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當說起撒哈拉沙漠,你在想什麼?

2022-01-31 考拉看看

有多少人嚮往撒哈拉沙漠,是因為三毛。

神秘、酷熱、廣袤、熱情、絕望、蒼涼……三毛是中國第一個踏上撒哈拉沙漠,並把其美麗以文字帶回給讀者的女子。忙碌的都市人渴望大漠的放縱,羨慕三毛的自由之心,他們喜歡三毛,愛上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生活在撒哈拉的天地之間,和愛人一起,平淡幸福,喚起了她深藏於心的創作靈感。有人說,人不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寫不完的文字。而三毛不一樣,她在最幸福的時候,寫出了成名之作《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撒哈拉的故事》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十二篇散文,十二個喜劇故事。三毛卸下對世界的防備,放鬆緊繃的神經,回歸一個幸福的女人本該有的溫柔美麗,擁抱生活,享受日升日落。《沙漠中的飯店》、《懸壺濟世》、《娃娃新娘》、《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她把自己在撒哈拉的生活小事,娓娓道來。本來平凡無奇的生活,在她的筆下變得可愛至極。

那已經是40年前的事情了。40年時間,去往撒哈拉沙漠旅遊或是定居的人來來往往,留下了許多文字和美麗的照片,但卻沒有一部作品能夠超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真實和浪漫,全是三毛的烙印。三毛的文字,就像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子一樣,包圍了讀者的心。

因為她是三毛。

1943年,抗日戰爭接近尾聲,但作為戰時陪都的重慶仍然處於警戒狀態。這年的3月26日,陳嗣慶的妻子繆進蘭誕下家裡第二個孩子,是一個可愛的女嬰,取名陳懋平。夫妻倆希望亂世早日結束,過上平安喜樂的日子。

陳嗣慶和繆進蘭都不是重慶本地人。陳嗣慶來自浙江定海岱山島小沙鄉,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法律系,後到上海,教書為生。在上海,陳嗣慶與繆進蘭相識相戀,結為連理。繆進蘭高中畢業過當過小學教師,後來辭職在家當家庭主婦。抗戰時期,兩人來到重慶,陳嗣慶以法律為業。

陳懋平姑娘3歲的時候,最喜歡看張樂平先生的漫畫《三毛流浪記》,後來到撒哈拉沙漠寫作之時,陳懋平便以「三毛」為筆名。在她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流浪情愫,這也許是在3歲的時候就埋下的種子。

三毛去拜訪張樂平先生時的合影。1992年9月28日,張樂平在上海病逝,享年82歲

1948年,三毛隨父母遷居臺灣。那時候5歲的三毛就表現出了對書本的愛好,小小年紀就在看《紅樓夢》了。在臺灣上初中期間,她幾乎看遍了能夠買到的所有世界名著。初二那年,生性不走尋常路的三毛選擇了休學。

外界通常的說法是,三毛在那個時候患了自閉症。在《稻草人手記》裡,她曾將少年時的自己命名為「空心人」,成長的疼痛空洞無著,無人傾訴。13歲時,她還曾切腹自殺,被救回。

「當年逃學不是為了別的,逃學為了是去讀書。」三毛在《夢裡花落知多少》一書中解釋,「下雨天,躲在墳地裡啃食課外書,受凍、說謊的難堪和煎熬記憶猶新,那份痴迷,至今卻沒有法子回頭。我的《紅樓夢》、《水滸傳》、《十二樓》、《會真記》、《孽海花》、《大戲考》、《儒林外史》、《今古奇觀》、《兒女英雄傳》、《青紅幫演義》、《閱微草堂筆記》……都是那時候刻下的相思。」

三毛小時候

在父母的悉心照料和教導下,三毛的詩詞古文、英文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她還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三毛在繪畫方面也表現出極大的天賦。十四五歲的時候,三毛開始練習寫作,十七歲正式投稿。

十九歲時,由臺灣作家白先勇主編的文學刊物《現代文學》發表了三毛的處女作《惑》。因為無論如何學不會寫「懋」字,三毛很早之前就自作主張把名字裡的這個字剔除了。早期投稿,她一直用陳平這個名字。

1964年,三毛得到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中國地理歷史學家張其昀先生的特許,到文化大學哲學系當旁聽生。沒有讀過高中的三毛,在哲學系的課業成績相當優秀。

1967年,大學三年級的三毛再次選擇休學,獨自遠赴西班牙。據稱,這次休學的原因是三毛與初戀男友舒凡分手,她選擇了逃離。之後三年時間,她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裡大學、德國哥德書院,並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

同一時期,臺灣還有很多年輕人選擇到國外留學,不過像三毛這樣將異域風情詮釋得淋漓盡致的留學人士,估計沒有幾個。而對於三毛來說,幾年異國生活最寶貴之處在於,她認識了愛她一生的荷西。

在異國生活的三毛,有一種波西米亞的風格

荷西與三毛相遇時,還在念高三。三毛和這個比自己小6歲的男孩成了朋友。荷西一開始就不曾掩飾過對三毛的愛,他對三毛說:「ECHO(三毛英文名),你等六年,我有四年大學要念,還有兩年兵役要服,六年一過,我要娶你。」

三毛很感動,但是她還沒有愛上這個大男孩,她沒有等他。1968年,三毛離開西班牙,又去了德國的歌德學院專攻語言,一年後輾轉到了美國的芝加哥,旅行、遊學、戀愛和工作。1970年前後,三毛回到臺灣,受張其昀先生的邀請,在文化大學德文系、哲學系任教。

三毛與荷西合影

回到臺灣任教的三毛與一個45歲的德國教師相愛了。1972年,兩人準備結婚,未婚夫卻因心臟病發作猝死。極度絕望崩潰的三毛曾在朋友家吞藥自殺,所幸被救回。三毛選擇離開傷心之地,再次遠赴西班牙。

在西班牙,她與命中注定的荷西重逢。荷西的愛融化了三毛冰冷的心,讓她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有一次,三毛對荷西說,她有一次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一篇寫撒哈拉沙漠的文章,仿佛勾起了前世的鄉愁,她很想去沙漠。

在《白手成家》一文裡,她說:「不記得哪一年,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正好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篇,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個一片陌生的大地。」


無數讀者為穿著白色長裙,走在沙漠中的三毛而沉迷

為了滿足三毛的願望,荷西很快去撒哈拉的德國磷礦廠裡找到了一份工作,安頓好之後告訴三毛,「我在撒哈拉等你」。三毛自然是驚喜不已,在那一刻她就決定今生要與荷西浪跡天涯。三毛心裡除了愛還有無限的感激,是荷西把她看似瘋狂的想法變成了現實。

1973年,三毛與荷西在非洲沙漠小鎮(今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的阿尤恩)結婚,婚後定居於西屬撒哈拉的加納利群島(Gran Canaria )北部的一個叫做Telde的小鎮上的海邊社區。


「有一天,我坐在沙漠的家裡,發覺我又可以寫作了……」——摘自三毛《我的寫作生活》。雖然她從17歲就開始投稿,但一直沒什麼大的名氣,後來感情生活跌跌蕩蕩,她也沒能安心寫作。

1974年5 月,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寫了第一篇作品——《中國飯店》(後改名為《沙漠中的飯店》)。這篇散文的內容很普通,寫的是她在撒哈拉給荷西煮飯的事情。雖然對題目內容都不太滿意,但三毛還是把文稿寄給了臺灣的《聯合日報》。

「十天後,我接到寄至撒哈拉沙漠的《聯合日報》航空版,看見文章登出來,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實在是太快了。」三毛後來回憶說,得知文章發表後,她是多麼的欣喜若狂,拿著報紙在沙漠裡翩翩起舞。

三毛在沙漠中行走的背影

自《沙漠中的飯店》發表後,三毛迅速陷入創作的痴迷之中。《結婚記》、《懸壺濟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芳鄰》、《素人漁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

三毛在沙漠裡一篇又一篇的寫,臺灣的讀者們在那邊對她的來信文章翹首以盼。他們著迷於三毛所寫的一切沙漠生活,三毛的愛情故事、沙漠的醫療衛生、婚俗節慶、當地人生活習慣等等。


三毛與荷西相擁而行

在臺灣生活的父母也追隨著女兒發回的每一篇文章。三毛母親繆進蘭曾寫信給女兒說:

「我每晚祈禱,求神拭一拭那位主編的眼睛,能使他看中我們三毛的文章,真的,那天早晨在聯副上看到你第一篇文章《中國飯店》(《沙漠中的飯店》),我把家中所有的人都叫起來,爭閱你的故事,大家都非常高興。家中沒有香檳,只好買豆漿代替慶祝,心中十分感激那位主編先生。」

三毛與父母合影

母親提到的這位主編先生,後來被證實是臺灣著名出版人、作家瓊瑤的丈夫平鑫濤先生。三毛回到臺灣後,與平鑫濤夫婦相見,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繆進蘭像一個普通讀者一樣,喜歡讀女兒的文章,她寫道:「從此你打開了寫作之門,一篇比一篇精彩,一篇比一篇生動。你把我們每一個讀者都引進了你的生活,你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左右,有笑也有淚。」

三毛在沙漠裡的生活牽動著讀者們的心。

平鑫濤和夫人瓊瑤

繆進蘭也時常轉告三毛大家對她的關心:

「自讀完了你的《白手成家》後,我淚流滿面,心如絞痛,孩子,你從來都沒有告訴父母,你所受的苦難和物質上的缺乏,體力上的透支,影響你的健康,你時時都在病中。那時,許多愛護你的前輩,關懷你的友好,最可愛的是一些年輕的熱愛你的讀者朋友們,電話、信件紛紛而來,使人十分感動。」

1976年5月,臺灣皇冠出版社將三毛的文章集結成《撒哈拉的故事》後出版,獲得了讀者的追捧。《撒哈拉的故事》成為三毛的第一部文學集,也是她眾多文集中再版次數最多的一部。

《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之後,三毛在臺灣的名氣更大了。這本書開啟了她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之旅,稱得上是三毛最輝煌的創作時期。

從撒哈拉沙漠回臺灣之後幾年,三毛以頒獎嘉賓身份參加臺灣金鐘獎,與鄧麗君合影

其實站在今天來看,一個普通女孩,得過自閉症,寫得一手好文章,留過學,有些糾纏的愛情故事,思想獨特,在撒哈拉生活,也許並不一定會引起讀者多大的興趣。然而,對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的青年來說,三毛是他們青春期唯一的選擇。

三毛讓那個時代的青年們知道,青春不是循規蹈矩,青春應該灑脫。她的文學作品傳遞的生活方式,散發的人格氣質,影響了後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當她的作品從臺灣傳到大陸之後,更是啟發了年輕人對自由、對遠方、對夢想的追求。


時至今日,無數青年仍然欣賞三毛19歲獨自闖蕩歐美,勇敢追求愛情,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浪跡天涯的與眾不同。三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仗劍走天涯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

《撒哈拉的故事》勾引著青少年們蠢蠢欲動的心,他們不僅喜歡這本書,而是打心底裡愛這個敢作敢為,散發著波西米亞風味的女子。


圖為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讀者沒有見過荷西真人,連三毛的父母也沒有見過。大家都是從三毛的作品中了解這個可愛的西班牙人。

如果時間可以凝結,多麼希望三毛的生命永遠停留在撒哈拉沙漠,沒有盡頭。如果時間不走,荷西就不會意外身亡,三毛就不會痛苦的離開撒哈拉。如果可以選擇,希望三毛的文字一直給人帶來輕鬆快樂和歡愉,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追逐幸福和夢想。

可是,1991年1月4日,飽受對愛人思念折磨的三毛在臺灣榮民總醫院去世,疑似自殺,年僅四十八歲。

但人們始終相信,三毛的靈魂回到了撒哈拉。

三毛印拓

三毛說: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的寫作生活,如果不是我的丈夫荷西給我自由,給我愛和信心,那麼一本書都寫不出來。我的寫作生活,就是我的愛情生活。

——End——

文中均為網絡圖片

原創內容,轉載需註明出處

點擊右上角關注「考拉看看"

相關焦點

  • 三毛:當說起撒哈拉沙漠,你在想什麼?
    神秘、酷熱、廣袤、熱情、絕望、蒼涼……三毛是中國第一個踏上撒哈拉沙漠,並把其美麗以文字帶回給讀者的女子。忙碌的都市人渴望大漠的放縱,羨慕三毛的自由之心,他們喜歡三毛,愛上撒哈拉沙漠。在撒哈拉沙漠,三毛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生活在撒哈拉的天地之間,和愛人一起,平淡幸福,喚起了她深藏於心的創作靈感。有人說,人不幸福的時候,才會有寫不完的文字。而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 《撒哈拉沙漠》丨冥冥之中,是沙漠選擇了三毛
    在三毛和丈夫荷西來到沙漠的這段日子,她將在沙漠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通過文字呈現給大眾,這場不停歇的文字之旅成就了「三毛熱」。最後三毛的丈夫因意外去世,為此她大受打擊。可三毛終於活了過來,拯救三毛的正是大千世界的風採。我想,大概三毛和世界已有羈絆,不然怎麼會這麼及時地出現在她身邊。
  • 《撒哈拉沙漠》丨冥冥之中,是沙漠選擇了三毛
    在三毛和丈夫荷西來到沙漠的這段日子,她將在沙漠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通過文字呈現給大眾,這場不停歇的文字之旅成就了「三毛熱」。最後三毛的丈夫因意外去世,為此她大受打擊。可三毛終於活了過來,拯救三毛的正是大千世界的風採。我想,大概三毛和世界已有羈絆,不然怎麼會這麼及時地出現在她身邊。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愛恨情仇
    如果不去撒哈拉沙漠的話,她無論是回家還是留在歐洲都可以輕易的獲取非常優渥的生活。  但是因為骨子裡對沙漠的熱愛,三毛做出了她畢生最重要的兩個決定,一是去撒哈拉沙漠定居,二是和荷西結婚。 在《撒哈拉的故事》的上部,主要說的是三毛與荷西結婚與婚後的各種開心的故事。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僅僅是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感覺似乎自己曾經是屬於那片土地的,心中湧起一種淡淡的鄉愁。因為這個緣故,就義無反顧的勇敢的出發了。熱愛她的荷西為了追隨她,也就陪著她一起闖入了撒哈拉沙漠那個神秘的世界。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黃沙漫天,在廣袤無垠的沙漠裡穿行,她和荷西白手起家,歡喜的過上了小日子。撒哈拉沙漠02 三毛的深情,和愛人一起行走在撒哈拉三毛是一個非常重情的女子。
  • 三毛:《撒哈拉沙漠》名言
    三毛曾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於是,她去了撒哈拉沙漠。三毛的作品很真實,沒有太多的修飾,展現的都是生活的原貌,是夫妻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 撒哈拉沙漠中幸福的三毛
    三毛對愛情的要求是純粹的,她希望對方就是簡單單純地因為愛她而愛她,荷西顯然滿足了她的這一需求。       荷西這一輩子甚至都沒去過臺灣,也不認識中文,他並不知道,在遙遠的一個國家,他的太太已經成為了著名的作家,他只知道,這個編著麻花辮的女人,每天開心地搜他的口袋掏錢,坐在汽車輪胎堆成的家具上,幸福得像一個女王—樣朝他微笑。
  • 三毛:《撒哈拉沙漠》名言
    三毛曾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於是,她去了撒哈拉沙漠。 三毛的作品很真實,沒有太多的修飾,展現的都是生活的原貌,是夫妻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她的經典名句有很多,下面我們來欣賞幾句吧。 1,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沙漠了,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三毛,也沒有了那專屬於三毛的浪漫情懷。一開始,三毛堅持要去撒哈拉沙漠。於是荷西找了個地方,提前去工作,到機場接三毛。荷西說,「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我抱你進去,從今以後你是我的太太」。這句話就像是土味情話一般,平淡而溫馨。三毛是個固執的女人,她曾經決心要一個人走。當荷西為愛在沙漠中受苦時,她決定一輩子和他一起流浪。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我是從一本刊物上知道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的死訊的,而且同期一起刊發的是她給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信,而賈平凹也寫了《哭三毛》一類的文章,藉以祭奠三毛的不幸離世。我說三毛不幸離世,是基於這麼多年我看到的關於三毛死因的資料的總結,三毛行為不和眾人同,讓她的家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不理解,她一生都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惜,荷西也不幸離世,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悽美絕戀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難忘回憶,裡面有她和丈夫之間的生活瑣事,有當地的民俗民風等等。三毛覺得有點「童言無忌」的感覺:「我們都還年輕,你也才高三,怎麼就想結婚了呢?」荷西很認真的說:「我是碰到你之後才想結婚的。」三毛覺察他的異常,便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後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荷西也不生氣,只是揮揮他的法國帽,倒退著跟三毛說:ECHO,再見!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我是從一本刊物上知道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的死訊的,而且同期一起刊發的是她給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信,而賈平凹也寫了《哭三毛》一類的文章,藉以祭奠三毛的不幸離世。我說三毛不幸離世,是基於這麼多年我看到的關於三毛死因的資料的總結,三毛行為不和眾人同,讓她的家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不理解,她一生都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惜,荷西也不幸離世,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沙漠了,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三毛,也沒有了那專屬於三毛的浪漫情懷。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完全脫離文明的地方。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之後,許多人被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所感動。一開始,三毛堅持要去撒哈拉沙漠。於是荷西找了個地方,提前去工作,到機場接三毛。荷西說,「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我抱你進去,從今以後你是我的太太」。這句話就像是土味情話一般,平淡而溫馨。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遊記: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這片荒涼神秘沙漠,始終魅力十足,依舊充滿著野性與浪漫。在沙漠裡生活的柏柏爾人認為藍色代表著:勇敢、堅強,所以沙漠中的駱駝夫都喜歡身著藍衣,在這廣袤的撒哈拉裡人也變得渺小起來,但是這一抹藍在金黃的撒哈拉,確實顯得格外亮眼,給人以勇敢、堅強的信念。
  • 跟隨三毛的足跡,尋找撒哈拉沙漠的美
    相信很多人對三毛並不陌生,那些喜歡三毛的人,一定知道一本書,它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有些人可能初高中就讀過了,有些人可能二三十歲才把它當作睡前讀物來讀。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人們,從中也會感悟出不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