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李昉,真的只是孤傲嗎,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後周時期的翰林學士,宋朝時期的宰相李昉,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又有著什麼與眾不同的的性格呢,很多人都說他清高孤傲,可他真的只是如此嗎,讓我們走進李昉的內心世界真正的認識一下李昉吧,下面說說有關李昉的三個故事。
首先要說一說朝代更替時李昉的一些經歷。周世宗的突然逝世讓後周顯德七年的新年失去了以往的歡樂氣氛,城裡一直籠罩著壓抑、不安的氣氛,讓很多百姓都感到不安,果然,趙匡胤在這個時候率領軍隊出徵發動兵變。
後周的將領們有的匆忙組織反抗,有的偷偷摸摸商量著投降跪拜,還有的選擇為國犧牲,所有的人都在做著重要的選擇,只有李昉,就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樣,很多歷史資料都沒有表明李昉在這一天到底做了些什麼。
也許他早就猜到了後周會滅亡,會被取代,但他不想投誠於新皇,不甘心一個王朝就這樣被消滅,所以選擇用消極的態度來面對新的一切,用無所謂的姿態表達著他內心深處的不滿。宋朝初期的時候,由於李昉的一些行為,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當時他究竟過得怎麼樣,想來應該不好吧。
用清高孤傲的態度來面對新的領導者,十幾年的時光裡應該是為他那些不一般的舉措付出了代價了吧。而後的時間裡,宋朝一直向著繁榮的狀況發展,漸漸的,有點像太平盛世了,這是崇尚著理想主義的李昉最想看到的場面了,於是他開始受到重文的宋太宗的賞識,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了。
第二個故事呢,主要講的是李昉工作上的事情,擔任考官的李昉被指責在考試中做了手腳,包庇同鄉的考生。宋朝時候的考試錄取的考生一般都是由主考官們評價的,雖然皇帝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但卻不能輕易的否定某個考生,而一旦否定了某個考生,就意味著皇帝對主考官的不滿,擔任主考官的一般都是地位較高的大臣,如此一來,便會引起政治上的問題,總之,官場上還是很複雜的。
既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其實作為主考官的李昉稍稍提拔一下自己的老鄉不是什麼多大的過錯,頂多挨點兒批評罷了,可偏偏宋太宗決定重新安排考試,並且給了李昉降職的懲罰,原因是徇私舞弊,這樣的罪名對於李昉來說,絕對是一個特別大的打擊。那能怎麼辦呢,李昉做的只有接受。而現如今思慮一番,只不過是趙匡胤統治國家收攏權力的手段罷了。
最後,說說李昉的這一生中他的朋友給了他什麼吧。單看李昉的能力方面,不可否認,他是有才學和有著真正實力的人,可是這樣的一個文人在交友方面,確實是笨笨的,識人不清啊。雖說李昉在舉辦考試時,因為趙匡胤的統治手段被降了職,但在這其中可少不了他的好朋友盧多遜的「功勞」啊,若不是因為盧多遜對趙匡胤的一番回應,當時考試的兩個考生也不至於被標上最差的評語。
而李昉也不至於因此被降了職,背負上徇私舞弊的罪名啊,直到盧多遜因為一樁案子被撤了宰相的職位,李昉還在趙匡胤面前幫其開脫,等到宋太宗實在忍不住對李昉說盧多遜經常把他貶的一文不值,李昉才真正發現自己看錯了人,真是人心難測,不能看透啊。李昉還有個名叫張洎的好友,在李昉還是宰相的時候,使勁巴結李昉,和李昉關係很好,近的和親兄弟似的。
但等到李昉被罷相後,就馬上背信棄義,轉頭向宋太宗說李昉的壞話,真是一個奸詐的人,後來朝中有人想要替李昉說幾句公道話,張洎竟還阻攔反對。萬幸的是,李昉雖看錯了人,但宋太宗卻一直很尊敬李昉,只要是大的宴會場合一定會邀請李昉,還會給他安排好的位置;此外李昉雖不善擇友,甚至在交友這方面有點迷糊,但君子們還是很歡迎他的,李昉晚年時,也經常有人去他家拜訪。
看了這幾個小故事,相信你們心裡也有了對李昉的定位了吧,李昉雖孤傲一些,內心其實最渴求的不過是處在一個太平的時代裡罷了。小編認為,無論怎麼說,李誕都是一個嚮往和平,心繫國家的人,這樣的李昉,值得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