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小編碎碎念:
昨天,兒子放學告訴我,他幼兒園的好朋友終於回來上課了。原來,這個小朋友因為患了中耳炎,吃藥掛水還沒好透,父母就給他請了一個月的長假在家休養。我問了孩子媽媽發病原因,她告訴我,是因為早前感冒而引發的中耳炎。其實小編的媽媽也曾在多年前犯過中耳炎,耳痛、流膿、發臭……真是苦不堪言,只是沒想到,現在中耳炎似乎更「青睞」年幼的孩子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
中耳炎的那些事兒
我先來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個病例:
近一個月左右,媛媛媽媽發現自己在叫6歲的媛媛時,她總叫不回應,且臉上常出現茫然的表情。一問,媛媛卻說沒有聽見。不僅如此,媛媛媽媽還發現,媛媛在家看電視時,總將電視的音量調得很大。感覺到媛媛的不對勁,她趕緊帶著媛媛到醫院檢查。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媛媛中耳鼓室內有積液,影響聽力,是典型的雙耳分泌性中耳炎。經過精心治療,媛媛恢復了聽力。
一、你要學會判斷:中耳炎的6大表現
儘管中耳炎無法一下子看出來,但寶寶有以下表現,父母就要長點心,寶寶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低燒:寶寶連續3天發燒37.5℃以上,吃了藥燒卻不退。
撓耳朵:寶寶不斷地摸耳朵、撓耳朵、揪耳朵,應考慮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搖頭:當發現寶寶躁動不安、搖頭,可能是耳朵不舒服。
哭鬧:寶寶變得煩躁,愛哭,而且夜裡總睡不好覺。
耳朵積水:當發現有黃色分泌物流出的時候,就要注意了。
聽力下降:寶寶對聲音的反應遲鈍,叫他幾遍也不理睬。
中耳炎不一定會流膿哦!
很多人也包括知識小編都會認為,耳朵有炎症就會流膿。但事實上,流膿不是中耳炎症的必要表現。不少孩子沒有耳痛或輕微耳痛,也無耳道流膿的症狀,所以患病初期常被忽視。
二、2-6歲最容易得中耳炎
知識小編曾看到過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一組數據,稱有百分之60%-70%的孩子得過中耳炎。12歲以下的孩子,特別是2-6歲很容易得中耳炎,這個病在孩子當中非常普遍,為何會如此高發呢?
寶寶躺著喝奶或哭泣,奶液或淚液會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
大人亂捏寶寶鼻子,或寶寶感冒時大人不正確地幫寶寶擤鼻涕,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細菌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
寶寶的毛巾使用時間過長,細菌超標,嚴重時也會引起中耳炎。
遊泳或洗澡時耳朵、鼻子進水,未及時、正確清理。
吸入二手菸會使寶寶中耳炎感染率增加。
教你緩解疼痛
1.耳部感染有時會很疼,把孩子的頭支撐起來,可以減輕耳鼓承受的壓力。在使用棉花棒在耳道裡清潔膿水可能會不小心碰到發炎的耳鼓,可在耳朵裡放一個松松的棉球吸收膿水
2.熱水瓶或加熱墊會對緩解疼痛有所幫助,但不要讓孩子在加熱墊上睡著以免發生燙傷。
3.常規劑量的撲熱息痛或布洛芬會起到一定緩解的作用。止耳痛劑滴到耳朵裡也可以減輕疼痛。
三、寶寶成人後,中耳炎會復發
知識小編翻閱了很多書,了解到急性中耳炎會造成耳膜穿孔、聽力損害,病情發展還可能引起漸進性耳聾,引發腦膿腫、腦膜炎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果中耳炎治療不徹底,寶寶成年後可能會再次引發中耳炎。因此,媽媽應做好6項預防,保護寶寶的耳朵健康:
▌感冒時擤鼻涕的方法要正確
寶寶感冒流鼻涕時,媽媽可以用手指按住寶寶的一側鼻孔,讓孩子稍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樣的方法擤另一側,或者也可以將紙或手絹放在鼻孔下,兩手輕放於鼻兩側,稍用力將鼻涕擤出。
▌不要讓寶寶躺著喝奶和哭泣
有些媽媽喜歡躺著給寶寶餵奶,奶液可能會通過咽鼓管進入寶寶的中耳而引發中耳炎,孩子吐奶引起誤吸也會引起奶汁肺炎(油脂性肺炎),因此千萬不要讓寶寶躺著喝奶。寶寶哭泣時,媽媽應把寶寶抱起來,避免眼淚流進耳朵。
▌耳鼻進水後要輕輕吸乾
寶寶遊泳時,可使用耳塞或蘸有凡士林油的脫脂棉塞緊外耳道,洗澡時一定要用一隻手摺疊耳廓,預防寶寶耳朵進水。遊泳、洗澡後要及時幫寶寶擦乾淨耳朵,遊泳完後可用鹽水洗鼻子,以減少消毒水對鼻黏膜的刺激。寶寶耳朵進水時,要把他的耳朵側過來,把裡面的水倒控出來。如果擔心,可用棉籤輕輕吸乾水;如果鼻子嗆水,應用手指緊壓一側鼻孔,從另一側鼻孔輕輕擤出水液,左右反覆3-4次。
▌不要自行隨意給寶寶挖耳朵
現在許多家長出於清潔或者是好奇,看到孩子耳朵內長了耳屎,非要把它挖乾淨不可,有時孩子因為耳內發癢,家長也常常用不清潔的小棒子、發卡等在孩子的耳朵裡盲目地掏。由於不熟悉耳朵的解剖結構,看不清耳內組織或用力不當,很容易將鼓膜刺破,使外耳腔和中耳腔之間相通。引起中耳腔感染,甚至造成鼓膜大穿孔,耳道長期流膿,影響了孩子的聽力,甚至導致耳聾。如果孩子耳朵不舒服,最好到醫院請專科醫師處理。
▌讓寶寶遠離二手菸
避免在寶寶居住生活的環境裡吸菸,不帶寶寶到吸菸的場所。
▌寶寶的日用品要定期更換
毛巾使用超過3個月,細菌將超標250倍!因此,寶寶的毛巾應至少2~3個月更換一次。
總之,這些情況家長一定得注意了
當發現孩子有些呆滯、反應差,查不出其他病症,可以去看一看耳朵,可能是聽力出了毛病。
孩子感冒了,尤其出現晚上睡覺打呼嚕症狀時,一定要重視,可能是腺樣體肥大,極易引發急性中耳炎導致鼓室積液。
過敏性鼻炎的患兒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治好原發病,防止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
腸痙攣的判定標準
1.連續3個星期以上,每星期3天以上,每天3小時以上無法安慰的哭鬧。
2.亢奮、易怒、哭鬧之初抱起時可能會短暫平復,接下來比之前哭鬧得更厲害,甚至胳膊、腿會亂蹬亂擺。
腸痙攣的護理建議
如寶寶出現腸痙攣的信號,建議就醫確診,如診斷後確是腸痙攣,爸媽則可鬆一口氣,這類病症並不會阻礙寶寶成長,只要爸媽耐心照拂幾個月,即可平安度過。
1.寶寶因腸痙攣哭鬧時,絕不要用力搖晃TA
2.把寶寶緊實地裹在嬰兒毯裡
3.用搖籃或嬰兒車輕搖寶寶
4.把寶寶放在吊兜裡散步
5.播放輕柔低沉的音樂
6.用潤滑油給寶寶做腹部按摩
7.準備一個熱水瓶,但不要過熱(用你的手腕內側試溫,為了多一層保險,可用毛巾將瓶子包起,把寶寶橫放在熱水瓶上,按摩TA的背部
8.給寶寶換一種配方奶,如果是母乳餵養,建議媽媽避免喝咖啡、吃巧克力,或其他容易脹氣的食物(如捲心菜)
9.保持室內安靜,減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