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在東西方世界中,都是相當尊貴的色彩。 西方的紫貝叫purpura」,今英文中紫色「purple」的由來, 色彩上受到材料的影響,是形容稍微偏向紅色的紫色。英文也有稍微偏向藍紫色的單詞, 那是花朵中的紫羅蘭「violet」。東西方所染出的紫色是不同的,西方由動物性的紫貝取得,是偏紅色的紫;東方以紫草根部染出,則是偏藍色的紫,但都被統稱為紫色。
紫色,其實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稍淺、稍深的紫,都被稱為紫,頂多是以淺紫、深紫區別而已。人們即使看到偏藍或近似紅的紫,也還是會以紫色來稱呼,再細一點分類的話,也許就是藍紫或紅紫。語言的稱呼對色彩表達而言,通常不是很精確,但其中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時代的色彩稱謂各有其特性外的詮釋空間。
但染色材料卻不相同。東方的紫色材料取自紫草的根部,西方則是從海裡的紫貝腺體擠出液體。有人說,兩千顆紫貝的腺體,僅能取得十克的染液;也有人說,一萬顆紫貝才可擠出十克。無論哪一種說法正確,都顯示了取得紫色染料的艱難和稀缺。
漁夫出海捕得紫貝,上岸後再齊力擠出腺體,經過幾番勞作後才能染出紫色的衣物。無論是人工還是染色的技術,都非常昂貴,一般平民根本穿不起。因此,每當看到古埃及或古羅馬題材的電影,看到埃及豔后或羅馬帝國的將軍、元老等大人物穿著紫色衣物的身影,就應當聯想起地中海沿岸的許多貝冢,以及一群工人蹲在貝冢邊揮汗收集腺體的辛苦景象。
紫貝,因為高價的緣故,也提升了紫色的社會地位,讓紫色成為羅馬帝國時期權貴的象徵之一,因而被暱稱為「帝王紫」。觀賞歐洲流傳至今的早期貴族肖像畫,如果看到人物衣飾是帶紅的紫色,則可以推斷那衣料的色彩應是由紫貝染出來的。偏藍的紫色,在歐洲其實不像偏紅的紫色那樣顯得高貴,因為它通常是祭悼耶穌的喪事色彩——教堂祭司的服裝、覆蓋十字架或聖像的布料都是偏藍紫色。而東方詮釋中尊貴的紫,因是用紫草根染出的偏藍的紫,其色相與歐洲的紫羅蘭色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價值感也就遜色一些。
紫色由於高貴的基因引發了許多美麗的成語:紫氣東來,萬紫千紅,大紅大紫,奼紫嫣紅,姚黃魏紫、金印紫綬等等。使人們獲得了心裡的滿足感,拂過內心,自帶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