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穩「綠色路」 吃上「生態飯」 ——香格裡拉市格咱鄉群眾走上...

2021-01-17 澎湃新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地處迪慶高原香格裡拉秘境的香格裡拉市格咱鄉,依託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稟賦優勢,按照「生態立鄉、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始終堅持守護「綠水青山」不動搖的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示範鄉、生態文明先行區、生態旅遊目的地、藏民族民間風情體驗區建設。緊緊圍繞優化「生態格咱」創品牌發展思路,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統領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讓鄉村群眾過上了生態富民新生活。

生態格咱別樣美

如果說,群山密林、雪山安祥、湖泊幽靜、草甸綠蔭茵茵、花海奼紫嫣紅是名楊四方的香格裡拉好風景。那麼,鄉間河水碧綠、林間溪流清清、叢林鳥語花香、草甸芳草茵茵、村落乾淨繁榮、田園五彩斑斕、就是香格裡拉市格咱鄉美麗鄉村的靚麗容顏。

格咱鄉地處香格裡拉市中心城區東北部,鄉政府駐地格咱村扎史塘距主城區36千米。全鄉國土面積達2868平方千米,屬雲南省鄉鎮區域面積最大的鄉鎮。鄉境分別與香格裡拉市建塘鎮、尼西鄉、洛吉鄉、東旺鄉和四川省鄉城縣、稻城縣接壤,全鄉有6個村委會,共l235戶6655人。世居著藏族、漢族、納西族、回族、白族、傈僳族6個民族,藏族人口佔97%,是一個典型的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的多民族建制鄉。

齊智 攝

隨著森林管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和植被修復措施的不斷加強,截至2018年,全鄉森林覆蓋率達87.71%,躍居全省第一,名列國內前茅。

由於境內林下資源豐富,生長有上百種野生菌類,還主要盛產素稱「菌中之王」的松茸野生食用菌,2003年被雲南省林業廳授予「松茸之鄉」美譽。因境內銅礦資源豐富,還得到了「銅鄉格咱」美稱。

境內山川、河流、湖泊星羅密布。有翁水河、浪都河、碩多崗河3條金沙江支流河流。還有30條網狀分布的中小河流和60多條林間小溪流。有鬼斧神工鍛造般的天然奇觀「赤土仙人洞」,還有世界級旅遊景區「香格裡拉大峽谷」。

分布在3000米至4000米高海拔地帶的尼錯湖、約子錯湖、阿旺才錯湖、當錯湖、達莫錯湖、錯納湖、錯溫湖、沃迪錯湖、蓋公錯統湖、公錯色湖、錯烏湖11個高源小湖泊水清如鏡。

水溫達61℃的宗都擦曲溫泉,在雪域高原冬季嚴寒中散出一縷縷迷人水霧。水溫20℃的翁水拍浪擦曲和水溫37℃的嘎言擦卡溫泉猶如天賜神泉向世人昭示著大自然的神奇風採。

在這片茫茫林海的人間淨土上,經過世居民族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不僅傳承有源遠流長的藏民族民間文化,還有生物多樣性天然植物園。不僅有野生動物樂園之稱,還有豐富的礦藏資源,銅礦儲藏量居全省之首。

在一片片叢林綠洲懷抱中,在清澈豐富的水能資源和溪流密織的林間水系扮靚下,如今的「生態格咱」向世人淋漓盡致地展示著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裡拉秘境,展示著集生態旅遊、地質科研、生物科考、探險於一體的世界的香格裡拉生態旅遊「新高地」。

「積善行德」護生態

自古以來,世居在這片人間淨土上的格咱鄉各族人民十分重視生態保護工作。祖祖輩輩格咱人民都傳承了「守山護林就是積善行德」傳統習俗。並認為,任意毀林伐木會觸犯神靈而遭受天神懲罰,認為一草一樹一木皆有它的生命,不能任意踐踏。

特別是在被當地人稱為「神山」「神樹」周圍的林間草地、和成片的水源林更是神聖不可侵犯。所以,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格咱人民的祖先就有了制定鄉規民約來「守護綠水青山」的傳統習俗。

齊智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廣泛宣傳,「護林光榮,毀林可恥」「護林防火人人有責」的綠水青山保護意識在格咱人民心中得到根深蒂固,隨之帶來的是全鄉境內森林植被日益增多,綠水青山日趨亮麗。

可是,在木頭經濟年代,森林管護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受到長期保護的境內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直到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各項封山育林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各種森林管護措施得到日趨完善,各級黨委政府組織下派的森林管護團隊,和民間森林管護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各種管護森林的村規民約又得到不斷細化。

特別是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下,通過歷屆鄉黨委政府不斷動員全鄉各族群眾始終把「修復生態環境、守護綠水青山行動」當作第一要務,不斷運用新政策、謀劃新舉措、出臺新措施、狠下真功夫,努力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於團結帶領全鄉幹部群眾幹事創業,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健康發展全過程。通過不斷開展進村入戶宣傳宣講教育,想辦法讓全鄉各族群眾從骨子裡認識領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發展理念。再通過制定完善結合鄉情實際、鄉風民俗的護山護水村規民約,不斷壯大森林管護隊伍,嚴禁森林火種、杜絕進山砍伐等切實有效的措施辦法,在全鄉範圍形成了守護山林人人有責、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了自己的「鐵飯碗」的保護意識濃氛圍。

通過持續保護,使全鄉境內森林覆蓋率直線上升,綠水青山保護行動取得斐然成績,境內旅遊、礦電、生物產業實現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在生態保護中得到的生態效益越來越明顯。

山青水綠人致富

截至2019年,全鄉松茸產量達840餘噸,收入達2000多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左右。並通過了國家有機產品質量認證,產自格咱鄉的松茸野生菌贏得了國內外市場高度認可和廣大消費者的倍加信賴,「松茸」經濟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通過脫貧攻堅,全鄉因病、因學、因缺勞動力等致貧的62戶、242人已全部實現脫貧,並得到了各項社會保障。各方基礎功能實現大幅提升。

人勤春來早,綠州富家園。今年7月,家住格咱鄉格咱村初古村民小組的拉茸主瑪母女倆人又開始了最為繁忙的松茸採收時節。

「7月和8月是我們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上山撿賣松茸菌。這幾天我和阿媽每天凌晨4點鐘出門採松茸菌,上午10點左右回來賣一次,吃點飯後再去撿一次下午回來賣。兩次賣下來,每天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去年,母女倆人在兩個多月時間收入近5萬元。估計今年的收入也少不了這個數。」今年30歲的拉茸主瑪面帶笑容地說。

齊智 攝

「家裡的新房子是2017年才修建的,總共用了60多萬元。不過在我們村裡來說還不算好,有的花100多萬元蓋的比我們家的好多了。因為我們家在兩年前才貸款買了一輛價值50多萬元的4橋大貨車讓丈夫專門跑運輸,村裡的大多數男人都這樣,除了松茸採收期外,都去礦山拉礦跑運輸了。因為我們這裡還有個銅礦山,丈夫靠跑運輸每年也有15萬元左右的收入。平時只有我們娘倆在家裡務農,山裡還放養了幾頭犛牛。去年種了3畝藜麥賣到了2500多元,還種了2畝油菜收入1000多元。平時只要有時間,我們娘倆都在家裡做紡織地毯民族手工藝,同時也照顧兩個上小學的小孩。我們織的地毯每年都有人預定,只要織出來,一點都不愁賣。」拉茸主瑪接著說。

「我們家也只有兩個人採賣松茸菌,去年收入了3萬多元。不過,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養了110頭犛牛,去年賣了13頭,每頭賣到9000元,總共收入了12萬多元,種了3畝油菜也賣到了2000多元。這房子也是前年才重新蓋的,差不多用了100萬元。說實話,這幾年的收入很不錯,不然也蓋不起這樣好的房子了。」拉茸主瑪家隔壁的七妹也興奮地說。

如今,走進香格裡拉格咱鄉,放眼望去,可見到一個個蓋滿灰色藏式小洋樓的村落分布在四處鄉間河畔。

進入村莊,乾淨如洗的水泥路面四通八達。近看農戶,戶戶門口停起了小汽車或大掛車。

走進田園,一片片綠油油的青稞地、燕麥田,在一塊塊金黃色高原油菜花點綴下展示出了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美麗鄉村好風光……這就是格咱鄉各村群眾如今生產生活的一個「縮影」,家家戶戶都吃上「生態飯」,走上了綠色發展的致富路。

生態格咱引客來

綠水青山的深度融合,不僅為格咱鄉6600多各族人民造就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態經濟資源,還為幸福格咱交織出了新時代美麗鄉村迷人景色,引來了更多香格裡拉遊人的目光,觸動了國內外野生食用菌客商們的心靈。

今年7月,世界的香格裡拉第二屆「松茸之鄉」格咱採摘節暨松茸之旅線路產品發布會,在綠州之鄉格咱舉辦。慕名而來的一波接一波八方遊客在格咱鄉盡情感悟「綠水青山」生態之美,歡喜體驗純樸厚重的藏民族鄉村文化、感悟藏民族民間風情。

齊智 攝

在喜祥和的發布會活動中,村民們身著盛裝踏歌起舞,用傳統的藏族鍋莊舞表達出對偉大中國共產黨的感恩情懷,抒發出現代美滿幸福新生活,用最親切純樸的藏民族迎賓方式,讓賓客們在綠意盎然的青山懷抱中盡情感受純樸善良的藏民族民間風情。

活動還設置了香格裡拉松茸之旅線路、格咱鄉鄉村旅遊線路、藏民族文化推介,松茸採摘、品嘗松茸全宴等環節,讓賓客們盡情享受到綠意盎然的生態「盛宴」。

活動當天,來自國內各省(市)的200多名微商代購商通過線上帶貨銷售方式,深入林間松茸採摘地直播松茸採收全過程,同時現場銷售新鮮松茸;用智慧型手機等各種影視直播器材,通過「松茸採收體驗+農戶+電商(直播推介)+鄉村旅遊」模式,將更多人的目光吸引到香格裡拉淨地,關注「綠水青山」懷抱中的格咱鄉,讓素稱「菌中之王」的「松茸」野生食用菌從山清水秀的格咱林間深處走向遠方朋友們的餐桌,讓更多人品味到大自然恩賜的山珍鮮味、收穫「綠水青山」饋贈珍品。

「去年參加採摘節後,香格裡拉松茸在我們平臺上很快達到了兩噸的銷售量。今年我們更希望把香格裡拉蟲草、犛牛肉等更多優質農特產品銷售出去。」名叫鄒陽的微商代表現場說。

走穩「綠色路」 打好「生態牌」

自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格咱鄉每年發放森林生態效益補貼(中央)612.003萬元;森林生態效益補貼(省級)32.061萬元;退耕還林補貼55萬元。

「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作為建設新時代新格咱的基礎工程,高位推進守護森林草木、萬水千山工作。不斷探索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新路徑,著力提高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文化優勢、後發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轉化為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實際成效,努力創建生態文明排頭兵也是格咱鄉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走穩『綠色路』、打好『生態牌』,更是格咱鄉各族群眾信心百倍的發展進步新路徑。

齊智 攝

通過不斷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清晰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引導全鄉幹部群眾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大自然、保護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走穩『綠色路』、吃上『生態飯』、打好『生態牌』,守護好綠水青山,走進生態富民新生活,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程,著力建設小康社會新家園,是鄉黨委政府的責任與義務,更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神聖職責。

下一步,鄉黨委政府還會進一步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探索研究制定出更加科學化、長效化的管護措施和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切實管護好格咱鄉這片『綠水青山』,著力實現全鄉生態效益最大化。」格咱鄉黨委書記張玉龍說。

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鄉黨委政府先後制定出臺了「護林防火、人人有責」「植樹造林、家家參與」「管護山林、戶戶義務投工投勞」「守護綠水青山,人人擔起責任」等一系列措施辦法,嚴格按照鄉級面對村級、村級面對村組、村組面對農戶的層層壓實責任方式,層層籤訂管護責任狀,讓每一位鄉村群眾都切實擔負起守護好山林主體責任。

截至目前,各村組都是把人人守護山林的責任與義務列入村規民約。村民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都得到持續增強,並自覺養成了守護綠水青山好習慣。

自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高效運用各項生態扶貧政策,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又使格咱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呈現新亮點。全鄉共發放特色產業扶持資金111.05萬元,推進綠色產業建設。

採用向農牧民群眾發放草原生態補貼資金方式,儘量讓草甸綠起來,山間河水清起來。僅在2016年至2017年兩年內,全鄉累計發放草原生態補貼資金791.125萬元。

全鄉共聘用152名生態護林員,其中有56名建檔立卡戶成員,每人每年發放10000元的補助金。每年發放7萬元左右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發放70萬元左右的農業補貼資金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條件。

脫貧攻堅五年來,累計投入國家級、和省級林農補償資金14481730元推進生態建設。同時,為了從源頭改變人民群眾用柴火燒水的原始習慣,投入295萬元資金讓全鄉農戶都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大幅減少了村民們進山找柴火現象。

曾經我砍樹 如今我護林

「我是從小就砍樹賣樹長大的,從小到大也不知道砍賣了多少樹,可是生活條件一直都好不起來。後來村規民約規定不準到山上砍伐樹木後,我們這裡的山林一年比一年茂盛起來了。山上長出的松茸等各種野生菌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了,就靠每年菌子採收季節找松茸菌賣,一家人都會有兩三萬元的收入,我們這裡真的是可以靠山吃山了。6年前,我被林場聘任為專職擴林員後,我自己不僅得到了每月近4000元的工資收入,每到松茸採收季節,僅靠順路撿都能撿到1萬多元錢呢。並且我感覺這幾年我們這裡的山林也比以前好管得多了,天天巡山也見不到一個砍樹人了。真的是這個天然林保護工程不得了。」生態護林員汪堆說。

「以前我是縣木材公司職工,在木頭經濟年代,我做的是計劃砍伐工作。自2000年成立鄉鎮林場後,我被派到格咱林場至今整整做了20年的森林管護和植被修復工作。在這短短20年時間裡,格咱鄉林業發展發生了奇蹟般的變化。記得我剛到格咱林場工作時,到處都能見到一片片只有樹莊的山頭,到如今,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片接一片綠油油的山林。當年我認識的砍樹人和拉運木材的老闆們都一個個變成了植樹造林帶頭人,當年因拉運木材開挖的林區便道也綠樹成蔭認不出來了。」格咱林場黨支部書記魯文光說。

「按照綠色創新發展理念,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切實加快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旅遊文化、生態產業為支撐的富民產業建設,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起來,不斷探索『生態+綠色發展』新模式,努力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社會發展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群眾增收致富、鄉村不斷秀美,是格咱鄉始終努力的方向。近年來,通過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廣大群眾也從生態文明效益中不斷增強了獲得感和幸福感,各族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增強。下一步,格咱鄉將會打響『香格裡拉高品質松茸主產區』這張『金名片』,進一步做強特色農業,著力推進生態經濟、觀光農業經濟、鄉村旅遊經濟建設,不斷充實鄉村振興新內涵,打造新時代『兩山』理論的格咱鄉實踐樣本。」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吳紅松說。

編輯:何維龍 知詩追瑪

二審:和金蓮 解晨松 終審:餘萍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

徵集令

微信公眾號長期向社會徵集新聞線索、新聞稿件。

投稿方式:

微信:永遠的香格裡拉(微信號:xgllgzh)

郵箱:xgllsxcb@126.com

熱線電話:0887-8222202

原標題:《走穩「綠色路」 吃上「生態飯」 ——香格裡拉市格咱鄉群眾走上生態文明致富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共舞長江經濟帶 繪就雲嶺新畫卷」香格裡拉市格咱鄉:生態經濟...
    286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國有林、集體林和商品林共計面積360多萬畝——香格裡拉市格咱鄉是雲南省土地面積最大的鄉鎮,廣袤的森林也讓格咱成為了香格裡拉之「肺」。2016年以來,格咱鄉響應香格裡拉市堅持生態立市、可持續發展的號召,走出了一條「林下林中到林上,生態經濟兩手抓」的特色發展道路。生態經濟「立」起來。供圖12月18日,香格裡拉已經入冬。在建塘鎮通往格咱鄉鄉道的森林管護站,即使路兩旁的樹葉都已經凋落,還是能從大片交錯的枝杈上想像幾個月前的盎然綠意。香格裡拉市國有林場格咱分場的護林員宗巴和張正紅正在路旁張羅著過往車輛。
  • 汝陽付店鎮:菊花種植走上致富路
    金秋十月,菊花盛開,汝陽縣伏牛山首屆高山菊花節引來了眾多遊客,當地群眾也因為種植菊花脫了貧,吃上了生態飯。記者在現場看到,綠水青山下,朵朵菊花紅勝火,粉似霞,黃如金,白如雪,菊花展有500多個品種。色彩絢麗的菊花展中,遊客還可走進田埂,近距離欣賞菊花的千姿百態。而菊花種植和賞花經濟也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 雲南西盟:念好「綠色經」 吃上「生態飯」
    護林員扎克從沒想過,十多年前的退耕還林能讓自己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扎克一家住在雲南省西盟縣勐梭鎮王莫村六組,這裡背靠著11185.5畝的生態公益林,被譽為「西盟縣野生菌食用基地」。每年一到雨季,漫山遍野的「野菌子」就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靠山吃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讓這裡的群眾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 「十四五」香格裡拉市將開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
    「十四五」香格裡拉市將開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根據迪慶州「十四五」規劃思路,結合香格裡拉市發展定位,未來五年將開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充分發揮香格裡拉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和輻射帶動作用。香格裡拉市將會有大變化哦!往下看!慢慢給你講!
  • 貴州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村:「窮三多」吃上了「生態飯」
    沿赤水河支流風溪河而上,便是赤水大瀑布。當下正值豐水期,銀瀑飛懸、珠璣四濺,如果天氣晴好,還有彩虹飛架,壯美異常。龔茜的家,就在瀑布上遊一個叫作黎明村的小山村。她的工作是在景區內操持自家的民宿生意。前些年一直在外務工的龔茜,沒賺到什麼錢,後來看到家鄉旅遊發展得紅紅火火,決定返鄉創業,在家門口利用祖屋開起了鄉村民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 農民吃上「生態飯」 好風景變「好錢景」
    我省挖掘鄉村旅遊發展潛力,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農民吃上「生態飯」 好風景變「好錢景」■ 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通訊員 李藝娜「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農家新鮮水果喲,好吃又實惠!」開房車去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露營看繁星、在瓊海市南強村度假賞藝雕、在海口市山尾頭村抓蟹吃海鮮、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羅帥村徒步玩溯溪、在澄邁縣侯臣村品咖啡……一個又一個鄉村依託生態優勢,走上了發展特色旅遊產業的道路,成為旅遊扶貧的範本。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許多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變好風景為「好錢景」。
  • 農民吃上「生態飯」好風景變「好錢景」
    原題:海南省挖掘鄉村旅遊發展潛力,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農民吃上「生態飯」好風景變「好錢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農家新鮮水果喲,好吃又實惠!」開房車去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露營看繁星、在瓊海市南強村度假賞藝雕、在海口市山尾頭村抓蟹吃海鮮、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羅帥村徒步玩溯溪、在澄邁縣侯臣村品咖啡……一個又一個鄉村依託生態優勢,走上了發展特色旅遊產業的道路,成為旅遊扶貧的範本。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許多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變好風景為「好錢景」。
  • 推動綠色發展(89)丨河南省欒川縣倉房村:生態飯才是長久飯(人民日報)
    自打端起『旅遊碗』,吃上『生態飯』,就甩掉了窮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李銀生啜了口茶,打開了話匣子。山村盼出路,風景咋才能變「錢景」倉房村山清水秀,這片山水有李銀生兒時的記憶,也曾經滿是現實的無奈。「山多、地瘦,過去日子過得不行。」
  • 雲南香格裡拉縣將於6月19日正式撤縣設市
    記者今日(3.21)獲悉,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將於6月19日正式撤縣設市,並將舉行授印儀式。
  • 「原創」踐行「兩山論」 走穩「脫貧路」——基諾族整族脫貧實踐經驗
    務實篤行: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經濟立足豐沛雨熱資源、90%以上森林覆蓋率等生態資源優勢,當地黨委政府探索出「走實生態產業化、走上產業生態化」的「兩化」路徑實踐「兩山論」,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全面改善基諾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扶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第一,走實生態產業化的綠色脫貧之路。堅持「生態立鄉」,走農林並行的綠色脫貧之路。
  • 穿越川西高原—在稻城亞丁前往香格裡拉,走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天路
    從稻城亞丁香格裡拉鎮前往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有兩條路:一是經稻城縣城、桑堆、沙貢、水窪、鄉城走德榮,而後上滇藏線214國道。這條線路路況好,行車安全。二是從稻城縣城與香格裡拉鎮之間的木拉鄉卡龍走217省道,到達鄉城青麥鄉後,經然烏鄉、大、小雪山埡口、十七道班、香格裡拉大峽谷、翁水鄉、格咱鄉到達迪慶香格裡拉縣(中甸)。
  • 布爾津:村民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加拉恩阿什牧民定居點位於五彩灘景區旅遊沿線,該村依託旅遊業,鼓勵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和農牧家樂,走上致富路。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村民阿依努爾·朱馬爾自搬進定居點後,不僅住進了新房,而且開起了自己的牧家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讓她的經濟收入有所突破。
  • 香格裡拉:牧民齊聚草原,共度丹巴賽馬節
    8月15日,香格裡拉屬都湖周邊的牧民齊聚草原,共度丹巴賽馬節。記者/徐秀瓊「噠、噠、噠……」草原上響起了急促的馬蹄聲,藏族少年魯茸知詩騎著一匹快馬第一個衝過終點,人群開始歡呼。在今年的屬都湖牧場農曆七月十五「丹巴賽馬節」上,他脫穎而出,獲得兩個獎項。丹巴賽馬節是香格裡拉屬都湖周邊牧民一年一度的盛會,來自香格裡拉市建塘鎮、格咱鄉、洛吉鄉的牧民在這天歡聚一堂,共度佳節。
  • 雲南省香格裡拉縣境內131座海拔4000米級山峰名錄
    ----黑風老妖(孔雲峰)  迪慶州德欽、香格裡拉兩縣共有海拔4000米級山峰212座,其中德欽縣81座,香格裡拉縣131座。格咱區翁水鄉 否  30 鬧菊貢 4275 格咱區浪都鄉 否  31 薩日色糾 4058 格咱區翁上鄉 否  32 蓋尖夏 4828 格咱區翁上鄉 否  33 江錯 4570 格咱區浪都鄉 否  34 崗索 4630 格咱區納格拉鄉 否  35 著達白格 4308 格咱區浪都鄉 否  36 崩達亞卡 4730 格咱區浪都鄉 否
  • 不當「煤老闆」,做起「牧羊人」——榆陽如何吃到「生態飯」?
    「放養」式牧業,曾經一度讓生態變得脆弱,成為畜牧業發展的「瓶頸」,限制了群眾的經濟收益。既要山坡披上「綠被子」,也要農民掙上「紅票子」。對白絨山羊有著近20年研究的「羊教授」,找到破解這一矛盾的「良方」——湖羊養殖。
  • 復工復產:香格裡拉市城區酒店超市陸續開門迎客
    復工復產:香格裡拉市城區酒店超市陸續開門迎客 2020-02-25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扎尕那:「生態飯」讓青年「留下來」
    迭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史磊介紹說,近年來,扎尕那村依託自然資源優勢,轉變發展思路,把以前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轉變為現在的「守護綠水青山,吃生態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讓鄉村旅遊成為富民增收的新引擎、鄉村振興的動力源。「鄉村振興對於返鄉青年是一次好機會。」桑傑才讓說,他所在的民宿酒店有9名服務員,全部是「90後」,大家都願意留在家鄉。
  • 雲南香格裡拉市幹部群眾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3月3日以來,雲南省香格裡拉市廣大幹部群眾通過報紙、電視、電腦、手機等,積極收聽收看全國兩會開幕盛況,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密切關注會議上釋放的新動向、新變化、新政策。
  • 「藏寨秘境」扎尕那吃上「生態飯」引外出青年「留下來」
    迭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史磊介紹說,近年來,扎尕那村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轉變發展思路,把以前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轉變為現在的「守護綠水青山,吃生態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真正讓鄉村旅遊成為富民增收的新引擎、鄉村振興的動力源。「鄉村振興對於返鄉青年是一次好機會。」
  • 【市媒聚焦】武清區灰鍋口村走上綠色路 「灰鍋」變「金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武清區灰鍋口村 走上綠色路 「灰鍋」變「金鍋」村民謝啟瑞在採摘葡萄(記者 高瑩輝攝)  風景如畫的主題公園、新穎漂亮的二層樓房、高端現代的養老院……移步即是景,舉目滿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