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畢其一生精力致力於太極拳學的研究,將傳統文化、軍事理論、水文化,以及對人生的理解融於武學之中,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思想學說,成為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武公禹襄,是一派太極拳的創始者,但他更像一位哲人,一位思想家。武禹襄武學思想的形成源自三個方面。
引文入武——傳統文化與傳統武術的相互交融
武禹襄出身書香門第,入仕為官是他的最佳出路。的確,他也曾經把這條路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但是,命運弄人,因為得罪了地方官老爺,使他自斷科舉為官、光宗耀祖的道路,轉而研發太極拳學。他是一位儒生,飽讀《四書》《五經》,傳統儒學思想根深蒂固於他的心靈深處,規範著他的言行舉止。儒家中庸和諧、貴柔持靜的理念順理成章引入到他研究的太極拳學當中,並因此成為他武學思想的核心內涵。
要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文武不同道,「文人」與「武士」屬於兩個階層,「文化」與「武術」是相對平行發展的兩個脈絡。只有到了武禹襄的傳世拳論中,我們才真正地感受到「文化」與「武術」直接,而且是主動地碰撞、互動與融契。武公開引文入武的先河,提升了拳術的品味,使習拳、練體、修心、養生、樹德水乳交融。換句話說,就是用拳術的肢體語言來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他的拳論中,語意雙關的句子俯拾皆是。
武禹襄生前鍾愛兩幅對聯,一幅為:「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既是練習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又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基本準則。另一幅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樸實雋永,家國情懷、翩翩君子之風溢於聯外。如今,武公故居的廊柱和內飾,仍懸掛著這兩幅對聯。人們駐足於此,細細品讀,感悟一代武學大家的高尚情懷。
軍事思想對武禹襄太極拳理論體系的影響
武禹襄墓表中記載,武公「以才幹志行為當時大人所器。鹹豐壬子(1852年),呂文節公賢基奉朝廷命督師殲發賊江右,肅書幣招入軍幕,以母老辭。至庚申(1860)、辛丑(1861年),捻匪竄畿南,尚書毛昶熙、河南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辭,不就」。
從這段資料中,我們可以讀出兩條信息。武禹襄具有一定的作戰知識,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這是其一;對於有著家國情懷的武公而言,雖然拂袖戰事,但對兩軍的戰況他必然十分關注。這一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捻軍的興起相繼將腐敗的清政府衝擊得搖搖欲墜。太平軍打得清兵落花流水,捻軍將僧格林沁驍勇善戰的騎兵打得全軍覆沒。此時,出現了一位力挽狂瀾的軍事家——曾國藩,扶大廈於將傾。他統領的湘軍頑強抵抗,由被動為主動,扭轉了戰局。他在與太平軍的作戰初期也是屢戰屢敗,但他不氣餒,百折不撓,在「屢敗屢戰」(曾國藩語)中,逐漸總結出一套戰略戰術,其指導思想的核心是「制人而不制於人」,以客為主,以靜制動,後發制人。
他指出:「用兵動如脫兔,靜若處女。」「先自治,後制敵。」最終,得以反敗為勝,剿滅了太平軍。在接下來的對捻軍作戰中,他深知此前導致僧格林沁的騎兵慘敗的原因,那種「以快制快」的戰術是行不通的。於是,他制訂出「以靜制動,畫地圈牢」的戰略方針,從而使擅長流動作戰的捻軍,分別被李鴻章、左宗棠的部隊所平定。
這些軍事謀略深深觸動了武禹襄,並巧妙運用於太極拳的實踐與理論之中,提出了「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靜制動,後發先制的太極拳防守反擊技擊策略。以守為上,守中用中,「守中待兔」(註:廣府太極拳家魏沛霖語)。正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
武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翟維傳
水文化對武禹襄武學思想的影響
武禹襄的家鄉廣府城是一座水城,它位於四萬六千畝的永年窪正中央,近處又有護城河環繞,城方水圓。旱地顯窪澤,窪澤潤古城。這裡煙波浩渺,蘆蕩蒲青,鳥語花香,錦鱗躍波,稻引千畦,荷香十裡。水鄉風韻滋潤著一方土地,哺育著一方百姓,人民對水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武禹襄生於斯,長於斯,一生與水結緣,深愛著故鄉的這一汪水泊,對水性太了解、太熟悉了。水的靈性,水的靈動,融於他的生活之中,融入他的血液之中,在無形中又滲透於他的拳學理論之中。
水是柔軟的,平靜舒緩時,那麼的柔和,微波蕩漾,輕撫岸邊,如同母親溫軟的手兒扶拍著嬰孩。水又無比的堅韌、堅硬,滴水可以穿石,波濤洶湧時,呈摧枯拉朽之勢,可以衝垮一切。
受水的這種兩面性的啟發,武禹襄悟出了「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的練功法則,寫出了「靜如山嶽,動若江河」的豪邁語句,這是一種怎樣的氣概與氣勢所以,太極拳行功走架要從柔、從慢練入手。柔和、舒緩,如行雲流水,逢隙則入,遇隙則進。其間,內在湧動的力量又是不可估量的,隨時可以化作洶湧澎湃之勢。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責任編輯: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