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中國教科院(ID:NIES_WX),作者:聶偉、羅明麗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標誌,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任務。截至2018年,全國貧困人口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1660萬人,連續六年超額完成千萬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也由2017年的3.1%下降到1.7%。我國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脫貧攻堅逐漸進入「深水區」,脫貧任務越發艱巨。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應該積極發揮精準扶貧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貧苦地區職業教育對脫貧攻堅具有直接作用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貧困人口致貧原因複雜多樣,受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貧困人口中超過50%的人只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在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22.3%的家庭因為缺少技能擺脫不了貧困。長期以來,提供生產生活資料幫助等「輸血式」扶貧方式難以治癒貧困人口知識水平偏低、技能不足、思想落後等根本問題。這種情況下,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的「造血式」教育扶貧就能夠發揮重要作用。職業教育著重於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為貧困地區適齡青年提供各層次學歷教育,為社會人群提供多樣化的職業技能培訓,是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動力源。正如教育部孫堯副部長指出,「脫貧攻堅的實踐充分證明,職業教育扶貧是見效最快、成效最顯著的扶貧方式。」
(一)為困難家庭學生提供低成本的教育機會
職業教育生源絕大多數都來自於農村或城市經濟困難家庭,多為弱勢群體。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農村戶籍學生數佔在校生總數的82%,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學生佔在校生總數的近70%。若再加上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更高。高等職業院校52%的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91%的畢業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
針對職業院校生源大都來自弱勢群體的實際情況,我國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開始對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逐漸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學生資助體系。如今,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助學金分別覆蓋超過90%和40%的學生,再加上各級政府的補貼、社會支持、校內幫扶、勤工助學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為諸多貧困家庭子女提供了基本免費的受教育機會,使他們享有平等的人生出彩機會,從根源上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相較於其他類型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學時更短、成本更低、見效更快,能使受教育者獲取就業和謀生的一技之長,對貧困適齡青年有著更強的吸引力,為他們向社會上層流動提供了重要平臺和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也設計了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資助,有效降低了學生就學成本,逐漸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格局,建立了包括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及學費減免、直招士官學費補償貸款代償、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新生入學資助、勤工助學、校內資助以及綠色通道在內的多渠道、全方位、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獎學金覆蓋了近30%的學生,助學金覆蓋了25%以上的學生,達到了較高比例。
(二)為貧困群體提供了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界定「培訓既是學校的法定職責,也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進一步要求「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並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反覆強調職業院校開展培訓工作的重要性,文中「培訓」一詞出現高達37次之多;同時,《方案》要求職業院校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大規模開展培訓,推動教育和培訓相結合。位於貧困地區的職業院校,應積極調配資源,發揮已有的場地、設備設施、專業教師等優勢,為貧困地區各類人群提供豐富多樣的、適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能培訓,可以靈活採用現場教學、遠程教學等多種方式送教下鄉、送教入戶,把技術技能送到田間地頭、農牧場以及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等,提高家庭勞動力技術技能水平,增強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造血能力,實現「一人有技能、全家能脫貧」。
如貴州省創新職業培訓方式,實施「1戶1人」行動計劃,使全省12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人可以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以上學歷教育、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通過掛靠龍頭企業或農業合作社等方式,有效增加貧困農戶工資性收入,逐步消除農村「零就業」貧困家庭,實現「職教培訓1人、就業創業1人和脫貧1戶」的目標。江西省興國縣根據市場需求,依託當地中等職業學校,有針對性地在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招收125名適齡青年免費開展「古中醫健康調理師」培訓,通過「校企聯動、訂單培訓、對接就業、直接轉移」的模式對貧困家庭開展精準幫扶,效果顯著。
貧苦地區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不足,限制了精準扶貧作用的發揮
儘管職業教育對精準扶貧具有直接推動作用,也產生了一些較為成功的案例,但受經濟社會、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習俗文化以及教育觀念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導致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不高,限制了精準扶貧作用的發揮,致使職業院校助力脫貧攻堅能力不強、力度不夠。
(一)對職業教育偏見仍較為嚴重
職業教育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需要社會各界民眾的認同和支持。職業學校要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應有作用,就需要得到當地群眾的認可,讓貧困群體願意參與其中。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為貧困家庭注入思想活力和智力支持,增強脫貧致富本領。然而,現階段我國貧困地區民眾對職業教育仍普遍存在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在貧困地區,很多學生家長認為接受普通教育才是正規教育;接受職業教育、學技術是孩子沒有出息的表現。職業教育本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類型教育,卻被視為低於普通教育的低層次教育和二流教育。
民眾職業認知和職業觀念的落後,使得貧困地區職業院校招生尤為困難,不少中等職業學校因生源缺乏導致部分專業停辦,或學校整體面臨撤銷、合併。招生困難、生源減少,在地區層面的表現則是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比例(下文簡稱「職普比」)嚴重失調,不少深度貧困地區這一比例僅為2∶8甚至更低,距國家「大體相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比例要大體相當)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二)職業教育發展基礎依然薄弱
近些年,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和各級財政的大力投入下,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但與其他地區相比,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基礎依然薄弱。就職業教育資源覆蓋面來看,不少深度貧困地區由於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等原因導致職業教育資源缺乏或分布不均衡,沒有中等職業學校的情況還較為普遍。從高等職業教育來看,貧困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更為稀缺,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更為嚴重。比如,「三區三州」目前有常住人口2600萬人左右,僅有高等職業院校9所(包含4所高等專科學校和1所民辦高等職業院校),每萬人擁有高等職業院校數量遠低於其他地區。
從職業教育發展規模來看,貧困落後地區職業教育大都規模偏小,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失衡。一般而言,受各種條件和資源制約,越是貧困落後的地區,職業教育越難發展,職普比失衡越發嚴重。2018年,中部某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2.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4.5萬人,職普比僅為0.36∶1,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佔高中階段總數的26.28%;按照在校生數計算,職普比也僅為0.35∶1,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佔高中階段總數的26.02%。在西部某些深度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甚至出現了在校生數為零的「空殼」現象,職業教育戰線萎縮嚴重,發展陷入危機。
職業教育發展基礎薄弱,在微觀層面表現為貧困地區職業院校諸多辦學指標達不到國家基本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問題尤為突出。相關監測數據顯示,隨著招生數量的減少和各地學校布局結構的調整,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生均校園佔地面積以及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等生均硬體指標達到《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的要求相對較好,但專業課教師、雙師型教師以及兼職教師等影響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無法滿足學校辦學和服務社會的需要。學校辦學條件欠缺以及師資隊伍素質偏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難以產出理想的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限制了職業教育包括助力脫貧攻堅在內的諸多社會功能的發揮,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價值實現。
(三)專業設置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作用的發揮主要依賴於職業院校所開設的專業以及專業辦學水平,而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專業開設隨意性較強,缺乏與地方產業和經濟的有效對接、專業辦學缺乏行業企業支持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作用的發揮。
首先,專業設置缺少充分調查和科學論證。一方面,專業開設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不少貧困縣的中等職業學校普遍開設汽車修理專業,而縣域內的汽車保有量有限,結果大多數畢業生都流動到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儘管畢業生通過就業帶動了自己家庭脫貧致富,但貧困地區自身的產業面貌仍未改變。另一方面,為了學校生存、利於招生,貧困地區不少中職學校尤其是縣域職業教育中心,盲目開設門類眾多的專業,追求專業設置大而全,導致教育力量和教學資源分散,各專業辦學質量堪憂,難以精準對接地方發展需求,難以有效服務地方發展。
其次,專業開設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一方面,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受辦學理念、信息資源以及財力支撐等多種因素制約,專業調整多滯後於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跟不上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浪費,影響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另一方面,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急需的專業多為涉農專業,種養殖、農牧產品深加工以及經營等,而這些專業恰恰受區域傳統文化觀念的深刻影響,大多面臨關停並轉的命運,招生困難、實習實訓條件欠缺、專業教師力量過弱等問題同時並存,難以為繼。
再次,專業舉辦缺乏企業、行業的參與,產教融合深度不夠。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大多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產業貧瘠,當地職業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難以找到適合的或者成規模的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導致畢業生技術技能訓練不足,難以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缺乏就業競爭力。
(四)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結構失調
調查發現,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發展整體上存在數量不足和結構失調的問題。就教師數量而言,有些貧困地區職業院校教師編制缺乏,導致專任教師數量不足,生師比普遍偏高。2017年,西部某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為62.17萬人,有專任教師2.53萬人,生師比達到24.5∶1;中部某省下轄市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為24∶1,也高於國家20∶1的要求。
與教師數量相比,教師結構問題更加突出、更為嚴重,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性因素。專業課教師急缺與文化課教師富餘並存。「三區三州」某地的一所中等職業學校,由三所學校合併而成,學校近200名在編教職員工中,20%左右為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和教輔人員,60%以上為基礎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不足20%(國家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數應不低於本校專任教師數的50%),雙師型教師僅有幾人。該校汽車修理專業3個班僅有1名專業教師。專業教師極度缺乏,導致學校無法正常開展專業教學和實習實訓,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也難以開展地方脫貧攻堅所需的職業技能培訓,難以貢獻於貧困地區實用人才的培養培訓。
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不但數量缺乏,且質量不高。不少學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專業課教師是由文化課教師轉崗而來,專業理論基礎薄弱,一線生產實踐經驗缺乏,難以勝任專業課教學的要求。西南某省一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目前有專業課教師108名,其中61名是從基礎文化課教師轉崗而來,佔到專業課教師總數的近60%,專業課教學照本宣科、實習實訓課難以開展等現象時有發生。
貧苦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是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和內在動力源。可以說,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地區脫貧攻堅的步伐。只有辦好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才能使其發揮應有的精準扶貧作用。
(一)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技術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是影響職業教育吸引力的終極性因素。我國是製造業大國,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但長期以來,專門技能者未被視為「人才」,技術技能也未被納入創新體系,導致技術技能人才未得到應有的職業尊重和應得的社會地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經濟轉型發展和提質增效的關鍵性因素。為此,《方案》明確提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延續了2018年中辦國辦《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等文件精神,要求改革人才評價方式,破除唯學歷、唯論文等對技術技能人才評價不利的因素,努力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職業地位和社會地位,讓技術技能學習的價值在市場經濟中得到充分體現,在終極結果上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二)補齊職業教育資源短板,鞏固職業教育發展基礎
貧困地區由於經濟發展落後,地方財政自給率較低,需要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區給予大力支持,才能鞏固職業教育發展基礎,擴大資源覆蓋面。《方案》要求,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要注重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大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和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政策、金融支持力度。為此,應該繼續細化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落實和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改善納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責任督導的範圍,將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地方政府的扶貧績效考核相結合,強化地方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貧困地區政府既要繼續拓寬職業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在沒有職業學校的地方設置辦學點、分校或者教學班;也要推動地區所屬職業院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到2022年,教學條件基本達標」。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曾明確要求「到2020年,中西部地區所有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基本達標」。資源短缺、條件薄弱已成為貧困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最突出的問題。
提高貧困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的比例,達到「大體相當」的國家要求。2019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19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大體相當」是鞏固職業教育發展陣地的需要,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整體進入「提高發展水平」的新階段、在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新時期,貧困落後地區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補齊資源短板,守住陣地、拉伸戰線,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三)優化學校專業設置,精準服務區域發展需求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於能適應不同發展需求,精準服務區域發展。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發展的載體是其所開設的專業。為提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應該提高專業統籌規劃的層級,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規劃可以分別由省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避免專業設置雷同、辦學資源浪費,提升有限職業教育經費和資源投入使用的效率,推動各學校形成辦學合力,提高整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湖南省教育廳利用財政專項資金,引導職業院校重點發展某幾個專業,使學校聚焦主業,推動區域內學校錯位發展,形成了和諧的職業教育生態,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
專業調整應進行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目前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調整的狀況和效果整體好於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調整的論證內容主要包括相關產業發展前景、人才需求預測、現有勞動力市場結構以及學校現有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等,學校專業教師應該邀請行業企業人員深入參與,做到充分調研、科學論證,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方向,使專業調整(新增和淘汰)適應產業發展趨勢和勞動力市場變化需求。
貧困地區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學校開設專業的資源優勢,結合地區產業特點和勞動力結構,突出培訓功能、大規模開展培訓,提高貧困群體謀生技能,加快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深度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應積極發揮作用,接受勸返適齡兒童入學、幫助學業困難學生按規定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給予基本職業技能培訓,鞏固控輟保學成果、提高區域義務教育水平。
(四)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脫貧攻堅能力
教師是職業院校辦學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專業教師素質是職業院校服務脫貧攻堅能力的根本體現。生師比偏高、教師數量不足的地區,既要積極調配資源,協調人事編制,優先補充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也應積極挖掘行業企業資源,聘請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保證教育教學正常運轉。
文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構失調的地區,應積極推動校內教師轉崗培訓,引導鼓勵富餘文化課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和企業實踐鍛鍊,提升專業理論素質和動手實踐能力,勝任專業課教學,強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改變文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結構失調的狀況。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國培計劃)應單獨列出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轉崗培訓項目,支持貧困地區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貧困地區地方政府應積極統籌資源,根據職業院校發展實際在招聘新教師時優先招錄專業課教師;要拓展渠道,創造條件與國內幾所職業技術師範院校合作,委託定向培養職業教育師範生,補充一線專業教師的不足。
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的短缺,還可以通過深化東西協作,降低東西協作重心來實現。建立東西部職業院校校與校之間的精準幫扶關係,將專業教師培養作為幫扶的重中之重,將專業教師培養貫穿於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和實習實訓等各個環節,提升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專業教師的素質和學校綜合辦學水平,更好助推精準扶貧工作有力開展。省域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也有責任與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建立對口幫扶關係,發揮輻射示範作用,帶動貧困地區師資隊伍素質的提升和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中國教科院」,作者:聶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明麗(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副教授),來源於《職業技術教育》2019年第16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