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之,沒想到我年歲早於你,而你卻離我先去。」詩人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烏雲密布,自己的心也像烏雲一樣沉重。此時他的好友在上任的地方突然暴病,第二天就撒手人寰了,詩人忍不住內心的悲傷,眼淚像泉水一樣沒有斷絕。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這首詩是寫給自己的好友元稹的,而此時的元稹已經去世,白居易聽說這個消息後,感覺就像是自己倚靠的大山突然崩塌了。他與元稹的關係一向很好,更是把元稹當作了自己的知己,而且元稹的年齡還要小於白居易。所以白居易是萬萬沒有想到元稹會走在自己的前面。
做了一夜的夢,白居易夢到自己又在和自己的好友同行。兩人在山野之間遊歷,累了就一起喝酒,本來是如此愜意的事情。可是在醒來後,想到自己的好友已經故去,而自己卻還在這個世間苟延殘喘,登時悲從心來。又想到自己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一直不好,可能也要隨你而去。
元白之情
元稹和白居易是當時唐朝齊名的大詩人,而且兩人都支持「新樂府」,所以二人也因此成為了莫逆之交。後人也根據他們的詩歌成就並稱他們為「元白」,也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前有李杜,後有元白。雖然二人秉性相符,也正是因為如此,二人的經歷都愈發的相似。
兩人都是先後被貶出京城,外放為官,但是兩人又都一直互相聯絡,相互鼓勵。不過白居易畢竟還是比元稹過得舒服一點,而且白居易的詩歌還是以容易理解為主。比如我們在學校中學過的《觀刈麥》,《琵琶行》等。當時同學們都認為《琵琶行》是噩夢一般的存在,並不是說它寫得不好,而是它太長了,還要求全文背誦。
兩人相識於貞元十九年,同授校書郎。當時的白居易在長安已經生活了很久,而此時的元稹還剛剛中了進士。白居易家中貧困,元稹也是,不過白居易憑藉自己的努力就早日登科。元稹也是不遑多讓,比白居易小了七歲卻與白居易一起授校書郎。當年的白居易可以稱得上是天才,元稹也是。
貶謫遭遇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被人刺殺,武元衡當場身亡。但是在刺殺事件過後,竟然沒有人為他們發聲,並沒有急於處理。白居易怒上心頭,然後上書一定要嚴懲兇手。可是當權者看白居易不順眼,又嫌他愛出風頭,因此就誹謗他。一開始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刺史。
可是王涯說白居易的母親是看花是不小心落在井裡而亡,而白居易的詩中有不少都出現了花與井等字眼。所以以此來判斷白居易不符合孝道,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於是改判白居易為江州司馬。此時的元稹還不知道白居易也被貶謫,所以他寫給白居易的書信還多為讓他注意身體。
元稹在上任之後一直臥榻在床,而且久病纏身。可是當他聽說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之時,驚得從病榻之中坐起身來。而後趕緊給白居易寫下書信問道是否平安,「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白居易雖然被貶到了江州,但是日子過得還可以,知道元稹病了之後,就給元稹寄去不少夏天穿的輕透衣服。
悼亡元稹
後來元稹在大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第二天就過世了,時年五十三歲。當時的白居易也是一位六十歲的老翁了。在白居易的眼中,元稹一直像他的弟弟一樣,可是元稹的暴亡讓白居易不能接受,等到看見了元稹的屍體才接受了這個現實。不知道六十歲的白居易是怎麼度過這段艱難的人生。
自從元稹過世後,白居易也一下子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而後來給元稹寫的悼詞《祭微之文》中寫著兩人的交情「金石膠漆,未足為喻,死生契闊者三十載,詩歌唱和者九百章。」通過這也可以看得出來元稹和白居易的感情確實非常真摯,以至於元稹墓誌都是白居易為他寫的。
元稹去世九年後,白居易寫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表明了即使過了這麼久白居易也沒有忘記元稹。最後,白居易逝去,葬於香山,享年七十五歲,後來」元白之交「也被比喻問朋友之間的感情真摯。白居易和元稹的感情讓人動容,不知道您是否也了解過古人的趣事,請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