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0-12-19 央廣網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產業發展是富民之本。作為開發式扶貧的核心內容,產業扶貧利用「涓滴效應」,對實現貧困人口脫貧,提高貧困戶的自身發展能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產業在鄉村發展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在20字總要求中居於首位,人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因此,不論是脫貧攻堅的「產業扶貧」,還是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產業發展都具有基礎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他強調,要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促進產業扶貧,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對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助力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接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四個轉換」是應然之舉。

  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從短期向長期的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脫貧攻堅時期,我們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短期目標重在解決絕對貧困,滿足貧困戶產業參與需要,但貧困群眾短期脫貧容易、長期穩定致富難度大的問題也很突出。同時,一些地區傾向於選擇短平快的產業扶貧項目,「一扶了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扶貧產業同質化嚴重,可持續性較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首要目標,鄉村居民共同富裕是要實現的目標。因此,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應實現扶貧產業目標由短期向長期的轉變。

  為此,要優化頂層設計,既立足當前,充分挖掘本地生態、資源、區位、歷史、文化等優勢,探索將扶貧產業打造為「一縣一特」「一片一特」的優質高效的富民特色主導產業;同時著眼未來,將產業逐漸融入到各省主導優勢特色產業鏈,打造具有標誌性的特色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產業群的集聚效應和富民效應。要動態調整現有扶貧產業項目的進入、退出與轉向,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定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不適應市場需求產業項目的淘汰與轉向,加大對市場前景較好的扶貧產業項目的後續管理力度,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將其重點培育為片區主導特色產業。積極做好扶貧特色產業的風險防控,政府和企業要聘請專業機構、研究人員,利用好大數據平臺加強對市場風險的監測、研判和預警,科學分析扶貧產業中的新問題、新業態,儘量規避產業發展的風險瓶頸,不斷推動基礎和前景良好的扶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實現產業從單維發展向多元融合的轉換

  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不僅指產業構成的多樣性、產業內容的綜合性,還意味著產業要素之間的高度關聯、形成整體。目前,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但扶貧產業的發展與產業興旺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要鞏固扶貧成果,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應促進鄉村扶貧產業單維發展向多元融合的轉變,推進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此,要實現扶貧產業鏈的延伸與融合,依託本地資源、歷史、文化等要素稟賦,以培育鄉村扶貧優勢特色產業為中心,向產業的產前(如育種、育苗等)、產業的產後(如加工、倉儲保鮮、物流、銷售)等環節延伸,實現農村扶貧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的健全與融合,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的二三產業儘量留在農村,讓農民享受產業增值收益。要實現扶貧產業多方面的融合,探索鄉村特色扶貧產業與文化、體育、教育、旅遊、醫療康養等多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的鄉村旅遊、休閒康養、文化農業、電子商務等互動融合型的現代農業,充分發掘現代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功能,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要實現扶貧產業多要素的融合,重視技術對特色產業的支撐,強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積極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對農產品進行再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特色產業與品牌的融合,積極打造「金品牌」「土品牌」,大力開展特色農產品的「兩品一標」認證和身份認證管理;推進「扶貧特色產業+網際網路」的融合,依託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聯動推進扶貧產業產品銷售,利用網際網路銷售新業態,打通「農戶到消費者」的直供直銷渠道,將產品價值最大程度留在鄉村。

  實現產業參與人員由特定向優質的轉換

  脫貧攻堅時期,扶貧產業瞄準的對象是鄉村貧困人群,主要在於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但由於貧困人群能力有限,為了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一些地方產生了「一股了之」等現象。農戶參與分紅但不參與經營,鄉村特色產業由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進行經營,農戶與特色產業、市場主體之間利益聯結鬆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進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產業興旺是重點,扶貧產業更需要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共同富裕。因此,首先需要吸納更多優質人才參與經營,要培育、鼓勵一大批有想法、紮實肯幹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參與經營,同時引進一批經營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市場經營主體幫助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其次,需要創新利益共享聯結機制,緊密聯結優質人才要素資源,結合產業特色和地方要素稟賦優勢,積極探索創新「企業、村集體、農戶」之間多種合作模式,如「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等。逐步終結「一股了之」的做法,讓農戶深度參與到產業的生產經營中,按照「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通過經營性收益聯結、工資性收益聯結、生產性收益聯結、資產性收益聯結,讓農戶實現務工得報酬、經營得收入、租賃得租金、入股得分紅,積極做大做好鄉村特色產業這塊蛋糕,在保障外來引進市場主體基礎利益的同時,推進利益聯結從外來市場主體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移、從以貧困戶為主向非貧困戶的延伸,進而將企業、村集體、農民與產業深度融合為利益共同體,激發產業的發展動力。

  實現產業保障從總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轉換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產業振興,而促進現有扶貧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並向產業興旺轉變,產業保障是助推器。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扶貧資金3843.8億元,年均增長28.6%。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由此可以映射出脫貧攻堅期間,我國對產業扶貧給予了充分的保障。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保障必不可少,但是要實現產業保障從總量供給到有效供給的轉換,一是要加大政策的有效供給。產業扶貧政策要保持總體上的穩定,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同時重點應該放在鄉村特色產業行政審批簡化、科學市場監管、稅收政策優惠等方面,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的有效供給,積極創造產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環境。二是要重視財政投入有效供給,保持對現有產業項目的財政資金投入規模,優先安排資金支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引導聚集各類資金用於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動扶貧產業發展壯大。三是強化金融產品有效供給,積極擴大小額信貸、涉農信貸實施規模,各地要根據地方特色產業設計、提供小額信貸政策,豐富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結合地方鄉村特色產業開發、提供適合的各類產業險種,支持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化解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四要加強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與現代鄉村特色產業相匹配的道路、能源、水利、農業機械化、智慧農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冷鏈倉儲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暢通與外部的信息流、物流、人流、資金流,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為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硬體支撐。

  當前正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要緊抓產業振興,多措並舉,構建機制,促進現有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扶貧產業向產業振興的轉變,接續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蔣慎之)

  (漫畫:耿楠楠)

相關焦點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因此,促進產業扶貧,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對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助力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接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四個轉換」是應然之舉。 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從短期向長期的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
  • 【實踐新論】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政府可以聯合銀行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積極開展農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大型農機具、農業設施、生物資產抵押等多種產權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拓寬抵押和質押物範圍,為鄉村產業發展破除資金障礙。積極尋求金融扶貧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契合點,將金融扶貧短期性政策轉變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長期性政策,探索金融產品服務、貨幣信貸政策的可持續發展性。
  • 生態扶貧:高質量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立足相對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將生態環境治理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科學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環境保護、脫貧攻堅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成為著眼於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  邁入新發展階段,推動生態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
  • 【實踐新論】將生態基礎設施納入新基建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需要包括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在內的基礎設施體系系統支撐。其中的第九目標在三個方面凸顯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價值:建設優質、可靠、能抵禦生態環境災害的環境基礎設施,避免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製約;推進可持續工業化,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需更多採用綠色、低碳、清潔、循環的生產工藝,建設綠色產業基礎設施和推進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綠色創新基礎設施。
  • 【實踐新論】促進5G環境下的數據流動,構建城市動態治理體系
    】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新型智慧城市  【實踐新論】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關鍵之舉  【實踐新論】進一步開放市場 促進形成「兩個循環」  【實踐新論】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實踐新論】疫情下的社會治理需要用好內生和自發的力量  【實踐新論】戰「疫」+戰「貧」:新時代社會革命的加試題  【實踐新論】弘揚抗疫精神
  • 阜城優化產業布侷促進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衡水市阜城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興產業、調結構,促進鄉村振興快速推進,為實現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科學規劃,優化產業發展布局。該縣以「四個農業」為抓手,按照「優布局、強特色、延鏈條、促融合、提品質、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以「7個10」工作目標為中心,積極擴大優質雜糧、特色瓜菜、林果種植規模,培育發展辣椒、穀子等特色產業,全年完成釀酒高粱種植10萬畝以上,非轉基因大豆及辣椒、穀子、花生、紅薯等10萬畝以上,密植梨等特色果品保持10萬畝以上,高效優質設施瓜菜10萬畝以上,發展規模經濟林園區10個以上,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個以上,
  • 王軍訪談(下篇):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宏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王鏡榕)「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 【實踐新論】補短板、鍛長板:構造安全可靠的全球供應鏈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行專門論述,強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在持續降低,2019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從60%左右降至30%左右,經常帳戶順差佔GDP的比重從高點的7%降至不足1%。
  • 祁俊: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協會祁俊會長在作《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理事會工作報告中,回顧了協會第五屆理事會所組織開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並在分析當前工程機械行業形勢和挑戰的基礎上,對未來行業和協會工作提出了展望。
  • 王軍訪談(上篇):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宏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王鏡榕)「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12月1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中國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0)》主編王軍在接受本網專訪時強調,尋找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評價方法,既是聯合國千年目標之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新要求,也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迫切需要,這是中美三大智庫多年來圍繞這一主題開展持久深入研究的初心。
  • 產業扶貧帶動農戶增收,中堂對口幫扶惠來縣四個貧困村
    通過發展產業,助力脫貧,引發鄉村嬗變。從2016年至2020年6月,中堂統籌協調各級扶貧資金3401.8688萬元,投入到對口幫扶的揭陽市惠來縣2個鎮的4個省定貧困村。目前,這四個村的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貧困農戶收入增加。
  • 湖南安化:產業扶貧催奮進 共話黑茶新發展
    黑茶產業作為安化重點扶持發展的主導和支柱產業,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促進「中國黑茶之鄉」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擴大安化黑茶國內、國際影響力,弘揚黑茶文化,促進安化的黑茶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黑茶產業脫貧攻堅實踐, 9月7日,「聚焦產業扶貧 助力鄉村振興」——2020全國主流媒體安化採風調研活動,在湖南省安化縣萬隆產業園拉開序幕。
  • 祁俊: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協會祁俊會長在作《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理事會工作報告中,回顧了協會第五屆理事會所組織開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並在分析當前工程機械行業形勢和挑戰的基礎上,對未來行業和協會工作提出了展望。
  • 產業扶貧帶動農戶增收,中堂對口幫扶惠來縣四個貧困村
    通過發展產業,助力脫貧,引發鄉村嬗變。從2016年至2020年6月,中堂統籌協調各級扶貧資金3401.8688萬元,投入到對口幫扶的揭陽市惠來縣2個鎮的4個省定貧困村。目前,這四個村的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貧困農戶收入增加。
  •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 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
    12月3日,「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峰論壇在濰坊舉辦。十餘名專家學者與中央及省級主流媒體相聚鳶都,共論高質量發展路徑模式,共商山東未來發展思路舉措。對於新動能的培育壯大方面,山東省聚焦聚力「十強」產業,連續四批推出總投資4萬億元的556個省重大項目、1577個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200個「雙招雙引」項目和796個補短板強弱項培育新經濟增長點項目。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河北承德: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河北承德全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冬日塞罕壩,大地被白雪覆蓋,天空卻屬於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茫茫林海遮蔽了連綿白雪,盡顯生態之美。這是河北承德舉全市之力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有力見證。為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將打造一批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樣板。201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 瀏陽河文章五論 |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聚焦「三高四新」戰略實施,堅持製造強省、創新驅動、改革開放、生態優先、緊貼民生、統籌協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不能再回到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老路上去,不容再走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路子。
  • 「經驗」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奉節產業扶貧實踐
    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富民,走綠色脫貧之路,是必然選擇。奉節縣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針對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山區、林區的實際,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的生態資源優勢,著力推進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扶貧,持續釋放生態紅利,人民家底日漸殷實,「綠色」成為決勝脫貧攻堅的亮麗底色。
  • 發展新優勢——株洲市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解碼(下)
    搭建開放平臺,著力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 去年7月,株洲中車物流基地,一列滿載貨物的國際貨運列車鳴笛啟程,開往1.1萬公裡外的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這是我省第3條直達歐洲的鐵路貨運班列,通過這條輻射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的國際新快線,株洲新增了一條走向世界「硬通道」。
  • 產業扶貧,讓群眾的幸福感更「可持續」
    「讓鄉親們真正富起來,沒有產業可不行。」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劉華格說。村裡有產業,村民有事幹。近年來,阜平縣駱駝灣村發展起了生態旅遊,建起了食用菌大棚,搞起了高山蘋果種植,電商平臺更是把大棗、小米等山貨賣到了大城市。截至目前,駱駝灣村已累計接待遊客近3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