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湖,水底竟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

2020-12-13 澎湃新聞

翻開成都的地理衛星圖,跨越龍泉山,再向東,手指劃開,放大,可以看到有一顆藍色的「寶石」鑲嵌在東部新區,這顆「寶石」就是被譽為「天府明珠」的

三岔湖

三岔湖,四川省第二大湖泊,成都人的後花園。湖邊層巒疊嶂,山光水色。

三岔湖有113個孤島和160多個半島,擁有長達240公裡蜿蜒曲折的湖岸線。群島密布,蔚為壯觀,被成都人親切地稱作「馬爾地夫」、「離家最近的千島湖「。

鳥瞰三岔湖。蔣大豆子/攝影

但在人們領略秀美風景、品嘗美味河鮮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三岔湖的前世今生。

許多成都人不知道的秘密是——三岔湖湖底,竟然沉了一座千年古鎮,而這個故事要從很多年以前說起……

1

湖底小鎮的千年往事

三岔湖其實並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湖」,而是一座水庫。

三岔湖又名三岔水庫,1975年3月動工修建,1977年2月完成現有規模,不僅有27平方千米的水面,還有2.27億立米蓄水。

如此之大的三岔水庫,其所在地是原來乾封、三岔鎮的舊址。為了修建三岔湖,當年的乾封、三岔舊址都被淹入了湖底。

歷史追溯到千年前的西魏時期。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古乾封鎮,不僅為西魏婆閏縣縣治之所,還是主要的商貿及物資集散地。

由於經濟發達,市鎮繁榮,又有政區優勢,宋代時期,乾封鎮還出現了以許奕為代表的文人官吏。

資料圖據網絡

明初,由於四川移民增多,加之政區變化,乾封鎮地位開始下降,而離乾封十多公裡的三岔鎮開始替代乾封鎮成為新的商貿及物資集散地。

清雍正元年,三岔鎮正式建鎮設治,取代乾封鎮而取名「永鑫場」。由於永鑫場北上成都、東下簡陽,西通仁壽,所以被人俗稱為

「三岔壩」

,而其「永鑫」之名漸漸被人淡忘。

清乾隆時期地圖,紅圈處為「三岔壩」。攝於簡陽規劃館

三岔壩的繁榮首先體現在會館多。明末清初農民起義後有一次大的移民,來三岔的有五個省的人。

兩湖的人建立了真武館,貴州人建立了貴州館,江西人建立了萬壽宮,廣東人建立了南華宮,再加之本地人建立的文武宮,三岔壩當時共有共有六處會館。

昔日三岔田園景色。圖據平叔閒譚,經授權發布

要說三岔壩輝煌的時期,不得不提1926年至1930年的化銅時期。

當時,仁壽、資陽等地收集銅錢的商販,將銅錢運到三岔,化鑄成數十斤一個的大銅板再運到成都。到了成都,再由當時的軍政府將銅板鑄造成二百文的通用銅元。

當時的三岔壩,通宵達旦,火光徹天,因為化銅的原因,促進了三岔壩的繁榮,

因此三岔壩有「小成都」之稱。

資料圖據網絡

三岔壩的命運轉折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建設三岔湖水庫,原來的乾封、三岔舊址變為湖底。在舊址不遠處,新的三岔鎮巍然崛起。

2

歷時10年打通龍泉山

三岔湖建成的背後,是一段史詩。

曾經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

「天府之國僅西川,四川中東不沾邊」「西澤東旱數千年,窮富分明兩重天」

地處川西夏旱與川東伏旱過渡地帶的簡陽,受夏旱與伏旱的雙重影響,乾旱頻繁,素有

「十年一大旱,三年兩頭旱,冬幹夏旱年年見」

的說法。

受旱群眾排隊挑水。圖據簡陽規劃館

20世紀60年代,都江堰東風渠四期灌溉工程建成,一山之隔的龍泉、雙流都用上了岷江水。於是

「打通龍泉山,引水灌良田」

,成了飽受乾旱之苦的三岔、賈家區人民改變生產生活現狀的夙願。

20世紀60年代,都江堰東風渠四期灌溉工程建成。圖據簡陽規劃館

為破解缺水困境,龍泉山灌區工程於1970年2月開工,建設渠系37條以及三岔湖、張家巖、龍泉湖等3座水庫,是國家重點水利建設項目。

據《簡陽縣誌》記載,整個工程為期10年,經歷了龍泉山樞紐工程、渠系配套、修建三岔水庫(三岔湖)、修建石盤水庫(龍泉湖)。

工程建設幾乎動用了全縣所有青壯勞力,20餘萬人參戰,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僅17歲,其中還有不少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到家鄉的志願軍。

修建三岔湖的情景

如今的三岔湖水面以下,全部屬於當時三岔場鎮,引水灌溉需要將這裡居民全部遷移。

當年沒有現代那麼高級的設備,建設大軍用鋼釺鐵錘,肩挑背扛等最簡單的方式,

打通了8000多米長的龍泉山隧道,引水入湖。

三岔水庫於1975年3月1日動工,1977年春開閘放水。1980年1月,整個龍泉山灌區工程竣工。

攝於簡陽規劃館

數十萬人、歷時10年,用智慧和血汗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激情歲月」。

汩汩清泉,從都江堰流向龍泉山以東,潤澤著百萬畝良田良田,也由此造就了僅次於瀘沽湖的四川省第二大湖——三岔湖,以及被譽為「人間瑤池」的龍泉湖。

三岔湖,其實是都江堰龍泉山灌區水利工程的大型屯蓄水湖泊,其影響力輻射整個資陽、眉山、內江水系。

三岔湖對整個都江堰灌區的意義,甚至超越了其本身的建設,它將都江堰灌區灌溉面積從

280萬畝擴大到1200萬畝。

攝於簡陽規劃館

三岔湖自1983年起正式對遊客開放,1993年列入《世界名湖錄》。山、水、島交相輝映,風光曼妙。時至今日,當年轟轟烈烈的引水工程已不太被人們所提及。

如今,當讚嘆三岔湖這顆「天府明珠」的美麗時,也應當銘記當年庫區人民作出的貢獻。

矗立在三岔湖觀景臺下的水利工程紀念碑

3

未來之城的嶄新地標

一江碧水長流,潤澤良田無數。

三岔湖是有閱歷的。它承載著本地居民的鄉愁,代表著庫區人民血汗凝結的「激情歲月」,也彰顯著公園城市青山綠水的美麗風光。

但三岔湖也是嶄新的。

240公裡湖岸線,溼地面積達3平方公裡,各種島類繁多,山、水、島交相輝映。這樣的綠水青山,對成都而言,是一片能夠提升城市價值的生態本底。

三岔湖位於東部新區核心地帶,將在這個被稱為「未來之城」的區域,發揮出帶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三岔湖邊出了不少新動靜,一出手就是世界級!

如今的三岔湖是

天府奧體公園

重要組成部分,以三岔湖為核心資源,天府奧體城正打造水上運動中心及沙灘排球場等運動場館,總規模約40平方公裡。

三岔湖環湖已布局

國際會都島、環湖馬拉松賽道、三岔文化港、成都七中

等重大功能性項目。

國際會都島效果圖

三岔湖東岸約600米,就是

紅谷灣公園城市社區項目

,總用地面積約600畝,總投資約72億元,建成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天際線。

可眺望三岔湖的東部新區馬鞍山觀景臺

9月27日,

成都地鐵18號線首開段

正式開通運營,從火車南站至三岔站用時約30分鐘。三岔湖附近的

三岔站TOD項目

,設計面積2080畝,實施範圍573畝,總投資137億元。

以三岔站TOD和市民中心為核心起步區,有序推進核心區路網、人才公寓、林棲公園、公園大道一體化景觀、智慧國際、交投大廈、民航科創等項目建設。

三岔站TOD片區效果圖

三岔站還將有一個超大亮點——空中慢行系統,也叫「成都版」高線公園,這個「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的錯層次公園,你喜歡嗎?

效果圖

不僅如此,

成都體育學院

整體遷建,就搬到了風景秀美的三岔湖的邊邊上。未來,15000名學生就可以在附近的三岔湖,盡情享受運動的熱情,賽事的活力~

今年10月,市政府同意《成都港總體規劃》批覆,根據規劃,成都港劃分為錦江港區、沱江港區、三岔湖港區,形成以「兩江一湖」港區為主,其他港點為補充的總體格局。

三岔湖港區

作為成都港的重要港區,以發展遊艇經濟和水上運動為主。

成都港三岔湖港區規劃圖

居高望遠,百島林立

星羅棋布,大小各異

三岔湖的山水之幽、生態底色

只是公園城市大美形態萬分之一

有時間,去三岔湖轉轉?

蔣大豆子/攝影

來源 | 微成都 四川日報

成都東部新區 成都日報錦觀等

原標題:《三岔湖,水底竟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成都三岔湖,水底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蔣大豆子/攝影然而,在人們領略秀美風景、品嘗美味河鮮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三岔湖的前世今生。許多成都人不知道的秘密是:三岔湖湖底,沉了一座千年古鎮。要揭開塵封的歷史秘密,故事要從很多年以前說起……湖底小鎮的千年往事三岔湖其實並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湖」,而是一座水庫。
  • 成都三岔湖,水底竟然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三岔湖的蓄水量極大,有113個孤島和160多個半島,擁有長達240公裡蜿蜒曲折的湖岸線。群島密布,蔚為壯觀。鳥瞰三岔湖 |蔣大豆子/攝影然而,在人們領略秀美風景、品嘗美味河鮮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三岔湖的前世今生。許多成都人不知道的秘密是:三岔湖湖底,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 探秘簡陽三岔湖:湖底居然有古鎮?(組圖)
    原標題:【蜀地攬趣】探秘三岔湖:湖底居然有古鎮?   天府新區建設不斷加快,天府新區轄區內的三岔湖也引來越來越多遊客關注的目光。不過,在領略三岔湖畔秀美風景、品嘗美味河鮮的同時,小夥伴們有沒有想到過,就在三岔湖的湖底,還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秘密。是沉船?還是寶藏?腦子裡是不是浮現出了鐵達尼號呢?
  • 距離寧波23公裡的地方,竟藏著一座千年的古鎮,曾經已繁華千年
    隨著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我國很多老建築或者老房子都因為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被拆除了,尤其是在時代升級的時候,很多文化古蹟都丟失了,寧波一個繁榮的千年古鎮,雖然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現在依然破敗不堪,真的逃不過拆遷的命運!
  • 距離合肥35公裡,竟藏著一座千年古鎮,不僅古色古香,還免費參觀
    本質上,這是因為人們長期生活在大都市,夜景的審美疲勞與日出生活中明亮的燈光有著直接的關係,再加上自身的壓力,所以在旅遊的過程中,對於那些慢節奏的生活,往往很感興趣,那麼對於距離合肥35公裡,竟藏著一座千年古鎮,不僅古色古香,還免費參觀,你有什麼看法呢?
  • 福州閩安,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千年古鎮
    閩安古鎮閩安古鎮的村口,矗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高樓,遠遠便可望見,基底鐫刻著四個大字---安鎮閩疆。,聲聲入耳,宛若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沉沉入境,深思良久。閩安樓與閩安古鎮只隔著一條國道,站在閩安樓上回望古鎮,橫亙在江上千年古橋----回龍橋,赫然入目。
  • 萬年古鎮沉沒水底
    「 發展 」 中遺失的古老河谷哈桑凱伊夫鎮靜靜地依偎在底格裡斯河兩岸巍峨壯觀的砂石峭壁之下的河谷,其中的清真寺和神廟更是為古鎮大為增色如今,這一切都永遠地消失了 — 伊利蘇水壩的建造導致水位上漲,這裡的一切都淹沒在了水底。現任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發起了多個大型工程項目,伊利蘇水壩是最新的一項龐大工程。這項工程淹沒掉了底格底斯河上遊 100 多英裡流域和其支流流域,這段曾令人嘆為觀止的河谷即在其中。
  • 千年前,李白在四川路過一座古鎮,從此讓這個客家小城名留青史
    每當說起四川的旅遊景點,很多人都對九寨溝、樂山等十分熟悉,忽視了一些相對比較低調的古村鎮,那麼今天要提到的就是位於四川的這個千年古鎮,其名為清溪古鎮,古書當中曾記載的是叫做「清水溪」,意在表明當地山水資源較多,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這裡打造了不一樣的美景。
  • 浙江最美古鎮:嘉善縣西塘古鎮的水鄉風光,一座活著的千年古鎮
    西塘生活著的千年古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西塘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自然風景優美,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西塘古鎮一座典型的江南古鎮,西塘的水鄉風光不知迷了多少人,西塘不僅是江南六大古鎮同時是眾多古鎮中一個一直保持著活力的千年古鎮。
  • 一座被忽略的千年古鎮,原汁原味,就在廣西
    曾有人這麼形容此處:「黃姚古鎮如同一本千年的詩集,被人遺忘在圖書館僻靜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古樸而優雅的格調立即徵服了人心。」這個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之一:黃姚古鎮,位於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也是灕江的下遊處,一座座山峰如屏風一般,將古鎮隔離開來,因此近千年的原始風貌,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 四川一座千年古鎮,因「仙女」而得名,至今沒有商業氣息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悠久歷史長河的洗禮下,我國境內遺留了眾多名勝古蹟和歷史古蹟,古城古鎮便是其中最靚麗的景觀線之一。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座古鎮,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風韻猶存,且沒有商業氣息,是一個因仙女蒞臨而得名的古鎮,它就是仙市古鎮。
  • 百侯,一座低調的千年古鎮
    正是因為內心有這樣的情懷,無數人跋山涉水奔向古村古鎮,想要尋找一處自在的理想居所,享受片刻的返璞歸真。說起古鎮,大家似乎總有這樣一些「印象」:古板路、小橋邊以及悠長悠長的小巷……但真是這樣嗎?百侯古鎮如同一本千年的詩集被人遺忘在圖書館僻靜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地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古樸而優雅的格調立即徵服了人的心經歷時光洗鍊而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築,蜿蜒曲折宛如迷宮般的鵝卵石路,別具風格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觀……走進鎮裡,如同進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築
  • 【行攝天下】凌申:西塘,一座活著的千年古鎮
    西塘,一座活著的千年古鎮凌申  攝影並文 西塘是一座古老的江南水鎮,為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在此興修水利,開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以通鹽運,名稱「西塘」,又名胥塘、斜塘。西塘老鎮區區1平方公裡內竟有石橋27座,將9條河與古鎮8塊陸地連為一體,呈「九龍捧珠」、「八面來風」之勢。古橋因勢而建,形態不一,有橋一拱如月,有橋平直成方,有橋臥波飛架,有橋連接成雙;歲月滄桑,流年似水,座座古橋穿越唐宋元明清,送走民國,守著這一方水鄉,成為「人家在水邊,河上架橋梁,小舟橋下過,行人走橋上」的水鄉風情畫點睛之筆。
  • 千年古鎮東阿鎮有一座上百年的古橋
    千年古鎮東阿鎮有一座上百年的古橋。在濟南市的西南方向平陰縣的千年古鎮東阿鎮,該鎮因為曾經在歷史上生產聖藥阿膠,一時鼎盛。該鎮在以前還是作過縣城的古鎮。著名的福膠集團就坐落在此鎮。永濟橋歷史悠久,有關該橋的傳說故事很多。據現在該橋大約油500年左右的歷史了。
  • 淹沒了超過半個世紀,驚豔全世界的中國水底古城
    那為什麼這兩座沉在水底的古城(賀城和獅城),只有獅城能被拍攝到呢?賀城怎麼了呢?水下探摸獅城時間線: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成為今天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平靜的千島湖湖底,竟仍然沉睡著一座擁有
  • 浙江又一古鎮崛起,夢中的江南水鄉,一座「活著」的千年古鎮
    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西塘古鎮」,這個古鎮位於浙江嘉興的嘉興縣,是一個5A級別的古鎮。作為一個江南古鎮,江南水鄉的特色風貌形成了古鎮內部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色。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到依河而建的街衙,臨水而築的江南民居還有27座石橋和122條古道街道和千數餘米的廊棚,這是一座「活著」的千年古鎮。倪宅,西園,種福堂等等的景點將古鎮的韻味散發出來。
  • 對於成都東部新城「三岔湖」易名的建議,你怎麼看?
    一、三岔湖名字的由來:三岔湖原名三岔水庫,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 因水庫修建在三岔區域,故名三岔水庫。上世紀八十年代出於旅遊開發的考慮,更名三岔湖,再名百島湖,一個時期也曾並用三岔湖、百島湖之名。比對這一慣例,「三岔湖」這個名字過於平淡,僅反映其所在區域,「三岔」二字的意向過於狹窄,傳遞的意思也過於簡單。為此,三岔湖自建成三十九年來,特別是開發旅遊業後,一直都有對三岔湖易名的呼聲。
  • 一座沉睡在成都東北部的千年古鎮,蘇!醒!了!
    會上,城廂天府文化古鎮項目與十多家國際性知名品牌完成入駐籤約。4街32巷的老城肌理,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是成都唯一傳承千年縣域格局的古鎮,也是青白江文化的核心地標,一座沉睡在成都東北部的千年古鎮。修舊如故+活化更新讓人們對千年古鎮充滿信心和期待
  • 「古鎮」浙江嵊州,一座千年古鎮,不僅是宋朝遺風,還是越劇之鄉
    去浙江嵊州,有一個古鎮,依山傍水而建,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其背靠五龍山,一條溪流穿鎮而過,其建築不僅有宋朝遺風,更顯明清特色。在這樣一座龐大的建築群內,民居、廟宇、祠堂、古戲臺、牌坊等等一應俱全。古鎮不僅風格古樸,還是一個以崇尚仁義為本的古鎮,早在千年之前,此地就被稱為「崇仁」。
  • 桂林有一座千年古鎮,曾經人聲鼎沸,如今人去樓空
    來過桂林旅遊的朋友,不一定到過這座至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古鎮,這裡青磚青瓦青石板路,古色古韻古老作坊。曾幾何時,南來北往的商賈小販雲集於此,鎮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使得這裡繁榮昌盛,歌舞昇平,在趕集時高達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