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5尾「水中大熊貓」回歸長江

2020-12-24 蘇州新聞網

昨天,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由於受水利工程建設、水汙染、捕撈等因素影響,上世紀80年代降至2000尾左右,通過聲吶監測等綜合評估,目前野生的中華鱘只有20多尾。

中華鱘作為洄遊性魚類,在海裡生長、淡水裡繁殖。長江常熟段環境優越,有很多灘涂、溼地,海水與淡水在這裡交匯。這5尾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將慢慢遊入大海,經過17年至18年性成熟,洄遊長江產卵。它們體內植入了「PIT晶片」,標記身份等信息,便於跟蹤監測。

「中華鱘對水質要求很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說,中華鱘作為旗艦型物種、肉食性動物,處於食物鏈高端,很具標誌性,「我們將做好後續監測,如果說它們不能進入大海,就證明環境有問題。」

昨天的放流活動,除了5尾中華鱘,還有100餘萬尾花白鰱、黃顙魚。「放流活動意義非常大。」鄒桂偉認為,長江現在已到「無魚」等級,生物多樣性指數非常低,增殖放流對水生物種恢復乃至長江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非常大。

專家還認為,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啟動年,明年將全面禁捕,中華鱘放流後存活率將顯著提高。

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蘇州堅決貫徹部署要求,及早落實各項舉措。目前,蘇州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已實現無捕撈漁船、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的「四無」和清船、清網、清江、清湖的「四清」。與此同時,加強執法巡查,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據了解,常熟在中華鱘救治、養殖等方面積累了20多年的經驗。2016年以來,常熟農業農村部門已救治過54尾中華鱘。昨天,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常熟監測站、常熟中華鱘監測救護中心揭牌,蘇州、常熟將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深化合作,加大對中華鱘的監測、救護力度。

據悉,除了中華鱘,蘇州去年還設立了娃娃魚救護基地,在江蘇省也屬首創。(記者 曉亮)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日前,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
  • 今天,5尾「常熟籍」中華鱘回到長江……
    今天(12月8日),江蘇常熟中華鱘救護中心保育的5尾「水中國寶」中華鱘正式回歸長江。中華鱘: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堪稱「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屬溯河產卵洄遊性魚類,具有「千裡尋根」的習性:每年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一直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待幼魚長到15釐米左右,再攜帶它們旅居近海。
  • 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可調節野生中華鱘雌雄比例失衡
    澎湃新聞從三峽集團了解到,4月22日,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回歸長江懷抱的子二代中華鱘將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進行補充。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
  • 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今天重回長江
    11月12日下午,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通過人工放流,進入長江。這是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以下簡稱一期工程)再次通過增殖放流的形式實施生態修復,旨在通過人工放流擴大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自然種群數量,延續相關生物種群。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全國放魚日,上海僅放流24尾中華鱘,是作秀還是另有隱情?
    6月6日,全國放魚日,24尾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對於普通民眾來說,2000尾還說得過去,這24尾也真的是太寒磣了。雖然這24尾中華鱘都是體長超過1m的大個頭,最大的有1.6m,但光從這數量上看,還是未免太單薄了些。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中華鱘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1.4億年的歷史,其身上保留著許多生物進化的痕跡,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為拯救這一稀有瀕危物種,我國科學家多年來努力攻關,終於讓「水中大熊貓」得到有效保護   隨著透明水池的閘門拉開,一尾尾健康的中華鱘順著滑道而下,消失在長江之中……近日,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農業農村部長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首次在蘇州放流入江!場面好嗨喲
    61.5萬尾花白鰱、39.3 萬尾黃顙魚奔湧入江被放流,5尾子二代中華鱘也首次在蘇州歡騰入江。監測顯示,目前長江流域的中華鱘總共才20多條,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萬多條。今天放流的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都在三歲左右,整個生命周期在18年左右。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
  • 有3000條人工飼養的親魚打底,中華鱘仍岌岌可危?
    有了對十年禁漁的期望,反而讓人樂觀目前,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江所」)最新的統計,全國10齡-20齡的大個體中華鱘,總共約有3000條,大都分散在各個科研機構和民營養殖場內作為像大熊貓一樣的瀕危明星物種,每年都能零星看到人工放流的新聞,人們肯定是想當然地把它跟大熊貓歸於一類。國家都已經幹預了,肯定不會出岔子的。可現實真的跟我們想的一樣?中華鱘真的安全了?人工增殖放流效果不理想,也難以為繼我們先來聊聊中華鱘的增殖放流。
  • 12萬尾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寶寶」出生
    截至11月6日,此次繁殖已獲得優質子二代中華鱘苗種約12萬尾。本次全人工繁殖出卵量、出苗量均為歷次以來最多的一次,充分證明中華鱘研究所已全面掌握該項技術。為了更有效保護該瀕危物種,中華鱘研究所還開展了人工誘導雌核發育技術和溫度對中華鱘性腺發育影響方面的研究。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5月25日劉健對界面新聞記者介紹道,除了種群數量極度稀少外,中華鱘種群比例也非常不平衡。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溯河洄遊性魚類, 為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曾與恐龍同期生活,在地球上存活了上億年,素有「活化石」之稱,也被稱為「水中國寶」。中華鱘生在長江,長在大海。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7月31日,在地處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記者見到一尾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水中舒緩遊動。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 首批中華鱘抵達大海 虎牙全程直播萬尾「水中國寶」回家路
    萬物生機勃勃,自然界迎來了新的輪迴,隨著湖北的慢慢甦醒,5月6日13時30分25秒,距離中華鱘放流點約1800公裡的江陰監測站點監測到編號4911的8齡中華鱘率先進入河口水域,成功入海。隨著「先頭部隊」的成功入海,標誌著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第62次萬尾中華鱘放流之旅圓滿結束。
  • 「極珍貴」的中華鱘竟然就這樣死了36尾?!
    全國僅餘不足1000尾人工飼養著的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其中近60%、567尾「棲身」於湖北省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簡稱「荊州市文旅區」)湖北恆升實業有限公司(簡稱「恆升公司」)郢北場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
  • 400尾長江鱘從宜昌到宜賓放流 相關部門將全程跟蹤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是長江特有的魚種,又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有1.5億年的歷史,體重最重可達40公斤。本世紀初,自然繁殖活動停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僅存幾十尾,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宜都位於長江清江交匯之處,是清江鱘魚的主產區,水質環境優越,非常適合鱘魚生長,大溪生態鱘魚谷背靠大溪水庫,是宜都市清江鱘魚上岸的重要養殖基地。為保護長江特有物種,2017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在宜都大溪生態鱘魚谷寄養了800餘尾來自宜賓的達氏鱘幼鱘,選擇適當時機再運回宜賓進行增值放流。
  • 探訪三峽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中華鱘人工養殖已突破1萬尾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眾所周知,中華鱘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它們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天然水域更是難覓蹤影。其實,瀕臨滅絕的鱘魚遠遠不止中華鱘一種,關於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