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俗社會習慣皆如此,人們所想並所希望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例如非常想舉辦並主請某人的飯局,可客人卻根本不來捧場;而個人非常渴望參加的酒局,主人卻似乎完全忘記了邀請;而那些基本上發自內心不想去的雜亂飯局,卻完全身不由己不得不去。
想吃的飯,吃不上;不願吃的,則必須吃。
多數情況下,事與願違。
感謝抗疫需要,讓人們減少了許多麻煩的飯局與討厭的酒局。
吃飯,還得要同熟人與親人在一起。與至親人、與狐朋狗友無拘無束地聚在一塊兒,心情特別放鬆,隨意吃點喜歡的美食,聊聊天,侃侃山,敘敘舊,那是何等的暢快淋漓,但這種好時候卻一直缺少機緣。
多數情況下是被其他無聊的飯局所佔據或困擾。而工作方面那些不得不吃的飯局,會經常性地接踵而來應接不暇。其實參與眾人都明白,主人和客人皆不樂意參加,但實在沒有任何辦法逃避,有些局不是個人主觀的想當然,就算找到不參加的藉口也要參加,不想吃還要裝出一副興高採烈喜歡的樣子,哪怕就算內心真想強硬推脫也不敢直接當面推掉。
不去,就是不給主人面子,也是不給所有參加酒局的人面子。
在傳統酒文化的薰陶下,面子大於天,面子大於一切。
不給人面子,等同於殺父仇人!
另外不參加酒局聚會類集體活動,不主動自覺地參加飯局,會被人認為屬於那種自我隔閡,自我封閉,自視清高,自我脫離集體,還想不想進步了?要不要發展了?有沒有出息了?
吃飯啊,挺犯愁的事,更是艱難的選擇。去了受煎熬,不去吧更難受。
偶爾參與某種小範圍的飯局,其實感覺最舒服、最溫暖。
吃得香甜,喝得愉快,玩得開心,交流舒心。
最讓人開心則在於,沒有拼酒的套路,切力保每人都不會喝多。飯局中沒有酒妖,沒有酒魔,沒有酒鬼,沒有酒怪,有的只是高雅品酒人。
一瓶酒,兩三人,四五盞,六七醺,微微醉,點點暈,自我感覺異常佳。
暖風燻得食客醉,直把飯堂當家鄉。
淡淡的醉酒,淺淺的暈酒,恰到妙處。
精神放輕鬆,身體放寬鬆,心態自然好,友情自然融。
飯吃到美,酒喝到甜,話說到位,最棒的酒局感覺。
工作事聊過了,友誼情敘過了,朋友意增加了。
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發生著,皆是那樣的叫人發自內心地舒適。
所有人都在這份放心、開心、溫馨的狀態下,夏日暖暖的陽光,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品味著別樣的酒局文化。
主人與客人所攜帶的工作任務與目標都可圓滿完成:
請客的主人,達到了結識新朋友的主要目標;陪伴者,已融洽地抹平了與主人間的陌生感;被請賓客,體會到被人尊貴,收穫了面子與裡子。皆大歡喜,齊展歡顏。
真心地希望:今後酒局皆能如此享受。
吃得開心,喝得順心,聊得舒心。
酒局,為何非得讓每位客人都感覺到那麼難受呢?主人不明白,客人不理解,或許能有人知道?
吃飯是一門藝術!
飯局不亞於一場酒場上的搏鬥。
大吃大喝,借酒發瘋,張揚跋扈,醉酒醜態百出。
多數人皆深受其害,深惡痛絕,深有傷感,深有感觸,深有體會。
好好吃飯,開心品酒,
用心聊天,舒心享受。
凡請尊敬吃飯這門藝術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