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通貨膨脹指標失真 CPI權重新調整或納入房價?
如果CPI已經難以評價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那麼通脹指數應該納入什麼考量才能有效測度核心通脹?周小川明確指出,我國通脹指標度量忽視了投資品價格和資產價格的問題。
時隔11年,CPI出現了同比負增長,同時也引起了業內意見分歧。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這是2009年11月以來CPI首次出現負增長。
通縮還是通脹?對於同一組數據,業內人士罕見如此意見不統一。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我們面臨通縮考驗。但也有觀點認為如果看PPI環比增速,增長了0.5%,要警惕通脹風險。還有觀點認為物價相對合理,既沒有通脹風險也沒有通縮危機,CPI主要是受高基數和豬價擾動影響。
之所以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主要是因為選用了不同的度量指標,這從側面驗證了學界對通脹度量指標失真的討論,也是學界討論完善通脹度量體系,要將資產價格納入其中更真實反映通脹水平的重要原因。
11月27日,央行《政策研究》刊發了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署名論文《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和度量》。周小川在論文中指出,目前通脹指標度量忽視了投資品價格和資產價格的問題,低通脹對於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和理論框架提出了挑戰,也動搖了通脹目標制的理論基礎。
當前計算通脹水平的方式是否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如果CPI已經難以評價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那麼通脹指數應該納入什麼考量?新一輪CPI權重大調整是否有時間表?
CPI難充分反映實際通脹
一直以來,通貨膨脹是反映宏觀經濟形勢的重要指標,也是老百姓衡量自己「錢袋子」保值增值的重要參考。
通貨膨脹對老百姓有多大影響?最顯而易見的是,通貨膨脹使得貨幣購買力下降。
在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過多導致貶值的一種經濟現象,其表現為市場價格上漲,通常以CPI作為衡量指標。所以在測度總體通脹水平時,我國也常用CPI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
根據經濟規律,過量(超過GDP增速)的貨幣擴張會帶來通貨膨脹。然而近來這個規律似乎正在失效,形成對基本知識的重大挑戰。業內普遍認為,目前我國CPI在測度總體通脹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偏差,難以準確地反映實際通貨膨脹水平,容易造成貨幣監管當局對通脹形勢的審視做出誤判,削弱貨幣政策、宏觀經濟穩定的有效性。
實際上,全球普遍存在通脹指標的缺陷問題。今年8月,美聯儲對貨幣政策執行框架進行重大調整,採用靈活的平均通脹目標制,將2%通脹目標調整為2%平均通脹目標。有觀點認為,在資產負債表衰退階段,通脹目標制基本上無用,甚至還會製造資產泡沫。
在近日的「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周小川再以此作主題發言,詳細闡述了傳統通脹度量影響了通脹感知,他表示目前通脹水平和CPI之間確實存在差異。作為貨幣政策的反饋變量,通貨膨脹指標還可從更綜合、更豐富的角度進行考量。
周小川直言,目前我國通脹指標的度量有問題,以它來評價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還有待商榷。他在文章中指出,「近期美聯儲貨幣政策目標轉向了平均通脹目標。如果按過去的度量方法得出的通脹很低,而資產價格上升得比較多,會出現不可忽略的結果,貨幣政策的設計和響應難以堅稱與己無關。」
對於通脹壓力蔓延問題,業內已有預期。「目前通脹持續下行,是階段性的,一方面是食品價格中的豬肉價格在供求趨於平衡之後高位回落帶動食品價格快速回落;另一方面是去年基數較高,造成物價同比增速下行。」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記者表示。
如何才能準確把握物價變動的周期特徵和長期趨勢?章俊認為,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平穩,央行貨幣政策要更多盯住核心通脹,不宜過多受短期食品和能源價格擾動的影響。而且目前宏觀政策強調跨周期調節,目的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因對於目前短期內通脹下行,央行只需要加強預期管理和市場溝通,在實際操作層面無需做得太多。
CPI權重或大調納入房價
如果CPI已經難以評價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那麼通脹指數應該納入什麼考量才能有效測度核心通脹?周小川明確指出,我國通脹指標度量忽視了投資品價格和資產價格的問題。
住房價格是否納入CPI,長期以來備受學界爭議。周小川也承認通脹度量應考慮住房因素。他認為,對於住房,過去的概念是購房算作投資,價格變化不計入 CPI。後來則租房可計入,但在籃子中的權重偏小。再後來,人們主張把自住房用類比租金來計量,但是住房權重仍相對比較小。當全球人口上升到 70 億,城鎮化成為相當多數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選擇,城市可用地變得很稀缺且價格高昂,所以通脹度量再也不能無視或者低估住房的因素。
周小川的文章也引起了業內對於CPI權重或迎來新一輪大調整的預期。實際上,我國CPI權重調整素有「五年一大調、一年一小調」的傳統。最近一次大調是2016年,並且對CPI構成分類進行了調整。
「我國CPI權重下一次大調將在2021年。」交行金研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預測。他認為,CPI需要將食品權重下調,理由是我國居民肉食結構逐漸多元化,豬肉的權重仍將逐漸下降。
隨著消費升級和新型消費領域增長,居民消費中的各類服務、旅遊消費、信息消費等比重逐漸上升,因而這些類別的非食品價格佔CPI的權重也需要逐漸提升。通過調整後,未來我國CPI的成分結構將逐漸與發達國家接近。
唐建偉認為,核心CPI應成為貨幣政策關注的目標。從CPI與貨幣政策的關係來看,未來核心CPI將越來越有政策意義。CPI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食品價格的波動,更是因為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周期性特徵,大起大落是其基本表現,所以國際上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政策,都是以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為政策調控的目標,這也應該成為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目標改革的方向。避免因為CPI的大起大落導致貨幣政策的寬鬆不定,影響市場預期,同時也導致市場波動。
也有觀點認為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時不能單看CPI,要綜合看核心CPI、PPI、GDP平減指數等指標。章俊建議,很多時候通脹壓力並不體現在商品上,而是體現在資產價格上,因此央行在觀察跟蹤通脹壓力時從通盤考慮出發,也要兼顧資產價格的走勢。總而言之,一方面要完善CPI的構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從更廣義的角度通盤考量通脹壓力。
「資產價格除了影響到企業的擴大再生產,還涉及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公眾性消費問題,不納入通脹考慮已經不行了,但怎麼納入還需要研究。」周小川表示。
(作者:李小玉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