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導
遲遲未能落地的新股增發與即將到來的老股解禁,讓三六零(600360.SH;下稱「360」)的股價牽動人心。
12月5日,360再度發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顯示,其將向合計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3.53億股股票,募資總額不超107.93億元。而兩個多月後,涉及38位股東的19.89億股360股票還將面臨解禁。這部分眼下價值超過425億元的股份屆時是否會被拋向市場還不得而知。
360的股價是這場新老資本交織的關鍵。回歸A股近兩年來,360的股價如同坐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12月10日,360公司21.39元的收盤價已不足其A股股價高峰的1/3。
營收增長趨緩的360迫切需要一個新故事。
新資本何時進場
對於新融資,360已經等待了18個月。
2018年5月,360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先後審議通過了近108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360宣布將把融資用於網絡空間安全研發中心等9個項目的建設。但今年4月,360宣布將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有效期限自5月30日屆滿後再延長一年。今年9月以及12月5日,360還兩度對證監會的反饋意見做出回復。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9個項目360同時要投入約25億元的自有資金。預案還顯示,在募集資金到位前,公司可以自籌資金先行投入。但對於360是否已經使用自有資金建設上述項目的問題,截至《華夏時報》記者發稿,360方面尚未做出回應。2019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360帳上的貨幣資金為167億元。
新資本的入場價格引人關注。
以最多13.53億股股票粗略計算,360這次增發的最低價格可能在8元左右,是12月10日收盤價的1/3。但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價格,還要受到不低於發行期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90%的限制。這是否意味著360的股價還有大幅下探的空間?
資深投行業人士王驥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13.5億股是360現有股本的20%,是規則允許的發行股數上限,「與公司的發行底價沒什麼關係,也不會是最終的發行價」。他告訴記者,最終發行價要按發行前的市場情況通過詢價方式確定,「因為還有鎖定期,如果發行價與市價沒足夠折扣,發不出去」。
但18個月過去,360股價波動劇烈。在首次宣布108億定增前,360在2018年4月的股價還於40元以上區間波動,但當年5月就掉到了30元區間。
事實上,一級資本市場也發生變化。王驥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由於市場不好、經濟發展放緩、資金也緊張,現在一級市場投資偏謹慎。但他認為,資本對優質標的還是追捧的。
老股東是否退出
資本在360私有化和回歸A股時表現熱情。而兩個多月後,退出通道就將對參與360私有化的老股東打開。
2020年2月27日,涉及38位股東的19.89億股360股票將完成兩年鎖定期。這部分股票佔360總股本的29.4%。38位股東中包括與360創始人周鴻禕今年「分家」的奇安信創始人齊向東,他持有1.21億股360股票。
2016年8月周鴻禕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360從美股退下來的成本約為100億美元。這筆龐大的資金,除了30億美元的銀團貸款外,更多來自於機構投資者們的熱烈追逐。
天津奇信志成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奇信通達科技有限公司是360私有化時接納融資的兩個境內平臺。工商資料顯示,奇信志成目前擁有周鴻禕和36家法人股東。奇信通達則擁周鴻禕、齊向東和40家法人股東。
周鴻禕在上述採訪中還曾稱,其曾和所有投資人都籤了一個重要條款,「要求投資人必須是自有資金投資,不能拿到投資額度後再把其包裝成其他產品出售。」但此前有報導稱,由於360私有化份額緊俏,參與360私有化的A股公司如天業股份已身處「多層分銷」的第五層。
資本們希望能從360私有化的財富盛宴中分一杯羹。
參與360私有化的中信國安在2017年11月曾透露,其投資360項目直接加間接的持股比例為4.46%,投資金額為4億美元。以360目前1446億市值粗略計算,其手中股份價值近65億元(約合9.17億美元)。不考慮匯率影響下,已實現翻倍增長。
360未來的股價走勢成為影響老股東們套現離場的關鍵因素。王驥躍對《華夏時報》記者也表示,大比例限售股減持會給360股價帶來影響。但他認為實際減持規模不會有那麼大,「大多股東會長期持有,或不直接減持而以換ETF或質押方式獲得資金」。此外他還認為,雖然港股通還不夠便利,但確實會吸引不少投資者,「騰訊美團阿里三家對國內投資者還是很有吸引力。」
需要提及的是,2021年3月,佔360總股本近65%的股票也將鎖定期滿三年面臨解禁。但周鴻禕和他控制的奇信志成在其中佔到九成。
需要新故事
相對機構投資者的獲利,360回歸A股被認為收割了一波韭菜。
當時BAT等網際網路巨頭集體缺席A股,科創板也尚未開板,360的回歸被認為有巨大資本想像空間。其回A後市值一度衝到4400億,但目前市值僅是最高峰時的三成左右。
二級資本市場趨於冷靜背後,360的業績難以支撐高股價。
回到A股後,360的營收增長日趨放緩。360今年前三季度營收為95.21億元,同比微增0.77%。而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則同比下滑1.67%。作為參照,360回到A股的首年營收同比增長超過20%。2018年這一增幅下滑至7.28%。
360扣非淨利潤的增幅在今年也出現下滑。今年前三季度360扣非後的淨利潤為25.85億元,同比增加9.36%。但2018年這一增幅高達24.22%。
更重要的是,主打安全牌的360,一方面其安全業務尚未形成規模化收入,另一方面它營收的主要來源在今年上半年還面臨下滑困境。
當期46.97億元的網際網路廣告及服務收入佔據360約八成營收,但同比略降1.16%。360解釋稱,這源於廣告主預算投入日趨謹慎,網際網路流量市場進入存量狀態,以及信息流廣告更受用戶青睞等。
億歐副總裁由天宇此前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曾認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360相對於BATJ這些大公司有些掉隊。「PC時代,360全產品的用戶量僅次於騰訊,但它在PC時代的成功邏輯沒有在移動時代複製,在PC時代賴以生存的入口級產品也不復強勢。」
而從市值來看,與360曾經大打「3Q大戰」的騰訊市值已經達到3.22萬億港元,與360PK搜索業務的百度市值也近400億美元。周鴻禕曾經炮轟過的小米市值也達到2212億港元。
360今年還背負著38億元扣非淨利潤的任務。2020年這個任務更是高達41.5億元。無論是從資本市場還是從自身業務邏輯出發,360都需要一個新故事。而周鴻禕今年頻頻強調的政企安全,會是那個新故事麼?
責任編輯:於玉金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