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接連考驗日本防災救災能力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今年夏季,日本連續遭遇酷暑、雨災、颱風、強震等嚴重自然災害襲擊,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量,甚至出現了關西機場全面停運、北海道全域斷電等極端危機現象,屢屢考驗日本的公共危機應對能力。

  高溫、雨災、颱風、地震接踵來襲

  入夏至今,日本南北各地接連刷新高溫紀錄,高齡者中暑死亡的情況屢有發生。

  7月,西日本地區雨災造成225人死亡,上萬人避難,民房倒塌無數。當地大面積斷水斷電,公共運輸一時嚴重癱瘓,受損的公共系統和設施目前仍在恢復之中。

  9月4日到5日,今年第21號颱風橫穿日本,各地暴雨成災,導致11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關西機場因大面積浸水而淪為孤島,一度處於關閉狀態。

  第21號颱風是自1993年以來登陸日本的最強颱風,9月4日登陸日本後,日本全國大部分觀測點錄得自有記錄以來的最大風速,關西部分地區海岸則錄得自1961年以來的最高潮位。

  第21號颱風雖然嚴重,所幸造成的人員死亡和房屋倒塌情況總體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完備的防災對策。颱風到來之前和登陸過程中,氣象部門精確預測預報,並及時密切跟進。各媒體機構「全媒體」全天候跟蹤報導,黃金時段甚至幾乎停播其他一切內外新聞,首選播放颱風動向、災情預警和公共運輸狀況,反覆提示民眾注意防災並提供對策建議。日本政府及地方強力動員100萬居民提前轉移,未雨綢繆。比如,協調286所中小學校提前停課,公共設施停業,取消關西地區機場約700個航班,大幅調降新幹線運行班次等。

  關西機場在第21號颱風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損失慘重。該機場是人工填海造島建成,屬全天候運營的機場,被稱為西日本地區的空中門戶,去年旅客運送量2880萬人次,現在每天出港貨物達2300噸。9月4日,關西機場遭到海潮襲擊,跑道及地面共510公頃面積浸水,大面積停電導致機場癱瘓。禍不單行的是,機場所在人工島和陸地之間的聯絡鐵橋,又因受到一艘漂流的大型油輪撞擊而嚴重損壞。一時間,該機場成了一座孤島,約3000名旅客連同機場職員共約8000人被困其中。關西機場浸水的主因,一方面是機場建成運營至今,人工島地面累計沉降了3~4米,雖有加築護堤,但仍難抵禦50年一遇的高位海潮。另一方面,機場排水系統在高位海潮情況下作用有限。這兩個問題充分凸顯了這項名噪一時的海上工程的脆弱性。

  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要求,關西機場7日開始復航,當天首先開通了19個國內航班,9月8日恢復了部分國際航線。機場第一航站樓的地下變電設施的積水目前已排乾,幾天後可重新啟用。機場與陸地的聯絡鐵橋被撞部分移位約50釐米,完全修好約需1個月。

  關西機場在颱風中遭遇重創,人們不禁聯想到其他一些機場尤其是同為海上機場的東京羽田機場是否安全。據悉,日本國土交通省正計劃儘快對全國20餘個臨海機場防波堤實施重點排查,確認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視情況採取加高防波堤、增強排水能力等防澇對策。

  北海道地震已造成37人死亡

  不幸的是,一災未畢,一災又至。當地時間9月6日3時8分,日本北海道又發生了芮氏6.9級強震。

  北海道地震很快導致該地區多處大面積山體滑坡以及民房被埋。更嚴重的是,地震迫使北海道全部火力發電站一時間緊急停機,致使全域停電,其中包括295萬戶居民,以及人們賴以生存的235家便利店、349家醫院和診所。北海道新千歲機場也因停電一時癱瘓,約1600名旅客在機場航站樓熬過十分不安的一夜。

  9月9日晚,日本政府發布消息稱,地震已造成42人死亡,1人處於心肺功能停止狀態;受傷者超過600人;另有1人失蹤,救援人員正在加緊搜救。

  9日,北海道內的機場、鐵路等交通設施正在逐步恢復。北海道全域基本恢復電力供應,但仍不穩定。醫院和診所也已全面恢復供電,但仍有3家大醫院未恢復供水。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呼籲北海道居民和企業節電20%。但是,生命搜救的「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失蹤者的情況不容樂觀。

  地震造成的影響短期內很難消除。有4058名受災民眾仍然居住在臨時避難所。北海道時節已近深秋,寒冬將至,氣溫下降到10~20攝氏度之間。從6日至今,北海道共發生了50多次有明顯震感的餘震。日本氣象廳提示,主震之後一周內仍有可能發生最強芮氏6級的餘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致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求證有關情況時,使館教育處有關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暫未確認有中國留學生在北海道受災或遇難的情況。

  前首相忠告安倍內閣:少搞軍備、多養國土

  災情接踵而至,尤其是北海道地震發生之後,日本政府在災害應對上措施還是比較得力的。同時,安倍首相「借力」自然災害,也有不少頗具政治意味的「高招」。

  第21號颱風造成關西機場癱瘓之後,安倍6日強令關西機場務必於7日恢復運行。北海道6日發生強震後,安倍又下令急調2.5萬名自衛隊隊員奔赴災區,實施全天候救援。加上警察、消防和海保廳等部門,日本政府此次在北海道實際投入了約5.1萬人參與救援工作。然後,安倍協調自民黨領導層,緊急叫停了圍繞20日就要進行的黨總裁選舉候選人辯論會和拉票活動。之後,日媒釋放消息說,安倍政府正籌劃超過1萬億日元的賑災追加預算案,擬提交秋季臨時國會通過。9日,安倍首相親赴北海道災區視察。

  安倍首相的這一系列舉措,力度非常大,效果也很不錯。不過,安倍的這些舉措中也蘊含了一些「高明」的政治考量。其一,安撫民心、平抑輿論,排除政治對手露臉機會,展現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擴大自己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的優勢。其二,鞏固北海道這一選舉大票倉,補齊自民黨在北海道和東北地區的政治基礎短板,助力明年國會參院選舉。其三,相當於實施了一次綜合性大規模部隊調動演練,進而促使連年大幅攀升的防衛預算進一步合理化。其四,強化自衛隊奮力救災的形象,進而擴大整體國民對修憲並將自衛隊寫入憲法的接受度等。

  9月6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已經發表推文忠告:「颱風使關西機場關閉,地震使(北海道)千歲機場關閉。接連的重大災害不能總是最終歸於『意外』。地球環境惡化所導致的自然災害越來越嚴峻,道路、橋梁和建築,需要修補的問題堆積如山。(日本)應該大幅修改財政預算,削減不必要的軍事費用,將餘力用來維護保養日本的國土。」

  日本明年6月將主辦大阪G20峰會,後年8月將主辦東京奧運會。與此同時,赴日外國遊客數量不斷攀升,今年前8個月已突破2000萬,全年接待外國遊客將接近3000萬。日本政府的實際目標是到2020年接待外國遊客4000萬。

  在各國互聯互通、人員交往日益頻密,利益結合、風險聯動不斷深化的新時代背景之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抵禦自然災害,確保國內外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是考驗日本防災應急能力及成效的重要課題。

  本報東京9月9日電

相關焦點

  • 酷暑、雨災、颱風、地震接踵來襲 考驗日本防災救災能力
    中青在線東京9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今年夏季,日本連續遭遇酷暑、雨災、颱風、強震等嚴重自然災害襲擊,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量,甚至出現了關西機場全面停運、北海道全域斷電等極端危機現象,屢屢考驗著日本的公共危機應對能力。
  • 習近平: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習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時強調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 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他強調,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不斷從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四十載勵精圖治,新唐山勃發英姿。
  • 日本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救災領域的應用
    日本物聯網技術正在不斷運用於防災救災領域。對於一個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這一技術的運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雅虎日本正是通過靈活運用大數據分析,研發了一項在災害發生後能夠快速掌握到較為隱蔽避難所位置的技術。
  • 讓災害遠離家園 ——陝西出臺《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
    《意見》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綜合減災,統籌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各地多措並舉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題: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各地多措並舉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新華社記者 劉夏村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明確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五項基本原則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意見》著眼當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問題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因素,通過頂層設計,針對三大體制機制完善升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助於不斷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 贛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市紅十字會建立防災減災救災聯動工作機制
    為更好發揮各自優勢,有力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等突發公共事件,贛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市紅十字會建立防災減災救災聯動工作機制,雙方以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密切配合、注重實效為原則,積極開展全面、深入、長期的戰略合作,建立健全全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紅十字會防災減災救災聯動工作機制,更好地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指導協調作用和紅十字會在應急工作中的獨特作用
  • 三大救災戰役考驗中國軍隊應急反應能力
    進入2010年,中國軍隊接連迎來3場重大災害救援行動的考驗:新疆北部的暴風雪災害、渤海黃海的冰災以及海地大地震災後救援。這三個救災戰場,有的事關民族宗教問題,有的影響國家經濟建設,有的涉及政治外交大局。對中國軍隊來說,在3個方向同時展開救援,無疑是對自身應急反應能力的巨大挑戰。
  • 夯實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三道防線」丨閃電評論
    今年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旨在順應國民對於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訴求,並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同時提醒全體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從而使全社會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減少災難發生,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 日本探索防災減災新思路
    日本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遭受的自然災害不僅種類多樣,而且強度和頻度也較高。據統計,雖然日本的國土面積僅佔全球總面積的0.28%,但全球20.5%的6級以上地震及7%—10%的火山活動均發生在該國。與惡劣的自然條件形成對比的是,日本因自然災害而死亡的人口總數卻僅佔全球的0.3%,顯現了多災與重災之下低死亡率的特點。
  • 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見
    一、黨的十九大和《意見》對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的新要求黨的十九大指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意見》提出,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 蓬安縣應急管理局送防災減災救災知識「下鄉」
    為廣泛宣傳和普及自然災害知識、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應急避險知識,蓬安縣應急管理局減災股工作人員於近日深入鄉鎮(街道辦)、社區、村居、農戶家中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宣傳。走訪宣傳中,工作人員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回答諮詢問題、開院壩會等方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共發放宣傳資料500餘份,接受群眾諮詢100餘次,有效提高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救災意識。此次宣傳進一步普及了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增強了防範和應對災害風險的意識和技能,有效推動全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深入。
  • 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有效防控自然災害風險
    如何更加有效地防控自然災害風險?如何讓預警信息真正快速精準地發送到公眾手中?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造成損失趨多趨重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救災依然是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重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將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一份關於提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的提案。他認為,提升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需進一步強化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健全以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實現對自然災害風險的快速識別、及時預警和有效應對。
  • 從細節看日本地震防災減災救災
    救災還在繼續,但體現在很多防災減災救災細節中的日本應急體系和公民意識值得借鑑。  一條預警——科學有序應對  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帶來巨大傷亡,對於島國來說,海嘯是地震後必須考慮的問題。
  •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聚焦災害防治能力
    中國氣象網訊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5月6日至12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 5月12日是全國第四個防災減災日。我國作為世界上受自然災害最嚴重...
    記者:今年的防災減災日為何將「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放在了突出位置? 龐陳敏:2011年11月,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明確要求在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過程中,除了硬體水平的提高,也要努力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軟實力。
  • 陝西防災減災規劃出臺 20分鐘速報地震烈度
    記者日前獲悉,《陝西省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日前出臺。陝西省將新建8個市級救災倉庫、84個縣級救災倉庫,全面加強基層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同時實現省、市、縣三級即時信息高效處理、互聯互通,提高救災應急管理水平。
  •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內容是什麼?
    面對複雜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科學決策,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負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大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二是防災減災救災基礎更加鞏固,綜合防範能力明顯提升。制定、修訂了一批自然災害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和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得到加強,高分衛星、北鬥導航和無人機等高新技術裝備廣泛應用,重大水利工程、氣象水文基礎設施、地質災害隱患整治、應急避難場所、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設防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應急救援體系更加完善,自然災害處置有力有序有效。
  • 獨家:東京•神戶大地震及日本防災體制的確立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本在20世紀的兩場地震中損失慘重,但其及時吸取教訓,成為世界上防災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日本,具有防災功能的學校遍布各地。市民平時能參加各種培訓,學會在地震中準備淡水、食品、簡單的醫療器械及藥品、收音機。在出現災難後,市民知道該如何互相聯繫,並能迅速自救。政府在震災後修改了法律,對建築等有了新的規範。
  • 科學應對農業自然災害 提高農業防災減災水平
    在我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5月10日臨渭區農業局緊緊圍繞今年的活動主題「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結合今年我區發生的大雪、大風以及晚霜凍等自然災害,在中心廣場向群眾宣傳農業自然災害的危害及預防措施等,提高群眾科學防災減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