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成都的地理衛星圖,跨越龍泉山,再向東,手指劃開,放大,可以看到有一顆藍色的「寶石」鑲嵌在東部新區,這顆「寶石」就是被譽為「天府明珠」的
三岔湖。
三岔湖,四川省第二大湖泊,成都人的後花園。湖邊層巒疊嶂,山光水色。
三岔湖有113個孤島和160多個半島,擁有長達240公裡蜿蜒曲折的湖岸線。群島密布,蔚為壯觀,被成都人親切地稱作「馬爾地夫」、「離家最近的千島湖「。
鳥瞰三岔湖。蔣大豆子/攝影
但在人們領略秀美風景、品嘗美味河鮮的同時,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三岔湖的前世今生。
許多成都人不知道的秘密是——三岔湖湖底,竟然沉了一座千年古鎮,而這個故事要從很多年以前說起……
1三岔湖其實並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湖」,而是一座水庫。
三岔湖又名三岔水庫,1975年3月動工修建,1977年2月完成現有規模,不僅有27平方千米的水面,還有2.27億立米蓄水。
如此之大的三岔水庫,其所在地是原來乾封、三岔鎮的舊址。為了修建三岔湖,當年的乾封、三岔舊址都被淹入了湖底。
歷史追溯到千年前的西魏時期。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古乾封鎮,不僅為西魏婆閏縣縣治之所,還是主要的商貿及物資集散地。
由於經濟發達,市鎮繁榮,又有政區優勢,宋代時期,乾封鎮還出現了以許奕為代表的文人官吏。
資料圖據網絡
明初,由於四川移民增多,加之政區變化,乾封鎮地位開始下降,而離乾封十多公裡的三岔鎮開始替代乾封鎮成為新的商貿及物資集散地。
清雍正元年,三岔鎮正式建鎮設治,取代乾封鎮而取名「永鑫場」。由於永鑫場北上成都、東下簡陽,西通仁壽,所以被人俗稱為
「三岔壩」,而其「永鑫」之名漸漸被人淡忘。
清乾隆時期地圖,紅圈處為「三岔壩」。攝於簡陽規劃館
三岔壩的繁榮首先體現在會館多。明末清初農民起義後有一次大的移民,來三岔的有五個省的人。
兩湖的人建立了真武館,貴州人建立了貴州館,江西人建立了萬壽宮,廣東人建立了南華宮,再加之本地人建立的文武宮,三岔壩當時共有共有六處會館。
昔日三岔田園景色。圖據平叔閒譚,經授權發布
要說三岔壩輝煌的時期,不得不提1926年至1930年的化銅時期。
當時,仁壽、資陽等地收集銅錢的商販,將銅錢運到三岔,化鑄成數十斤一個的大銅板再運到成都。到了成都,再由當時的軍政府將銅板鑄造成二百文的通用銅元。
當時的三岔壩,通宵達旦,火光徹天,因為化銅的原因,促進了三岔壩的繁榮,
因此三岔壩有「小成都」之稱。資料圖據網絡
三岔壩的命運轉折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建設三岔湖水庫,原來的乾封、三岔舊址變為湖底。在舊址不遠處,新的三岔鎮巍然崛起。
2三岔湖建成的背後,是一段史詩。
曾經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
「天府之國僅西川,四川中東不沾邊」「西澤東旱數千年,窮富分明兩重天」。
地處川西夏旱與川東伏旱過渡地帶的簡陽,受夏旱與伏旱的雙重影響,乾旱頻繁,素有
「十年一大旱,三年兩頭旱,冬幹夏旱年年見」的說法。
受旱群眾排隊挑水。圖據簡陽規劃館
20世紀60年代,都江堰東風渠四期灌溉工程建成,一山之隔的龍泉、雙流都用上了岷江水。於是
「打通龍泉山,引水灌良田」,成了飽受乾旱之苦的三岔、賈家區人民改變生產生活現狀的夙願。
20世紀60年代,都江堰東風渠四期灌溉工程建成。圖據簡陽規劃館
為破解缺水困境,龍泉山灌區工程於1970年2月開工,建設渠系37條以及三岔湖、張家巖、龍泉湖等3座水庫,是國家重點水利建設項目。
據《簡陽縣誌》記載,整個工程為期10年,經歷了龍泉山樞紐工程、渠系配套、修建三岔水庫(三岔湖)、修建石盤水庫(龍泉湖)。
工程建設幾乎動用了全縣所有青壯勞力,20餘萬人參戰,年齡最大的58歲,最小的僅17歲,其中還有不少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到家鄉的志願軍。
修建三岔湖的情景
如今的三岔湖水面以下,全部屬於當時三岔場鎮,引水灌溉需要將這裡居民全部遷移。
當年沒有現代那麼高級的設備,建設大軍用鋼釺鐵錘,肩挑背扛等最簡單的方式,
打通了8000多米長的龍泉山隧道,引水入湖。三岔水庫於1975年3月1日動工,1977年春開閘放水。1980年1月,整個龍泉山灌區工程竣工。
攝於簡陽規劃館
數十萬人、歷時10年,用智慧和血汗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激情歲月」。
汩汩清泉,從都江堰流向龍泉山以東,潤澤著百萬畝良田良田,也由此造就了僅次於瀘沽湖的四川省第二大湖——三岔湖,以及被譽為「人間瑤池」的龍泉湖。
三岔湖,其實是都江堰龍泉山灌區水利工程的大型屯蓄水湖泊,其影響力輻射整個資陽、眉山、內江水系。
三岔湖對整個都江堰灌區的意義,甚至超越了其本身的建設,它將都江堰灌區灌溉面積從
280萬畝擴大到1200萬畝。攝於簡陽規劃館
三岔湖自1983年起正式對遊客開放,1993年列入《世界名湖錄》。山、水、島交相輝映,風光曼妙。時至今日,當年轟轟烈烈的引水工程已不太被人們所提及。
如今,當讚嘆三岔湖這顆「天府明珠」的美麗時,也應當銘記當年庫區人民作出的貢獻。
矗立在三岔湖觀景臺下的水利工程紀念碑
3三岔湖是有閱歷的。它承載著本地居民的鄉愁,代表著庫區人民血汗凝結的「激情歲月」,也彰顯著公園城市青山綠水的美麗風光。
但三岔湖也是嶄新的。
240公裡湖岸線,溼地面積達3平方公裡,各種島類繁多,山、水、島交相輝映。這樣的綠水青山,對成都而言,是一片能夠提升城市價值的生態本底。
三岔湖位於東部新區核心地帶,將在這個被稱為「未來之城」的區域,發揮出帶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三岔湖邊出了不少新動靜,一出手就是世界級!
如今的三岔湖是
天府奧體公園重要組成部分,以三岔湖為核心資源,天府奧體城正打造水上運動中心及沙灘排球場等運動場館,總規模約40平方公裡。
三岔湖環湖已布局
國際會都島、環湖馬拉松賽道、三岔文化港、成都七中等重大功能性項目。
國際會都島效果圖
三岔湖東岸約600米,就是
紅谷灣公園城市社區項目,總用地面積約600畝,總投資約72億元,建成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天際線。
可眺望三岔湖的東部新區馬鞍山觀景臺
9月27日,
成都地鐵18號線首開段正式開通運營,從火車南站至三岔站用時約30分鐘。三岔湖附近的
三岔站TOD項目,設計面積2080畝,實施範圍573畝,總投資137億元。
以三岔站TOD和市民中心為核心起步區,有序推進核心區路網、人才公寓、林棲公園、公園大道一體化景觀、智慧國際、交投大廈、民航科創等項目建設。
三岔站TOD片區效果圖
三岔站還將有一個超大亮點——空中慢行系統,也叫「成都版」高線公園,這個「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的錯層次公園,你喜歡嗎?
效果圖
不僅如此,
成都體育學院整體遷建,就搬到了風景秀美的三岔湖的邊邊上。未來,15000名學生就可以在附近的三岔湖,盡情享受運動的熱情,賽事的活力~
今年10月,市政府同意《成都港總體規劃》批覆,根據規劃,成都港劃分為錦江港區、沱江港區、三岔湖港區,形成以「兩江一湖」港區為主,其他港點為補充的總體格局。
三岔湖港區作為成都港的重要港區,以發展遊艇經濟和水上運動為主。
成都港三岔湖港區規劃圖
居高望遠,百島林立
星羅棋布,大小各異
三岔湖的山水之幽、生態底色
只是公園城市大美形態萬分之一
有時間,去三岔湖轉轉?蔣大豆子/攝影
來源 | 微成都 四川日報
成都東部新區 成都日報錦觀等
原標題:《三岔湖,水底竟沉了一座千年古鎮 !》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