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0年,中國軍隊接連迎來3場重大災害救援行動的考驗:新疆北部的暴風雪災害、渤海黃海的冰災以及海地大地震災後救援。這三個救災戰場,有的事關民族宗教問題,有的影響國家經濟建設,有的涉及政治外交大局。對中國軍隊來說,在3個方向同時展開救援,無疑是對自身應急反應能力的巨大挑戰。
海地國際救援行動:軍隊就是國家名片
海地地震發生後,很多國家都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派出了救援力量,而各國軍方的救援力量佔了其中相當大的比例。
我國軍隊是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投入海地地震救援的。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表現不俗。
以北京軍區某部工兵團和武警總醫院為主力組建的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最早飛抵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之一。
中國政府組建的第二支醫療防疫救援隊主要來自南京軍區總醫院和解放軍302醫院,也是我軍的應急救援力量。
另外,中國政府向海地捐贈的大批救災物資中,有相當部分是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在短短40個小時內緊急籌措完畢的。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不足。如果僅僅從技術角度來分析,中國軍隊還有餘力完成更多的工作。中國空軍已經有能力像美國、加拿大空軍一樣走出國門,出動大型軍用運輸機向海地緊急輸送救災人員和物資,同時撤回僑民。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涉及政治、外交等多重複雜因素,實施難度較大。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軍隊,無疑是相關國家的代表隊。參與救援的中國軍人,其形象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新疆鬥雪、渤海抗冰:凸顯國防力量建設短板
幾十年不遇的特大寒潮,引發了新疆北部和渤海、黃海等地數十年不遇的嚴重冰雪災害。危難時刻,人民軍隊又一次挺身而出。
新疆的雪災進一步證明,加強空中力量建設,尤其是以直升機為代表的陸軍航空兵建設,對於提高軍隊的機動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具有空前重要的意義。無論在阿勒泰還是在伊犁,地面積雪厚度普遍在1米以上,部分雪崩路段積雪深度超過10米。當地面交通全面癱瘓時,只有新疆軍區某陸航旅的兩架米-171直升機能為受困群眾帶來生的希望,為受困地區送去急需的給養物資和醫療人員。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突發的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我軍陸航兵力仍顯單薄。米-171直升機作為我軍陸軍航空兵現役主力機型之一,面對西北高寒地區的惡劣自然環境,其自身航程有限、動力儲備不足、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弱點又顯得尤其突出。駕機翱翔在茫茫雪原上空的陸航飛行員,是在以過人的意志、技術和忠誠,克服裝備的性能短板,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一次次搶險救援任務。
在另一處救災戰場——渤海、黃海的浮冰區裡,輾轉前行的中國海軍「海冰721號」破冰船同樣肩負重任。冰情最嚴重時,沿海的漁業、養殖業乃至秦皇島等港口的電煤航運都受到極大影響,確保海上航運大動脈的暢通,是人民海軍當仁不讓的責任。
1月27日,「海冰721號」成功營救「文峰6號」貨船。我們在欣喜之餘必須看到,「海冰721號」只是一艘排水量3000噸的小型破冰船,其破冰能力和自持能力都是有限的,期望它單船出海就能全面消除極端天氣的影響,並不現實。
長期以來,我國在高緯度寒帶海區的科研生產活動比較少,沒有俄羅斯那樣排水量上萬噸的核動力破冰船,相關技術也落後於美國、加拿大以及很多北歐國家。我國目前唯一的破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也是從烏克蘭進口的。
今年的黃渤海冰災提醒我們:無論是為了應對極端海洋氣象變化,還是為了拓展對南、北極海域的開發利用,加強海軍裝備建設都十分必要。
3場戰役同時打響:解放軍面臨全新考驗
從「軟體」層面觀察,新年伊始的一系列救災行動是對中國軍隊統籌協調能力和官兵訓練水平的直接考驗。
完成一項大型緊急救援任務,其組織和指揮的複雜性並不亞於打一場戰役。能否合理調配、科學投送兵力、物力,直接體現指揮員的戰術素養,也決定著救援行動能否有序、高效地進行。3場救援戰役,任務性質不同,頭緒繁多,更是對軍隊高層指揮協調能力的檢驗。
在新疆雪災救援行動中,茫茫雪海氣流複雜多變,能見度、對比度都比較差,飛行員全憑目測完成飛行和搜索任務,難度極大。因此,直升機駕駛員的技術能力和心理素質至關重要。
在黃渤海破冰行動中,海軍破冰船要完成開闢航道、緊急救援、冰情調查三項任務,艦艇指揮員的臨機判斷、處置能力至關重要。
在海地救援行動中,每一名搜救和醫療隊員,都在代表中國的形象投入國際人道主義事業,每位官兵的綜合能力素質也都在接受考驗。
從「硬體」層面觀察,這一系列救災行動又是對我軍裝備建設的綜合考驗。
近年來,中國軍隊發展速度很快,但總體上仍屬於「人力密集型」軍隊,尚未真正達到「科技密集型」軍隊的水準。
2007年,美國紐奧良遭颶風襲擊,美軍在7天內調集了370架直升機、93架大型運輸機以及包括航母在內的21艘艦艇投入救災。
我軍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裝備和技術實力。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軍隊在境內外多個方向、多個戰場同時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執行非戰爭軍事任務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中國軍隊必須做好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