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撒哈拉的故事》是7年前,那個時候的我,剛剛踏入社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只是三毛說走就走的灑脫和沙漠生活的艱辛。
前些天,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期讀書會的共讀活動,那一期的共讀書目恰好是《撒哈拉的故事》。
7年前的舊書重讀,同一本書,同樣的故事,同樣的讀者,卻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收穫和感悟。
書沒有變,變的是這個讀書的人。因為這7年,有了更多的見聞、思考,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心境,對書的解讀也自然不同。
我們讀書,最先遇見的一定是自己。
這本書的形成,源於三毛的一個「執念」。因為無意間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了撒哈拉沙漠的介紹,就種下了一個沙漠夢:走進撒哈拉,認識沙漠,似乎是她與生俱來的使命。
在沙漠裡,她走入了婚姻,學著與當地居民相處,感受著沙漠上的風土人情,隨筆記錄了12個沙漠故事,成為了這本讓萬千讀者沉迷的《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這裡絕對不是理想的居住環境。
初讀這本書,我也只感受到了沙漠生活的不易。如今,帶著這7年來積累的生活感悟,從書中讀到了4個幸福的法則,也明白了三毛對沙漠的熱愛。
01 愛情,在心不在言
你心中理想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是有房有車,雙方工作穩定,歲月靜好?還是對方溫柔體貼,噓寒問暖,時時關心?又或者是心有靈犀,性情相投?
有人說,愛情可以不物質,但一定要有基礎保證;有人說,愛情中最美好的,是有人無微不至的關心;有人說,愛情最美好的樣子,莫過於志同道合。
對於這些,三毛和荷西的愛情裡,似乎都沒做到。
在三毛與荷西結婚時,沒有房子車子,租住的房子極其簡陋,沒有床,沒有桌子,沒有柜子,沒有電視......
結婚前,荷西為了多賺錢,常常不能回家,留著三毛一個人面對經常停電的夜晚,一個人去很遠的地方買水搬水。
那個曾經在父母手裡像公主一樣的姑娘,在這裡要獨自面對黑夜,要因為幹體力活累到腰酸背痛。
荷西也幾乎不會說甜言蜜語,但他們的愛情,依然讓人羨慕不已。
當三毛決定去往沙漠時,荷西也在計劃著自己的航海夢。
可是,為了三毛,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一個人默默申請了沙漠的工作,比三毛提前兩個月前往沙漠,等一切都安頓好了,才通知三毛前往。
荷西對三毛,是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的珍視。
兩人結婚時,荷西送三毛的禮物,是一對完整的駱駝頭骨。
這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甚至有些恐怖的禮物,卻深得三毛歡心。
他會在下班後,帶三毛去一百多公裡外的地方,尋找三毛喜歡的化石。哪怕因此發生意外,差點丟掉性命,都沒有任何抱怨,仍然計劃著下一次的前往時間。
荷西對三毛,是一份放在心底的懂得。
結婚後的荷西,能自己動手做的事,絕不花錢請人做。
對於省錢的理由,不是為了自己的物質享受,也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將來能把三毛的父母接到身邊,照顧他們。
荷西對於三毛的愛,溫柔又細膩,因為愛她,所以愛著與她有關的一切。
好的愛情永遠是相互的,三毛對於荷西的愛,也一點都不少。
對於新家的狹小和破敗,三毛自然是有些失落的。但她並未因此有任何抱怨,她跟荷西一起,買床墊,買冰箱,做桌子,一點一點裝飾自己的新家。
三毛到沙漠後,荷西不允許她花自己的錢,承擔了家裡所有的開銷。
可是,由於兩人花銷並不過分規劃,又經常樂善好施,所以有時會出現財政緊張。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兩人會一起去捕魚賣魚,有了彼此的陪伴,這樣的勞動也變得雖苦猶甜。
三毛對荷西,是不給對方壓力的理解。
沙漠生活是艱難的,當初荷西為了三毛來到沙漠,後來則成了三毛為了荷西留在沙漠。
三毛是沒法在某個地方長期停留的人,在體驗過沙漠的種種之後,這一次卻沒有瀟灑離開。
因為荷西在這裡有工作,她便從未提過離開的話題,努力繼續適應和享受沙漠生活。
對於沙漠生活的艱難,她說:「我並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
三毛對荷西,是一種安暖相陪的守護。
愛情中的甜言蜜語,無微不至的關心只是調味品。把彼此放在心裡,多一些理解和獨立,少一些要求和依賴,才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最好的愛情,是明白「我們」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存在,也永遠不從對方身上索取幸福。
02 幸福,由心不由境
7年前在書裡只讀到了生活的不易,看不懂三毛對沙漠的熱愛。7年後,在這些不易之外,我感受到了三毛在沙漠中的幸福。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尋幸福。
有的人靠拼命賺錢來讓自己感到幸福,有的人靠幫助他人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有的人靠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取人生的幸福。
沙漠生活在我們看來是貧苦的,但正是這種貧苦,恰恰是三毛追求的「幸福」。
這裡沒有多少物質文明,卻有著一種原始的精神文明。
這個地方能讓她捨棄對外界的享受,從而去感受和經營真正的生活。
在這裡,沒有便利的交通,在沒有車以前,她要靠雙腳行走到任何她想去的地方。
在這裡,沒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她學會了去便宜的市場「搶菜」,學會了一個人面對沒有光亮的黑夜,學會了用「撿來」的東西裝飾房間......
在這裡,居民思想落後,她要學著跟自己不同「階層」的人相處。
可正是這個什麼都不方便的地方,讓她體會到了真正的生活。一種不受外界享受和物質幹預,一種需與真實的大自然共處的純粹的生活。
在去之前,除了她的父親和荷西,幾乎沒有人支持她。
在那裡,她依然被叫做三毛,但這個名字於其他人而言只是一個代號,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背後有著多少成就。
可是她依然去了,她說:「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這種自在,是在放棄的基礎上實現的。放棄了世俗觀念中的種種幸福的因子,放棄了大家對她的人設期待,放棄了所有的身份和光環......
在那裡,人要去適應自然,人性沒有被過度修飾:善良、自私、貪婪……都本能的展現著。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
只是,我們都沒有她勇敢,因為我們不敢放下。
我們被太多的世俗觀念,被所謂的責任和「成功學」驅使,成了物質和欲望的「奴隸」,身體享受著物質文明,心卻時常空虛。
我們沒法全然拋下我們的責任,成為一個自私的理想主義者。但怎樣在現實和理想間均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為了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要活的現實一些。但是,為了我們自己,也該留一些空間,給理想的生活。
03善良,不是一味原諒
在沙漠中,三毛夫婦認識了一個駐紮在當地的軍人。
這個軍人時常喝醉,他的職責是保衛這裡的居民,但心裡卻仇恨著他們。
聽來,這個人似乎並不怎麼友善。那不妨先來聽聽他的故事:
當年,這個軍人跟他的戰友一起來到了這片土地,可是因為淡水的飲用問題,他們遭到了當地居民的排擠。
一天晚上,憤怒的居民們一起闖進了軍營,將全營人員殺害,其中包括這個軍人的弟弟。而這名軍人,因為外出喝酒,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
從此,他在這裡有著使命和仇恨兩種對立的情愫。
儘管埋藏著巨大的仇恨,但他從來沒有傷害過當地任何居民,他唯一表達仇恨的方式,就是沉默和冷漠的眼神。
後來,沙漠形式危急,沙漠裡四處有隱藏的炸彈。
一次三毛出門時,不遠處傳來爆炸聲,死去的是那名軍人。
他為了救當地幾個誤碰炸彈的孩子,用身體擋在了炸彈上面。
在生命的最後一個,他都沒有放下對當地人民的仇恨,但他依然選擇了救那些無辜的孩子。
善良,不是一味的原諒,不是一味否定自己的真實情感。
不是放下仇恨就叫善良。正視仇恨,卻不去做無謂的傷害,也是一種善良。
我們一味標榜著善良的價值,可是對於這樣一個背負著巨大仇恨的人,勸他放下仇恨,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真正的善良,不應該只是對他人,也該是對自己。善良,不該一味溫柔,也該有所選擇,有些鋒芒。
當我們做一件事,讓自己感受著巨大的痛苦,只為了讓別人感覺溫暖時,那不是真正的善良。
當我們要施與善良的對象,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幫助他,可能對別人帶來更大的傷害時,那不叫善良。
當因為我們的幫助,讓一個本可以自食其力的人,變得貪婪自私,好吃懶做時,那也不叫善良。
世間沒有絕對的善惡,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經歷與成長中,修正著個人心中的善惡標準。
因為不斷修正,我們不再憑表面印象,勸人大度,對別人多了一分包容和理解。
因為不斷修正,我們讓自己的善良,多了一分思考,少了一些衝動。
因為不斷修正,我們不斷與這個世界和解,也會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我們追求的善良,不該是一種形式,而應該有所選擇,是一種發自本心的行為。
04 自由,是一切幸福的前提
窩在家裡,零食、追劇、wifi,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生活,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理想。
這場疫情,讓我們都實現了這個願望。
可是,沒幾天大家就紛紛感覺熬不住了,懷念以前能隨時出門的日子。
理想生活變得不再幸福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失去了「自由」。以前想宅在家裡,是因為有隨時可以出門的自由。現在,失去了自由,這就變成了一種無奈的束縛。
在三毛的故事中,也講到了一個奴隸的故事。
在沙漠裡,她認識了一個啞奴。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背負著奴隸的身份,無論怎樣奴隸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包括他們的子孫後代都註定只能是奴隸。
他們可以被主人任意的支配、租借,甚至買賣。
啞奴雖然是奴隸,卻因為每天能見到自己的家人,生活雖苦尤甜。
可是,這一點點的幸福,也被主人毀掉了。他把啞奴賣給了別人,這代表著他將與自己的家人分離。
熱心的三毛不忍心看到啞奴唯一的幸福被剝奪,慫恿啞奴逃跑。
也許啞奴最終都無法逃脫被賣掉的命運,但那一次的奔跑和抵抗,可能是他生命中唯一一次為自己的命運做出的反抗。
我們是幸運的,生存與這樣的社會體制下,擁有著自由的身體。
但是,我們的靈魂呢?
我們為了符合社會的標準,不斷磨去自己的稜角。小時候學著做一個好學生,長大了要有一份好工作,要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生子……
我們的身體沒有被綁架,心靈卻掛滿了枷鎖。
所以,我們時常感到疲憊,因為身上背負了太多別人的目光。
在《無聲的告白》中,有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許我們都無法像三毛一樣灑脫、自我,但是不是可以在責任之外,保留一份自我,無關所有人的期待,屬於夢想和自由。
人不應該只有世俗裡的成就,還應該有一個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