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海子流傳甚廣的詩,也是很多人的精神歸宿。
很多人都在尋找這個世外桃源,我覺得,在福建漳州東山島上的那個偏僻古老的小漁村,那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應該是很多人的嚮往。
這個古老的小漁村叫「巖雅村」,是現今保留最完整的閩南漁家古村落之一,位於福建漳州東山島最高峰蘇峰山的北麓,與金鑾灣、冬古灣交界。
巖雅村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天啟年間。
當時,梧龍村林氏八世祖和義到這裡放羊,暫住在蘇峰巖,後來發現這個地方還不錯。到九世祖希周公的時候,就決定在這裡生活了。
所以開基建村,加上周圍都生長著野竹子,所以還取名為「竹村」。
村子裡的林氏祖祠「申錫堂」建於清乾隆八年,從最開始建村居住到現在,連同散居在周邊冬古等地,算起來有六七百人口。但如今這個村子只剩二十多名老人固守家園了。
他們大多數都是留守老人,村裡的年輕人都在城裡打拼,大多數都已經住到城裡去了,所以村子裡的許多房子,幾乎都已經被搬空了,只剩少數的原住民還生活在這裡。
村子裡也很少有人去打理,所以去遊玩的時候看到一些雜草叢生的景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起來感覺這裡已經很荒涼了,應該沒有什麼風景好看吧。其實不是的,要知道幾年前臺灣偶像劇《愛呀哎呀,我願意》,還有電影《左耳》在這裡取過景呢。
這裡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所以知道的遊客也不多,但只要你來,這個隨山而依,面朝大海的古老的漁村,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也許你看到村口,第一印象就是破敗的土牆、坍塌的屋頂,會有點失落,但只有當你深入的走進巖雅,才能發現這座擁山面海的村子的迷人之處。
這個依山傍海的原生態古漁村,海石是絕對的主角。整個村子無論是村頭,還是巷尾,又或者是山腳海灘,都被星羅棋布的海石,構成了美妙奇特的景觀--「石的世界」。
村民們因地制宜,將這些海石砌入房屋,鋪在腳下。遮風避雨的家,有了這些海石的護衛更加堅固。
只是春秋交替,歲月滄桑,海石上的斑駁記住了巖雅村走過的時光。
進入村巷口一個牌子上寫對巖雅村的美文介紹,我覺得非常貼切:老房子刻上歲月的痕跡,殘牆舊窗。誰在滄桑面前駐足;海風拂過,每塊石頭都是那麼的自然,演繹著不一樣的時光歲月。
在這紛擾的塵世間,巖雅始終有一種靜氣在流淌,不問塵俗,不招惹是非,也不驚擾世事,寧靜、飄然、溫暖和安慰...
一邊是高山,一邊是大海,小村裡的老人們獨享著自然的愜意。
一座「老人與海」的小院,吸引著不少遊人的目光。
房子的老人說:「本來只是愛好擺弄些花花草草,沒想到村子裡來了那麼多遊客,都在誇我的院子有情調哩!」
現在,有不少人到他的院中做客,品一盞清茶,閒聊片刻,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花房老人」,他的小小花草庭院也有了名氣。
巖雅村坐落在蘇峰山上,這裡不收任何門票。
站在巖雅村的高處極目遠眺,一望無際的大海在遠處與藍天交接,令人心曠神怡。
來到海邊,坐在礁石上,看著平緩的沙灘,岸邊停靠著許久不曾下水的漁船,這裡是一個發呆的好地方。
聽海浪拍打著石頭,聽海風吹過耳邊,這片少了遊人喧囂的海灘,多了一份秘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