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藏語稱「那巴裡囊則拉康」,受禪古寺和卓瑪邦雜寺管轄,屬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寺院。
文成公主廟坐北朝南,背靠嵯峨險峻的巖壁,傍臨清流見底、冽如甘露的青溪,面對灌木滴翠、綠草豐茂、鳥語花香的巴塘山,中間一簡之地,峽谷蜿蜒,礫石遍地。由於白納溝環境幽雅清靜,風景綺麗多姿,氣候溫和宜人,當地群眾把這裡視為玉樹高原上難得的「洞天福地」,又稱其為"大日如來佛堂"。
越過小溪,踏進石壁鎖道、巖石嵌門的寺廟,裡面是一個白粉刷牆,卵石鋪地的小院,廟門旁有一塊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簡略地記載修築文成公主廟的原由和大體時間,其中寫道:「為了祝願萬民眾生,赤迭祖贊父子幸福平安,祝願佛教昌盛大,依照佛中年時的容貌和體形,依巖壁雕刻了佛像,修了此廟。」院內左側是手持刀、身披盔甲,體魄雄壯,面目威嚴的武將;右側是身著戎裝,頭戴禪帽的騎虎壯士;影壁小牆上面有飄飄欲飛的騎鶴仙子。小院正面,緊靠巖壁的是三層高的土築石砌的藏式平頂建築。這是這座廟宇唯一的建築--公主廟堂。廟堂雖說不大,但站在狹小的天井裡仰望,廟堂卻顯得雄偉高大,頗為壯觀。公主廟堂設計巧妙,造型奇特,別具一格。廟堂外表共分三層,內部實為一堂,底層是雙開的大門,第二層是巨大的雙扇藏式窗戶,第三層又開一排六扇藏式窗戶。這兩層窗戶平時不能開啟,完全是一種獨出心裁的裝飾。廟宇的窗北和牆壁全部刷成褐紅色,天晴日麗時,遠望廟宇,紅光閃閃,猶如赤霞一片。廟宇頂部的石罅裡,一顆老態龍鐘的古柏樹,挺立在巖崖之上,仿佛是蓋在廟宇上的一把保護傘。
推開廟門,進入堂內,是三間高敞幽深的殿堂,堂前有兩根巨大的方柱直撐廟頂,另有兩根巨柱,支樘著正面浮雕佛像下的蓮花寶座,初來乍到的人們,見如此高大的屆堂,竟由兩要方柱支撐,覺得十分稀奇,其實另有幾根方柱嵌在廟堂的牆壁內看不見罷了。
是一座獨立的藏式平頂建築,分三層,高9.5米,長10.9米,寬10.3米,面積大約為100多平方米。廟內有頂柱十二根,其中頂天柱八根,其餘四根立於石壁之上。廟正中設文成公主坐像一尊,端坐於獅子蓮花座上,從坐像頭部到地面將近8米。坐像兩旁分上下兩層立佛像八尊,高度亦在3米以上,都是在石壁上雕鑿成形,然後施彩,看上去和泥塑佛像無二。
在廟堂正上方的巖壁上,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佛像由兩隻背向伏臥的雪獅馱著,呈蓮花寶座狀。寶座又由兩根粗大的木柱相支撐。蓮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約7.3米的主佛像,佛像頭戴朝冠,兩耳佩有垂至兩腮的金環,身著唐代盛裝,雙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雙腿盤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雙目正視,顯得神態端莊穩重,性情嫻靜慈祥。主佛像頭頂上方刻有梵文六字真言,頭頂後部嵌有象徵「光明普照、佛慧無量」的五彩光環。在主佛像的兩側,各有四尊高約4米的待者,佛像立在小蓮花座上。這八尊待者佛像,個個手持寶物,有的手拿蓮花,有的手持金剛杵,有的手捧牡丹,有的手託寶瓶,有的手端如意寶食碗,有的手握七星上方劍,姿態各異,表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主佛與待佛之間,排列對稱協調、整齊有序,尊卑分明,生動地表現了古代那種主僕之間、師徒之間鮮明的尊卑關係和等級關係,但也不過分降低佛門弟子的身份。整組浮雕佛像,依山就勢,安排巧妙,布局合理,構圖新穎;人物造刑大方、體態豐滿、容貌秀美,形神兼備,立體感很強,加之堂內光線暗淡,香菸嫋嫋,猛看上去,給人一種飄飄欲落之感。佛像兩邊,從上至下雕有三尺寬的藏式花邊圖案,與佛像群渾為一體,整個浮雕充分顯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藝術水平。
此外,廟堂內東西牆壁上有兩組大型壁畫,畫面內容主要是當時文成公主進藏路過白納溝時,當地藏族頭人和群眾如何隆歡迎的動人情景。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白納溝是她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她曾親自製定佛像的尺寸、格局和圖案,率工匠、世人在溝內的懸崖峭壁上浮雕鑿刻了各種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數十處。廟宇內的九尊佛像據說就是當時遺留下的古蹟。當時,文成公主還親筆在佛像右側的巖石壁上,用漢字楷寫了16行頌詞,古藏文的發明者吞米桑布扎在左側寫了18行「尕恰」(即說明),可惜這些珍貴的漢藏刻文手跡,大都被風雨剝蝕得殘缺不全,難以辨認了。公主還給當地藏族同胞傳授了開荒種田、織布、釀酒、歌舞等技藝。
據考證,文成公主廟是金城公主重新修建的。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龍四年,唐蕃第二次聯姻,金城公主嫁藏王赤德祖贊。途經此地時,見這寄託文成公主心願,精心雕刻的佛像受到風雨剝蝕,乃令侍從工匠和當地匠人一起修蓋廟宇,並對佛像進行加工粉飾,賜名為「文成公主廟」。踏進廟門,走廊左側是手持刀械,面容威嚴的武士,右側是身空武功服,頭戴八角帽的騎虎壯士,映壁小牆則是飄然欲飛的騎鶴仙子。一座外表三層實為一層藏式建築,底層大門幽謐古雅,中層窗欞交錯典樸,頂層則收進廟牆,直抵巖石,並一排六扇天窗。殿內三間經堂,高敞幽深,堂前兩根一尺見方的木柱直撐廟頂,另有兩根木柱支撐著正面主佛像下的蓮花寶座。而另外幾根主柱卻都鑲嵌在廟牆之內。這些建築既有藏傳佛教寺院的神韻,又有唐朝宮庭的風格,實為古代藏漢建築藝術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