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農村採訪時,與農民朋友談得最多的一個話題是――將來農村的田地誰種?
我採訪過一位年過八旬的老農,老農說,他們村裡目前在家種田的都是60歲以上的農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即使回到家中也不願下地幹活,成天就抱著個手機在那兒玩。
從老農的話中,我們可以想像出兩幅畫面,一幅是白髮蒼蒼的老父親,汗流浹背地彎腰在田裡割稻子,另一幅是老人的兒子在空調房裡躺在床上玩手機。
這樣的畫面恐怕在農村很多家庭都存在。難怪很多老農民不無擔憂地說,等我們這一代人離開了這個世界,農村田地怎麼辦?誰來種呢?
其實老一代農民的擔憂,在有些地方已經成了事實――田地拋荒,無人耕種。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究其原因還是糧食不值錢,農副產品不值錢造成的。有的農民算了一筆帳,種一畝田一季收入800多元,而種子農藥化肥等投入就得500多元,人工投入的汗水時間勞動成本不計,一畝田頂多收益300多元,辛辛苦苦幾個月抵不上在城裡打工一天的收入,你說年輕人誰還會種田呢?
農民們希望國家調控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讓農民的汗水變得值錢一點。可問題是現在是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農副產品的價格不是由某個人某個部門說了算,而是由市場說了算,如果外國進口的糧食便宜,誰會買國內貴的呢?
有人說將田地收回歸集體所有,採取合作社形式耕種,可糧食不值錢,照樣是治標不治本,照樣會出現農村的田地無人耕種的現象。
讀者朋友們,幾年之後農村的田地無人耕種怎麼辦?你有什麼高見嗎?歡迎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