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蜀地攬趣】探秘三岔湖:湖底居然有古鎮?
天府新區建設不斷加快,天府新區轄區內的三岔湖也引來越來越多遊客關注的目光。不過,在領略三岔湖畔秀美風景、品嘗美味河鮮的同時,小夥伴們有沒有想到過,就在三岔湖的湖底,還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秘密。是沉船?還是寶藏?腦子裡是不是浮現出了鐵達尼號呢?NO,NO,NO都不是,比沉船、寶藏還要厲害,三岔湖湖底有座古鎮。
湖底居然有古鎮?且慢慢給你擺。
乾封鎮PK三岔鎮 湖底小鎮的千年往事
故事還要先從湖面說起。
三岔湖位於沱江一級支流絳溪河上遊的簡陽市三岔鎮。其實呢,它並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湖」,而是一座水庫。三岔湖又名三岔水庫,1975年3月動工修建,1977年2月完成現有規模。
三岔湖面積很大,不僅有27平方千米的水面,還有2.27億立米蓄水。覺得這些數據不夠形象?那換種說法,三岔湖不僅蓄水量是杭州西湖的3倍,水面上還有113個孤島和160多個半島。
小夥伴們肯定有疑問,這麼大,當時是如何修建成的?原來三岔湖如今的所在地是原來乾封、三岔鎮的舊址,為了修建三岔湖,當年的乾封、三岔舊址都被淹入了湖底。
北上成都、東下簡陽、西通仁壽,因為地理位置獨特,資陽、成都、眉山等地不少人對三岔鎮都很熟悉,但對乾封鎮卻鮮有耳聞。三岔鎮之所以有如此地位,離不開多年前其與乾封鎮的競爭。
要說乾封、三岔鎮的PK故事,要從西魏開始說起。據史料記載,西魏時期,乾封鎮不僅為西魏婆閏縣縣治之所,還是當時主要的商貿及物資集散地。由於經濟發達,市鎮繁榮,又有政區優勢,北宋時期,乾封鎮還出現了以許奕為代表的文人官吏。
明初,由於四川移民增多,加之政區變化,乾封鎮地位開始下降,而離乾封十多公裡的三岔鎮開始替代乾封鎮成為新的商貿及物資集散地。清雍正元年,三岔鎮正式建鎮設治,取代乾封鎮而取名「永鑫場」。由於永鑫場北上成都、東下簡陽,西通仁壽,所以被人俗稱為「三岔壩」,而其「永鑫」之名漸漸被人淡忘。
「小成都」三岔壩的繁榮與重生
三岔壩的繁榮首先體現在會館多。明末清初農民起義後有一次大的移民,來三岔的有五個省的人。兩湖的人建立了真武館,貴州人建立了貴州館,江西人建立了萬壽宮,廣東人建立了南華宮,再加之本地人建立的文武宮,三岔壩當時共有共有六處會館。
要說三岔壩輝煌的時期,不得不提1926年至1930年的化銅時期。當時,仁壽、資陽等地收集銅錢的商販,將銅錢運到三岔,化鑄成數十斤一個的大銅板再運到成都。到了成都,再由當時的軍政府將銅板鑄造成二百文的通用銅元。當時的三岔壩,通宵達旦,火光徹天,因為化銅的原因,促進了三岔壩的繁榮,因此三岔壩有「小成都」之稱。
不過三岔壩的繁榮很快就過去。上世紀70年代為破解水資源瓶頸,資陽人民在原來乾封、三岔舊址修建三岔水庫。原來的乾封、三岔舊址變為湖底。但舊址不遠處,新的三岔鎮巍然崛起。如今,三岔湖周邊地區已被劃入天府新區,環湖路、長島國際會議度假中心、馬鞍山觀景臺……三岔湖附近旅遊配套設施正日趨完善。未來,相信三岔湖這顆天府明珠會以優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和嶄新的姿態吸引著更多人關注的目光。(四川日報記者 段玉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