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幾篇幕後流小說,評論區某些讀者一個勁叫囂華夏神話弱敵不過印度和西方的神話,我想問下要點臉不!
如有心,能否看下中國神話?而不是以小說為源流代替中國神話!
所以這篇文章就是我的反擊,咱們先取幾個樣對比一下
第一個:山
道教神話這邊是崑崙山
印度神話這邊是須彌山
須彌山是古印度神話位於世界中心的山,是印度眾神的居所。
而崑崙山又名崑崙丘,崑崙墟,是中國古神話中的神山,道教奉為神仙所居的仙山。崑崙山在道教神話中雖然是祖庭,然祂之上還有玉京山,不周山。
根據印度神話記載須彌山有84000由旬高,1由旬約13公裡,即須彌山有110萬公裡高。
而崑崙山在《太上大道玉清經》中有描述:「有四大蟒蛇身長六百萬裡,圓繞崑崙。」
四條六百萬裡大蟒圓環崑崙山,這高度雖沒有說出來,但這也扯麵反應了崑崙山之大。
還有《洞玄靈寶諸天天世界造化經》說道:我在玄化之前,故有太上號,見彼崑崙山王,以金銀琉璃水精作之。上高三百三十六萬裡,下有大海圍之,深亦三百三十六萬裡,廣亦三百三十六萬裡。地深二十億萬裡。次下有地,亦深二十億萬裡。次下有粟金二十億萬裡,次下有剛鐵二十億萬裡,次下有水深八十億萬裡,次下有大風,深厚五百二十億萬裡。以是大風持地,使有墮落地浮水上,水浮風上,其下大空,異天地也。
不知道這樣我道教崑崙山能比之須彌山了嗎?
第二個:主神化身
因為一箭射穿三千世界,這個羅摩被這些宣成超牛的存在,但是我就是不服,不管那個國家的人都是覺得自家神話牛,可唯獨在此某些讀者卻喜歡拍洋屁,要求小說作者打壓一下華夏神話,抬高外國神話,真是氣人。
這些讀者那麼喜歡所謂的平衡,咋不讓美漫和日漫平衡一下,抬高點華夏,貶低點自己了?
羅摩是印度神話三相神毗溼奴的化身,手持溼婆和梵天的法寶,加之猴神哈奴曼和金翅大鵬雕的幫助擊敗了十首王羅波那。總結一下就是毗溼奴的神力,溼婆的弓,大梵天的箭射穿了三千大世界擊殺羅波那。
在印度神話中一個小世界就是有日月環繞的世界即一個地球這樣,而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神話中太上老君的化身,最高功績蕩平三界妖魔。
至於道教中的三界可不是指三個世界,一個世界有很多天,一天有無數境,一境有無數國。
別的不說,就一個大羅天,即是無限的大。大羅,其中大為廣,意指無量。羅為網,意指包羅。大羅無量,即是包容諸有。
《太上大道玉清經》道:「爾時,天尊又以大悲方便之力,忽令千二百五十白象合為一象;又令千二百五十仙人合成一仙,坐此象上;又令十方國土合成一土,大如微塵,此中人民及諸大眾合成一人,在此塵中微毫之內。」
簡單的說法就是可以把大變成小,可以把小變成大,如這一微塵只要天尊想那麼就可化作無數世界。
《太上大道玉清經》還說:「爾時,天尊與諸大聖眾數如微塵,以玄化元年,歲在辛卯七月十五日,日中之時,於玉清天中雲官之內,俱放神光,照曜下界,四天之境,其光流變無數億萬,一一光中各有道境,無邊廣大;日月星宿、山川城邑、樓臺宮闕,非常華麗。」
此等意思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相同,就是大,大到沒有之外更大的了;小,小到沒有更小的了——大和小都沒有邊際,代表無限。
同時兩者殺死的妖魔也是沒有比較的,羅波那靠著大梵天給予的不死花蜜和願望,導致不會被神魔殺死,只會被凡人殺人,所以毗溼奴轉生凡人,但從本質上神力依舊不變,且還拿著溼婆和梵天的寶物,以及眾神的賜福和幫助,在於此條件下,羅摩殺死了羅波那。
而玄天上帝蕩平的群魔可不是這等玩意,這羅波那還屬於現實緯度,然玄天上帝蕩平的魔可是屬於概念級別的。
如陽魔陰魔之輩,只要還有念和欲便是存在!
也如天魔地魔之輩,無形無影,是虛幻的,但也是現實的,以虛幻影響現實。
可就算是如此,這三界群魔還是被玄天上帝徵服了,以至於被道教收服成了「寶寶」和「考官」,用來考核修道者「成績」。
第三:主神
印度三主神誕生於混沌,三清卻是誕生混沌之前。
根據印度神話來看,印度三主神是誕生於混沌,是在混沌汪洋當中誕生,換成比方就這混沌汪洋便是道教中的「先天一氣」,而根據三相神在印度神話中的描述,他們代表的只是宇宙的表相,是的,他們就是宇宙的實體化,所有的權能都在宇宙規則當中。
而三清誕生混沌之前,先天五太為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歸為洪元
後天五太為太始、太易、太初、太素、太古,歸為混元。
根據諸多道經描述,三清皆是在洪元之前,《太上老君開天經》對此描述最為直白,有心者可去看下。
「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語出《雲笈七箋·開天經》
「洪元既判,而有混元。「語出《雲笈七箋·開天經》
「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語出《雲笈七箋·混元》
三清的本體太上就是道,而不是道的表象,道代表一切,不論是有概念或者無概念的,道都包含有,這便是有無。
印度三主神非全知全能者,如被印度教溼婆派尊為宇宙主宰的溼婆,曾向大梵天請求協助尋找格涅沙的頭顱下落,大梵天乃告訴溼婆,在他一路尋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就將它的頭拿來代替格涅沙的首級,溼婆便派遣他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於是等那大象死後取下象頭裝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復活成為象頭神,並且成為天將的頭目。
最強的溼婆盡然不知道自己兒子頭顱去了哪裡?
而且更神奇的是溼婆被一位苦修者的精神感動,滿足了苦修者的一個願望,用手碰到誰的頭,誰就會化成灰。苦修者大喜過望,這不無敵了,碰到神的頭,神也會化成灰,苦修者垂涎溼婆妻子,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美貌,決定先滅了溼婆。溼婆對此卻是一籌莫展,後面毗溼奴前來解圍,他變成一個美女摩西妮,勾引苦修者,從而讓苦修者自己殺死了自己,這樣的神也是夠弱了,要是道教這邊,隔著無數世界一個天雷劈過去,就完事了。
三相神還在執著著宇宙智慧,就像溼婆一樣還需要在喜馬拉雅山中修行獲得更多的智慧,根據印度神話來看他們連自身的感情都控制不了,梵天還因為「欲望」入魔從而被溼婆斬掉一個頭顱,類似這樣的事,時常在印度神話中出現。
而三清卻是已經是一念有無了,在感情上也是太上忘情,記住太上忘情不是無情,這種忘情是忘情而至公,得情忘情,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言不語:眾生聽令,身不動:天地俯首。以無情化大愛。
太上忘情,並非無情,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打個比方吧!民間神話中,盤古以命開天地,這是對他自己的無情,反而對天地眾生卻是大愛。
至於權能上面,如下所說一段天尊救世布法,其威能便是不可計數。
《太上大道玉清經》曰:天尊以知其意,即告之言:我以道力,愍念汝等罪苦眾生,方便引導,示汝神變,令心開悟。須臾之頃,平復如本。此諸大眾心中亦覺知去來之相,道言如此,自在神力皆是不可思議。非是五通、三乘、七覺、八門、三界之所辯了,事離心想,見聞知覺,非有非無,非起非滅,非因非果,不可言說,不可思議,離諸語言,絕諸視聽,唯一道力究竟,一切諸法皆悉通達,畢竟無復遺餘。善男子,汝等當知我雖作此變化,初中後心未曾覺為變化一相,但以大慈一子之念普度眾生。善男子,我雖度眾生,初中後心亦無度眾生之想。善男子,大道之力、大道之神、大道之化、大道之機、大道之微、大道之虛、大道之無名,不可思議,解脫不可思議,知見不可思議,方便不可思議,造化不可思議,生成不可思議,動用不可思議
反正我就是不服,咋地看個小說還能遇到牧羊犬,那幾本幕後小說請各位去某點看下評論區{都是比較火熱的}。