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是指宅院中房與房之間或房與圍牆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圍牆或兩面有房屋另兩面有圍牆時中間的空地。
「天井」一詞出於典籍,原指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形。如《孫子兵法》中「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必巫去之,勿近也。」作為一種建築空間形態,「天井」普遍存在於明清至今的中國傳統民居中。「天井」最早產生於何時,已無實跡可考。不過,因木骨泥牆的地面房屋由穴居而生發,屋居中的「井空間」由穴居中的「坑井」進化而來,邏輯上應是「天井」。故天井在中國古已有之,大概不會遲於西周陝西岐山鳳雛村四合院。
按古代地理學的說法地形中的天井指的是豎井。《孫子》行軍篇「凡地有絕澗、天井、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注釋天井是四面陡峭,溪水所歸,天然大井。
根據康德的「認知圖型」說和皮亞傑的建構論,可以認為天井和院落是圖型同構。
天門—坡屋頂重簷間的密縫,窄長的開敞部位,用於頂棚或軒蓬的通風採光。 天窗—屋面溝瓦用明瓦代替(早期用雲母片、磨薄的貝殼等,後來用弧形玻璃)明瓦下面圍成稜錐形間壁,使屋頂光線照到室內。
天井—上緣由屋頂四向的屋簷或牆壁組合構成,下底鋪地面積大於井口,鑿內池、留溝防、設路徑、安石埠、置盆載種種異制,均具有集水、納陽、通風、採光、消防等多種建築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間尺度以間為基準,空間形態與明堂廳堂為一體,是一個無具象界面的類井狀泛空間。
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天井建築都是因地制宜,根據居住地的風土人情、氣候特點、生活習慣而演變完善而成的獨特建築形式。是充分適應人的生活需求的宜居建築。
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築中的通風、採光、安防的功能,並且在建築中顯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築在空間中融為一體,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對天井建築思想的研究對現代建築設計有著深刻影響,能夠促進觀察隱藏在人與環境的細微、複雜的關係,從結構多樣與個人的多樣中,謀求人與環境之間最大限度的和諧一致,將創造出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