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樓」嶽陽樓、黃鶴樓和滕王閣,這是天下共識,如說江南四大名樓,那麼這三大名樓也必居其前三,居其四者就會有多種說法。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
在我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徵。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布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嶽陽樓、黃鶴樓和滕王閣了。
嶽陽樓
位於湖南省嶽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嶽陽樓,它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臺,是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遭貶,謫戍嶽州(今嶽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嶽陽樓。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擠,被貶嶽州後,重修了嶽陽樓。建成後,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範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亙古不衰。嶽陽樓也與範仲淹的這篇《嶽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 故有湖南岳陽樓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說到這篇《嶽陽樓記》還有一段故事。現在嶽陽樓的一層和二層大廳中各鑲嵌著一塊用紫檀木雕刻的《嶽陽樓記》。但為什麼一個樓裡要放兩塊同樣文章的碑刻呢?據說,《嶽陽樓記》是清代乾隆年間大書法家張照的手筆,其書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質,堪稱世間佳品。後來當地有一位擅長書法的縣官,為了顯示自己,想借嶽陽樓和範仲淹的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夠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張照的筆跡,重抄寫了一篇《嶽陽樓記》,也刻在質地同樣的木板上,就連字體的大小、形狀也與張照的《嶽陽樓記》一模一樣。
但是刻字匠對縣官的這種偷梁換柱的行為心懷不滿,而又不敢違抗,便將其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細,使其與正常的字區分開。野心的縣官把張照的《嶽陽樓記》拆下來,換上自己的,然後將張照的手書放在船上試圖運往別處,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時,風浪大作,船翻於湖中,縣官和張照手書的《嶽陽樓記》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縣官被淹死。在以後洞庭湖的清淤中人們打撈上來了張照的《嶽陽樓記》,因其雕刻於很好的木質之上,張照的手書沒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損壞。由於縣官和張照的兩塊《嶽陽樓記》的筆跡太相似了,都可為書法之珍品,所以真假兩塊《嶽陽樓記》的碑刻就同時掛在嶽陽樓的一層和二層了。
此外,杜甫等大文豪也曾寫過有關嶽陽樓的千古名句。
現在看到的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的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築,從清朝時期重修後,歷經百餘年加之幾十年的戰亂而沒有被毀。雖說樓的高度僅有19.72米,比滕王閣和黃鶴樓的規模小得多,但是這個屹立在洞庭湖邊上的古代建築,也可以說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不是在建國後重新修建的,並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的樓閣。
黃鶴樓
黃鶴樓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座落於湖北武漢。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簷,四望如一。底層外簷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
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198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它最後一次被燒毀(清光緒十年黃鶴樓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毀掉)的一百周年之際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高51米,僅次於滕王閣,明面上看為5層,實際上還有四個夾層,共為九層(象徵九五至尊)。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而從原來的黃鵠磯移到了蛇山的高觀山上。黃鶴樓是現代武漢市的標誌和象徵。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奪回荊州之後(公元223年)。最初建樓的目的是東吳為了防禦蜀漢劉備的來犯,作為觀察瞭望之用。歷史上對於黃鶴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一個姓辛的人家,在黃鵠磯上開了一個小酒館,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熱情地招待了一個身著襤褸道袍的道士,並分文不收,而且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後用橘子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爾後兩手一拍,牆上的黃鶴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對這個姓辛的酒家說,畫只黃鶴替你們招攬生意,一連十年酒店生意興隆,顧客盈門。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來。酒家為了感謝道士,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為了紀念道士和黃鶴改稱"黃鶴樓"。
滕王閣
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的滕王閣,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歷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
北洋軍閥鄧如琢最後一次毀壞滕王閣,1983年10月1日第29次滕王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築,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面,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字體;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杆,以供遊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製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毛澤東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任洪州刺史時所建滕王閣的初期,也只是將此閣作為達官貴人們上元觀燈、春日賞花、夏日納涼、九重登高、冬日賞雪、閣中品茶、聚餐飲酒、聽琴觀畫之場所。滕王閣修成22年之後,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學家王勃應洪州都督閻伯嶼之邀,登閣赴宴,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滕王閣從此名揚四海。唐代重修滕王閣完工後,韓愈寫下《新修滕王閣記》一文;大詩人白居易的《鍾陵餞送》、杜牧的《懷鐘陵舊遊三首》、王勃的《滕王閣詩》、王安國的《滕王閣感懷》、蘇轍的《題滕王閣》、朱熹的《和秀野劉丈寄示南昌諸詩》、辛棄疾的《賀新郎-賦滕王閣》、文天祥的《滕王閣》、虞集的《滕王閣》、湯顯祖的《滕王閣逢琪叔為別》、朱彝尊的《登滕王閣》等,至今還都為人們所傳誦。
滕王閣以散文《滕王閣序》而千古名。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遇上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呵成,寫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閣以序而著稱。唐代王仲舒寫《滕王閣記》,王緒寫《滕王閣賦》,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閣中,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所以令人嘆為觀止。
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裡,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滕王閣始建於唐代,今天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
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