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00條人工飼養的親魚打底,中華鱘仍岌岌可危?

2020-12-17 錢湖有魚吃

拯救白鱘已經基本無望,人們在集體沉痛哀悼了一陣子後,就各自散去,卻不知長江裡還有一條中華鱘急需人們救助。對於這條長江裡為數不多的超大型魚類,因為一直享有足夠的關注度,而且也實現了人工繁育,甚至都上了餐桌,自然就無人問津了。想要再受人關注,除非也步白鱘的後塵。

有了對十年禁漁的期望,反而讓人樂觀

目前,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江所」)最新的統計,全國10齡-20齡的大個體中華鱘,總共約有3000條,大都分散在各個科研機構和民營養殖場內。作為像大熊貓一樣的瀕危明星物種,每年都能零星看到人工放流的新聞,人們肯定是想當然地把它跟大熊貓歸於一類。國家都已經幹預了,肯定不會出岔子的。可現實真的跟我們想的一樣?中華鱘真的安全了?

人工增殖放流效果不理想,也難以為繼

我們先來聊聊中華鱘的增殖放流。長江所在內的幾個主要科研機構,在1997年-1999年這三年間,一共放流了體長超過10cm的中華鱘魚苗共計14萬尾,可後續的放流結果評估卻非常不理想。因為放流的魚苗大部分都做了人工標記,可在出海口檢測到的放流魚苗還不到魚苗總數的3%。

國外放流尋魚苗 圖片來源網絡

中華鱘的人工繁殖研究一直是個難題。從1983年的初步突破到1997年才將人工種苗培育到12cm的長度,大大提高放流種苗的生存能力,可卻也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放流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非常不理想,成活率還是非常低。由於經費不足,人工放流在1999年後一度中斷,到了2003年才得到一筆專項資金重啟,可到2008年為止,也才放流了不到10萬尾,而這樣的放流數量對於中華鱘野外種群的恢復意義並不大,只能上個標題聽個響。

長江揚州段發現的疑似中華鱘幼苗

根據調研數據,2008年,野外中華鱘可繁殖種群數量不足200尾,而科研育苗又只能通過科研捕撈野生親魚才能實現。科研捕撈被叫停以後,很多科研機構就算有錢,沒有親魚來繁殖,也只能面對無魚可放流的局面。

餐桌上的鱘魚倒是比較繁榮

個別人可能會說民營養殖場的魚苗輸出能力可比科研機構強多了,看看市面上中華鱘的交易量!可以讓它們來提供魚苗或者向他們購買啊!作為以營利為目的民營養殖場,讓它們做公益,是不可能的,而且購買魚苗的成本會非常之高,連著名的長江所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中華鱘項目,更別提那些地方性的小機構,全國每年放流幾百幾千尾魚苗,只能算是聊勝於無了。

野外種群枯竭,產卵場劇變

寄希望於中華鱘野外繁殖?在葛洲壩築壩前,大壩上遊至少有16個中華鱘的歷史產卵點。大壩截流後,也就是1981年後,比較確定的產卵點還剩壩下約五公裡處的一塊區域。此後幾年雖然也檢測到自然繁殖現象,可從2013年開始,除了在2014年有過一次自然繁殖現象後就再無發現。2019年最近的一次檢測,雖然有觀察到野生個體,卻也沒能發現自然繁殖現象。

葛洲壩水利樞紐

很多人會想到魚梯之類的方便洄遊性魚類通過大壩的設施,對於中華鱘和白鱘這樣的超級大個子,是不能有效果的。就連我們的四大家魚面對魚梯也是一籌莫展。根據國外調查,唯一能利用魚梯的是遊泳能力超強的鹹水鮭魚,大壩對於很多淡水魚類基本是無解的。

中華鱘野外繁殖狀況極不樂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野生中華鱘的種群數量實在是太少,而達到可繁殖年齡的親魚就更少了。中華鱘長達兩年的繁殖洄遊旅途,從海裡遊向長江中上遊的產卵點,途中它們都不再進食,所以親魚的能量儲備是關鍵。

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雌性鱘魚體重要達到500公斤以上才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漫長的洄遊。可在長江所的700多條鱘魚裡,只有兩條達到了400公斤,其它個體都普遍停留在200公斤甚至以下,而且大都患病,繁殖對它們來說負擔太重了。據科研人員推測,除了野生個體數量少外,江水溫度逐年上升也是影響中華鱘繁殖的重要原因之一。

漁民誤捕的超大中華鱘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我們的科研機構和民營養殖場裡還有讓人放心的種群數量,可中華鱘的現狀看不到一絲讓人樂觀的跡象。經費的不足更是無限期拖慢了人工繁育的攻關進度。因為沒有專項計劃,很多科研機構可以隨時中斷放流計劃。就像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所擔心的那樣,中華鱘至今仍岌岌可危!

參考:《白鱘和那些瀕危的長江魚類》,王海燕

相關焦點

  • "中華鱘"上餐桌 飯店:人工飼養有合法許可證
    近日,市民王先生撥打了本報熱線80889088,稱在人民一路上一家名叫「鱘龍香生態魚府」的餐館裡面出售中華鱘,並且用來做全魚宴:中華鱘不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嗎?飯店裡怎麼能賣呢?原來這些中華鱘都是人工繁殖的,飯店取得了相關許可證後是可以經營利用中華鱘的。
  • 全國放魚日,上海僅放流24尾中華鱘,是作秀還是另有隱情?
    因為,跟同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大熊貓比起來,中華鱘明顯沒啥流量,處境也更加艱難。技術已經成熟,資金卻不足從2008年開始,因為中華鱘野生可繁殖親魚種群的數量已不足200尾,國家叫停了科研捕撈。因為當時中華鱘的全人工繁殖並沒有突破,沒有野生親魚儲備的科研機構也就沒有能力實施增殖放流了。
  • 中華鱘再獲13.3萬尾全人工繁殖「寶寶」 數量創歷史之最
    新華社武漢11月7日電(記者李思遠、王自宸)隨著第二批魚卵6日晚完成孵化,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再次成功。作為我國唯一專門進行中華鱘研究保護的科研單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19年兩批次繁殖過程共收穫魚卵41萬顆,最終孵化出子二代幼魚13.3萬尾,數量為歷史之最。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向記者介紹,中華鱘之所以叫中華鱘,是因為它的活動範圍只在中國,是一條「愛國魚」。歷史上,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裡,都發現過中華鱘的蹤跡,但現在僅在長江有中華鱘洄遊。  中華鱘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母親河長江的生態狀況。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 合肥一超市售賣野生中華鱘? 回應稱為人工飼養鱘魚
    「中華鱘不是受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嗎?」前幾天,市民劉先生打來電話,他在超市生鮮櫃檯居然看到了正在售賣的「中華鱘」,感到很震驚。劉先生好奇地瞅了瞅,發現這魚和自己在水族館中看到的中華鱘長得很相似,「體形、鱗片、顏色……都是一樣的。」劉先生覺得挺納悶,這中華鱘不是受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嗎?怎麼會在超市貨架上公開售賣呢?24日,記者來到該超市售賣魚蝦的櫃檯前,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中華鱘。現場負責稱重的超市員工告訴記者,前幾日確實有鱘魚在此售賣,但沒有人買,「一條都沒賣出去」。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中華鱘研究所在1982年開始開展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工作,1983年獲得成功。2009年,中華鱘研究所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華鱘,之後多年取得成功,標誌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體系基本成熟。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三問:導致中華鱘和其他長江水生動物生存危機的因素有哪些?但與身為哺乳動物的白鱀豚不同,中華鱘與絕大多數魚類一樣,繁殖策略是以數量取勝。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中華鱘則是一次產卵可達30至130萬粒,平均為60萬粒。這意味著,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是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的。
  • 湖北2名廳級幹部、7名縣處級幹部因中華鱘大量死亡問題被查處
    近兩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野生中華鱘,只有二十餘尾,並且其自然繁殖已經開始出現年際不連續。於是,野生中華鱘通過人工繁育的親生子——中華鱘子一代,成了中華鱘物種保護的「一線生機」。  子一代中華鱘是人工條件下,野生中華鱘被取卵、受精、孵化得到的個體。它們被飼養十多年後終於長大、性成熟,在人工環境下產卵、受精、孵化得到中華鱘被稱為子二代。
  • 「極珍貴」的中華鱘竟然就這樣死了36尾?!
    「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貴為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被稱為「國寶」,但面臨著滅絕風險。子一代中華鱘是人工條件下,野生中華鱘被取卵、受精、孵化得到的個體。它們被飼養十多年後終於長大、性成熟,在人工環境下產卵、受精、孵化得到中華鱘被稱為子二代。 一般而言,子一代中華鱘比子二代的「體質」更好,遺傳多樣性更豐富。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人工保護性養殖是拯救這個珍惜物種的重要手段。湖北荊州的恆升實業有限公司內建有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重要保種基地,567尾中華鱘暢遊其中。然而,從去年開始,隨著當地一座跨湖大橋緊鄰基地興建,36條中華鱘陸續死亡。在多方叫停之下,這座的大橋的施工在上周才剛剛停止。為什麼多方督促外加國寶生命的代價,都無法叫停一個工地?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鬚。口小無牙,身體呈橢圓筒形。口前有四條觸鬚,用來搜尋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食物。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稜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
  • 最後的野生中華鱘?
    20位科研人員對葛洲壩到長江口的江段進行水路探測和陸路走訪,仍未發現去年魚卵所孵出的幼魚。參與陸路走訪的長江水產研究所博士吳金明覺得惋惜。在1996年珠江的中華鱘消失以後,長江便成為了中華鱘唯一存活的淡水流域,如果中華鱘不在長江產卵,那麼,可能意味著這個自然種群的滅絕。
  • 「極珍貴」的中華鱘就這樣死了36尾,荊州建羋月橋被指肇禍
    子一代中華鱘是人工條件下,野生中華鱘被取卵、受精、孵化得到的個體。它們被飼養十多年後終於長大、性成熟,在人工環境下產卵、受精、孵化得到中華鱘被稱為子二代。 一般而言,子一代中華鱘比子二代的「體質」更好,遺傳多樣性更豐富。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今日,微博上一條「27歲魚爸爸守護7條中華鱘魚」引起熱議,講述了蘇州常熟漁政執法隊27歲的嚴御誠和同事們盡心盡力救護7條中華鱘的事跡。在我國自然水域分布的鱘魚有8種,令人痛心的是今年年初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或已滅絕。而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處於「極危」等級。這當然都是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造成的,如何能不讓人痛心。
  • 揭秘中華鱘立法背後的故事
    每年7—8月,中華鱘親魚經長江口溯河而上,第二年10—11月產後的親魚又經長江口進入海洋。親魚產卵後就徑直遊到長江口攝食,相當於在長江口「坐月子「。親魚繁殖一次要上下兩次通過長江口,在這裡為逆流而上儲備能量,並進行海淡水環境的適應調節,故長江口又被稱為中華鱘的「待產房」。 長江中孵化的中華鱘幼魚,經過1850km的順流而下,於4—5月到達長江口。
  • 中華鱘,我們送你回家!
    這批「古老精靈」將穿城而過暢遊長江母親河回歸大海生活今年的中華鱘放流有哪些特點?1984年開始,中華鱘研究所利用鱘魚腦垂體催產親魚獲得成功並開展了首次放流。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超過503萬尾,放流子二代中華鱘28000餘尾,為補充中華鱘自然資源,實現中華鱘可持續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
  • 武漢現罕見「土豪金」中華鱘 遍體金黃
    記者熊波 實習生賴芳敏攝通訊員劉希 攝影報導  本報訊(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劉希)昨天,一條罕見的金色中華鱘,在東湖海洋世界首次與遊客見面。這是目前華中地區發現的唯一一條金色中華鱘。  下午兩點左右,記者在該館看到,工作人員用塑料桶將這條中華鱘從暫養池取出,移至中華鱘飼養池飼養。
  • 香港海洋公園再有一條國寶級中華鱘死亡(組圖)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香港海洋公園行政總裁苗樂文三日公布,海洋公園內再有一條中華鱘死亡。今次已是海洋公園內第三次發生中華鱘死亡事件。  苗樂文聯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教授危起偉,一同召開記者會,公布中華鱘的死訊,對此他感到難過。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並且,在1年多長達3000多公裡的跋涉中,它粒食不進,表現出驚人的耐飢、耐勞以及辨別方向的能力,其中奧秘仍有待解開。   近幾年,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世界自然基金會河流項目經理程琳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球的27種鱘魚中,有23種瀕臨滅絕,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代表著以鱘魚為旗艦物種的淡水生態系統在衰退。
  • 中華鱘,下一個白鰭豚?
    如今已經是一名漁民的牟少枝記得很清楚,1969年9月29日下午,他坐在揚著白帆的小漁船內,眼見爺爺捕撈到一條800多斤的中華鱘,費了很大勁兒才拖上岸。全家人興奮極了。大魚上交給集體後,爺爺被獎勵了一匹的確良(布料)與一疊糧票。兩天後,一輛大板車還拉著這條死亡的中華鱘,出現在國慶20周年大遊行的隊伍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