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灘,是我對這個地方的稱呼,其實這個地方真正的名字叫做火燒城。
火燒城在天祝縣境內,屬石門鎮,之所以被稱做火燒城,據說是源於一個久遠的歷史傳說。
——大約是在元朝,現在的石門鎮在當時是叫做土族石門鎮的,而"火燒城"這個地方當時是土族人居住的一個小城,據說居住在這座城裡的居民們都很富裕,所以就被盤踞在深山裡的匪盜當成了打劫發財的目標,在一番搶殺擄掠之後,又一把火燒掉了整個小城,小城在大火中燃燒了幾天幾夜,火光沖天,幾十裡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那燃燒著的濃煙烈火併嗅到隨風飄散的焦糊味,乃至後來,每當提起這個地方的時候,人們便習慣地稱它為"火燒城″了。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後人無法考證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因為從這裡現在的景致和地貌上,找不到任何一點與傳說中的那場浩劫與暴力有關的痕跡,只有那漫山遍野蔥綠的草地和從兩山的緩坡上,對應著一直延伸到夾溝處的一簇挨著一簇的被當地人稱作鞭麻花的一種開滿金黃色花朵的植物。
走進這裡,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感染到忘乎所以,然後就會情不自禁地或放聲高歌或高聲大喊;那大片的金黃似乎沒有盡頭,一群群白色的牛羊像珍珠般點綴其中,呵呵,這就是我稱它為金銀灘的理由了。
長在這裡的鞭麻花,是一種多年生落葉灌木,這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高原性植物,一般生長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坡上,耐寒耐早耐瘠薄,花朵可以從6月中下旬一直開到8月底,眼下的7月,正是花開的正旺的時節。
這種花是一簇簇篷生著的,高度大約在一尺左右,圓形的花朵是由五片單瓣的指甲般大小的金黃色的花瓣組成,花瓣均勻地圍繞在黃褐色的花蕊周圍,繁星般開滿了枝頭,葉子呈卵狀披針形,在柔韌遒勁的枝條上安靜地陪著花朵生長。
奇怪的是這種花沒有花香,就那麼簡單而直白地開著,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讓人一眼便能看透它的內裡,又像一個閱盡了世間百態的修行者,平靜而安詳地演繹著自己不驚不擾的生命,不問世事地在暖風裡淺吟低唱。
鞭麻花的顏色有黃色和白色兩種,白色的鞭麻株枝要高大於黃色的鞭麻,高度及腰,篷生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開來,似乎是怕遮擋了同族的陽光、爭搶了同族的養分吧,它們總是與黃色的鞭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生長在稍高一點的山坡上,像個族長、又像個哨兵一樣衛護著坡下的同族,它白色的花朵與黃色的花朵一樣也是單瓣,不同的是它的花蕊是明黃色的,簇與簇之間也不似黃色的鞭麻挨的那樣緊密,而是隔著一定的間距,以一種穩健素雅的姿態在暖風中輕舞。
據說,藏傳佛教會用這種植物做寺院的牆,叫作鞭麻牆,藏族人也會用它來裝飾自家的屋頂,傳說可以驅魔;我想像不出該怎樣才能把這弱小的一簇簇篷生著的植物打造成一面面牆的樣子,那應該是得要經過一道又一道挺繁瑣的工序吧!
金銀灘三面環山,許多不懷好意的風都被這山用厚實的身板擋在了山外,偶爾的幾縷從山口溜進來的風,到了這裡也會變的輕柔而舒緩,因為找不到出口,它們就只能在這裡四處飄遊,很快,便被這裡的景色所溫暖,變成了暖風,輕柔而綿軟地在灘上輕拂,讓我們在享受灘上平靜祥和的美景時,心中又多出了幾分沉醉;那繁星般金色花朵的深處,一群群高山細毛羊和只有這個地區才有的稀貴畜品一一天祝白犛牛,仿佛也被這暖風薰醉了似的,「咩咩、哞哞」地唱著屬於自己的歌。
它們都是這裡的村民們散養在山上的家畜。
這裡的村民是一種半農半牧的生活狀態,既有可種的農田,又有一定數量的牛羊。一年下來,收入遠高於其它村鎮那些靠種地的糧農和菜農,細一想,這裡的村民還真的是很富裕呢。
莫非,那傳說是真的?這樣想時,便恍然明白了那滿灘的鞭麻花緣何開那樣低調,那是一種劫後重生的低調啊,低調的連花香都隱匿了起來。
我想不出讚美這種低調的句子,只能帶著幾分憐惜靜靜地觀賞,一面用心去領悟它們那種除卻了蜂縈蝶繞的喧擾之後的安寧與脫俗,並在這份安寧與脫俗中讓內心得到淨化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