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救災戰役考驗中國軍隊應急反應能力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進入2010年,中國軍隊接連迎來3場重大災害救援行動的考驗:新疆北部的暴風雪災害、渤海黃海的冰災以及海地大地震災後救援。這三個救災戰場,有的事關民族宗教問題,有的影響國家經濟建設,有的涉及政治外交大局。對中國軍隊來說,在3個方向同時展開救援,無疑是對自身應急反應能力的巨大挑戰。

    海地國際救援行動:軍隊就是國家名片

    海地地震發生後,很多國家都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派出了救援力量,而各國軍方的救援力量佔了其中相當大的比例。

    我國軍隊是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投入海地地震救援的。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表現不俗。

    以北京軍區某部工兵團和武警總醫院為主力組建的中國國際救援隊,是最早飛抵災區的國際救援隊之一。

    中國政府組建的第二支醫療防疫救援隊主要來自南京軍區總醫院和解放軍302醫院,也是我軍的應急救援力量。

    另外,中國政府向海地捐贈的大批救災物資中,有相當部分是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在短短40個小時內緊急籌措完畢的。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冷靜地看到不足。如果僅僅從技術角度來分析,中國軍隊還有餘力完成更多的工作。中國空軍已經有能力像美國、加拿大空軍一樣走出國門,出動大型軍用運輸機向海地緊急輸送救災人員和物資,同時撤回僑民。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涉及政治、外交等多重複雜因素,實施難度較大。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軍隊,無疑是相關國家的代表隊。參與救援的中國軍人,其形象已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張新名片。

    新疆鬥雪、渤海抗冰:凸顯國防力量建設短板

    幾十年不遇的特大寒潮,引發了新疆北部和渤海、黃海等地數十年不遇的嚴重冰雪災害。危難時刻,人民軍隊又一次挺身而出。

    新疆的雪災進一步證明,加強空中力量建設,尤其是以直升機為代表的陸軍航空兵建設,對於提高軍隊的機動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具有空前重要的意義。無論在阿勒泰還是在伊犁,地面積雪厚度普遍在1米以上,部分雪崩路段積雪深度超過10米。當地面交通全面癱瘓時,只有新疆軍區某陸航旅的兩架米-171直升機能為受困群眾帶來生的希望,為受困地區送去急需的給養物資和醫療人員。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突發的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我軍陸航兵力仍顯單薄。米-171直升機作為我軍陸軍航空兵現役主力機型之一,面對西北高寒地區的惡劣自然環境,其自身航程有限、動力儲備不足、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弱點又顯得尤其突出。駕機翱翔在茫茫雪原上空的陸航飛行員,是在以過人的意志、技術和忠誠,克服裝備的性能短板,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一次次搶險救援任務。

    在另一處救災戰場——渤海、黃海的浮冰區裡,輾轉前行的中國海軍「海冰721號」破冰船同樣肩負重任。冰情最嚴重時,沿海的漁業、養殖業乃至秦皇島等港口的電煤航運都受到極大影響,確保海上航運大動脈的暢通,是人民海軍當仁不讓的責任。

    1月27日,「海冰721號」成功營救「文峰6號」貨船。我們在欣喜之餘必須看到,「海冰721號」只是一艘排水量3000噸的小型破冰船,其破冰能力和自持能力都是有限的,期望它單船出海就能全面消除極端天氣的影響,並不現實。

    長期以來,我國在高緯度寒帶海區的科研生產活動比較少,沒有俄羅斯那樣排水量上萬噸的核動力破冰船,相關技術也落後於美國、加拿大以及很多北歐國家。我國目前唯一的破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也是從烏克蘭進口的。

    今年的黃渤海冰災提醒我們:無論是為了應對極端海洋氣象變化,還是為了拓展對南、北極海域的開發利用,加強海軍裝備建設都十分必要。

    3場戰役同時打響:解放軍面臨全新考驗

    從「軟體」層面觀察,新年伊始的一系列救災行動是對中國軍隊統籌協調能力和官兵訓練水平的直接考驗。

    完成一項大型緊急救援任務,其組織和指揮的複雜性並不亞於打一場戰役。能否合理調配、科學投送兵力、物力,直接體現指揮員的戰術素養,也決定著救援行動能否有序、高效地進行。3場救援戰役,任務性質不同,頭緒繁多,更是對軍隊高層指揮協調能力的檢驗。

    在新疆雪災救援行動中,茫茫雪海氣流複雜多變,能見度、對比度都比較差,飛行員全憑目測完成飛行和搜索任務,難度極大。因此,直升機駕駛員的技術能力和心理素質至關重要。

    在黃渤海破冰行動中,海軍破冰船要完成開闢航道、緊急救援、冰情調查三項任務,艦艇指揮員的臨機判斷、處置能力至關重要。

    在海地救援行動中,每一名搜救和醫療隊員,都在代表中國的形象投入國際人道主義事業,每位官兵的綜合能力素質也都在接受考驗。

    從「硬體」層面觀察,這一系列救災行動又是對我軍裝備建設的綜合考驗。

    近年來,中國軍隊發展速度很快,但總體上仍屬於「人力密集型」軍隊,尚未真正達到「科技密集型」軍隊的水準。

    2007年,美國紐奧良遭颶風襲擊,美軍在7天內調集了370架直升機、93架大型運輸機以及包括航母在內的21艘艦艇投入救災。

    我軍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裝備和技術實力。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軍隊在境內外多個方向、多個戰場同時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執行非戰爭軍事任務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中國軍隊必須做好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狀況。

    

相關焦點

  • 西方媒體透過救災看中國軍隊 只有讚譽不再醜化
    看廢墟中救人,也看軍事裝備德國媒體大量運用了解放軍救災的圖片。有的流著汗水吃力地背老人,有的就地累倒,還有的含淚救援……柏林市民奧勒對記者說,他從沒看到世界上有這樣捨己救人、充滿人性的士兵。這讓他對中國軍人有了新的了解。美國彭博社18日報導說,在這次地震災難中,中國軍隊反應迅速。
  • 酷暑、雨災、颱風、地震接踵來襲 考驗日本防災救災能力
    中青在線東京9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今年夏季,日本連續遭遇酷暑、雨災、颱風、強震等嚴重自然災害襲擊,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量,甚至出現了關西機場全面停運、北海道全域斷電等極端危機現象,屢屢考驗著日本的公共危機應對能力。
  • 提升基層應急能力 築牢防災減災防線—菏澤應急管理局縣區局長訪談...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5月11日訊 (記者 謝雯嘉 通訊員 龐彬) 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菏澤市應急管理局、中國山東網聯合推出《防災大家談,應急我先行》欄目。本期節目邀請了東明縣應急管理局局長張勝捷,節目裡就東明縣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先進做法進行了介紹。張勝捷表示:「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又地處全省三大強震帶之一的聊考地震帶,加上轄區危化企業規模大、數量多,所以東明縣防災減災救災形勢比較嚴峻。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的10大戰役
    這次會戰包括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地區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會戰。雖然軍隊在指揮不當下失敗,但是會戰中局部戰役的勝利戰績也是顯著,極大增強了中國軍民抗日的信心。
  • 臺灣罕見災情引反思 媒體建議學習大陸抗洪救災
    儘管是天災,但從預報到救災仍引發島內各界反思,更有媒體建議向大陸學習抗洪救災的章法。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這次僅是中度颱風,卻下了三倍雨量,令人匪夷所思。氣象專家普遍認為,這場大災難最可能的原因是臺灣沿海溫度高、溼度大增,又被莫拉克帶進旺盛西南氣流卷進來,導致長延時超大豪雨。
  • 林口縣積極推進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
    為滿足縣域救災應急基本物資需求,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林口縣搶前謀劃,積極推進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工作,為科學備災、精準救災提供有力支撐。林口縣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位於縣鎮西工業園區內,一期802.9平方米的庫房及辦公用房於2019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 應急救災帳篷該如何選擇
    應急救災帳篷怎麼選擇應急救災帳篷被人們大量的運用在救災以及物資中轉儲存的場所當中,也是人們作為開展救災工作的選擇。一般來說使用應急救災帳篷都能有比較好的體驗,但是市場上的應急帳篷種類非常多樣也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在選擇的時候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購買。那麼應該選購什麼類型的應急救災帳篷呢?
  • 世界透過救災看解放軍 只有讚譽不再醜化
    這讓他對中國軍人有了新的了解。     美國彭博社18日報導說,在這次地震災難中,中國軍隊反應迅速。中國軍隊徒步進入地勢惡劣的震中地區,被韓國《朝鮮日報》稱為「棄槍扛鍬的救援長徵」。加拿大CBC電視臺5月18日的早新聞說,中國軍隊的反應速度和人員、裝備、物資投放能力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承德全市加快森林安全管護體系建設提高應急救災能力
    為此,承德市按照「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科學防控、依法處置」的原則,加強森林資源安全管護體系建設,提高應急救災和處置能力。狠抓森林草原防火。強化隊伍建設,嚴格按照市直不少於60人、縣市不少於100人、區及省市直屬林場不少於30人、各鄉鎮及林場不少於8人的建隊標準,組建好全市專業的森林草原消防隊伍,實行等級待命,形成30分鐘森林草原撲救圈。
  • 新興際華發揮「五大優勢」 抗震救災凸顯應急聯盟
    發揮區域性快速協同反應的集約化優勢,發揮下屬企業遍布全國的優勢,附近企業就近馳援災區。綿陽際華3536公司、重慶際華3539公司在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快速反應,加班加點,自發組成應急救災物資儲運突擊隊,發揮集約化優勢,利用幾個小時時間,快速集中救災棉被、棉褥20000餘床、各種棉衣3000餘件、武警中筒膠靴2000餘雙,連夜裝車,送達災區,將中央企業的關心和關愛及時送給災區人民。
  • 自然災害接連考驗日本防災救災能力
    今年夏季,日本連續遭遇酷暑、雨災、颱風、強震等嚴重自然災害襲擊,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量,甚至出現了關西機場全面停運、北海道全域斷電等極端危機現象,屢屢考驗日本的公共危機應對能力。  高溫、雨災、颱風、地震接踵來襲  入夏至今,日本南北各地接連刷新高溫紀錄,高齡者中暑死亡的情況屢有發生。
  • 應急救援「國家隊」是什麼來頭?看看就知道了
    傳統應急體系存在不足據了解,一直以來中國實行「單災種」型應急管理體系,即不同的專業部門管理不同類型的災害與突發事件,如民政部門負責自然災害救災,消防部門負責火災事故救援,安監部門負責工礦企業的事故災難救援,衛生部門負責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
  • 應急救災帳篷怎麼避免採購入坑
    在我們購買應急救災帳篷的時候,需要了解帳篷都具備哪些性能,今天就來講講應急救災帳篷有哪些必要的性能。應急救災帳篷一、帳篷的防雨水性能,我們都知道,救災帳篷一般都是用在搶險、救援、應急等條件下,在這種條件下多伴有下雨或者地面有水,要是帳篷不能放水或者防雨,使用起來不但不能幫助救援人員,還會給他們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採購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帳篷是不是可以放水
  • 從卡吉爾戰役看印軍高寒山地作戰能力
    美聯社23日報導稱,巴基斯坦軍方當天表示,印度軍隊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無端違反停火協議」開火,致2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此前一天,巴基斯坦《黎明報》報導稱,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告訴伊斯蘭合作組織克什米爾問題聯絡小組,印度加強了對巴基斯坦的好戰言論,包括威脅進行軍事侵略。
  • 習近平: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要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不斷從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實踐中總結經驗,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四十載勵精圖治,新唐山勃發英姿。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萬人遇難、16萬人重傷,百年工業城市瞬間被夷為平地。
  • 汶川地震全程回顧 舉國救災八大啟示
    面對特大地震災害,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快速反應,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第一時間展開救援,第一時間突進汶川,生死突擊,摧艱拔難,強大的抗災救險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奧地利《新聞報》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應對災難的能力像中國軍隊這樣表現出色!  美聯社承認,與2004年美國遭受卡特裡娜颶風災害時美國軍隊相比,中國軍隊的反應速度要快得多!
  • 組建應急管理部,並非簡單的歸類合併
    從目前的改革方案來看,組建應急管理部能夠進一步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部門」,將有效貫通安全生產、消防救援、民政救災、地質災害、抗震救災、防汛抗旱等領域的應急管理工作,克服原來各自為政的管理弊端,加強對應急管理的整體謀劃、綜合統籌和標準統一,構建一支反應迅速、動作標準、能力全面的應急隊伍,有助於解決應急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還要看到的是,現有整合部門中既有防災功能,也有救災功能;既有前端操作,也有後方指揮。
  • 抗日史上,日本軍隊唯一一次被中國軍隊全殲的戰役,血戰松山
    在中國遠徵軍遠徵滇緬期間,曾創造出無數歷史,而這其中最閃光的則是一次,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全殲日軍的戰役,血戰松山。 1944年初,二十萬遠徵軍開赴戰場,次年由孫立人部首先開始對日發起進攻,結果戰役一開始,日軍就犯了一個錯誤,原來,遠徵軍的進攻方向不是松山,而是騰衝。
  • 抗戰史上,日本軍隊唯一一次被中國軍隊全殲的戰役,血戰松山
    在中國遠徵軍遠徵滇緬期間,曾創造出無數歷史,而這其中最閃光的則是一次,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全殲日軍的戰役,血戰松山。時間回到1944年的滇緬邊境上,中國遠徵軍與日軍的決戰一觸即發,此前,在滇緬戰場上第一次遠徵軍出師不利,隨時慘重,而在此兩年內,第二次中國遠徵軍遠徵滇緬準備找到日軍決一死戰,一雪前恥。
  • 同森科技:以科技引領應急安全創新發展
    未來,同森科技會研發出更多優秀產品,向醫療技術更廣闊的未知領域邁進,同時也在應急產業的蓬勃發展中貢獻企業力量。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生的國度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區域廣,防災救災歷來是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進入新世紀以來,如何更好地提高基層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