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鹽城,很多人都知道,蘇北五虎之一。但要是告訴他鹽城靠海,很多外省人都很驚訝,靠海的不是連雲港嘛?不靠海哪來的鹽?鹽城正是以鹽命名,自古為產鹽的濱海城市。但是,今天的鹽城不僅在沿海城市中是低調的,在江蘇省內也是低調的,就是在蘇北城市中也是低調的。
說鹽城的經濟總量,其實蠻高的,在江蘇13個地市裡排在第7,落後於同為蘇北的徐州,但領先於蘇中的揚州泰州甚至蘇南的鎮江,是連雲港、宿遷的一倍。但一說到人均GDP,鹽城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排名倒數第三。儘管如此,放到隔壁安徽省份,能進前四;放到山東,能進前八。
很多人奇怪,既然鹽城是個海濱城市,也擁有全江蘇最長的海岸線,為什麼鹽城的海濱旅遊沒有什麼名氣,甚至不如連雲港,人家好歹還有個連島;鹽城的海洋經濟也不是很強,和海岸線長度壓根不成正比,而且靠海的地方人均收入為什麼還不如長江沿岸的幾個城市呢?
說到鹽城面對的大海,鹽城人有些無語,雖然海鮮是有的吃的,但是海水太淺,大船開不進。從山東青島到江蘇連雲港到浙江寧波,水文條件最好在寧波,海港條件最差的就是在鹽城了。畢竟,建好的海港都要有山有巖石,才會有沙灘。而鹽城漫長的582公裡的海岸線,都是歷史上各條大小河流衝擊出來,582公裡的黃泥沙灘涂,搞養殖確實不錯,但沒見哪個地方是靠賣海鮮成為一線城市的。而沒沙灘的地方,遊客都不來!幸好,鹽城有丹頂鶴。
而正是因為江蘇沒有自己的世界級的天然深水良港,間接繁榮了上海港。不知道連雲港的人看了是什麼想法。那麼,海港不行,河港怎麼樣?很遺憾,號稱「百河之城」的鹽城,處於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匯處的鹽城,河運條件也不咋地。
更令人遺憾的是,看上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內河小舟泛泛的鹽城,卻是個缺水的地方。因為地理條件的緣故,天然河網對水的調蓄能力有限。汛期來臨時,豐富的水源譁啦啦地奔向大海了,而非汛期時,農業灌溉用水又相當吃緊。
海運沒機會,河運條件不佳,那麼,陸運資源怎麼樣?還是不咋地。大家都知道,蘇北是個高鐵欠發達地區,除了徐州。而從連雲港到鹽城再到南通再到上海,過去竟然沒有直達鐵路,到南京坐火車也不方便。還好,江蘇沿海高鐵正在全力建設中,連雲港到鹽城的這段已經通車了,南通到上海過江大橋也連上了。以後,南通是肯定要開掛了,而鹽城直接去上海也能縮短為1小時左右。只是京滬二線到底走不走鹽城,鹽城人很焦慮!
應該說,不具備較好的地理位置,沒有好的海港河運條件,鹽城發展到今天,已經是很不錯的,但鹽城也沒有多少可以自大的成本。過去受到中韓關係影響的衝擊,產業發展的脆弱性較為突出。但鹽城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未來鹽城的發展還是很值得期待,高鐵拉近了鹽城與上海、蘇州、南京的距離,特別是350公裡的鹽通高鐵的建設。
而從產業轉型角度來說,鹽城選擇了中高端產業的直接落地,而不是接受來自上海蘇州南京甚至杭州的淘汰產業,這點比某幾個蘇北城市要好得多。近年鹽城的大數據、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光伏光電、電子信息港的發展都在加速,有句話叫「江蘇光伏看鹽城」。也許,等到世界光伏看鹽城的那一天,低調的鹽城就已經騰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