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珍貴」的中華鱘就這樣死了36尾,荊州建羋月橋被指肇禍

2020-12-17 百家號

一次次批示、約談和通知,甚至趕赴湖北荊州的工作專班,沒能救得了36條珍貴的子一代中華鱘的命。

「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

貴為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被稱為「國寶」,但面臨著滅絕風險。

子一代中華鱘是人工條件下,野生中華鱘被取卵、受精、孵化得到的個體。它們被飼養十多年後終於長大、性成熟,在人工環境下產卵、受精、孵化得到中華鱘被稱為子二代。 一般而言,子一代中華鱘比子二代的「體質」更好,遺傳多樣性更豐富。

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明確要求,充分利用子一代中華鱘等的性成熟個體,進行人工繁殖,擴大增殖放流的規模。

性成熟的中華鱘才被稱為親本或親魚。

全國僅餘不足1000尾人工飼養著的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其中近60%、567尾「棲身」於湖北省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簡稱「荊州市文旅區」)湖北恆升實業有限公司(簡稱「恆升公司」)郢北場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

這567尾中華鱘被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簡稱「農業部長江辦」)2017年下發的相關文件明確表述為「極其珍貴」,「佔現有人工保存子一代親本個體總量的一半以上,對完成中央要求以中華鱘為代表的長江珍稀特有物種保護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

但因荊州市文旅區開建羋月橋等項目,該養殖場遭遇徵遷,全場165畝已被徵85畝。加上施工等影響,中華鱘接連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部長江辦2017年11月專門致函湖北省農業廳,要求妥善處理其搬遷事宜一年後,這批中華鱘仍困在原地,並持續死亡。

一年多的時間裡,體長2米左右的子一代中華鱘的死亡數字從6條已增加到36條。

11月5日下午,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該養殖場近6000尾中華鱘集中死亡。兩位自稱來自荊州市文旅區社會事務局的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記錄其數量。這些中華鱘是子二代,兩歲左右,體長約50釐米。

恆升公司該養殖場負責人稱,「這很不正常。在文旅區未施工前的五年裡,子一代中華鱘報損僅7尾,子二代每年報損平均不超過200尾。」

該負責人稱,近6000尾子二代中華鱘死亡與設備故障有關,但也與養殖密度增大、水源變化等有關。羋月橋、鳳凰大道施工後,該養殖場周邊湖區水域被抽乾,而中華鱘養殖池需要大量水進行循環。

11月9日,湖北省水產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證實,按照湖北省相關領導批示,2018年6月1日,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張桂華到荊州市主持召開協調會,傳達省政府領導批示意見,督請荊州市政府協調處理。但協調會過去3個月,仍未取得實質進展,並再次發生中華鱘陸續死亡現象。2018年9月11日,湖北省水產局致函荊州市政府,要求荊州市文旅區迅速暫停施工。

「我們能做的都做了!」他稱。

「領導很重視,對中華鱘也採取了保護措施。」11月8日,荊州市文旅區相關部門負責人這樣告訴澎湃新聞,並表示,他們採取的保護措施之一就是停工。

但當天下午,該負責人和澎湃新聞一同在現場看到,宣稱已經停工的工地仍在施工:敲擊聲不時傳來,工人忙碌,焊花飛濺。羋月橋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其施工現場與該場最大的中華鱘養殖池僅一牆之隔,距離約5米。

死亡的子一代中華鱘(成體)。受訪者供圖

8月1日,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書面回復澎湃新聞稱,徵遷過程依法辦事,執法有據,「不存在因任何施工或者拆遷行為導致中華鱘死亡的行為(記者註:情況)」,「徵遷施工均未對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場區進行破壞或造成不良影響,並且我區從未收到過恆升公司或上級水產主管部門關於恆升公司中華鱘死亡的任何報告。」

在該回覆中,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稱,恆升公司要求的不低於9000萬元的徵遷標準,遠高於評估報告中的4200萬,目前徵遷方案仍在協商中。此外,恆升公司經營管理中存在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對此,我們的態度是,違法違規必受追究,合法必受保護。」但該回復未提及恆升公司涉何種違法違規行為。

荊州市政府官網消息顯示,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是「省級項目、荊州實施」。荊州市政府、西安曲江文化集團、中建三局組建股份公司,分別佔股40%、40%、20%。

死亡中華鱘的部分統計列表。受訪者供圖

全國中華鱘子一代親本個體不足1000尾,逾半在恆升公司

中華鱘被稱為「最戀家的魚」:生在長江,長在海裡,萬裡歸家。

長江上遊的金沙江段是中華鱘歷史上主要的產卵場。孵化出的幼魚隨江水奔流至海,在海中長至成年後,又溯江而上,回到其出生地,開始新的繁衍。

但野生中華鱘越來越少。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2018年7月24日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說,單靠自然繁殖,野生中華鱘滅絕的風險非常大。

人工繁育成了「挽留」這一物種的無奈選擇。

1999年,經農業部漁業局批准,恆升公司獲得中華鱘馴養繁殖資質,隨後與葛洲壩集團(現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及相關研究。

2009年11月,農業部官網公布的第1284號公告顯示,恆升公司等全國9家公司或單位通過專家評審,被確定為中華鱘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單位。

恆升公司現有的子一代中華鱘分別來自1999年、2000年等4批,共567尾,被專家們認為「家系資源豐富」,「遺傳多樣性較好。」

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顯示,2009年開始停止科研捕撈野生中華鱘。

這意味著,人工養殖的子一代中華鱘數量不再增加。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專家撰寫的論證意見稱,2016年的調查顯示,全國飼養的中華鱘子一代親本個體不足1000尾,近60%在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基地。

2016年1月和12月,恆升公司分別收到荊州市文旅區徵遷部門的兩份徵遷告知書,派遣不同的評估公司來進行資產評估,並稱,根據湖北省委省政府已批准的文旅區總體規劃和荊州市發改委對鳳凰大道工程項目的立項批覆,恆升公司位於徵遷範圍內,文旅區管委會擬對該公司實施整體徵收。

但這些中華鱘搬往哪裡,如何搬遷?遲遲沒有答案。

2017年5月,恆升公司退出部分場區,為文旅區的羋月橋和鳳凰大道建設項目「讓路」。

恆升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施工現場逼近中華鱘養殖池,工地一打樁,中華鱘就躍出水面。此外,養殖用水的水源也被迫作出調整,因為養殖基地周邊湖區水域被施工方抽乾。「中華鱘一刻不停地遊動,水池裡需要大量的水進行循環,模擬自然狀態的活水。」

2017年9月20日,兩條十多歲的子一代成年中華鱘死亡,一條體長1.8米,一條體長2.3米。

死亡事件持續。

2017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等專家受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的委託,組成專家組並現場考察後,召開了論證會。

上述專家組建議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及時就這一拆遷事件向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匯報,並建議高度重視這批中華鱘人工群體在其物種保護中的價值,函商當地政府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家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矛盾,協調當地政府妥善處理好搬遷對中華鱘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制止不妥行為,保護國家資源。

前述專家組給出論證意見稱,恆升公司這批中華鱘子一代飼養親本個體健康狀況良好,已性成熟,「對物種保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養殖環境變化、搬遷操作容易使中華鱘產生應激性。搬遷死亡率最高可達50%,搬遷應依法取得許可後進行。

該論證意見稱,按照國家有關文件規定,恆升公司現有中華鱘親體和幼體資源保護價值總計5.068億元(親體2.268億元,幼體2.8億元),88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親體資源保護價值264萬元。

2018年8月1日,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書面回復澎湃新聞稱,「對於中華鱘活體搬遷,我們建議由具有資質的相關單位採取適當方式進行搬遷。」但未提及具體搬遷方案。

該回復稱,恆升公司要求的徵遷標準不低於9000萬元。但根據評估報告,恆升公司場區地上附屬物價格3180萬元,土地估值800萬元,經營性損失及搬遷費用(不含活體搬遷)300萬元,共計4200萬元。「對於其無理要求,我們嚴詞拒絕,目前暫未達成一致意見。」

湖南省水產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中華鱘成了恆升公司的籌碼,在徵遷補償中要高價。

但恆升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荊州市文旅區在徵遷過程中多次更換評估公司,至今仍未能出具哪怕一份評估報告。他希望被依法依規徵遷,希望相關部門「回收」這批中華鱘,或異地重建其養殖基地。

對於有無評估報告的爭議,澎湃新聞11月9日致函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截至發稿前,未獲回應。

農業部《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明確表示,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尚難以形成穩定規模,導致2010—2014年中華鱘放流數量明顯降低。

該計劃要求,充分利用野生中華鱘和人工養殖中華鱘子一代的性成熟個體,開展家系管理,優化人工繁殖的繁殖搭配,增加人工繁育中華鱘的數量,擴大增殖放流的規模。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相關文件稱,截至目前,恆升公司已增殖放流中華鱘超過16.47萬尾,2015年該公司加入中華鱘保護聯盟。

荊州市水產局一樓的走廊裡掛著「淡水漁都」的書法作品。2018年11月6日下午,荊州市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專家們說恆升公司的這批中華鱘很珍貴,但既然中華鱘已經可以人工繁育,一條魚生幾萬條、十幾萬條,那麼,這批子一代親魚保護的價值到底有多大?人工養殖的中華鱘還是保護動物嗎?

根據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37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馴養繁殖個體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刑法》規定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附錄二的野生動物以及馴養繁殖的上述物種。

11月1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告訴澎湃新聞,人工繁殖中華鱘目前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不是每一次繁育都能成功。而且相較於其他鱘魚,中華鱘抵抗能力較差,能養得活,並養至成年已經不容易。中華鱘體型碩大,性成熟耗時是鱘魚乃至所有魚類中最長的,需要十多年,繁育投入巨大,因此,恆升公司這批已經性成熟的子一代親魚彌足珍貴。此外,與子二代相比,子一代中華鱘的遺傳多樣性更豐富。

截至目前,中國尚未開放對中華鱘的商業利用。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秘書長周曉華8月7日告訴澎湃新聞,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無論是野生種群,還是人工飼養、繁育個體,都是國家資源。

恆升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決定開始繁育中華鱘是作為戰略上的考慮,萬一哪一天國家放開商業利用了呢?

除了中華鱘,恆升公司還養殖有匙吻鱘、雜交鱘等鱘魚,並開展相關業務。

荊州市政府官網援引湖北日報的消息稱,荊州市文旅區計劃用3至5年建成楚文化展示區,使其成為中國文化的品牌、湖北楚文化的代表作。荊州市文旅區是「省級項目、荊州實施」。湖北省2014年已成立省文旅區協調小組。荊州市政府、西安曲江文化集團、中建三局組建股份公司,分別佔股40%、40%、20%。

已徵遷85畝,文旅區否認施工致中華鱘死亡

湖北省農業廳2018年4月向湖北省政府請示的文件稱,荊州市文旅區相關開發工程項目仍在緊張施工,對恆升公司養殖基地內的中華鱘造成極大影響,已發生多起個體死亡情況。「懇請湖北省政府儘快責成荊州市政府迅速就該批中華鱘人工保存群體妥善搬遷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積極協調並組織制定可行性搬遷方案。」

該文件稱,農業部長江辦函告湖北省農業廳,正在實施的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開發項目工程對恆升公司中華鱘人工保存群體造成了嚴重影響。2017年12月,湖北省農業廳專班赴荊州市調查核實,並分別組織涉事單位進行磋商。荊州市文旅區表示,搬遷目的地的劃定、資金補償、搬遷風險等相關問題的解決,非開發區能力所及,需要荊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

湖北省農業廳針對中華鱘基地徵遷問題向省政府請示。受訪者供圖

7月27日,湖北省水產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我們省廳只能提原則和要求,解決方案還是要他們雙方談。」

8月1日,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辦公室書面回復澎湃新聞稱,涉事養殖基地、恆升公司郢北場區佔地165畝,目前已完成徵遷85畝,預付給恆升公司700萬元。餘下80畝尚未拆遷,徵遷方案仍在協商中。

「我們始終將其(中華鱘)安置與保護擺在首位,徵遷、施工均未對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場區進行破壞或造成不良影響,並且我區從未接到恆升公司或上級水產主管部門關於恆升公司中華鱘死亡的任何報告。」

該回復稱,徵遷過程「不存在因任何施工或者拆遷行為導致中華鱘死亡的行為」,並稱,據調查了解,恆升公司是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指定的中華鱘人工養殖基地,其培育中華鱘幼魚及其他魚種,幼魚主要用於長江增殖放流。荊州市文旅區在徵遷過程中依法辦事,執法有據,積極遵守和響應保護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積極關注如何協調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

該回復稱,恆升公司經營管理中存在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對此,我們的態度是,違法違規必受追究,合法必受保護。」

前述湖北省農業廳文件稱,涉事雙方已經僵持了三年。

11月5日死亡的中華鱘幼魚。 受訪者供圖

相關文件顯示,9月份,湖北省水產局組織專家對恆升公司中華鱘死亡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和論證。經初步綜合分析,恆升公司周邊的荊州市文旅區工程項目施工所產生的噪音、震動以及水源條件改變,對該基地中華鱘產生負面影響,與近期中華鱘的死亡有直接關係。當前應採取補水、降噪、減震等應急救護措施,周邊施工應先行停工。湖北省水產局隨後致函荊州市政府稱,前述噪聲、震動、水源條件變化等為恆升公司中華鱘死亡主要原因。「請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迅速暫停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基地周邊1公裡範圍內建設項目現場施工,減少物種應激反應,直至恆升公司中華鱘搬遷事宜協調處置完畢。」

雖然荊州市水產局、荊州市文旅區管委會均表示,收到「停工通知」後已暫停施工,但恆升公司相關負責人及施工現場工人均表示,羋月橋等周邊工程項目從未停工。

11月5日下午,恆升公司該養殖場發生子二代中華鱘大規模死亡事件,近6000尾中華鱘集中死亡,最終被「像垃圾一樣倒掉並掩埋」。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水泵等設備臨時故障是原因之一,但養殖水源變化、設備負荷增大、養殖密度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11月5日死亡的子二代中華鱘。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圖

鱘魚研究專家、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生態研究所所長、教授常劍波告訴澎湃新聞,「這非常可惜」,這些中華鱘本可以放流到長江中,補充自然種群。他不希望這一事件繼續惡化,重演五年前的悲劇,「又需要去善後」。2013年6月,位於福建廈門汀溪水庫旁的「中國廈門中華鱘繁育保護基地」500多條中華鱘陷入斷糧等危機,基地老闆因欠債而失蹤。一個多月後,12條中華鱘死亡。

該養殖場周邊的環境變化。 受訪者供圖

11月6日下午,荊州市水產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向澎湃新聞提供文字材料並稱,自2017年9月至今,恆升公司前述養殖基地已有36尾成年中華鱘先後死亡。2018年9月29日,湖北省水產局就前述中華鱘死亡及搬遷事宜,約談了荊州市水產局和荊州市文旅區的主要負責人。羋月橋等工程施工,致恆升公司中華鱘養殖基地周邊湖區部分水域被抽乾。抽水屬廟湖清淤工程,未履行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存在被環保督察問責的風險。因為廟湖是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屬生態紅線區域。

相關焦點

  • 「極珍貴」的中華鱘竟然就這樣死了36尾?!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一次次批示、約談和通知,甚至趕赴湖北荊州的工作專班,沒能救得了36條珍貴的子一代中華鱘的命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
  • 荊州中華鱘之死:一直施工卻上報稱停工,長江辦要求加強督辦
    11月16日上午9時許,澎湃新聞獨家報導了「湖北省荊州市羋月橋等工程施工致多尾(或「條」)極珍貴子一代中華鱘死亡」事件。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簡稱「農村部長江辦」)、湖北省水產局、荊州市水產局等監管部門當天上午作出響應。
  • 湖北2名廳級幹部、7名縣處級幹部因中華鱘大量死亡問題被查處
    36尾珍貴的中華鱘在養殖基地意外死亡,當地在建工地被指稱為直接「肇事」方。然而,在質疑聲中,一次次批示、約談和通知,甚至趕赴湖北荊州的工作專班,沒能救得了36條珍貴的子一代中華鱘的命。全國僅餘不足1000尾人工飼養著的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其中近60%、567尾「棲身」於湖北省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內的湖北恆升實業有限公司郢北場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  這567尾中華鱘被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2017年下發的相關文件明確表述為「極其珍貴」,「佔現有人工保存子一代親本個體總量的一半以上,對完成中央要求以中華鱘為代表的長江珍稀特有物種保護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
  • 湖北15名官員因「中華鱘」之死被問責 中華鱘死因仍待公布
    央廣網荊州7月27日消息(記者肖源 張毛清 凌姝)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去年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關注了發生在湖北荊州的中華鱘死亡事件,當地兩項未經環評的政府工程,引起當地一家企業養殖的36尾中華鱘子一代非正常死亡。
  • 荊州公安幫分洪區20萬尾中華鱘「搬新家」
    朱永林是馬子湖圍垸內經營「廣發水產」公司的負責人,公司現存養殖中華鱘等名貴種魚20餘萬尾,價值500餘萬元。接到轉移通知的朱永林有點慌,他必須搶在分洪前,將全部名貴種魚轉移6公裡外的另一個養殖基地,不然後果十分嚴重。7月7日一大早,朱永林調來3臺魚罐車,20名工人手忙腳亂開始轉運。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
    昨日,在北京海洋館「療養」一年多的兩尾特大野生中華鱘乘車抵達長江荊州段汽渡碼頭,被放歸長江。當日,「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珍稀水生動物達40萬尾。昨天上午,長江湖北荊州段,6萬多尾大小不一的中華鱘回到了長江母親的懷抱。加上當天在其他江段放歸的數量,昨日共有11.3萬尾中華鱘回歸長江。  40萬尾珍稀魚類「回家」  昨天上午9時30分,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館的工作人員為28號中華鱘重新在背部的骨板上安裝了覓蹤器。
  • 5尾「常熟籍」中華鱘,今天「回家」!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   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它的生命周期較長   最長壽命約達40年   長江一度也是中華鱘暢遊之所   體型最大的個體   曾有600多公斤的記錄   而如今   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不過幾百尾   它已被列為極危物種
  • 上海市22尾中華鱘「回家」
    上海市22尾中華鱘「回家」     本報訊 (記者 劉穎)昨天上午,市漁政部門在崇明島以東5海裡水域,將22尾中華鱘集中放流據悉,這批中華鱘是在今年5-8月間,因被漁民誤捕受傷而送至上海市中華鱘搶救中心的,經過幾個月的救治和暫養,現已完全康復。  中華鱘是距今約2億年前白堊紀殘留下來的孑遺種類,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和沿海水域,已瀕臨滅絕,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作為一種大型江海洄遊性魚類,長江口崇明島東灘水域是中華鱘幼魚進入海洋前的集中地,也是中華鱘幼魚洄遊過程中數量最集中、棲息時間最長的天然場所。
  • 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今天(12月8日),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5尾「水中國寶」中華鱘正式回歸長江。>7:35,第一尾中華鱘準備運輸,7:45,第二尾中華鱘出發,...…8:30,五尾準備放流的中華鱘全部出發。據了解,本次增殖放流活動中,蘇州本級放流鰱鱅、黃顙魚100.8萬尾,常熟市放流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中華鱘5尾。
  • 避擾中華鱘 多花兩億建無墩跨江橋
    建設之初,橋建在哪兒、是否建設橋墩,都曾經幾易方案。長江商報記者採訪獲知,為了保護中華鱘,大橋增加2億元造價不建橋墩,一跨過江。為了生態犧牲利益,位於宜昌市中心城區的磨基山公園是另一個典型的案例。建設公園,政府叫停270畝商業開發項目,搬遷457戶村民,捨得用金山銀山來換綠水青山。建設綠色新城,宜昌工業園區也獨具特點。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5尾「水中大熊貓」回歸長江
    昨天,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
  • 中華鱘為何異常死亡
    然而,截至目前,長江口保護區的崇明臨時基地今年總共才監測到15尾中華鱘幼鱘,而2006年採取完全相同的方法,監測到的數量為600尾,是今年的40倍。    6月應是對中華鱘幼鱘的監測高峰。根據定期插網和漁民隨機報告的雙重監測方式,2005年6月,保護區總共監測到117尾幼鱘,佔全年監測總數的78%;2006年6月共監測到499尾,佔全年監測總數的83.2%;然而,今年6月中下旬,竟然沒有監測到一尾中華鱘幼鱘。    「如果用單一日子的統計比較,2005年一天最多監測到85尾,去年6月15日一天內監測到219尾,而今年最多的一天只監測到4尾。」劉健搖頭嘆氣。
  • 24尾中華鱘和2000尾胭脂魚長江口放流
    新華社上海6月6日電(記者郭敬丹、許東遠)水箱閘門依次打開,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放流水槽躍入長江。6日,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口水域舉行,《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也於當日起施行。
  • 五尾中華鱘寶寶被小心翼翼放歸長江
    12月8日,五尾來自蘇州常熟的養殖中華鱘,被順利放流回長江。清晨六點四十五分,在中華鱘保護中心。記者看到水池裡養育著七尾中華鱘,它們都已經長大,體長超過一米多,需要回到大江大海中去遨遊。這其中有五尾中華鱘就要放流回長江。
  • 大馬肇禍巴士華裔司機涉多次違章 死傷者名單出爐
    大馬肇禍巴士華裔司機涉多次違章 死傷者名單出爐     8月21日,一輛載有   中新網8月23日電 據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報導,馬來西亞巴士墜谷37死16傷慘劇中的肇禍巴士出事前,已被警方列入黑名單,而在事故中不幸罹難的華裔肇禍司機林國和更被指擁有16張交通傳票未繳付,其中15張傳票是超速,一張是違規泊車。
  • 中華鱘,下一個白鰭豚?
    去年10月至12月底針對中華鱘的專項調查中,專家們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而今年8月,宜昌至上海江段也未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蹤跡,這令科研人員的心情更加沉重。如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水電工程、航運、捕撈、汙染等人為因素,被指共同造成了中華鱘的種群危機。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圖為:長江中撈出大個兒中華鱘中華鱘放進從荊州帶來的特殊水體中。專家判斷,這條巨型中華鱘年齡在15至20歲,因為中華鱘只有在性成熟時,才會遊回到它的出生地長江中產卵。武漢市漁政處負責人向先生說,這條誤捕的大魚被運到荊州後,將作進一步體檢、救治,檢查才能知道它懷孕多久,是否到了產卵的時候。中華鱘從被緩緩拉到江邊,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業人員從荊州趕來,足足等待6個小時。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釐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
  • 剛剛,24條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
    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2020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與會人員考察了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基地,調研中華鱘保護工作情況,並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先後放流中華鱘24尾、胭脂魚2000尾等。2020年5月14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於6月6日起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