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授」李曉林——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四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石家莊6月3日電 題:「農民教授」李曉林——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四

  新華社記者範世輝

  「農大實驗站裡使用高產高效綜合技術,小麥畝產達到1200斤、玉米1600斤;一牆之隔的農民的地裡,小麥畝產僅有800斤、玉米1100斤。只有一牆之隔啊,怎麼會這樣?」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曉林說,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科研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發論文、評獎,要讓科技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自1990年回國後,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曉林在植物營養方面做了大量基礎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獎勵。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一個問題越來越強烈地困擾著他——科學研究怎樣才能走到田野,轉化為農民實用的技術?

  距離北京400多公裡的河北省曲周縣有中國農大的實驗站,老一代農業科學家們在這裡改土治鹼,有幾十年的合作基礎。2009年,李曉林放棄安逸的都市生活,來到偏僻的曲周農村,開始了農業科技推廣探索。

  開始,他帶著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四處尋找科技推廣試驗田,多方努力下,在實驗站南20多公裡處找到一塊集中種植玉米、小麥的田地。然而一打聽,這一塊田地竟被幾十戶村民承包,分成了幾十個小塊。

  「想讓農戶做試驗太難了,有的嫌麻煩,有的不服氣,還有的啥也不說就是不行。」李曉林回憶說,他請鄉村幹部幫忙協調,總算有20多戶農民願意拿出連片的163畝地來試驗。於是,他們就利用這163畝地搞起了高產高效技術推廣的核心示範區。後來,他們又在其他村莊陸續建起示範點。

  在示範區或示範點,耕種仍以農民為主體,只不過要種植李曉林團隊選的品種,按照標準來澆地、施肥、進行田間管理。

  為了全程跟蹤農民生產活動,李曉林和其他4位師生一天兩次往返中國農大實驗站和試驗田之間。為了不浪費時間,他們和白寨鎮政府協商,在鎮政府附近找了一個院子安頓了下來。放棄了農大實驗站舒適的居住環境,他們長年吃住在這個院子裡,對外掛起「科技小院」的牌子。

  示範區第一季玉米成熟了,比其他地方農民耕種的田地平均產量提高了16.8%。這樣一來,農民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按照示範區、示範點的方法科學種植玉米和小麥。

  看到北京來的專家指導的玉米獲得高產,後老營村村民們「眼紅了」。這個村是西瓜種植村,當時村民正苦惱於西瓜死苗、產量低等問題。應農民邀請,李曉林在後老營村建起了服務西瓜種植的科技小院。

  「小院一來,解決了西瓜連作障礙問題,產量增加,品質改善。後來,我們還成立了合作社,打開了市場。」一位瓜農說,自此,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科技小院開始在當地「發酵」。李曉林又陸續應村民邀請在多個村莊建設科技小院,農大植物營養學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成了科技小院的常駐隊伍,他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開展研究的同時搞技術推廣,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服務農戶。

  科技小院越來越多,李曉林也成了大忙人。他每年30餘次自駕車往返北京和曲周,一年中有200多天時間在曲周和農民群眾一起生產勞動。就這樣,被大家稱為「農民教授」的他一幹就是10年。

  今年5月18日,村民呂增銀在白寨科技小院遇到李曉林很是驚訝:「我這幾年沒怎麼種地,也不到小院來了,你們還沒走啊?」

  「任務沒有完成呢,走不了!」李曉林半開玩笑地說。

  此時,距呂增銀和李曉林認識已經10年之久。

  呂增銀說,前些年種地的時候,一有事就找李老師和同學們,有時候半夜把李老師喊起來,現在想想真是苦了他們。

  在李曉林的努力下,10年間,科技小院漸漸從曲周走向全國,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目前,已有23個省市建設了127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不但拆掉了農民和科技之間的籬笆牆,還培養了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研究生人才。

  「農業工作者和農作物一樣,需要把根扎到生產一線,扎到農民之間,才能真正地發現解決問題,讓科技迸發出促進農業發展的巨大威力。」李曉林說,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堅持「實、思」兩個字,「實」是頭戴帽子下田去,「思」是把農民的田放在心上。

  新聞連結:

  研究生「包地」種葡萄——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三

  「愛折騰」的老支書——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二

  西瓜地裡體驗人生的精彩——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一

相關焦點

  • 新洋豐:創新科技技術平臺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10月20至21日,「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曲周)示範區啟動暨曲周實驗站45周年紀念論壇」活動在河北曲周舉行。論壇期間,與會專家先後參觀考察了曲周實驗站及300畝長期定位試驗田、王莊科技小院、前衙科技小院並高度評價了新洋豐「農業農村部作物專用肥料重點實驗室」在助推農業綠色方面的積極作用,明確了實驗室未來的科研方向。
  • 太行山花已爛漫——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
    新華社石家莊8月7日電題:太行山花已爛漫——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  新華社記者李繼偉  他是教授,又是農民;他是「財神」,又是愚公。崗底村村委會主任楊灃軍回憶說,洪災後不久,河北農業大學的科技救災團來到了這裡。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李保國老師,臉黑漆漆的,咋看都像個農民,哪承想是大學老師啊。」村民楊雙奎抹著眼淚向記者回憶說,「李老師跟我說,他就見不得老百姓受窮,他一定會幫我們。」  那段日子,村黨支部書記楊雙牛陪著李保國在崗底的大山間一腳石子一腳泥地摸查災情。
  • 曲周大河道瓜農靠科技增收
    曲周大河道瓜農靠科技增收    河北新聞網訊(丁少義、楊曉靜)「今年種瓜大戶已經評出,第一名張富生,第二名胡佔軍……」7月11日,一年一度的曲周縣大河道鄉西瓜採摘文化節在該鄉後老營村開幕。摘西瓜、吃西瓜、評西瓜、雕西瓜,以西瓜為主題的系列趣味活動,讓這個西瓜種植專業村熱鬧起來。
  • 咱們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河北農業大學!
    他們之中有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農學院的徐季丹教授,有畢業於日本北海道大學林科的邵維坤教授,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的諶克終、鄧裕恆教授等。1958年,省立農學院更名為河北農業大學,沿用至今。由於他們研究的領域不容易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傳播,這些教授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但他們依然光輝奪目。劉仙洲(1890——1975)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中國機械工業奠基人。1921年,劉仙洲任保定河北大學農科物理學教授。
  • ...追記「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
    2012年4月13日,李保國教授在臨城縣為農民講解薄皮核桃高接換優技術要領。 記 者 趙永輝攝 9月17日,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是我省唯一獲獎者。在河北農大,在他生前曾幫扶過的臨城、內丘、平山、阜平、唐縣等地,人們再次念起這位「農民教授」「科技財神」,由衷的為他驕傲和自豪。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年僅58歲。
  • 【微曲周】☞我的故鄉在曲周
    我的簡介中文名:曲周English Name:Qu Zhou籍貫:中國河北家庭住址:河北省南部家庭人口:45.9萬行政區類別:市轄區郵政編碼:057250語言能力:普通話、曲周方言我的特長四股弦「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五腔調,是河北省地方稀有劇種之一。
  • 邯鄲文旅 講述丨鳳城龍鄉 綠色曲周
    漢高祖6年,封酈商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有紀元。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曲周因水而得名,自古即有「鳳凰棲居」的傳說,素有「鳳城」的美譽。曲周博物館設有陶器、瓷器、銅鏡、錢幣、書畫等5個展廳,藏品1200餘件。體驗曲周非遺文化,遊覽李若水故居,瞻仰郭企之烈士陵園,參觀曲周博物館,到曲周觀光旅遊,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之旅!1973年,中國農業大學紮根曲周縣,開啟了縣校合作的壯麗篇章。
  • 河北農業大學隆重舉行李保國先進事跡報告會
    河北農業大學隆重舉行李保國先進事跡報告會 2016-06-13 來源:河北農業大學   報告會邀請了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勝福,李保國團隊重要成員齊國輝教授,邢臺市林業局工程師、李保國的學生施麗麗,他們分別代表李保國生前服務的基地、同事、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回顧了與李保國一起工作、學習的點滴細節,展現了李保國平凡而偉大的人生歷程。報告會上還播放了專題片《魂系太行》,生動再現李保國的奮鬥足跡和閃光歷程。
  • 「太行新愚公」李保國紀念石在河北農業大學落成
    當日,保定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譽峰、河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饒桂生、河北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賈敬剛、李保國家屬郭素萍及李保國團隊服務基地代表、李保國教學科研團隊代表,「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各團隊帶頭人和骨幹專家等各界人士500餘人齊聚河北農業大學,參加李保國紀念石落成儀式,追思紀念這位「改革先鋒」。
  • 我校原創劇《稼穡之歌》獲2019大學生戲劇節最高獎「金刺蝟獎」
    本網訊 8月17日,2019金刺蝟大學生戲劇節在京閉幕,中國農業大學行知劇社原創話劇《稼穡之歌》從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的《稼穡之歌》是根據我校一代代師生紮根河北曲周46年,愛國奮鬥、科學報國的真實事跡改編,作品以農大人深入曲周改土治鹼的歷史為主要情節,劇中老中青三代農大師生響應國家號召,紮根河北曲周,舍小家為大家,
  • 河北農業大學全國排名為何暴漲?原因在這裡
    河北省是一個高等教育實力比較弱的省份,高校數量雖然不算少,但好大學並不多。就在9月23日,軟科正式發布2020中國大學排名,河北省共有36所高校上榜,其中河北農業大學全國排名相比2019年暴漲62位,那麼這一年間河北農大有了哪些進步呢?
  • 中國農業大學【每日之星10.26】祝林萬龍教授生日快樂!
    【MBA中國網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導語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不經意間,我們又攜手走過了一個收穫滿滿、碩果纍纍的春華秋月。燕山腳下,書聲琅琅的課堂裡,少不了您辛勤耕耘的身影。祖國大地,萬裡春光的田野上,留下了您多少奮鬥的足跡。
  • 創辦於同一年的河北農業大學與河南農業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基本情況對比--河北農業大學北農業大學的前身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立的直隸農務學堂;1912年改為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21年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醫務學堂,還有法律、法政、高等師範等學堂合併,組成河北大學;1931年河北大學解散,河北省立農學院獨立辦學;1958年河北農學院更名為河北農業大學
  • 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河北耕讀鄉創學院在河北農業大學揭牌
    河北耕讀鄉創學院在河北農大揭牌儀式現場。 記者寇國瑩攝河北新聞網12月3日訊(記者寇國瑩)今天,河北耕讀鄉創學院揭牌儀式在河北農業大學東校區舉行。同時,河北農業大學還舉辦了雙創項目首屆發布會。據介紹,河北耕讀鄉創學院是由河北農大和河北雲鄉居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旨在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引領企業創新發展。
  • 扶貧印記|河北曲周縣前衙村:科技小院富農家
    2020年6月6日,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前衙村葡萄地裡,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生在了解葡萄的種植情況。「今年葡萄長勢很好,預計今年每畝產量又要增收。」正在田間忙著土壤取樣的李惠麗說。李惠麗是中國農業大學2018級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研究生。她的研究生課程要在遠離北京400多公裡的冀南小村裡完成。
  • 曲周大河道鄉流轉土地1.06萬畝盤活經濟
    曲周大河道鄉流轉土地1.06萬畝盤活經濟2014-06-30 17:35:38來源:邯鄲晚報     目前,曲周縣大河道鄉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充分釋放土地能量,激活農業經濟。此外,藉助縣校合作和北農大教授常年駐老營村的優勢,組織市、縣農業專家組成技術服務團隊,通過舉行討論、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等形式,為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操作提供技術保障。
  • ...水肥一體節民力——專訪河南農業大學菸草學院教授楊鐵釗
    他,就是我國著名菸草育種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楊鐵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樣一位樸實無華,窮其一生將精力獻給中原菸草事業的農業科學家!是他解決了中原80萬畝菸草地的灌溉問題,是他讓菸農最煩心的施肥變得簡單,是他這一創舉讓更多的貧困戶節省大量資金,從而更快脫貧致富!
  • 中國農業大學嚴海軍教授訪問圓形噴灌機的故鄉分享所見所聞
    導讀:今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嚴海軍教授作為高級研究學者,由國家留學基金委通過博士生導師短期出國交流項目來到了美國噴灌機發源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林肯分校訪問交流。本文是嚴教授的訪問筆記。
  • 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在調研中求真諦、探精微、得成長
    河北農業大學教師指導學生參與農村調研。最近,河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河北農大」)食品科技學院的李欣然的感觸就是如此。  5月4日,《中國青年報》在頭版刊發《習書記邀請我們返家鄉搞農村調研——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文中,河北農業大學1985屆校友、現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兵海講述了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與河北農大正定籍學生之間的書信往來,特別是邀請大家暑期返家鄉做農村調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