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讀懂這4點,身處沙漠也可以很幸福

2020-12-13 筱筱的樹洞

初讀《撒哈拉的故事》是7年前,那個時候的我,剛剛踏入社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只是三毛說走就走的灑脫和沙漠生活的艱辛。

前些天,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期讀書會的共讀活動,那一期的共讀書目恰好是《撒哈拉的故事》。

7年前的舊書重讀,同一本書,同樣的故事,同樣的讀者,卻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收穫和感悟。

書沒有變,變的是這個讀書的人。因為這7年,有了更多的見聞、思考,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心境,對書的解讀也自然不同。

我們讀書,最先遇見的一定是自己。

這本書的形成,源於三毛的一個「執念」。因為無意間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介紹,就種下了一個沙漠夢:走進撒哈拉,認識沙漠,似乎是她與生俱來的使命。

在沙漠裡,她走入了婚姻,學著與當地居民相處,感受著沙漠上的風土人情,隨筆記錄了12個沙漠故事,成為了這本讓萬千讀者沉迷的《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裡絕對不是理想的居住環境。

初讀這本書,我也只感受到了沙漠生活的不易。如今,帶著這7年來積累的生活感悟,從書中讀到了4個幸福的法則,也明白了三毛對沙漠的熱愛。

01 愛情,在心不在言

你心中理想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是有房有車,雙方工作穩定,歲月靜好?還是對方溫柔體貼,噓寒問暖,時時關心?又或者是心有靈犀,性情相投?

有人說,愛情可以不物質,但一定要有基礎保證;有人說,愛情中最美好的,是有人無微不至的關心;有人說,愛情最美好的樣子,莫過於志同道合。

對於這些,三毛和荷西的愛情裡,似乎都沒做到。

在三毛與荷西結婚時,沒有房子車子,租住的房子極其簡陋,沒有床,沒有桌子,沒有柜子,沒有電視......

結婚前,荷西為了多賺錢,常常不能回家,留著三毛一個人面對經常停電的夜晚,一個人去很遠的地方買水搬水。

那個曾經在父母手裡像公主一樣的姑娘,在這裡要獨自面對黑夜,要因為幹體力活累到腰酸背痛。

荷西也幾乎不會說甜言蜜語,但他們的愛情,依然讓人羨慕不已。

當三毛決定去往沙漠時,荷西也在計劃著自己的航海夢。

可是,為了三毛,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一個人默默申請了沙漠的工作,比三毛提前兩個月前往沙漠,等一切都安頓好了,才通知三毛前往。

荷西對三毛,是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的珍視。

兩人結婚時,荷西送三毛的禮物,是一對完整的駱駝頭骨。

這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甚至有些恐怖的禮物,卻深得三毛歡心。

他會在下班後,帶三毛去一百多公裡外的地方,尋找三毛喜歡的化石。哪怕因此發生意外,差點丟掉性命,都沒有任何抱怨,仍然計劃著下一次的前往時間。

荷西對三毛,是一份放在心底的懂得。

結婚後的荷西,能自己動手做的事,絕不花錢請人做。

對於省錢的理由,不是為了自己的物質享受,也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將來能把三毛的父母接到身邊,照顧他們。

荷西對於三毛的愛,溫柔又細膩,因為愛她,所以愛著與她有關的一切。

好的愛情永遠是相互的,三毛對於荷西的愛,也一點都不少。

對於新家的狹小和破敗,三毛自然是有些失落的。但她並未因此有任何抱怨,她跟荷西一起,買床墊,買冰箱,做桌子,一點一點裝飾自己的新家。

三毛到沙漠後,荷西不允許她花自己的錢,承擔了家裡所有的開銷。

可是,由於兩人花銷並不過分規劃,又經常樂善好施,所以有時會出現財政緊張。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兩人會一起去捕魚賣魚,有了彼此的陪伴,這樣的勞動也變得雖苦猶甜。

三毛對荷西,是不給對方壓力的理解。

沙漠生活是艱難的,當初荷西為了三毛來到沙漠,後來則成了三毛為了荷西留在沙漠。

三毛是沒法在某個地方長期停留的人,在體驗過沙漠的種種之後,這一次卻沒有瀟灑離開。

因為荷西在這裡有工作,她便從未提過離開的話題,努力繼續適應和享受沙漠生活。

對於沙漠生活的艱難,她說:「我並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

三毛對荷西,是一種安暖相陪的守護。

愛情中的甜言蜜語,無微不至的關心只是調味品。把彼此放在心裡,多一些理解和獨立,少一些要求和依賴,才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最好的愛情,是明白「我們」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存在,也永遠不從對方身上索取幸福。

02 幸福,由心不由境

7年前在書裡只讀到了生活的不易,看不懂三毛對沙漠的熱愛。7年後,在這些不易之外,我感受到了三毛在沙漠中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尋幸福。

有的人靠拼命賺錢來讓自己感到幸福,有的人靠幫助他人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有的人靠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取人生的幸福。

沙漠生活在我們看來是貧苦的,但正是這種貧苦,恰恰是三毛追求的「幸福」。

這裡沒有多少物質文明,卻有著一種原始的精神文明。

這個地方能讓她捨棄對外界的享受,從而去感受和經營真正的生活。

在這裡,沒有便利的交通,在沒有車以前,她要靠雙腳行走到任何她想去的地方。

在這裡,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她學會了去便宜的市場「搶菜」,學會了一個人面對沒有光亮的黑夜,學會了用「撿來」的東西裝飾房間......

在這裡,居民思想落後,她要學著跟自己不同「階層」的人相處。

可正是這個什麼都不方便的地方,讓她體會到了真正的生活。一種不受外界享受和物質幹預,一種需與真實的大自然共處的純粹的生活。

在去之前,除了她的父親和荷西,幾乎沒有人支持她。

在那裡,她依然被叫做三毛,但這個名字於其他人而言只是一個代號,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背後有著多少成就。

可是她依然去了,她說:「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這種自在,是在放棄的基礎上實現的。放棄了世俗觀念中的種種幸福的因子,放棄了大家對她的人設期待,放棄了所有的身份和光環......

在那裡,人要去適應自然,人性沒有被過度修飾:善良、自私、貪婪……都本能的展現著。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

只是,我們都沒有她勇敢,因為我們不敢放下。

我們被太多的世俗觀念,被所謂的責任和「成功學」驅使,成了物質和欲望的「奴隸」,身體享受著物質文明,心卻時常空虛。

我們沒法全然拋下我們的責任,成為一個自私的理想主義者。但怎樣在現實和理想間均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為了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要活的現實一些。但是,為了我們自己,也該留一些空間,給理想的生活。

03善良,不是一味原諒

在沙漠中,三毛夫婦認識了一個駐紮在當地的軍人。

這個軍人時常喝醉,他的職責是保衛這裡的居民,但心裡卻仇恨著他們。

聽來,這個人似乎並不怎麼友善。那不妨先來聽聽他的故事:

當年,這個軍人跟他的戰友一起來到了這片土地,可是因為淡水的飲用問題,他們遭到了當地居民的排擠。

一天晚上,憤怒的居民們一起闖進了軍營,將全營人員殺害,其中包括這個軍人的弟弟。而這名軍人,因為外出喝酒,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

從此,他在這裡有著使命和仇恨兩種對立的情愫。

儘管埋藏著巨大的仇恨,但他從來沒有傷害過當地任何居民,他唯一表達仇恨的方式,就是沉默和冷漠的眼神。

後來,沙漠形式危急,沙漠裡四處有隱藏的炸彈。

一次三毛出門時,不遠處傳來爆炸聲,死去的是那名軍人。

他為了救當地幾個誤碰炸彈的孩子,用身體擋在了炸彈上面。

在生命的最後一個,他都沒有放下對當地人民的仇恨,但他依然選擇了救那些無辜的孩子。

善良,不是一味的原諒,不是一味否定自己的真實情感。

不是放下仇恨就叫善良。正視仇恨,卻不去做無謂的傷害,也是一種善良。

我們一味標榜著善良的價值,可是對於這樣一個背負著巨大仇恨的人,勸他放下仇恨,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真正的善良,不應該只是對他人,也該是對自己。善良,不該一味溫柔,也該有所選擇,有些鋒芒。

當我們做一件事,讓自己感受著巨大的痛苦,只為了讓別人感覺溫暖時,那不是真正的善良。

當我們要施與善良的對象,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幫助他,可能對別人帶來更大的傷害時,那不叫善良。

當因為我們的幫助,讓一個本可以自食其力的人,變得貪婪自私,好吃懶做時,那也不叫善良。

世間沒有絕對的善惡,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經歷與成長中,修正著個人心中的善惡標準。

因為不斷修正,我們不再憑表面印象,勸人大度,對別人多了一分包容和理解。

因為不斷修正,我們讓自己的善良,多了一分思考,少了一些衝動。

因為不斷修正,我們不斷與這個世界和解,也會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我們追求的善良,不該是一種形式,而應該有所選擇,是一種發自本心的行為。

04 自由,是一切幸福的前提

窩在家裡,零食、追劇、wifi,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生活,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理想。

這場疫情,讓我們都實現了這個願望。

可是,沒幾天大家就紛紛感覺熬不住了,懷念以前能隨時出門的日子。

理想生活變得不再幸福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失去了「自由」。以前想宅在家裡,是因為有隨時可以出門的自由。現在,失去了自由,這就變成了一種無奈的束縛。

在三毛的故事中,也講到了一個奴隸的故事。

在沙漠裡,她認識了一個啞奴。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背負著奴隸的身份,無論怎樣奴隸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包括他們的子孫後代都註定只能是奴隸。

他們可以被主人任意的支配、租借,甚至買賣。

啞奴雖然是奴隸,卻因為每天能見到自己的家人,生活雖苦尤甜。

可是,這一點點的幸福,也被主人毀掉了。他把啞奴賣給了別人,這代表著他將與自己的家人分離。

熱心的三毛不忍心看到啞奴唯一的幸福被剝奪,慫恿啞奴逃跑。

也許啞奴最終都無法逃脫被賣掉的命運,但那一次的奔跑和抵抗,可能是他生命中唯一一次為自己的命運做出的反抗。

我們是幸運的,生存與這樣的社會體制下,擁有著自由的身體。

但是,我們的靈魂呢?

我們為了符合社會的標準,不斷磨去自己的稜角。小時候學著做一個好學生,長大了要有一份好工作,要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生子……

我們的身體沒有被綁架,心靈卻掛滿了枷鎖。

所以,我們時常感到疲憊,因為身上背負了太多別人的目光。

在《無聲的告白》中,有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許我們都無法像三毛一樣灑脫、自我,但是不是可以在責任之外,保留一份自我,無關所有人的期待,屬於夢想和自由。

人不應該只有世俗裡的成就,還應該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相關焦點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讀懂這4點,身處沙漠也可以很幸福
    初讀《撒哈拉的故事》是7年前,那個時候的我,剛剛踏入社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只是三毛說走就走的灑脫和沙漠生活的艱辛。前些天,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期讀書會的共讀活動,那一期的共讀書目恰好是《撒哈拉的故事》。
  • 撒哈拉沙漠中幸福的三毛
    三毛對愛情的要求是純粹的,她希望對方就是簡單單純地因為愛她而愛她,荷西顯然滿足了她的這一需求。       荷西這一輩子甚至都沒去過臺灣,也不認識中文,他並不知道,在遙遠的一個國家,他的太太已經成為了著名的作家,他只知道,這個編著麻花辮的女人,每天開心地搜他的口袋掏錢,坐在汽車輪胎堆成的家具上,幸福得像一個女王—樣朝他微笑。
  • 身在沙漠,也能把日子過成詩——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一個如浮萍般無根的浪子,一生都在為了追隨她的理想而四處漂泊。她有著真正自由的靈魂和對生活的滿腔熱情,因而在任何地方,她都能讓自己安定下來。撒哈拉沙漠是她生命的漫長旅途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我們所熟知的三毛,就是那個在自由灑脫的沙漠裡的東方女子。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很有趣。三毛記下了在撒哈拉的歲月生活。租來一間沒有頂的屋子,周圍是很驕傲的沙哈拉威鄰居們,有一輛車子,身邊是丈夫荷西,生活得不算差。故事從沙漠中的飯店展開。臺灣寄來的食材,經過三毛「大廚」的烹飪,菜品多樣。荷西很喜歡,其他人也喜歡。寄來的中國食材用得差不多了,西菜便出場,中國飯店一周開張一次。筍片炒冬菇?不存在的,小黃瓜角色扮演筍片。
  • 三毛:當說起撒哈拉沙漠,你在想什麼?
    神秘、酷熱、廣袤、熱情、絕望、蒼涼……三毛是中國第一個踏上撒哈拉沙漠,並把其美麗以文字帶回給讀者的女子。忙碌的都市人渴望大漠的放縱,羨慕三毛的自由之心,他們喜歡三毛,愛上撒哈拉沙漠。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生活在撒哈拉的天地之間,和愛人一起,平淡幸福,喚起了她深藏於心的創作靈感。有人說,人不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寫不完的文字。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三毛:當說起撒哈拉沙漠,你在想什麼?
    神秘、酷熱、廣袤、熱情、絕望、蒼涼……三毛是中國第一個踏上撒哈拉沙漠,並把其美麗以文字帶回給讀者的女子。忙碌的都市人渴望大漠的放縱,羨慕三毛的自由之心,他們喜歡三毛,愛上撒哈拉沙漠。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生活在撒哈拉的天地之間,和愛人一起,平淡幸福,喚起了她深藏於心的創作靈感。有人說,人不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寫不完的文字。而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我們理想中所追尋的自我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告別家人好友,背上行囊,生活於目無邊際的茫茫大漠中,以遊子旅人的身份感受著異國他鄉的風土民情,喜怒哀樂。三毛把自己的個性帶入了日常生活中,帶入了她的行事風格中,帶入了她的愛情中,也帶入了她筆下流淌的文字中。《撒哈拉的故事》是由幾篇散文結合而成,主要描寫了三毛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與所聞,心酸與苦楚,浪漫與喜悅。在這個神秘浩瀚的茫茫大漠中,他們結識了當地的好友,感受著當地的文化和習俗。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來非洲之前,其實還是盼望見到如同紀錄片中那樣的遼闊稀樹草原以及無數的野生動物,然而到了被稱作北非花園的摩洛哥王國,才發現這片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交融的神奇土地卻處處充滿著奇妙的風情——神秘、神奇、多元、多彩、浪漫、迷離!特別是深入到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似乎便觸碰到當年三毛追尋青春和愛情漂泊流浪的縹緲記憶!
  • 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重新認識三毛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每個人一生下來被分到的苦難都是不一樣的,面對生活中的未知數和困難,我們該如何做?三毛通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易,總是不斷上演著得到、失去、相聚、離別、開心、難過,這是生活的真實模樣,我們無需花費時間去糾結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需要盡力讓自己輕鬆、自在地過好當下即可,這是三毛的大智慧。《撒哈拉的故事》是臺灣作家三毛第一部出版的作品集,於1976年5月正式出版。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很有趣。三毛記下了在撒哈拉的歲月生活。租來一間沒有頂的屋子,周圍是很驕傲的沙哈拉威鄰居們,有一輛車子,身邊是丈夫荷西,生活得不算差。故事從沙漠中的飯店展開。臺灣寄來的食材,經過三毛「大廚」的烹飪,菜品多樣。荷西很喜歡,其他人也喜歡。寄來的中國食材用得差不多了,西菜便出場,中國飯店一周開張一次。筍片炒冬菇?不存在的,小黃瓜角色扮演筍片。
  • 沙漠裡的愛情:三毛與荷西的撒哈拉故事
    這是已故臺灣知名女作家三毛女士在她的作品中引用過的兩句歌詞。同三毛聯繫起來,喜歡三毛的人,從歌詞中的「沙漠」一詞很容易想到那片被稱作撒哈拉的沙漠。撒哈拉——那是三毛與荷西的愛情真正開始的地方。此處地名雖然仿佛很羅曼蒂克,但真正長期生活在這裡卻並不浪漫。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來非洲之前,其實還是盼望見到如同紀錄片中那樣的遼闊稀樹草原以及無數的野生動物,然而到了被稱作北非花園的摩洛哥王國,才發現這片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交融的神奇土地卻處處充滿著奇妙的風情——神秘、神奇、多元、多彩、浪漫、迷離!特別是深入到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似乎便觸碰到當年三毛追尋青春和愛情漂泊流浪的縹緲記憶!
  • 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裡的愛情故事,平凡而有趣,又刻骨銘心
    三毛:也有例外的時候。荷西:如果跟我呢?三毛: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嗎?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當時我想,這個叫三毛的女人和荷西一定就是真愛無疑了,如果不是真愛,誰甘心結婚只要溫飽便足矣呢?後來我真正接觸三毛的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當時我年紀尚小,對遠方與未知懷抱著無數浪漫的幻想,撒哈拉的故事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窩,讓我深深地沉浸在其中。那些有趣的、美好的、奇異的、震懾人心的畫面仿佛夾雜著撒哈拉沙漠的滾滾黃沙在我眼前呈現。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究竟為誰活
    三毛是一個被人們過於神化的普通人。她只是活得夠真,但這種真卻反襯出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無奈和虛偽。她和她的故事一再地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困惑著絕大部分人的問題:生活,究竟該為誰而活?荷西死之前我仿佛看到了那個生動的echo 對不同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和嚮往撒哈拉這個地方不是一般意志力的人能夠繼續待下去的三毛在這裡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是人生中很寶貴的一批財富她說無論青菜豆腐都得嘗嘗不然枉費了走這一遭啊echo所描述的和荷西呆在一起的婚姻生活和荷西死後是完全不同的這本書裡更顯生動和真實這裡有愛有情有童話但更可貴的是還有柴米油鹽習慣了童話故事的人們在看這種有柴米油鹽的愛情生活是很值得回味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厭惡這樣的生活也不是說愛情裡一旦添入了柴米油鹽就會變味
  • 《撒哈拉的故事》——再感受三毛擱淺沙漠的幸福,在心中微語
    文/莫落望三毛的人生列車穿過了撒哈拉沙漠,她成為了那個長風一卷便是黃沙漫漫的世界裡的一片綠洲。她使那裡煥發出獨一無二的風景,也在那裡詮釋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三毛是幸福的,我相信。當然她有她沮喪的時刻,但一股韌拔的生命力支持著她,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樣,她有自己的刺可以保護自己。就像少年陳平的「珍妮」,她因自身的體質虛弱而感到困惑、迷茫。可當所有人都認為她是不快樂的時候,只有三毛知道她是在尋找屬於她的幸福世界。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我們理想中所追尋的自我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告別家人好友,背上行囊,生活於目無邊際的茫茫大漠中,以遊子旅人的身份感受著異國他鄉的風土民情,喜怒哀樂。三毛把自己的個性帶入了日常生活中,帶入了她的行事風格中,帶入了她的愛情中,也帶入了她筆下流淌的文字中。《撒哈拉的故事》是由幾篇散文結合而成,主要描寫了三毛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與所聞,心酸與苦楚,浪漫與喜悅。在這個神秘浩瀚的茫茫大漠中,他們結識了當地的好友,感受著當地的文化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