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日的晚上,都會有很多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但是大人們也會事先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許打擾。另外討糖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給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不過說到萬聖節的起源,要追溯到好久好久以前了~ (大約在2000多年前)
當時的人們認為鬼魂會萬聖節這天經過地球,走向來世。據說各種精靈、惡魔和其它超自然生物也會在這一天在地球上遊蕩。
萬聖節起源於農村——它的前身Samhain,在2000年前的凱爾特歐洲就有了。作為一個豐收時節的節日,它的許多傳統與蘋果、堅果和捲心菜聯繫在一起。
"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前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佔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週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
"南瓜燈"
南瓜燈源於古代愛爾蘭。傳說一個名叫JACK的愛惡作劇的愛爾蘭醉漢,某一天把惡魔騙上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JACK與惡魔約定,要求惡魔施法讓JACK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JACK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徜徉。傳說裡,這根小蠟燭放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裡,稱作"JACK LANTERNS",而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
據說愛爾蘭人到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隨著時代的演變,南瓜不僅僅以雕空當燈籠扮鬼搞怪的形式存在,還能把它們跟花藝結合使用,提升鬼節氣氛,畫風瞬間變得萌萌噠。
"凱爾特人的服裝"
歐洲的凱爾特人在這一天慶祝他們的新年,稱為Samhain (SAH-win),除了向神供奉動物等祭品和圍著篝火舉行祭祀活動外,凱爾特人也會穿著上奇特的服裝——很可能是披上動物的皮毛——來迷惑神靈,避免被鬼怪附身。
凱爾特人也會通過戴面具或塗黑自己的臉來模仿死去的祖先。在萬聖節,年輕男性可能會打扮成女性,反之亦然,正常的社會分工也會暫時瓦解。
"不給糖就搗蛋"的早期雛形是:當時的凱爾特人會裝扮成精靈,挨家挨戶地做一些愚蠢的事情來交換食物和飲料——這種做法可能是受到早期留祭品在屋外,以供奉超自然生物的習俗啟發。
"萬聖節的恐怖傳說"
一些萬聖節的恐怖故事永遠在民間流傳,從未失去活力——即使在恐懼背後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例如,據說撒旦教——在小說中比在現實中更常見——會在萬聖節殺死黑貓作為祭品。但專家表示,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真的有人這麼做,而且涉及受虐黑貓的少數孤立事件一般都指向街上閒逛的小混混。
萬聖節的糖果會被下毒是另一個萬聖節的恐怖謠言。但社會學家 Joel Best於2010年曾表示,危險的糖果謠言可能是對未來恐懼和焦慮的表現。Best說,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裡——恐怖主義、股市崩盤——似乎一切都失控的世界裡,家長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可預防的危險上,來安慰自己。Best對萬聖節糖果的下毒事件進行了研究。他的結論是:"我完全找不到兒童在玩'不給糖就搗蛋'遊戲時被下毒食物殺死或重傷的確鑿報告。"
"像殭屍一樣在全球蔓延"
儘管萬聖節在英國、德國和日本的年輕人中很流行,但卻一直備受爭議。
從德國到日本,年輕人都喜歡慶祝萬聖節,尤其是喜歡化妝舞會,這是年輕人們一年一度的絕佳逃離現實車禍現場。
多倫多約克大學的歷史學家、《萬聖節:從異教儀式到派對之夜》一書的作者Nicholas Rogers說:"這是一個充滿節日氣氛、充滿滑稽行為、毫無拘束的日子。當然,社交媒體也對這個節日的瘋狂奉獻了不少力量"
Rogers在英國的布里斯托長大,在過去,很少有人在意萬聖節。但令一些英國人不解的是,萬聖節的消費正在大幅增長:2016年,46%的英國消費者都在萬聖節上花了錢,消費額達3.1億英鎊——預計這個數字仍會不斷上升。
英國和美國、加拿大一樣,這裡也是許多凱爾特人後裔的家園。凱爾特人是慶祝萬聖節的古老民族。所以英國人慶祝萬聖節也多少可以看為是傳統的回歸。
古羅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個節日,那是用來向他們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們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堅果和蘋果。我們的萬聖節似乎就是由古羅馬人的節日與德魯伊德的節日糅合而成的。萬聖節的活動原來是非常簡單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裡進行。但在整個歐洲,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於是人們不再把這節日用來讚美秋天,卻讓它變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