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湖南在深圳人數已將近400萬。這些在深圳打拼的湖南人,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化。
最多的外省人是湖南人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是讓所有外地人最暖心的一句標語。
深圳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包容性極強,外來人口佔比極高。據深圳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有1343.88萬人,其中非戶籍人口849.1萬人,佔比超63%,那麼,這些外來人口都來源於哪些地方?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設立經濟特區,在政策吸引下,湖南、廣西、江西等鄰省以及河南、四川、重慶等中西部地區人口紛紛移民深圳。
據《2020百度遷徙大數據》統計:深圳常住人口超50%來自廣東本省,其次是湖南、廣西。流入地TOP20中,廣東城市佔12個,其次是湖南的邵陽、衡陽、永州、郴州4個城市上榜。
為什麼深圳有這麼多湖南人?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兩地之間距離近。湖南臨近廣東省,與北京上海相比,外出打拼的湖南人自然更願意選擇前往廣東。而且交通便利,就拿深圳到長沙來說,火車一天內有很多車次,高鐵開通後更將兩地之間的距離縮短為不到4小時。
其次,深圳崗位需求大。在珠三角城市裡,深圳成為首選,是因為深圳更年輕,對一切新事物都有著極大需求。「行業的選擇性比較多」,是大家選擇來深圳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伊始,從小漁村起步的深圳還像一張白紙,「來了就是深圳人」,不少湖南人就是在這樣的號召下來到深圳,雖然一開始只是幫別人打工,但湖南人出了名的忍耐執著、敢拼愛闖,再加上深圳開放的環境,他們大都闖出了一番天地。
湘菜館數量僅次於長沙
湘菜大大添色了深圳味蕾。
在深圳這座有著400萬湖南人的城市,開著7000多家湘菜館,數量僅次於長沙。
深圳的湘菜館子不僅有連鎖巨頭,還有街頭大排檔和家常小館子,這些地道的口味讓這些離鄉的湖南人仿佛吃到了媽媽親手做的菜。
當然,不止是在深圳的湖南人愛吃湘菜,深圳整座城市幾乎都被湘菜包圍。《2019中秋假期消費趨勢預測報告》顯示,中秋期間深圳湘菜的交易額比平時增長九成以上,超過粵菜增幅。
除了湘菜,早些年遍布深圳的還有來自湖南的的哥。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攸縣陸續有人來到深圳開起計程車,他們帶著湖南口音穿梭於深圳的所有角落,成為最熟悉這座城市的人。
早期的的士司機集居在一個叫做「石廈村」的地方,因為他們的到來,「石廈村」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的哥村」。後來,因為老鄉帶老鄉,親戚帶親戚,越來越多的湖南攸縣人聚集到石廈村,成為計程車司機。
多的時候,石廈村裡有著3000多個攸縣司機,加上司機的家人和做其他生意的攸縣人,石廈村裡的攸縣人數已經超過1萬。
在石廈村,充斥著濃濃的湖南氣息,菜場裡香乾、臘肉、紅辣椒這些湖南特色食品隨處可見,村裡甚至有直接打出「攸縣」字眼的店鋪,儼然成了一個「湖南村」。
當然,來深圳發展的不僅僅是攸縣人,改革開放以來,還有各市州的湖南人紛紛湧入深圳,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有商人、有白領、有工廠上的流水線工人……多年來,一代代湖南人為經濟特區的建設拼搏奮鬥,也在改革浪潮中有了各自的收穫。
瀟湘晨報綜合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