信很重要
    凡夫眾生在沒有聞到淨土法門之前心性是不定的,不確定,不能肯定。而「決定」就是要確認下來的,不可懷疑的。「機深信」就是要決定相信自己是凡夫,但是我們願意認可自己是凡夫嗎?很多人是不願意的,很多人總會把自己往上看,我要做聖人,我不願意、不甘心做凡夫,要向聖人看齊,想往上超越。
  • 徹悟大師「十信」的妙義
    信願行三者具有內在鉤鎖、相輔相成的關係,即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由此,信在這三者之間有著關鍵性作用。而蓮宗作為其他宗派的最大區別,在於是佛果地覺境界,唯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正是因為此,眾生對於蓮宗的認知,則會處於難信之境地。
  • 阿彌陀佛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真的是嘴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嗎,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的,要真是一句佛號就能往生淨土,那眾生都能成佛了,成佛首先我們必須具備堅定的出離心,念佛才能產生真實的意義與功效,如果僅為自已的今生來世種種利益來念佛,由於不具備出離心,念佛法門也變成了世間法,觀修就是讓你生起對六道輪迴的出離之心
  • 淨土法門: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能夠適應我們娑婆世界末法眾生的,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彌陀本願稱名念佛。佛友們想一想,除了這個法門之外,還有什麼法門可以得救呢?讓我們設想:現在把六字名號拿掉,任你怎麼修行,能解脫嗎?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 大安法師:修淨土法門從哪下手呢?
    因為淨土法門全體是建立在佛的果覺層面,佛的智慧是二乘、菩薩不能窺測的。我們業力凡夫更是不能了解,這叫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九法界眾生靠自力不能信解的一個法門。於是我們就得要謙卑下來,仰惟就是仰信,惟佛的教法是從,聽招呼,佛叫我們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信心很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
  • 大乘佛法的淨土宗、禪宗、密宗,誰更殊勝?
    佛教在我國主要以大乘佛法的形式傳播。修行佛法的人都知道,目前的大乘佛法的三大法門分別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對於初入佛門,想學習佛法的人來說,我該選擇哪個法門去修行呢?土宗、禪宗、密宗這三大法門誰又更殊勝呢?要想得到答案,我們先要知道這三大法門的特點。
  • 端午特刊丨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就是告訴我們有一件「苦」的大事,要我們以斷除輪迴之苦作為人生的目的、修行的目的、學佛的目的。這樣推究起來,只要是人,都有一件大事──生死輪迴的大事;只要是人,都有一個目的──斷除生死輪迴的目的。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文/慧寂二十世紀之早期研究淨土法門方向都以念佛及發願往生彌陀淨土之教義及修持為主。反而對以自他共成佛道之發菩提心少有涉及,本文以淨土經論及曇鸞、道綽與善導之論注來了解出早期淨土祖師提出發菩提心之重要性。一﹒ 淨土法門與淨土門有何分別呢?
  • 如何建立淨土信仰 且看祖師法語甘露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眾生對於至極圓頓、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淨土法門,生信尤難。而信在淨土法門的修學中又起著關鍵性作用,何以故?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資糧,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三者具有內在鉤鎖、相輔相成的關係,信心不具,所謂的修行便是戲論。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憫眾生之苦,對症下藥,以「十信」勸導眾生修學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本文擬對「十信」試作解讀,以期一切有緣堅固信願,淨業早成。
  • 明學長老: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怎麼下功夫?
    明學長老:現在年輕的也好,年紀大的也好,在家信眾也好,出家人也好,修淨土法門要老實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好念,專修淨土法門,不要東跑西跑。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最後一事無成。我們修淨土法門就是老實念佛,不要去搞其他的。我們學淨土法門都學不過來呢,我們能修淨土法門也是很難得的。
  • 修學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時,發音不標準怎麼辦?
    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很多,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屬於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非常殊勝的法門,可謂「三根普被,利鈍兼收」,適合各種根器的佛弟子修學。其他法門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要證得佛果非常困難。淨土法門倚杖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威神的加持,魔不能干擾,念佛的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所以《佛說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上說: 「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二十五位大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 印光大師說:海納百川,淨土法門是上成佛道,下度眾生的最佳法門
    佛法大海深廣難測,上可以成佛,下可以度眾生。有五乘大道讓我們選擇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佛菩薩乘。若將此五乘回向菩提,都可以成佛。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系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
  • 什麼是淨土法門,慈法法師開示
    什麼是淨土法門,慈法法師開示。淨土法門的修持,現在出現很多問題,這是眾所周知的。有的以善法為淨土,善法不是念佛法門,它可以作為一個善緣。但不能說犯戒不能往生,有過失不能往生,這樣會障礙許多人。就如腿病了不能自己走路了,但是我們坐到火車上,火車一樣載負,這是決定的。
  • 龍樹菩薩告訴你:有一種佛法,修起來既不苦也不難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像世間的道路,有的困難,有的容易。「陸道」,在陸地上步行,要到遠方去,用腳走路,這就很辛苦了。如果坐在船上,順風順水,雖然我們腳不用動一步,但是很快就可以到達目的地:這樣就很安樂。
  • 略談漢藏日本三地淨土法門的一些特色
    藏傳佛教淨土法門特別強調發菩提心。他們把往生極樂分成四個因素:1、觀想淨土和阿彌陀佛;2、積累資糧;3、發菩提心;4、回向和發願。他們的修法也講究通過聞思奠定信願的力量,以及會通這些條件,達到解行並進的作用。(三).日本淨土法門的一些特色日本的淨土宗也以分為兩類。
  • 佛法無量,大分有二——難行道與易行道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像世間的道路,有的困難,有的容易。「陸道」,在陸地上步行,要到遠方去,用腳走路,這就很辛苦了。如果坐在船上,順風順水,雖然我們的腳不用動一步,但是很快就可以到達目的地:這樣就很安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很能形容「易行道」乘船的法門。
  • 為什麼那麼多人接受不了佛法?
    有些人學佛只了解皮毛,就看不起淨土,覺得淨土太簡單太囉嗦,覺得要包裝一下自己,多點名頭的法門才是他修的,是多麼的愚蠢的。法華經裡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時候,並非人人都有此根基,要修的大成之法,需懂得世間學法的規則和遵律,懂得世時,才能生出善根,心存善根,為善人,善才能往生。到處都是佛、法、僧、阿羅漢、菩薩眾,大慈大悲。這樣的一種境界、國土,語言來描述都很蒼白,所以這裡只能說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佛菩薩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